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问题梳理及组织架构选择问题分析
向卫
摘要:当前我国公立医院在经济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成本的控制、效率的提高和公共利益的实现。文章阐述了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含义,对经济管理的相关理论依据进行了介绍,并在充分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结合现实问题,提出了经济管理组织架构选择的策略。
关键词:公立医院;经济管理;问题;组织架构;选择
我国大部分公立医院是设备、技术、资金密集型机构,资金往来、财务核算等经济行为是维持医院运行的血脉,因此,经济管理在公立医院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而决定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是组织架构的设置。当前,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不断深化,医药管理体制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立医院的发展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公立医院运用科学、合理、适用的经济管理于适应形势变化,维护医院高效运转,增强医院发展创新的动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含义
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它涉及到医院资金往来、财务活动、收费经营、药械采购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从其含义上来讲,主要指医院管理者按照管理学、经济学、医学等理论,通过经济手段和货币价值论的应用,对医院的各项活动进行规划、部署、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从而科学合理地统筹各类资源,使资源投入利用与效益保持在一个合理的配比内。按照卫计委的有关规定,公立医院的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计划和定额进行管理,这是公立医院进行经营的基础所在。二是对药品进行管理,因为药品在医药运行的普遍性以及其资金占用额度较大,因此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三是对财务活动进行管理,其具体内容包括预算、收入、支出、成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负债、净资产、财务分析、财务清算、财务监督等。
二、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理论依据
(一)有限理性理论
经济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一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主体的思想意志和行为规范,要求管理主体要具备完全符合要求的专业知识,掌握所需的所有信息,对未来的预期要科学合理,在此基础上形成最优化的决策。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之上的,在现实中不可能完全实现,其原因一是管理主体的知识能力不可能完全符合要求,其掌握的信息也必然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不能确保充分和正确;二是效益最大化要求管理者对所有商品的全部信息要完全掌握,并且对效益最大化要有具体的量化标准,显然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达到的。在现代经济管理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建立在完全理性基础上的理论过于理想化,在现实中没有指导决策的价值。20世纪5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模型,这种理论认为,通常情况下,管理者不可能获取决策所需的所有的信息,所以任何一名管理者通常情况下只能是有限的理性,由此也不存在最优的决策,而只能是满意的决策。基于有限理性理论,在公立医院的经济管理中,为避免“有限理性”对决策科学性合理性的影响,要健全和完善对经济管理的监督机制,同时在组织架构的设置上,应以专家型管理主体为核心,尽量增强信息知识获取的全面性。
(二)委托代理理论
在传统的经济管理尤其是企业管理中,所有者同时也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存在着很大弊端。对此,美国人伯利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论,即将所有权与经营权进行分离,所有者将经营权通过契约的方式让渡给专业化的经营者。这样,就需要在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对契约进行最优设计,达到对代理人进行约束和激励的目的。这一理论非常适合于我国公立医院的管理。因为公立医院的出资人是政府,而医院院长是经营者,二者的关系即为委托代理的关系。二者信息不对称之处在于,作为出资人的政府,其目标是最大程度上实现公共利益;而作为代理人的医院院长,其目的还包括个人事业的发展及个人价值的实现等。弥合二者的关键是通过对契约的合理设计,充分引导代理人将目标统一到实现公共利益上来。在此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实际,推行公立医院总会计师制有利于使不对称的双方实现目标的平衡。
(三)公共意志理论
公共意志说是卢梭提出来的,这一学说认为,每一个个体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公共意志,个体也是公共利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这一认识,任何权力的使用,都应该体现公共的意志。我国公立医院承担着维护公众生命健康的重要职责,其经济管理权力的行使,也必须体现公共意志,即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组织架构的设置上,应引入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机制,避免医院出于自身利益而背离公共意志的行为。
三、我国公立医院经济管理问题梳理
一直以来,我国的公立医院在经济管理的组织架构设置上,一般为垂直式管理模式,即主要负责人由上级政府任命产生,代表政府对医院进行全面管理;各位副院长按照医院功能、职能和科室进行分工;副院长负责所分管科室和职能的管理,依次类推,直到一线人员。经济管理相关部门有财务处,财务处下设置会计科、收费处等。财务处对全院的财务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包括收费、账务处理、编制和上报报表、财务支付等。这种管理模式下,导致出现以下问题。
(一)管理模式陈旧
近年来,我国在企业管理方面有了较快的进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与模式被普遍采用,但公立医院由于其事业单位的属性,在经济管理模式上较为滞后,如缺少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与高层次人才等。公立医院的经济管理事项一般由财务部门来完成,管理内容也限于日常性的财务核算,预算、无形资产、风险防范等方面的管理不同程度地缺失。
(二)监督职能弱化
业务职能与经济管理职能并行,有关科室同时负责核算和管理,事权和财权混合,导致部门之间的职能条块分割,使核算不细致,管理作用难发挥,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成本失控的问题。
(三)财务部门工作难度大
在公立医院中,财务部门是经济管理的主体部门,但其也其他科室处于平行位置,使其在进行经济管理工作时难以形成对其他部门的有效监督与约束。如在编制预算时,有的科室存在多报经费的现象,对此财务部门难以一一审核,造成了资金的浪费。
四、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组织架构选择
(一)推行总会计师委任制
所谓总会计师委派制,指为了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监督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维护相关出资人的相关合法权益,出资人向所辖单位委派总会计师,参与单位有关财务问题的决策,并对财务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的制度。在公立医院中,总会计师是领导班子成员,有相当的权限,并对经济管理负有直接责任。其一方面代表出资人对医院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一方面领导医院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参与医院领导班子的决策,对经济管理参与重要意见,既有利于维护出资人的利益,也有利于医院的科学健康发展。
(二)建立多部门介入的管理机制
对公立医院来说,其职能是为公众健康服务,使其公益价值最大发挥,科学的经济管理机制应有利于这一目的的实现。在医院中,经济活动涉及到各个方面,如仪器药品的购置与收费、医疗服务的价格、医保政策的落实等,如果单纯依靠财务部门进行管理,则有关经济管理决策的依据、执行的效果、监督职能的实现、问题改进的效果等都面临着难以推行的情况。因此,一方面要提高财务部门在管理中的地位,并进一步赋予其一定的管理权限。在此基础上组织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形成有利于决策执行、互相监督、集体协调的管理格局。
四、结语
当前,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不断深化,公立医院的发展面临复杂的形势,公立医院运用科学、合理、适用的经济管理,对于适应形势变化,维护医院高效运转,增强医院发展创新的动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当前医院在经济管理方面还存在着模式陈旧、监督弱化、主管部门难以开展工作等问题。依据有限理性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公共意志学说,结合当前公立医院存在的问题,在组织架构的选择上,宜推行总会计师委派制,并建立以财务部门为核心、多个部门参与的的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郭晶.关于新医改形势下加强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几点思考[J].财经界,2016(02).
[2]刘永文.论加强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方法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3).
[3]王玉兰.新经济形势下如何做好公立医院经济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11).
[4]周晓玉.浅谈公立医院经济管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4(36).
[5]毛丽娜.谈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创新思路[J].中国医院统计,2014(01).
[6]刘梅芳.浅析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经济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J].中国经贸,2016(06).
(作者单位:汶上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