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梦空间》的精神哲学思辨

    耿娟娟+ 莫嘉琳

    《盗梦空间》是由好莱坞著名导演托弗·诺兰执导,杰出演员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视听盛宴。这是一部构建在意识结构体系之内的科幻巨作,在电影中诺兰采用了“梦境层次”理论,将影片中的梦境划分为五个层次,层次越高的梦境就越接近于人类的潜意识,情感所具备的操控能力就越强大,理性的影响则逐步减弱直至消散。这种对于时空的大胆切分令影片呈现出极强的立体性与奇幻性,加之这些切分皆基于现实逻辑,时空的划分并未脱离观众的理性预期,因而能够带给观众强烈的逻辑感与真实感,让他们不自觉地参与到电影梦境的构建之中,自由地发挥个人想象力,实现了影片与观众的高度互动。2010年上映后该影片在社会上引起极大轰动,一举摘得多个奖项,成为好莱坞电影发展历程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一、《盗梦空间》的哲学架构

    《盗梦空间》的一大看点在于电影对人性、社会及世界之本质的哲学探讨。男主人公柯布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共经历了六层世界,分别是现实世界、处于面包车中的第一层梦境、处于酒店中的第二层梦境、位于雪山城堡的第三层梦境、临近海边荒芜小屋的第四层梦境、老斋藤所在的潜意识边缘即迷失域。柯布的队伍在各个世界中穿梭,这些世界异常真实,甚至造梦师本身都难以分辨出哪个是真实存在的世界,哪些是虚构出来的幻境,例如柯布的妻子玛尔迷恋上在梦中造物的神奇感受,认为那才是最真实的存在,回到现实以后反而选择自杀,认为那样才能够回到她的“真实世界”中去,换句话说,在她看来,梦境才是唯一的真实,而这个情节就涉及到哲学两大基本问题中的第一个,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回归到影片之上,就是对于“究竟现实是基于梦境而存在,亦或是梦境依托于现实而存在”这个问题的探讨。

    另外,在时空转换的过程中,真实的与虚幻的人物密切交织,一些是现实中确实存在的人物,一些是造梦师虚拟出来的人物,一些从造梦师薄弱的潜意识防线中闯入的人物,还有一些则是被潜入梦境之人的心理防线所幻化而成的人物,观众难以区分哪些为真,哪些为幻,究竟是幻想基于真实,还是真实基于幻想。对于这些问题的哲学探讨贯穿整部电影,不仅提升了影片的哲学意味,拓展了影片的深度,还对时空的哲学划分作了有理有据的探讨,与观众的思维碰撞摩擦形成美丽的哲学花火,令电影的精神哲学思辨延续到现实生活之中,更具有现实哲学价值。

    电影一开始就通过多个梦境与现实世界的转换向观众开启了其哲学思辨的旅程。柯布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造梦师,他能够潜入人们的梦境之中去盗取有价值的信息与机密,也可以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植入某种思想,以控制受体未来的行为走向。[1]然而,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由于其潜意识受到亡妻玛尔的阻挠,柯布没能成功窃取雇主需要的信息,面临丢失性命的危险,而被盗梦对象斋藤则有意雇佣柯布在竞争对手老板儿子费舍尔的大脑中植入解散公司的想法,令自己的公司实现对整个行业的垄断,交换条件是保证柯布安全返回国内与家人团聚,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出于对孩子们的迫切思念,柯布答应了这桩生意,并迅速组建起自己的盗梦团队,开始了植入思想的过程,影片对于哲学问题的探讨也就此展开。

    电影中柯布团队在费舍尔的大脑中植入思想的整个过程都可以被视为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析。柯布选择在费舍尔飞往洛杉矶的途中实施植入计划,在现实世界中他们有10个小时的时间来完成,而按照“睡梦中大脑的运转速度比平时快20倍”的理论,在第一层梦境他们有一个周的时间来实施计划,第二层梦境有6个月可用,第三层梦境则有10年之久,这种“梦中之梦”的设定为柯布的计划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证。各个世界层次之间都有着非常微妙的联系,现实世界中的波动会造成第一层梦境的巨大波动,进而第二层、第三层直至最后一层都会受到越来越大的影响,而梦境中的变化则会带来现实世界运行方向的改变,最终改变现实世界的面貌。那么,究竟现实是梦境的现实,还是梦境是现实的梦境,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就越发扑朔迷离。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柯布不断受到潜意识中玛尔的阻挠,随时面临陷于迷失之境永远无法回归的危险。他凭借强大的意志力摆脱了玛尔的种种阻挠,成功将斋藤从迷失域中救回,并完成了斋藤交代的任务,回到家中与孩子们团聚。然而,在电影结束时,镜头拉近到桌上仍在旋转的木陀螺,这是区分梦境与现实的图腾,旋转即代表仍在梦中,倘若停止转动则意味着回归到现实。那么,木陀螺最终会停止转动吗?柯布究竟是回到了现实之中还是仍然处于梦境呢?这就留待观众去思考了。

    二、 对于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哲学探讨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反映到电影之中就是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究竟是梦境决定现实,还是现实决定梦境,这是《盗梦空间》最重要的哲学问题,也是贯穿电影始终的基本议题。在电影中,梦境就是思维的具化,造梦师的思维是梦境得以存在的基本条件;现实世界则是存在的具化,它是不能够为人类的思维所操控的现实元素,因而,对于思维与存在相互关系的哲学讨论就集中体现为电影对于梦境与现实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刻剖析。

