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兰迪绘画几何意味中的纯粹美
李旖旎
摘 要:纯粹即是一种单一而非单调,是一种不复杂、不掺杂任何利害的无瑕的最本质的东西。创作需要真实,生活亦不能虚假。莫兰迪通过他钟情一生的瓶子告诉世人原本的模样,朴实的绘画语言和禅意的心境将带有几何意味的美的作品赋予人们视觉的享受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关键词:简约;本质;不落俗;慢生活
一、莫兰迪和他的艺术
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1890-1964),意大利画家,擅长静物画。莫兰迪曾这样表述过自己,“我本质上只是那种画静物的画家,只不过传出一点宁静和隐秘的气息而已”。我所了解的大师莫兰迪,一生平凡孤寂,瓶瓶罐罐充满着他的生活,用它们表达着自己对艺术真谛的理解。由于小时候在艺术上良好的教育,使得他在绘画创作上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几何图形
构图是一种造型艺术的术语,尤其是在绘画中,整幅画面的构成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着创作者的内心感受和创作作品的主题思想。这种艺术构成形式有一种隐形的力量,会使得观察者们肃然起敬。莫兰迪作品的平面性和几何造型元素是其绘画创作突出特征的表现形式。将三维的空间进行二维平面的压缩,给人一种纯粹的真实感受,这种平面性更加显现了画面中保持几何形态的物象造型。他熟练运用着看似简单的几何图形,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或者说是一种过程,冲破一切生命与自然之肤浅而虚假的外表,将其中最真实最深刻的实质,彻底地挖掘出来。
(二)轮廓线
赫尔姆霍兹,一位视觉心理学家曾说过:“整个式样的空间效果往往是由交叉点上发生的事情所决定的。”拉图什也这样讲过 “只有在两个物体的轮廓线的交点处,重叠才能被暗示出来。”而运用叠加、遮盖方法可以将三维的空间效果,在二维平面上得以体现。莫兰迪努力在其中进行探究,不仅保持绘画作品的二维平面特征,又使得观察者对作品有着具体物象的直观感觉。正如莫兰迪1939年的这一幅《静物》中(图1),画面中的14个大小、颜色不一的瓶子,并列地放置在一个浅棕色的桌面上,配上灰土黄色的背景。在这一幅作品中,莫兰迪将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边缘进行重叠,有些瓶子同周围的瓶子用同一条边缘线来完成。通过物体之间外形边框的相互重合从而减少瓶子与瓶子外形边缘的相互交错,这样使得画面中不仅表现出平面化的二维形式,也可以从物体边缘线的走向确定其所在空间中的位置。14只瓶子一个挨一个立在桌面上,看上去以为是莫兰迪的随心摆弄,其实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排放,这样的位置恰好避免了瓶子与瓶子之间在式样上的矛盾。同时又将三维空间在画面中有了平面化的美的处理。因而,当大家初看莫兰迪的作品时,往往不容易发现他对与画面中细节的把握。当然,也有可能被作为没有完成的作品,但仔细品还是会发现作者匠心独运的心思。
(三)塞尚和莫兰迪
任何一幅绘画,不论是在选择对象或者对对象的摆弄、视角的平衡、再到色彩构成的把握、整幅画面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等都是创作者精心设计的结果。而在早以前,被誉为“现代绘画之父”的塞尚就已经通过他理性的周密来向观众们展示了大师平衡画面矛盾的能力。对于造型,塞尚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自然中的每件东西都与球体、圆锥体、圆柱体极为相似,画家必须学会描绘这些简单的形象。” 后来的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直接受这一思想影响。自然,塞尚对莫兰迪艺术的思考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他晚期时候作品更加注重二维平面化的特点在三维空间中的突破,画中多采用三角形的稳定,以及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等几何式样将对象组合造型,构成稳定的画面效果,但在物体边缘轮廓的处理上没有那么明显,越来越模糊。正是通过他精湛的技艺,用模糊边缘的手法使得画面中的物体相互相融,更改了以往在物体重叠处轮廓线的描画,将物体边缘线在画面中进行模糊或者消失掉,使原本闭合的各个事物之间相互沟通、融合,增加画面空灵的美感,而这正体现了莫兰迪对于内心自由的渴望和对纯粹的追求。
(四)莫兰迪作品的“舍”与“得”
这是莫兰迪在1963年,也就是他创作晚期时候的一件《静物》作品(图2)。桌面上的四个瓶子紧紧地挨在一起,中间白色的两个瓶子并列排放,直挺的瓶颈有一种向上生长的力量。这个不同于一般的排列组合里,最前面细小的瓶子就好像是在城门外守护的士兵。幽静和神秘的图示构成,牵引着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久久伫立,直到所描画的物象消失,只留下一种纯粹的美感。但作品中依然呈现着二维平面化的图示特征,明显的是瓶子与瓶子之间的重叠轮廓线进行了模糊的处理,但依旧可以辨别出彼此。桌面与背景仅用一条略带弧度的线来区分。纵观大师莫兰迪的作品,他一直将自己置身于一种局限当中,不断地节制、不断地摒弃一切繁杂、不断地在画面中做减法,而这种“舍”是极其困难的。当人们驻足观看,细细品味后并致以微笑时,这样的肯定不仅仅展现着莫兰迪高超的绘画技艺,更体现出他超凡脱俗的美学修养。
