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通许县民间器乐唢呐的传承与习俗

王晓红
摘要:千年古县通许位于八朝古都开封南部45公里,民间文化厚重。唢呐是通许县境流传广泛的民间器乐之一,其传承、发展、习俗,具有典型的中原农耕文化特征。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民间器乐 唢呐
一、唢呐的名称由来及传入通许情况
唢呐是豫东平原流行最广的民间吹奏乐器。通许县民间唢呐班现有60多个,演奏人员达500多人,分布全县12个乡镇。董跃华、武华铭、董松恩、许长山等人,都是当代享誉全县的民间音乐家,他们秉承数代祖传的技艺,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大奖。
唢呐在通许县民间叫 “外棚”、“高棚”、“响器”、“楼上客”、“古乐班”等。这些民间称谓的来历,通许县唢呐世家许长山说,古时候唢呐刚传入中国时,有个皇帝爱听唢呐,请来唢呐班子在皇宫吹奏三天还没听够,就在皇宫门口设立乐棚即“外棚”吹奏;冬天怕唢呐艺人冷,让唢呐艺人登上钟楼吹奏,即“楼上客”;唢呐声音嘹亮,叫“响器”;唢呐流传民间后,老百姓有喜忧大典,都习惯在大门外宽敞处让唢呐艺人吹奏,即“外棚”;唢呐班子带有伴奏唱腔演出的,用木料搭一舞台演出的,叫“高棚”。
新中国成立前,通许县遭受黄河水患与连年战乱,经济贫困,文化发展比较落后,唢呐班只有五六班。通许县唢呐老艺人相传唢呐是古时候由“西凉国”传入中原。据考证,至少在金元时期唢呐就已经传入中原,明朝正德年间,唢呐在通许县得到发展。通许县董家唢呐班老艺人董其然说,唢呐最早流传开封、通许县一带的时候,比现在的唢呐粗长,杆和哨、碗都比较大,吹奏起来比较吃力,但音量较宽厚。新中国建立前至民国初期,通许县唢呐班都归当时的河南省会开封市一个叫宋清林的唢呐班头管,举行大的唢呐对棚比赛,都要同他商议。在当年通许县唢呐班较有名气的是李道岗村的杨克明(因一只眼失明,绰号“一只眼”)。当时,城关乡后马堂村的唢呐艺人马老山也只有一只眼,二人虽有视力残疾,但二人唢呐吹奏技艺高超,各有绝技:如用苇子做的哨子不用烙,二指一捏就能吹奏,音色圆润、高亢激昂;还能模仿各种鸟叫。二人还经常合作与其他唢呐班对棚办事,每人各用一根长杆大笛,以吹奏传统曲牌“锣戏”、“卷戏”为主,每每技压群芳,拔得头筹,全胜而归,享誉开封、通许、杞县等地区。当时老百姓送绰号“通许县的两架山、两只眼”,夸奖其唢呐吹得好。
清末民初,除了朱砂乡桥头村的许家班、李道岗村的董家班等传承久远的唢呐世家外,邸阁村的朱家班朱少田也很有名气,朱少田12岁就能领班撑笛。有一次,在开封县陈留镇一带的村里办事,有16班唢呐对棚,他以娴熟、高超的吹奏技压群芳,赞誉满街:人送绰号“截半条”。此后,通许县吹奏唢呐的越来越多,多为家族传承。在旧社会,吹响器的属于下九流,人们不喜欢跟这些人结亲戚,吹手家的孩子也不准参加会试,不准做官,社会地位很低,吹手的孩子只能学习吹喇叭。随着时代的变迁,唢呐也在发展变革。新中国建立后,通许民间唢呐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吹奏形式由原来的两杆大笛吹奏,发展到有笙加入伴奏,唢呐有高、中、低三种音色,还有吹奏卡戏等。特别是当今发展到吹奏各种民歌、现代歌曲,大俗大雅,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通许唢呐演奏形式、内容
通许唢呐的演奏形式主要是用于民间的吹歌会、庙会和喜忧之事等。很早时只用两个长杆笛演奏,一个小钹打节奏,后来发展到有细杆笛、笙、大锣、梆子、小鼓子等。一般办丧事可分为全响(头天下午、傍晚上事,也就是开始吹奏)、半拉响(当天早上开始吹奏)。全响由八个人组成:一杆笛、两个传笙、云锣、双趟子、外加一个小鼓子,缺一不可。 俗称“七忙八不忙”,就是说,这个班子七个人,就忙些,有八个人就不忙了。半拉响一般由四个人组成:一杆笛、两传笙、一个梆子。
旧时,民间唢呐班会剃头的,这个叫“双手艺”即“混水”。只吹唢呐不会剃头的,这个叫“单手艺”,即“清水”。旧时,通许县的大部分唢呐艺人都会双手艺。现在根本找不到会双手艺的唢呐艺人了。
办喜事用两杆笛,以吹曲牌为主,如“天下同”、“绞笛”、“凡四调”等;办丧事用两杆大笛,主要吹“大管调”、“大小红鞋”、“大小开门”、“大红花”等曲牌。后来,慢慢发展变化,如在办丧事时,前去烧纸的客人到了,大都用两杆大笛吹曲牌子。到了中午,各方客人到齐,祭奠、行礼时,才有笙加入伴奏。后来又发展到吹豫剧、曲剧、二夹弦、越调、现代戏、现代歌曲等。
三、通许民间唢呐的习俗与禁忌
收徒习俗:旧时,通许民间唢呐班同意收徒,徒弟的家长要请当地名人担任执事,一张八仙桌上摆猪头、羊头、整鸡、整鱼、馒头等,一路放着鞭炮抬到师傅家,行过一套拜师的礼,摆酒席。学艺三年出师,再为师傅白干一年以表感谢。逢年过节,徒弟要到师傅家看望;师傅去世,徒弟披麻戴孝。现在没那么多规矩了,徒弟在啥都不会的情况下,师傅管吃住,给零花钱,学艺一年后就按份儿分账。
禁忌习俗:忌讳别人当面说“吹响器的”; 忌讳“犯快”,太阳出来之前不能说自己做的梦,梦里有好有坏,也是犯“八大块”之一。“八大块”为“龙、虎、梦、牙、鬼、雾、条、差”,说出这八个字的任何一个字为“犯块”,会有不吉利的事情发生,轻者被师傅呵斥,重者挨打。唢呐艺人在演奏往返的路上遇见兔子,不能追赶也不能说“兔子”,要叫它“下条子”。遇到兔子是见到好事儿,一撵就把好事儿撵跑了。遇见大雾天气不能说“雾”,要说“挂帐子”。雾的谐音为误事儿,唢呐艺人最怕的就是误人家的事儿。
规矩:主家定下喜乐大典的日子,哪怕冰天雪地、道路泥泞,靠步行也得提前或者准时到达。师傅关系超过三代的叫“行胡”;传承多代的叫“热胡”;没有师傅或三代以下的,叫“凉胡”。如遇见对棚(即两班以上唢呐班子进行吹奏的场面),凉胡首先要向热胡、行胡敬烟酒表示敬意,热胡、行胡要回敬烟酒表示友好。演奏开始,一方要先击锣两声,等对方回应才能开始演奏。至今,这些习俗与禁忌老艺人还是很讲究的。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