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城市转型期抚顺市的中药产业发展

王伟
摘 要 分析抚顺市中药材产业现状,存在政府发展战略不明确,产业体系不健全,缺乏统一管理;品牌效应不强,市场观念淡薄,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提出了城市转型期中药产业发展中要加强领导,开发道地药材品牌产品,成立专业组织和协会等几点建议。
关键词 城市转型 中药材产业 发展
0 引言
2014 年是抚顺市实施城市转型的第一年。让抚顺强起来、让生态美起来、让人民富起来,是目标更是行动。抚顺市将以项目建设为牵动,以改革开放为突破口,深入实施“两城两带”、全域发展、多点支撑的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十项工作,推进城市转型,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抚顺。
在这十项工作中就有一项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抚顺市将以富民强县为目标,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农民收入水平。以大伙房水源保护区综合治理为契机,调优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做大食用菌、山野菜、中药材和百合花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 中药材产业现状
抚顺市所处的辽宁东部山区,属长白山系的西南延伸部分,自然环境优越,山林茂密、水源充沛、山下地平、气候适宜,具有发展中药材种植业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因昼夜温差大,药材干物质积累多,消耗少,药用价值高,质量上乘,驰名中外。抚顺中药材资源丰富,全市有各类中药材800多种,其中,以植物类药材为主,共697种,属于国家规定道地中药材有104种,其中,植物类道地中药材90多种。除植物类药材外,还有林蛙、鹿茸等动物类药材。
抚顺中药材种植主要集中在新宾、清原两县,主要品种有:龙胆草、林下参、辽细辛、辽五味、辽藁本、贝母、龙胆、玉竹、淫羊藿、刺五加、西洋参、黄芪、穿山龙、威灵仙等。其中,龙胆草占有全国80%以上的市场,辽细辛和辽五味产量分别占辽宁省的60%和30%。全市主要中药材种植情况如表所示。
抚顺道地中药材具有良好的品质。玉竹、细辛、穿山龙多次被评为辽宁省优质品牌。清原县人工种植龙胆草获得1995年农业博览会银奖,2002年清原县率先申报龙胆草GAP基地认证,并于2006年通过国家GAP专家组验收,2009年在农业部举办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抚顺龙胆草被评估品牌价值为1.17亿元人民币;新宾县地道药材辽细辛、辽五味质量优良、有效成分含量高,蕴藏量丰富,该县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辽细辛、辽五味之乡”;2008年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清原龙胆”“抚顺辽五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保护。
抚顺在中药材种植技术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清原县与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科院、沈阳药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进行了长期科研合作,先后完成了龙胆草斑枯病防治技术研究、穿山龙人工栽培模式及病虫害综合防治配套技术研究,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新宾县在中药材生产、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获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7项,获得国家银质奖1项。天瑞公司与沈阳药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辽宁中医药大学合作实施了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龙胆草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和《中药标准规范国际合作研究》,进行了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承担了辽宁省重点攻关项目《辽五味、龙胆草道地药材GAP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完成了种植区域生态评价和龙胆草品种鉴定、植物营养特点、平衡施肥、提高产量调控措施、龙胆指纹图谱等方面的研究,制定了龙胆种植标准操作规程,共19类,84项。
2 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发展战略不明确,产业体系不健全,缺乏统一管理
长期以来,中药产业并没有作为抚顺市的重点发展产业,主要依靠县政府和农民自发发展,没有形成全市发展中药产业的统一战略规划,对制种、栽培、加工、贮运等环节没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缺乏制度规范,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机制,中药产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全市中药材生产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没有统一协调(管理)的组织和部门,有关部门之间组织协调不够,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统一管理,以至于形成各自为战的局面,质量隐患和被不法分子欺骗的现象时有发生,药材种苗不纯,种植行为难以规范,市场秩序混乱。
