不废“黄”河“万里”流

    大抵冥冥之中,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和某些幽秘事物有所关联,哪怕是自己的名字,也像某个被寄寓了深刻期望和用意的符号,成为人一生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个人标记。

    [作者简介]夔麟龙,专栏作家、书评人。

    大抵冥冥之中,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和某些幽秘事物有所关联,哪怕是自己的名字,也像某个被寄寓了深刻期望和用意的符号,成为人一生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个人标记。比如,黄万里,这个中国水利史上赫赫有名的专家,其父黄炎培先生到底是教育大家,给自己儿子取的这个名字,何其气象万千——黄河万里,滔滔汤汤,预示了儿子此生必定要与大江大河结下不解之缘,成为新时代的“治水英雄”。

    记得日本雅乐大师东仪秀树有首名曲《大河悠久》,用古乐器奏出了交响乐才有的气势。筚篥(一种胡茄)奏出来的乐音凄凉幽怨,幽婉处暗藏着肃穆的磅礴之气,潺动的音律从气质上来看十分贴近江河之水的天性,动静皆宜。大抵人们喜欢闲暇嬉水,并依水而居,都与人们亲近水的天性有关。就如我十分钟爱布拉德·皮特那部美到极致的电影《大河恋》一样,一家人的生活和情感、命运全都围绕一条河轰轰烈烈地展开,美丽的鱼线在河面的夕阳里大开大合,似乎把观者的情绪也拉得很饱满。

    捧读《长河孤旅》,观望黄万里一生与大江大河打交道的故事,似乎也能体会到人对水、江河的特殊情感,特别是如何善用、驾驭奔腾的江河,让它从一条“自然的江河”升格为“人文的江河”和“文化的江河”,这是像黄万里这样的水利专家需要完成的专业探索。书名中的一个“孤”字,用得恰到好处,它不仅点出了黄万里求学、治水、教书过程中的艰辛,更重要的是,这个“孤”字,还凸显了一个有责任心、有情操的知识分子,如何不依附谄媚于权贵,不轻易向非科学和伪科学妥协的铮铮傲骨。但凡优秀者,都需要孤独来成就他,孤独让他更加远离人群、欲望和是非,安守清贫。做学术,做研究,不就是超然物外的一种精神“孤旅”么?

    黄河和长江两条大河,是中华民族的两条精神血脉,与整个民族的情感同根同源。可是关于三门峡工程、三峡工程是否应该动工的惊心动魄辩论,都有黄万里言辞激烈的反对之声。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两所高校,北大和清华一直在很多层面明争暗斗,可是,在这个问题上,这两所学校几乎成了并肩作战的战友,为世人做出了良好的表率。北大的马寅初,清华的梁思成、林徽因、黄万里据理力争,他们认为,这是大是大非之事,关乎历史的走向和面貌,关乎数百万计人的生存质量,容不得半点虚假。因此,他们才是正宗的、纯粹的,我们这个时代已成罕物的“学者”。再放眼看当下的某些学人,已经任由学格和人格迅速下滑,沦为了“学术商人”“学术流氓”和“学术恶霸”。学术科学、端正、严谨、孤傲、独立的优秀品质均遭遇世俗的严重破坏和肢解,无怪乎,曾经在人们心目中高贵无比、象征身份的知识分子形象,已经在大众的口中被反转变形为带着明显戏谑和贬义色彩的“叫兽”。特别是与学术精神和为人胸怀如大江大河般豁达开阔的马寅初、梁思成、林徽因、黄万里等人比较起来,“叫兽”们的狭隘低级以及自我降格让他们如小溪流一般,孱孱弱弱,成不了气候。

    治学如治水,讲究方法,我等没有丰厚的专业学养评价黄万里在治水领域的学术水平,可是,他为科学孜孜不倦、躬身自省之风,始终让人敬仰不已。九十年的漫长岁月,他经历坎坷,收获良多,真可谓江河不废,万古流芳。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