巴尔蒂斯这样谈论莫兰迪:“莫兰迪无疑是最接近中国绘画的欧洲画家了,他把笔墨俭省到极点,他的绘画别有境界,在观念上同中国艺术一致,他不满足于表现看到的世界,而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感情。”莫兰迪也曾说过:“那种由看得见的世界,也就是形体的世界所唤起的感觉和图像,是很难,甚至根本无法用定义和词汇来描述。事实上,它与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完全不一样,因为那個视觉所及的世界是由形体、颜色、空间和光线所决定的……我相信,没有任何东西比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更抽象,更真实。”
他对事物客观属性摒弃和笔墨上的俭省,无不与东方的美学精神相融合。东方的美讲究舍与得,懂“舍”才能“得”,他笔墨上大胆简化,与我国号称八大山人的文人画大师朱耷有许多共同之处,朱耷的“省”体现在画面中的留白,而这一留白给人们创造了无限的遐想;莫兰迪的静物作品将复杂的背景进行简化,很多时候俭省到只用色块和单线来处理,毋庸置疑也给人们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想象空间。不论是东方美学还是西方艺术,两位大师不约而同都探究到了绘画的最高点。钟涵先生这样评价莫兰迪的创作:“骤然望去,如雾里看花,仔细端详起来,却于平淡中见隽永的意趣,好像在杂沓的人群里初始的一位淡泊自守的布衣之士。”这不仅体现出莫兰迪高超的色彩修养,也突出他超然于世俗之外的对逸品精神的追求。
二、莫兰迪艺术对生活的启迪
走进莫兰迪的艺术世界,他的画作在精神上不仅保留着西方人寻求高尚圣洁的思想,也包容着东方人的美学素养。他将事物的本质回归到了原点,作品坦率而又精妙,看似直觉的表达又藏不住他严谨的理性安排,真实而不造作地表露着内心最纯粹的美的感受。这样一个视生活为艺术,视艺术为生命的大师,怎么能不值得我们敬畏呢?
不断地以“速度”和“财富”为衡量指标的今天,社会气氛日益显得浮躁。无论是对作品进行包抄还是炒作,艺术界似乎也没做到独善其身。许多作品的内容晦涩、扭曲,不讲究真情实感的表达,不能带给观众一种积极的正能量,只是一味地创造更多的数量和更多的经济效益。越是膨胀我们越需要学会冷静,放慢脚步让灵魂跟上来。
“慢生活”,不等于阻碍发展、也绝不是懒散。放慢步子,不是说耽搁时间、更不是懈怠,而是在生活中去寻找一种平衡,一种内心与生活的交流与和谐。虽然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仅仅依靠经济而没有政治、文化等的统筹,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不足以独立的,正如同艺术家平衡自己与创作中的物象一样。一味的只求金钱而没有情感,作品就不会有活力,就不能打动人。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摒弃繁杂、不慌不忙探寻本质。当那种潜藏的力量被唤起时,提起画笔记录下这最宝贵的时刻,就此赋予了作品最精彩的生命力,这种喜悦和感动是无以言表的。
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北欧,一个没有林立高楼的国家,穿着朴实的人门开着又小又陈旧的车,吃的都是一些简单的东西。晚上七点钟之后的街道上没有一丝嘈杂,他们不会通过在金钱上的过度盲目开支来满足自己内心的虚荣,更不会过花天酒地的糜烂生活,反而常常谈起生活品质这样的话题。可想而知,他们在精神上所拥有的享受并非是财物所能满足的。北欧人对环境的要求十分严格,促使大家都养成了节约的习惯。饮食上不需要很丰盛,但必须要按时吃;穿衣也不需要很花哨都很传统,简单又大方一点也不会觉得落俗,最主要是符合自己简洁而高贵的气质。钱呢,不能没有、不能不自己去赚,但是不需要太多。除了这些,若是哪户人家添了宝宝,邻里邻舍都会把自己家合适的旧衣服整理干净平整再送去。他们彼此的信任在我看来是足以令人感动的,但在他们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而莫兰迪大师的作品中也正是存在着这种纯粹的美和彼此的信任与真诚,才使得我们也为之动容。
无论是北欧人民简单幸福的享受,还是大师莫兰迪艺术作品朴实的内心表达。本该都是一个用心体会的过程,张弛有度、闲而不散、忙而不乱的节奏让我学会认识自己。生活需要慢下来,艺术更应如此,简单的构图、纯朴的表达,去掉繁杂华丽的修饰,将看见的最本质的美创作出来。在时代节奏的压力下,只有少数人还能够保持着这种有品味的快乐人生的心态。而我所寻求的正是像莫兰迪和他的作品一样,几何平面化意味中所传递出的静谧、安详以及纯粹的美的“慢生活”,一切不慌不忙,静静地释放着最纯朴的力量和直达心中的快乐与优雅。
参考文献:
[1]许江,焦小健.具象表现绘画文选[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2]董勤欣.互融的绘画空间[J].电影评介,2009,(19):90.
[3]馬更.塞上艺术风格中的视觉思维[J].新闻爱好者,2010,(07):120-121.
[4]张艳.世界艺术大师——莫兰迪[M].香港:新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60.
[5]曹辉.论乔治·莫兰迪的静物世界[J].艺术探索,2007,(04):87.
[6]钟涵.廊下巡礼[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374.
作者单位:
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