2.2 品牌效应不强,市场观念淡薄,销售渠道不畅
对于我市中药产业发展,无论是农户还是政府相关部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误区,观念相对保守,阻碍了中药产业发展。例如,我市有许多辽宁道地中药材品种,有效成分含量高,药用价值大,并且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区域认证,但由于缺乏品牌意识,有注册商标的产品寥寥无几,以至于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大大降低了优质药材的附加值,同时也限制了基地发展壮大的能力。再加上宣传不到位,品牌的知名度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产业优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另外,药农往往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扩大再生产的动力。掌握技术诀窍的个别药农,由于思想狭隘保守,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草药种植技术的普及推广。由于组织比较松散,种植中药材基本由农户自己决定,而商业公司却根据市场需求收购,难免出现“缺了是宝、多了是草”的现象。政府部门长期以来更多的关注财政税收的增加,但由于中药产业生产周期长,初期投资大,见效慢,难以看到投资效果,因此,在政策、资金扶持上往往不会优先考虑。
2.3 专业人才匮乏,种植技术落后,标准化程度低
在技术及信息方面,尽管我市在中草药种植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在民间有一些种植方面的专家,全市在生产第一线的专业人才奇缺,甚至青黄不接,出现断档;生产技术人员主要是以老药农为主,他们的技术来源于实践的积累,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种植技术原始落后;加之种植技术培训少、时间短、药农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接受先进种植理论缓慢,种植技术很难得到提高。
种植技术仅局限在个别村落,没有得到普及推广。此外,在中药的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开发等方面也缺乏必要的设备与人员。另外,中药材的种植没有严格的规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未与国际接轨,尚缺乏能被国际公认和接受的客观、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无法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各地中药材生产一贯沿用民间的传统技术,规范化意识差,标准观念淡薄。中药材的种植与收获时价格波动幅度大,加上信息及预测服务功能的缺失,使种植户难以把握市场信息,面临风险较大,严重挫伤了药农的积极性。
2.4 种苗来源多乱,退化现象严重,生产管理低下
全市基本没有进行中药材种苗鉴定和“标准化”育苗基地建设,或者有育苗基地也只是单纯从经济效益考虑,并没有进行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盲目引进种苗,因而普遍存在种苗来源多元化、种植退化、异化现象,很难从根本上保证中药材的质量。
从总体上看,全市的药材生产质量管理很不规范,特别是一些种植历史比较悠久的道地药材的生产,与GSP要求差距甚远;多数基地的田间管理和采收加工依靠的是药农的传统经验和技术,现有的仪器设备简陋,不能满足生产、检验的需求,不能实现对土质与环境的分析、对农药化肥的控制以及对采收加工的统一管理。
2.5 政府扶持引导不足,监管难度较大,推行力度不够
中药材是生产周期较长的产业项目,不仅种苗、生物农药、有机肥等投资大,而且对水、电、路、保鲜库、烘干室等配套基础设施要求高,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抚顺市各级政府对中药材产业有所投资,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市中药产业没有作为重点产业来抓,缺乏必要的规划和引导,影响了药农的积极性。
由于中药材种植不受行业准入制度的限制,不必办理任何证照,也不要求登记备案,所以,药监部门很难对中药材生产情况做全面了解;加之在没有强制措施和配套政策的情况下,GAP的实施只能作为一种指导性原则,靠从业人员自觉遵守,这种推行力度显然是很不够的。比如,相当一部分中药材的产地初加工,很难与中药饮片的生产严格区分开来,也有的中药材生产企业甚至将中药浸膏提取作为一种中药材的深加工。对此,由于缺乏足够的依据使监管工作无法开展。
2.6 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加工环节落后,产品附加值低
中药材生产尚处于自发、分散、粗放且无序的状态。中药材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尚未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利益互补机制。农民难以把握市场信息,容易产生盲目性,生产大上大下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中药材工商企业产地不固定,进货渠道不清晰,药品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还比较严重。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契约关系,形成固定的产销渠道。
目前,我市中草药产品主要是中成药的原料药,个别品种可以加工成饮片,产品附加值较低;加工方式以家庭作坊式初加工为主,加工条件简陋。全市仅有的几家药厂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处于半停产状态,整个行业加工水平较落后。
