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石赏石文化历史源流及发展前景

刘音 高伟



摘要:英石赏石文化历经千年发展,作为岭南地区独特山水风貌与地域文化发展的缩影,凝聚着中国山水文化、园林文化与文人文化传统的精髓。将英石赏石文化置于中国赏石文化传统背景下追溯历史源流与发展,从先民自然山石崇拜、魏晋南北朝寄情山水,到唐宋文化高度发展,经元代低潮至明清英石赏石文化进入了发展的高峰,直至近现代英石承载着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英石文化凭借充足的资源储备和蓬勃发展的产业支持,拥有优于中国其他名石传承发展的空间与活力,应成为岭南地区、中国乃至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对象。
关键词:英石;赏石文化;历史源流;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671-2641(2017)04-0021-05
收稿日期:2017-08-11
修回日期:2017-08-17
引言
在儒、道、释三家主流传统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中国文化传统寄情山水,始终追寻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园居山水之景便是文人雅士追求天人合一、回归自然思想最为直接的物质载体。园中山石成为了自然山岳的象征物,人们从石的造型看群山峻岭,从石的纹路看云雾流水;即使足不出门,也能神游物外、回归自然。园居生活中的赏石文化是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价值观集大成的物质体现,反映了中国传统园林生活向往自然等精神追求。
中国一直有源远流长的赏石文化传统,承天地精华的可赏之石层出不穷。其中与太湖石、灵璧石、昆石齐名中国四大名石之一的英石,更是有其独特的魅力。本文以历史文献研究结合口述史研究方法,系统梳理英石赏石文化之历史源流,置于中国赏石文化传统与岭南地域文化的背景之下,探寻英石赏石文化与中国传统赏石文化的关系、与中国园居生活及文人文化传统的关系,从而重新认知与理解英石赏石文化之于中国传统文化、岭南地域文化的重要价值。
1英石赏石文化的历史脉络
英石为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石灰石,其主产地英德位于广东省中北部。从地理上看,英德位于喀斯特地貌山脉分支的末端(图1),具得天独厚的地貌环境形成优质而独特的英石,孕育出源远流长的英石赏石文化传统。
1.1自然崇拜的秦汉之前
英石赏石文化传统源于中国石头文化。追溯至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就使用打制石器进行各项生产劳动。至新石器时期(约前7000至前6000年),中国先祖就开始将石器精心打磨、穿孔,并在上面雕刻纹样,从工具使用向装饰配置转变.人们开始追求“石”的形态美。
进入农耕社会,因对自然要素和自然现象的恐惧、依赖,人们开始敬畏自然物象。随着社会进程,生活环境相对远离自然,为了保持与自然的联系,石成为自然、山岳的象征物,成为人感受自然、崇敬山岳的精神承载。儒家“君子比德”思想传播之后,以自然对象之美隐喻人的修养与品性,石更具精神性,也由此构建起中国赏石文化初始的审美意识。
1.2寄情山水的魏晋时期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百家争鸣、思想活跃的高峰期。结合当时如庄子“造境以游心”等哲学思想.人们开始跳出自然环境欣赏中诸种物质条件的限制,更多追求主观能动性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当时的社会动荡环境也促使寄情山水、崇尚归隐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对后世中国山水文化影响至深。
景园文化就在这种背景下兴起,私家园林异军突起,文人名流和隐士出于对“归园田居”“山居”的精神追求,大兴造园,园林形式更为丰富。此时各类石头已开始作为造园重要材料,所用之石已十分讲究。
1.3初入诗画的唐朝时期
唐代土地制度改革以及节假日制度的普及,让更多士大夫获得土地,也有更多休闲时间进行宴集、游赏活动,这为造园盛行创造充分的条件。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山水审美和园居文化得以发展,为唐代造园的兴盛和赏石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并带动造园技艺的提升。
