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的中外园林历史与理论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潘建非


摘要:中外园林历史与理论是风景园林学科体系中重要的系统理论基础课程。面向当前社会发展和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特征的需求,重点讨论在较少学时中对中外园林发展的基本脉络、传统的存续与转化、地域特征的表达与跨地域的比较等核心问题的教学组织方法和经验,并对教学现存问题进行讨论,希望通过教学计划、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的调整得到改善。
关键词:中外园林史;风景园林;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4-0040-04
收稿日期:2017-05-22
修回日期:2017-06-22
引言
中外园林历史与理论是风景园林学科的基础理论,可以较为系统地研究风景园林与其所处的社会、地理、历史、文化背景的关系,以及其自身的观念、形态变化,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近15年来,中国的园林事业维持高速发展的态势,各地高校纷纷开设园林类专业,园林史类课程的课时和讲授方式差异度较大。同时,在当下城乡建设的热潮当中,互联网对传统教学的内容、方法、效果和师生互动的途径均有较大的冲击,学科发展的方向和需求也有了新的变化,有必要针对这一时代特点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和思考。
1教学研究背景
1.1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态势让中与外、城与乡不再有鲜明的界限,学科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需要解决的问题趋向综合化、复杂化。中外园林历史与理论课程研究视野广阔,能给予学生宏观和中观的思维训练,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有力工具。
经济的全球化让人们眼界大开,对“中”与“外”的认识更趋客观和全面。中外园林艺术的本质是殊途同归的,但如何让学生理解差異巨大的形式、多变的风格、重要的造园思想以及中外园林的共同特征,是教学中碰到的突出问题。另外,“小小的花园之中并无法找到今天中国风景园林传承与发展的完整答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让普通民众对园林的认识和欣赏都已突破古典“花园”的范围,专业的教学内容更应顺应需求作出调整。
1.2信息时代的影响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教学内容和方法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其为教与学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教师可以最大程度地采集各种资料,特别是图像和视频资料,并通过多媒体技术大大丰富课堂的教学容量和教学效果;中国的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聆听到国内外著名学者的精彩课程和讲座,开拓视野、提高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正如东南大学朱光亚先生指出:“PPT、视频下载等教学课件代替了个性化的教师课堂图示和学生临摹的手工作业过程,视觉和听觉尤其是视觉在人的认知活动中成本大大降低并极大地冲淡了学生认知的生理、心理和心灵层面的体验和思考……爱因斯坦预言的工具的完善和目的丧失的时代特征从未像今天这样鲜明”。知识获取成本的降低、大量碎片化的知识使学生产生了不明确学习目标、陷于个案细节、重视技术工具的掌握而不重视理论学习的倾向。因此,对教师而言,帮助学生建构相对准确的历史观和完整的知识体系成为首要的问题,对五花八门的观点、海量的信息如何进行筛选、剪辑也是重点。
1.3教学目标的确定
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和园林两专业“中外园林史”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史实和史观解析,掌握中外各时期园林的演化过程和基本特征,通过系统讲授和典型园林实例剖析,培养学生的园林审美意识和情趣,理解现代设计与地方传统的内在关系。讲述的重点主要包括中外园林发展的基本脉络、传统存续与转化、地域特征的表达与跨地域的比较等核心问题。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笔者希望在坚守学科本分和底线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特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进行调整,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相长。
2教学实践
2.1中外园林发展的基本脉络