3 城市转型期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各级领导、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中药材生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吃饱穿暖,而是越来越注重身体的保养,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出健康,休闲健康产业开始兴起,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我国传统医学,中草药在养生保健方面具有独特功效,这就为中药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如何利用中草药,发展抚顺的中药休闲健康产业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中药材种植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几年在土地相对贫瘠的山地丘陵地区,中药材种植的增收效果更加显著。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中药材种植与城市转型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农作物调整中的地位、作用,真正当作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抓紧抓好。
从抚顺市中药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无论是市里还是县里,相关支持产业政策均不足。对此,应制定各种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产业成长环境。一是对重点扶持和规模化推广的中药品种采取一定的技术、资金方面的支持;二是对加工企业的发展,给予税收、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三是简化政府相关部门的办事程序,健全监管制度。
3.2 开发道地药材名牌产品
应在道地药材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优良品种并在最适宜生长条件的地域种植或饲养,加大规范化种养殖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采收加工制度,实现规范化、集约化、基地化生产经营,为创出中药材名牌产品打下基础。抚顺龙胆草、辽五味、林下参等道地中药,药材质量在全国中药材市场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中,龙胆草的质量、数量均占据优势。对此,应借鉴抚顺现有的两个中药材GAP生产基地的经验,选取市场需求量大,且销售量、质量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的道地中药材,对其进行规范化种植,扩大市场占有率,形成竞争优势。同时,加强抚顺中药产业发展的对外交流和宣传,组织抚顺中药种植大户参加国际、国内各种中药大型经贸活动,推介抚顺道地中药产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提高抚顺中药产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力争形成抚顺道地中药产品品牌。
3.3 成立专业组织和协会
成立专业组织和协会,建设专业信息网站,建议建立由农业或中医药部门牵头,有供销、药监、科研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负责对中药材生产进行行业规划、政策指导和组织协调,规范中药材生产经营行为,提供种植技术、质量管理、供求信息、专业培训、科技咨询等服务。
以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AP)》为契机,加强基地建设。GAP是良好农业规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的简称,是主要针对初级农产品生产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一种操作规范,包括从产前(如种子品质标准化)、产中(如生产技术管理各个环节标准化)到产后(如加工、贮运等标准化)的全过程,都要遵循规范,从而形成一套完整而有科学的管理体系。目前,我市龙胆草在2002年就率先申报了GAP基地认证,2006年通过国家GAP专家组验收,并于2008年由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清原龙胆草”“抚顺辽五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全区域保护,从而使我市道地中药材的品质得到认可和保证。巩固、提高和规范现有的中药材基地,大力推广“中成药生产企业+科研+基地+农户”的中药材种植模式,下大气力切实抓好GAP示范基地建设,使中药材生产形成规划、种植、管理、科研、质量、销售(出口)一条龙,同时,要注重人才培训,提高种植技术,推广科研成果。完善中药材质量标准。尽快按照国际标准或高于国际标准制定统一的、高水平的中药材国家标准,对中药材生产制定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工艺参数、生产设备技术标准,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均一、稳定、可控,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
3.4 从实际出发抓监管
目前,一是建立中药材种植(养殖)登记备案制度,便于全面掌握全市中药材生产状况;二是将中药材基地化生产与中药饮片加工企业的开办立项结合起来,规定新开办的饮片加工企业要以规范化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为依托,提高新开办中药饮片加工企业的准入门槛。