    在梦境之中,造梦师柯布等人无所不能,可以在瞬时之间随意构建任何物体,比如一挥双手便能让摩天大厦拔地而起,很多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完成的活动在梦境中都可以实现,飞檐走壁自然不在话下。电影突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手法,将世界划分为多个平行的存在,故事人物也拥有多个“分身”,一个作为人物的本体在现实中昏睡不醒、雷打不动,各个“分身”则在梦境之中矫健行进,勇敢地去完成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在情节架构上非常注重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梦境与现实之间并非完全分离的,而是拥有者千丝万缕的联系。

    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先于意识,而又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应,并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存在先于思维,而又决定思维,思维是存在的反映,并对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对于《盗梦空间》而言,它所传达的哲学问题就可以进一步细化为:现实世界是梦境的基础,梦境是在现实因素的影响之下构建起来的,是对现实世界的主观反应,包含多种艺术性与夸张性处理,并且对现实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能够为现实世界带来或大或小的影响。

    在电影的各层梦境中,无论柯布一行如何造物,这些物体都是以现实世界为原型的,大厦、桥梁、车辆、水域等元素,无一不是来源于现实世界。在两个多小时的影片中,观众看不到一处完全脱离现实的梦境元素,即便是迷失域,外观上看也全然是现实世界的模样。另外,柯布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屡次受到玛尔的干扰和阻挠,这也并非偶然。柯布与玛尔曾经在梦中幸福地生活了几十年,他们是梦中世界的主宰,可以说是无所不能,然而,柯布认为两人应当返回到现实之中融入真实的生活,便在玛尔的头脑中植入思想,让她相信现在的世界并非真实,他们必须返回到现实世界中去,并成功说服玛尔以卧轨自杀的方式回到了现实世界。但是,玛尔回到现实世界以后这个思想仍然深深地扎根于她的脑海之中,她再次选择自杀的方式以求回到“现实”中去,这件事情让柯布愧疚终生。正如古人所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对玛尔的思念与愧疚使得玛尔的影子在柯布脑海中挥之不去,并常常出现在他的梦境之中干扰任务的进行,使他几次差点无法完成任务。由此可见,现实世界是梦境得以形成的基础,现实元素是梦境内容的根本保障,而梦境则是对现实世界的主观反映,并且能够对现实世界产生能动的反作用。这也就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哲学领域的基本问题提供了艺术性的解答,即存在先于思维并决定思维,思维是存在的主观反映并对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三、 对于本我与他我关系问题的哲学探讨

    对于本我与他我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也是哲学的重要论题,反映到电影之中就是现实中个体与梦境中个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即梦境中的个体是否真实存在,以及现实中的个体是否基于梦境虚构的问题,这一问题与我国古典哲学拥有深厚的渊源。

    我国古典道家哲学代表人物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庄周梦蝶”的学说,大意是说,过去庄周曾经梦见自己幻化为一只栩栩如生蝴蝶,感到非常愉快和惬意,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才知道原来自己仍然是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之间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以叫做作“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盗梦空间》中所呈现出来的也是这样一个“庄周梦蝶”的故事。柯布曾经与妻子玛尔共同设计了一个符合自身理想的梦境,并在其中生活了几十年之久,宛如庄周变成蝴蝶时那样自由自在、快乐幸福,可以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玛尔沉迷于梦境之中不能自拔,渐渐迷失了自我,并再也分不清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差异,认为自己就是活在真实世界之中,梦中的自我就是现实世界中的自我,将梦中的“蝴蝶”与现实中的“庄周”混淆不清,最终造成了她回到现实后因无法适应而选择以自杀回归她心中的“现实世界”的悲惨结局。与之相对,柯布则清楚地认识到梦境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之间的差异,“蝴蝶”与“庄周”其实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必须加以区分,这也是柯布得以走出迷失域的根本原因。在梦境中生活了几十年以后,柯布逐渐意识到梦境中的自我其实只是由自己的思维所构造出来的他我,仅仅是一个幻想,并非现实世界中的本我,而本我则始终在现实世界中沉睡不醒。基于这些清醒的认识,柯布才得以摆脱梦境和玛尔的束缚,成功回归到现实世界之中。由此可见,对于本我与他我的哲学关系,电影与庄子的态度一致:本我与他我之间是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本我真实地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他我则是由本我依据自身形象所创造出来的幻想,仅仅存在于梦境之中,必须加以分辨,绝不能够将两者混淆。

    结语

    《盗梦空间》将现代影视元素与古典哲学思想密切结合,通过讲述造梦师柯布及其团队在植入思想的过程中在现实世界和各层梦境之中的经历,对两个重要的哲学议题进行了探讨,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以及本我与他我的关系问题,指出存在决定思维并先于思维,思维是存在的主观反映并对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本我是他我存在的基础和依据,本我是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他我则是由本我的思维虚构出来的,必须加以区分。总之,《盗梦空间》是一部极富哲学蕴意的电影,不仅能够带给观众强烈的视听冲击,还能够在心灵上给观众以启迪,无疑是好莱坞电影中的经典之作。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