面对当前多元社会价值取向和各种“主义”“理论”横飞的学科研究现状,将园林放置在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的框架中去理解和认识,并以此为基石掌握发展的基本脉络,对学生尤为重要。课程初始的引言和绪论部分,笔者以典型时代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园林案例展示,启发学生应将园林置于当时当地的环境中解读,将其表象特征与宏观背景条件相联系;在讲授每个时期园林发展时,先讲述通史中该时期的总体概况,再从该时期园林发展的关键因素入手剖析体现时代特色的重要问题。
要对传统园林的变迁发展有总体的认识,初学者首先应该将书本“读薄”,按照时间轴梳理各地、各时段的特征和案例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以中国传统园林发展史为例,教师整理发展纲要组织教学进程(表1),并注意在多媒体课件中系统展示。同时,安排时间轴制作的作业,让学生逐步将厚厚的教材和碎片化的网络资料以历史发展时序为逻辑串联起来。另外,山水诗、山水画与山水园林的结合是推动中国传统园林发展的重要因素,先在各发展阶段中裁选关键内容进行讲解,最后在综述部分进行比较总结以加深理解(表2)。
西方传统园林史部分的教学难度更大。地域范围扩大、历史文化不熟悉、园林形态丰富多样是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突出问题。丰富的网络资源能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材料。教师按照授课纲要重点搜集了世界发展简史、西方文化发展简史、西方建筑发展简史等视频资料、西方基督教发展简史等资料相对准确的微信文章,帮助学生理解西方园林发展的相关背景,厘清推动发展的关键因素。
2.2传统的转化与衍生
发展脉络的掌握需要具体案例支撑,对不同时段典型案例的分析演绎了传统的转化与衍生,教学主要通过案例分析和专题讨论两类方法完成。这是一个逐渐掌握书本知识、甚至“读厚”的过程。
案例分析部分的教学,主要有传统典型案例讲解、相关现当代案例介绍和描图分析作业三个环节。对于传统案例,教师将课本和经典著作的观点整合,同时也将网上新近出现的一些观点引入课堂讨论。部分国内的案例,简要介绍其历代的发展形态以及现当代的维修和保护,为同系列课程《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管理》作一个衔接:部分作为国外中国园蓝本的案例,通过简介国外中国园的特点与原型作对比。国外部分,西方现当代作品表现形式纷繁复杂,但其实与传统的渊源深厚。因此,笔者在西方园林史几个重要发展阶段的教学中,除分析传统案例外,还挑选代表性的现当代设计作品展现传统园林的现代化更新。如在伊斯兰园林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台地园部分内容讲述之后,类比分析英国设计师杰弗里·杰里科(Geoffrey Jellicoe)以及美国设计师丹·凯利(Dan Kiley)的几个早期作品;在讲述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内容后,组织对法国雪铁龙公园(Parc Andre Citroen)和拉·维莱特公园(Parcde la Villette)的课堂讨论。通过对比空间氛围、景观构成、使用者特征和社会审美取向等方面,让学生明辨传统衍生的脉络和具体手法。手工描图分析作业一直是笔者坚持布置的作业形式,希望学生通过手脑同步思考掌握园林的空间关系,增加认知深度,同时要求广泛查阅资料,学习学科研究中新的观点和方法并在作业中展现。
专题讨论安排在中外传统园林史理论教学完成之后,主要包括新中式园林、重点西方园林风格在中国的表现等几个专题,通过小组作业汇报和评述,让师生有更直接、更深入的交流。以新中式园林的专题讨论为例,作业要求通过对案例的解读分析所谓新中式园林的手法、内涵,以及与传统园林的比较。随着中国文化自信逐渐重建,中国本土学者和设计师对传统园林艺术传承和发扬的思考有了更多实现的机会,外国设计师对中国传统园林意象的理解与西方造园思想也碰撞出新的火花,这些当下的发展动态为学习理解传统园林的衍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最初进行的几年,学生通过网络选取的案例基本能兼顾全国代表区域,本地的案例有些能到现场调研,理论总结部分主要参照中国知网的论文。这种教学形式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同时在毕业设计选题结果中显示新中式园林设计是一个较为活跃的方向。随着实践的推进,教师将其调整为新中式风格的居住区园林、文化设施园林和历届园博会的试验园三个小组进行。学生作业呈现的结果更加多样化,思考更加深入。从学生对作品的评价,如苏州博物馆现代片石假山与“三远法”构图的关系,某些试验园对中国自然山水特征的表现手法与艮岳堆山理水手法的比较等,可以看出教师理论讲解、描图分析作业对学生审美情趣和评价标准养成的影响。
2.3地域性特征与跨地域比较
园林的地域性特征是古人向自然学习、解决地域性人居环境问题的集体智慧结晶。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国内部分主要包括分析三大地方的风格,以本地域岭南建筑和岭南园林特征分析为特色,在此基础上展开三大地方风格比较的课堂讨论国外部分,主要包括伊斯兰园林、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台地园、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和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几个地域风格的分析,并重点对意法之间的对比展开课堂讨论。