3.5 拓宽融资渠道,提供资金保障
通过与农户的交谈得知,无论是大规模种植还是新品种开发,或是中药产品初加工、中药仓储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都是一个主要的制约因素。对此,应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一方面,可由市、县政府设立中药产业扶持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推广、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另一方面,可由政府引导性投入先期资金,发展贷款担保基金,通过担保机制,充分发挥银行和信用机构的融资作用,吸引更多贷款,解决抚顺中药产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3.6 适时提供中药仓储设施;大力发展初加工,逐步提高加工层次
由于中药材价格波动幅度较大,给中药行业带来的冲击比较严重,也给中药种植农户带来较大的市场风险。建设中药仓储设施,一是可以降低市场风险,二是容易形成规模销量,对市场价格控制也有帮助。在调研中,不少农户也有同类的需求和意愿,但缺少建设资金。对此,建议市、县设立药材仓储中心,或者对农户建设仓储设施提供资金扶持。从长远发展来看,随着中药规模化种植,中药产销量的扩大,中药仓储中心的建设将对我市中药材专业市场的建设奠定前期基础。
面对我市目前中草药加工业的现状,最紧迫的是提高初加工的能力与水平,因此,首先,应该大力发展初加工企业,改善现有加工条件;其次,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的初加工企业采取合伙、股份制等形式建立饮片加工厂,为培育当地的深加工企业奠定基础。
2.4 种苗来源多乱,退化现象严重,生产管理低下
全市基本没有进行中药材种苗鉴定和“标准化”育苗基地建设,或者有育苗基地也只是单纯从经济效益考虑,并没有进行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盲目引进种苗,因而普遍存在种苗来源多元化、种植退化、异化现象,很难从根本上保证中药材的质量。
从总体上看,全市的药材生产质量管理很不规范,特别是一些种植历史比较悠久的道地药材的生产,与GSP要求差距甚远;多数基地的田间管理和采收加工依靠的是药农的传统经验和技术,现有的仪器设备简陋,不能满足生产、检验的需求,不能实现对土质与环境的分析、对农药化肥的控制以及对采收加工的统一管理。
2.5 政府扶持引导不足,监管难度较大,推行力度不够
中药材是生产周期较长的产业项目,不仅种苗、生物农药、有机肥等投资大,而且对水、电、路、保鲜库、烘干室等配套基础设施要求高,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抚顺市各级政府对中药材产业有所投资,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市中药产业没有作为重点产业来抓,缺乏必要的规划和引导,影响了药农的积极性。
由于中药材种植不受行业准入制度的限制,不必办理任何证照,也不要求登记备案,所以,药监部门很难对中药材生产情况做全面了解;加之在没有强制措施和配套政策的情况下,GAP的实施只能作为一种指导性原则,靠从业人员自觉遵守,这种推行力度显然是很不够的。比如,相当一部分中药材的产地初加工,很难与中药饮片的生产严格区分开来,也有的中药材生产企业甚至将中药浸膏提取作为一种中药材的深加工。对此,由于缺乏足够的依据使监管工作无法开展。
2.6 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加工环节落后,产品附加值低
中药材生产尚处于自发、分散、粗放且无序的状态。中药材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尚未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利益互补机制。农民难以把握市场信息,容易产生盲目性,生产大上大下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中药材工商企业产地不固定,进货渠道不清晰,药品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还比较严重。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契约关系,形成固定的产销渠道。
目前,我市中草药产品主要是中成药的原料药,个别品种可以加工成饮片,产品附加值较低;加工方式以家庭作坊式初加工为主,加工条件简陋。全市仅有的几家药厂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处于半停产状态,整个行业加工水平较落后。
3 城市转型期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各级领导、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中药材生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吃饱穿暖,而是越来越注重身体的保养,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出健康,休闲健康产业开始兴起,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我国传统医学,中草药在养生保健方面具有独特功效,这就为中药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如何利用中草药,发展抚顺的中药休闲健康产业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中药材种植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几年在土地相对贫瘠的山地丘陵地区,中药材种植的增收效果更加显著。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中药材种植与城市转型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农作物调整中的地位、作用,真正当作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抓紧抓好。