李中的诗《题柴司徒亭假山》证明“假山”一词在中唐时期已出现,山石在唐代园林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构景元素之一,园林成为赏石活动及相关技艺发展的重要场所。赏石活动也常成为唐人诗歌吟咏的主题。唐代诗词中多有记录赏石、品石、咏石、求石、买石等一系列与石相关的活动,但此时多以太湖石为主。
唐代绘画也是追溯唐代赏石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据。吴道子、阎立本等众多名画家都对奇石有所描绘,著名的《职贡图》是唐代外国及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向中央皇帝进贡的图画,其中使者手中怀抱异样峰型的奇石,体现唐代偏好形态奇特的赏石审美取向。
1.4赏石发展的宋代时期
宋朝赏石文化以及相关的绘画、诗词艺术达到鼎盛,这与宋徽宗爱石成痴不无关系。《宋史·朱勔传》记载了宋徽宗举“花石纲”,建艮岳,为收集奇石专派官员在江南设应奉局挑选奇石之事。现置杭州西湖江南名石苑的著名古英石绉云峰就是北运京城时在江浙一带流失的“花石纲”之一。
借由艮岳的契机,广州、泉州、杭州三路设立的市舶司为运输石材提供了便利,加速了各地石材在全国范围内互通共赏。而远在岭南的英石也由此得到更多文人雅士的广泛赏识和认可,从产地英德运抵的地域和文化圈辐射面逐渐扩大。据记载,“英石”这一专用名词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1133年《云林石谱》一书中,口头流传可能比书面传播时间要早。
受宋徽宗喜爱,英石被作为贡品和皇家园林造园用石,这种风气逐步自上而下,对各阶层文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英石逐渐在奇石玩赏中占有一席之地。文人收藏英石,并以此为题材进行各类艺术创作,留下不少优秀的作品,为英石赏石文化的发展推波助澜。
宋代也兴用诗词歌赋描绘生活、抒怀言志,咏石题材是重要的内容。整体上看,宋代咏石诗与唐代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数量增多。从篇幅看,宋代咏石诗不仅有短小的绝句、律诗、古体诗,还有长篇歌行体。从诗中所述石种类型看,从路边石到石制品,宋人从不分石之大小、所处环境或功能,是石皆为所好。从描述上看,宋人写石选词更为丰富,描述外形更为细致,且常用比喻、想象、夸张等描绘手法,使石头更富情感和现实意义。
此时,英石也得到了众多奇石论著如《渔阳石谱》《老学庵笔记》《洞天清录集》等石谱专著的记载和描述。更有地理学专著记录,如王象之《舆地纪胜》引《真阳志》中言:“英之山石,擅名天下”“其贫无为生者,则采山之奇石以为贷焉”。
1.5追求怪异的元朝时期
元代赏石艺术整体发展处于低谷,造园活动亦处于低潮,关于赏石的记载非常零碎。低迷的环境下,御苑建设多仿北宋东京园林,所用石多为艮岳之石,其中英石就被灵活使用起来。现存北京故宫御花园御苑的赏石中,存有大小不一的英石作品。
元代把英石列为四大名石,成为“文房四宝”之一。元代奇石品赏大多沿袭宋人观念,但更追求张扬与怪异。此时与奇石相关的文献作品记录亦相对匮乏。
1.6再次繁荣的明清时期
明朝开始,岭南地区在经济上的繁荣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频繁,英石外销数量也逐渐增多。社会的安定繁荣带动造园活动进入新的高潮,赏石文化与园林叠山置石的风气到明朝后期尤为盛行。上至皇家园林,下至文人私宅,几乎“无园不石”。除了园林叠山置石,几案玩石等小件也十分受明代文人欢迎。明人在选石和赏石审美整体上与宋人大致相同,但在英石审美上略有差异。据史料记载,明更为强调英石的“黑”,以黑为美:其次,更加强调英石应“扣之有声”的特点,并以“声亦如铜”为佳。明文震亨在《长物志》和明曹昭著《格古要论》均对英石有所论述,可见英石颇受当时文人喜好(图2)。
英石在清朝被定为全国四大园林名石之一,朝廷持续选精美英石进宫,英石使用不断增多,记载也更为详尽。而与明人多承袭宋说有所不同,清人赏石颇有新意,明确提出峰与石同形的观点,即英石是英德山峰地貌的反映。如广东屈大均《广东新语》所言“大英石:大英石者,吉乎英德之峰也。英德之峰,其高大者皆石,故日大英石”,為近代地理学的缩影。
清朝再次涌现出大量明确歌咏英石的诗词作品,如清文人查慎行《英山》、朱彝尊《岭外归舟杂诗》等。除了诗词歌赋,各类书籍对英石相关内容的记录也逐步增多。除了屈大钧《广东新语》,清人徐珂《清稗类钞》、谢堃《金玉琐碎·奇石部》等文献对英石的采凿、拼合和功用都有详细描述,其中《广东新语》在米芾的观赏标准基础上提出英石之“秀”,认为“凡以皱、瘦、透、秀四者备具为良”。在古典小说《聊斋志异》之《大力将军》补篇中更是将英石“绉云峰”设为故事发展的主线索。