中外园林对比部分,学生在完成中外园林发展时间轴作业的基础上,可以看到两者发展历程相对清晰的结果;更深层次的对比主要依托教材和网络资源展开。西方园林史选用朱建宁教授编著的《西方园林史——19世纪之前》。该书以风景园林师的观点和规划设计的角度,重点论述西方园林的构成要素、空间结构、表现形式、思想观念以及发展演变,与中国古典园林從造园思想、理景手法、造园要素等层次分析的方法异曲同工,为中外园林的比较教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扎实的基础。
关注园林的地域性特征,突破古代花园的研究范畴,拓展到乡村园林、风景名胜区甚至大地景观是笔者一直努力的方向。在中外园林史教学中,特别注意根据学科的研究进展增加对古代乡村理景案例的介绍,未来也希望增加更丰富的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对乡土文化、乡土景观的理解,适应当前城乡建设发展的需要。
3教学讨论
因受总学时所限,本课程学时较短,其中风景园林专业为48学时(设于第3学期),园林专业为40学时(设于第4学期),而本门课实际上包括了中国古典园林史、西方古典园林史和现当代设计思潮三大部分内容。在较短的学时中,教与学都受到不少制约,希望进行改进。
首先,建议培养计划作适当的调整。如能将本门课拆分为2~3门课程分别设置于二、三年级,总学时增加到至少64学时,与同系列课程构成贯穿四年、循序渐进的课程组,教与学都将更符合规律。另外,学习传统的目的在于继承和发扬传统,赋予传统以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我国其他高等院校园林专业、建筑学专业已经尝试历史理论教学与设计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实践,引导学生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促进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践的融合。笔者无法在教学中实施类似的教学环节,一方面本课程学时有限、低年级学生学科知识积累和设计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是同系列课程缺少连贯性而无法进行。通过培养计划的调整,理论学习一参观实践一设计实践可以构成连续、完整的体系。
其次,知识体系和相应的教学方法需要不断调整。国内部分,对于经典案例,可获得的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未来将尝试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专题讨论的形式组织教学,将关键控制点放在不同观点的讨论和辨析;乡村理景需要系统梳理,以相关专著、论文等补充教材的不足,同时联系当下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的建设现状展开讨论。国外部分,教师需要补充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成果使理论教学更科学全面,增加更多的视频、3D模型等教学材料以弥补不能亲临参观学习的不足。
另外,师生互动的方式需要适用新时代的需求。为从整体上达到教学目的和考试要求,目前仍然以“课堂、课本、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被动,师生沟通时间有限,影响教学效果。为适应短学时、快节奏、时间碎片化的状况,未来将更充分利用微信平台,对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向学生推介更多学习内容.增加沟通联系。
4结语
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社会发展、学科研究和学生反馈情况不断地探索与调整,逐渐积累了教学内容、作业安排、教学方法相配合的经验,但仍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信息时代和城乡建设热潮的双重裹挟下,内容庞杂的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的教学将面临更多新挑战,笔者希望与前辈、同行一起探讨,共同进步。
相关文章!
  • 浅谈财政体制改革对农业与农村

    朱钇澜【摘 ? 要】 财政体制改革对于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近几年来,党中央以及财务部

  • 低盐胁迫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

    孙梦蕾姜志强蒋洁兰王莉苹摘 要:为探讨低盐胁迫下肝脏在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机体免疫中的作用,在肝脏酶活性、组织结构和基

  •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

    陆艳凤++孙国波++张响英++章敬旗++张海波摘要: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展在教学模式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