从抚顺市中药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无论是市里还是县里,相关支持产业政策均不足。对此,应制定各种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产业成长环境。一是对重点扶持和规模化推广的中药品种采取一定的技术、资金方面的支持;二是对加工企业的发展,给予税收、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三是简化政府相关部门的办事程序,健全监管制度。
3.2 开发道地药材名牌产品
应在道地药材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优良品种并在最适宜生长条件的地域种植或饲养,加大规范化种养殖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采收加工制度,实现规范化、集约化、基地化生产经营,为创出中药材名牌产品打下基础。抚顺龙胆草、辽五味、林下参等道地中药,药材质量在全国中药材市场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中,龙胆草的质量、数量均占据优势。对此,应借鉴抚顺现有的两个中药材GAP生产基地的经验,选取市场需求量大,且销售量、质量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的道地中药材,对其进行规范化种植,扩大市场占有率,形成竞争优势。同时,加强抚顺中药产业发展的对外交流和宣传,组织抚顺中药种植大户参加国际、国内各种中药大型经贸活动,推介抚顺道地中药产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提高抚顺中药产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力争形成抚顺道地中药产品品牌。
3.3 成立专业组织和协会
成立专业组织和协会,建设专业信息网站,建议建立由农业或中医药部门牵头,有供销、药监、科研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负责对中药材生产进行行业规划、政策指导和组织协调,规范中药材生产经营行为,提供种植技术、质量管理、供求信息、专业培训、科技咨询等服务。
以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AP)》为契机,加强基地建设。GAP是良好农业规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的简称,是主要针对初级农产品生产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一种操作规范,包括从产前(如种子品质标准化)、产中(如生产技术管理各个环节标准化)到产后(如加工、贮运等标准化)的全过程,都要遵循规范,从而形成一套完整而有科学的管理体系。目前,我市龙胆草在2002年就率先申报了GAP基地认证,2006年通过国家GAP专家组验收,并于2008年由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清原龙胆草”“抚顺辽五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全区域保护,从而使我市道地中药材的品质得到认可和保证。巩固、提高和规范现有的中药材基地,大力推广“中成药生产企业+科研+基地+农户”的中药材种植模式,下大气力切实抓好GAP示范基地建设,使中药材生产形成规划、种植、管理、科研、质量、销售(出口)一条龙,同时,要注重人才培训,提高种植技术,推广科研成果。完善中药材质量标准。尽快按照国际标准或高于国际标准制定统一的、高水平的中药材国家标准,对中药材生产制定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工艺参数、生产设备技术标准,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均一、稳定、可控,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
3.4 从实际出发抓监管
目前,一是建立中药材种植(养殖)登记备案制度,便于全面掌握全市中药材生产状况;二是将中药材基地化生产与中药饮片加工企业的开办立项结合起来,规定新开办的饮片加工企业要以规范化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为依托,提高新开办中药饮片加工企业的准入门槛。
3.5 拓宽融资渠道,提供资金保障
通过与农户的交谈得知,无论是大规模种植还是新品种开发,或是中药产品初加工、中药仓储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都是一个主要的制约因素。对此,应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一方面,可由市、县政府设立中药产业扶持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推广、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另一方面,可由政府引导性投入先期资金,发展贷款担保基金,通过担保机制,充分发挥银行和信用机构的融资作用,吸引更多贷款,解决抚顺中药产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3.6 适时提供中药仓储设施;大力发展初加工,逐步提高加工层次
由于中药材价格波动幅度较大,给中药行业带来的冲击比较严重,也给中药种植农户带来较大的市场风险。建设中药仓储设施,一是可以降低市场风险,二是容易形成规模销量,对市场价格控制也有帮助。在调研中,不少农户也有同类的需求和意愿,但缺少建设资金。对此,建议市、县设立药材仓储中心,或者对农户建设仓储设施提供资金扶持。从长远发展来看,随着中药规模化种植,中药产销量的扩大,中药仓储中心的建设将对我市中药材专业市场的建设奠定前期基础。
面对我市目前中草药加工业的现状,最紧迫的是提高初加工的能力与水平,因此,首先,应该大力发展初加工企业,改善现有加工条件;其次,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的初加工企业采取合伙、股份制等形式建立饮片加工厂,为培育当地的深加工企业奠定基础。
2.4 种苗来源多乱,退化现象严重,生产管理低下
全市基本没有进行中药材种苗鉴定和“标准化”育苗基地建设,或者有育苗基地也只是单纯从经济效益考虑,并没有进行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盲目引进种苗,因而普遍存在种苗来源多元化、种植退化、异化现象,很难从根本上保证中药材的质量。
从总体上看,全市的药材生产质量管理很不规范,特别是一些种植历史比较悠久的道地药材的生产,与GSP要求差距甚远;多数基地的田间管理和采收加工依靠的是药农的传统经验和技术,现有的仪器设备简陋,不能满足生产、检验的需求,不能实现对土质与环境的分析、对农药化肥的控制以及对采收加工的统一管理。
2.5 政府扶持引导不足,监管难度较大,推行力度不够
中药材是生产周期较长的产业项目,不仅种苗、生物农药、有机肥等投资大,而且对水、电、路、保鲜库、烘干室等配套基础设施要求高,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抚顺市各级政府对中药材产业有所投资,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市中药产业没有作为重点产业来抓,缺乏必要的规划和引导,影响了药农的积极性。
由于中药材种植不受行业准入制度的限制,不必办理任何证照,也不要求登记备案,所以,药监部门很难对中药材生产情况做全面了解;加之在没有强制措施和配套政策的情况下,GAP的实施只能作为一种指导性原则,靠从业人员自觉遵守,这种推行力度显然是很不够的。比如,相当一部分中药材的产地初加工,很难与中药饮片的生产严格区分开来,也有的中药材生产企业甚至将中药浸膏提取作为一种中药材的深加工。对此,由于缺乏足够的依据使监管工作无法开展。
2.6 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加工环节落后,产品附加值低
中药材生产尚处于自发、分散、粗放且无序的状态。中药材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尚未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利益互补机制。农民难以把握市场信息,容易产生盲目性,生产大上大下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中药材工商企业产地不固定,进货渠道不清晰,药品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还比较严重。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契约关系,形成固定的产销渠道。
目前,我市中草药产品主要是中成药的原料药,个别品种可以加工成饮片,产品附加值较低;加工方式以家庭作坊式初加工为主,加工条件简陋。全市仅有的几家药厂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处于半停产状态,整个行业加工水平较落后。
3 城市转型期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各级领导、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中药材生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吃饱穿暖,而是越来越注重身体的保养,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出健康,休闲健康产业开始兴起,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我国传统医学,中草药在养生保健方面具有独特功效,这就为中药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如何利用中草药,发展抚顺的中药休闲健康产业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中药材种植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几年在土地相对贫瘠的山地丘陵地区,中药材种植的增收效果更加显著。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中药材种植与城市转型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农作物调整中的地位、作用,真正当作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抓紧抓好。
从抚顺市中药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无论是市里还是县里,相关支持产业政策均不足。对此,应制定各种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产业成长环境。一是对重点扶持和规模化推广的中药品种采取一定的技术、资金方面的支持;二是对加工企业的发展,给予税收、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三是简化政府相关部门的办事程序,健全监管制度。
3.2 开发道地药材名牌产品
应在道地药材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优良品种并在最适宜生长条件的地域种植或饲养,加大规范化种养殖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采收加工制度,实现规范化、集约化、基地化生产经营,为创出中药材名牌产品打下基础。抚顺龙胆草、辽五味、林下参等道地中药,药材质量在全国中药材市场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中,龙胆草的质量、数量均占据优势。对此,应借鉴抚顺现有的两个中药材GAP生产基地的经验,选取市场需求量大,且销售量、质量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的道地中药材,对其进行规范化种植,扩大市场占有率,形成竞争优势。同时,加强抚顺中药产业发展的对外交流和宣传,组织抚顺中药种植大户参加国际、国内各种中药大型经贸活动,推介抚顺道地中药产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提高抚顺中药产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力争形成抚顺道地中药产品品牌。
3.3 成立专业组织和协会
成立专业组织和协会,建设专业信息网站,建议建立由农业或中医药部门牵头,有供销、药监、科研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负责对中药材生产进行行业规划、政策指导和组织协调,规范中药材生产经营行为,提供种植技术、质量管理、供求信息、专业培训、科技咨询等服务。
以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AP)》为契机,加强基地建设。GAP是良好农业规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的简称,是主要针对初级农产品生产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一种操作规范,包括从产前(如种子品质标准化)、产中(如生产技术管理各个环节标准化)到产后(如加工、贮运等标准化)的全过程,都要遵循规范,从而形成一套完整而有科学的管理体系。目前,我市龙胆草在2002年就率先申报了GAP基地认证,2006年通过国家GAP专家组验收,并于2008年由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清原龙胆草”“抚顺辽五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全区域保护,从而使我市道地中药材的品质得到认可和保证。巩固、提高和规范现有的中药材基地,大力推广“中成药生产企业+科研+基地+农户”的中药材种植模式,下大气力切实抓好GAP示范基地建设,使中药材生产形成规划、种植、管理、科研、质量、销售(出口)一条龙,同时,要注重人才培训,提高种植技术,推广科研成果。完善中药材质量标准。尽快按照国际标准或高于国际标准制定统一的、高水平的中药材国家标准,对中药材生产制定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工艺参数、生产设备技术标准,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均一、稳定、可控,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
3.4 从实际出发抓监管
目前,一是建立中药材种植(养殖)登记备案制度,便于全面掌握全市中药材生产状况;二是将中药材基地化生产与中药饮片加工企业的开办立项结合起来,规定新开办的饮片加工企业要以规范化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为依托,提高新开办中药饮片加工企业的准入门槛。
3.5 拓宽融资渠道,提供资金保障
通过与农户的交谈得知,无论是大规模种植还是新品种开发,或是中药产品初加工、中药仓储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都是一个主要的制约因素。对此,应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一方面,可由市、县政府设立中药产业扶持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推广、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另一方面,可由政府引导性投入先期资金,发展贷款担保基金,通过担保机制,充分发挥银行和信用机构的融资作用,吸引更多贷款,解决抚顺中药产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3.6 适时提供中药仓储设施;大力发展初加工,逐步提高加工层次
由于中药材价格波动幅度较大,给中药行业带来的冲击比较严重,也给中药种植农户带来较大的市场风险。建设中药仓储设施,一是可以降低市场风险,二是容易形成规模销量,对市场价格控制也有帮助。在调研中,不少农户也有同类的需求和意愿,但缺少建设资金。对此,建议市、县设立药材仓储中心,或者对农户建设仓储设施提供资金扶持。从长远发展来看,随着中药规模化种植,中药产销量的扩大,中药仓储中心的建设将对我市中药材专业市场的建设奠定前期基础。
面对我市目前中草药加工业的现状,最紧迫的是提高初加工的能力与水平,因此,首先,应该大力发展初加工企业,改善现有加工条件;其次,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的初加工企业采取合伙、股份制等形式建立饮片加工厂,为培育当地的深加工企业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
  • 浅谈财政体制改革对农业与农村

    朱钇澜【摘 ? 要】 财政体制改革对于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近几年来,党中央以及财务部

  • 低盐胁迫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

    孙梦蕾姜志强蒋洁兰王莉苹摘 要:为探讨低盐胁迫下肝脏在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机体免疫中的作用,在肝脏酶活性、组织结构和基

  •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

    陆艳凤++孙国波++张响英++章敬旗++张海波摘要: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展在教学模式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