表现英石的绘画作品也与日俱增。清人绘画更讲究用不同笔法和植物搭配表现不同奇石的造型与个性。现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明朝徐渭所绘《牡丹蕉石图》轴,其下立所绘便是英石。
造园方面,因地域环境和交通因素,岭南地区造园也多用英石。清末岭南四大名园以及福建等园林中,都选用造型丰富的英石作为主景。
1.7文化碰撞的近代
近代的英石文化发展也多与岭南文化艺术和造园活动相关。此时,岭南地区对外贸易增加,来自西方的理念与艺术手法逐渐影响地域文化发展,也推动英石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在岭南地区近代初期的传统绘画中,广东画坛代表性的人物:画家苏仁山,曾绘《十二石斋图》,将英石的形态特色表现得淋漓精致。番禺的居巢、居廉(并称“二居”)也创作了大量与英石相关的绘画作品(图3),“二居”的绘画是留存数量较为丰富的岭南赏石画作,对研究英石赏石文化与岭南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造园方面,岭南近代中后期留下了大量英石假山作品,并发展出塑山技艺,许多英石假山为叠山与塑山的结合体,如陈廉仲公馆的“风云际会”。这些假山作品的整体形态符合传统英石“皱、瘦、漏、透”的审美特点,成为近现代研究英石赏石文化与叠山塑石技艺的宝贵实例。
除了本土绘画和造园的发展,英石对外贸易逐渐增强。18世纪以后,随着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传播,在英、德、法等西欧国家的宫庭、富人花园、官邸中常见以英石为原材料的叠山、石拱门、亭基、喷泉装饰等,例如德国歌德设计的魏玛自然风景园、英国斯道维园林、法国丹枫白露园林等。
2英石赏石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以公共园林建设为主的造园建设进入新的高潮。在老一辈的工匠师傅和现代建筑及园林设计师的共同努力下,岭南地区出现泮溪酒家“苏东坡游赤壁”、白天鹅宾馆“故乡水”等许多优秀的园林英石作品,英石赏石传统与叠山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
回归传统文化生活的追求,使大型公共文化设施造园、私人造园项目呈现复兴热潮,英石造园与赏石收藏活动也呈现新的发展势头,对英石的鉴赏也在古人基础上有了新的提升。从现代的审美角度欣赏,符合“皱、瘦、漏、透”观赏特点的英石,具有强势、怪异、富于张力之美。于观赏石,一块纯天然英石,能从多个面观赏,配合色泽、纹路、孔洞、整体形态流线和每块石头独有的基座,给人以具体物像外,更赋予丰富的想象空间;于英石盆景和假山,除遵循“皱、瘦、漏、透”的基本原则外,在当代造园之中根据场地环境赋予英石以山水意境,满足“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传统山水观念,给人以真山林质感,还原传统以石山见山川的自然精神寄托(图4)。
从古至今,英石赏石文化一直与中国山水文化、园林文化与文人文化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英石的赏石文化研究由于历史文献与图像资料的片断化与碎片化,一直缺乏系统的梳理、记录与研究,也因此无法完整、全面客观地评价英石赏石文化作为中国赏石文化组成部分的重要价值。
与英石历史记录与文化研究相对欠缺的现状相比,英石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相较于其他园林名石却蒸蒸日上。英石资源储备相对充裕,能用作园林清供和盆景假山之用的英石材料相当丰富。英德地区的英石产业经过建国后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与市场业态。英德人开办的英石企业与英石园林假山匠师已分布至全国各地,且其影响力已经辐射至日本、韩国、新加坡、欧洲等多个国家地区。英石凭借充足的资源储备和蓬勃发展的产业支持,拥有着优于其他名石的保护与传承发展空间与活力。
近几年来,英德地方政府与英石行业越来越意识到英石赏石文化传统的保育工作的重要性,逐步形成对英石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共识,也越发关注英石赏石文化历史研究、英石园林盆景与假山技艺的保护传承等。英石赏石文化作为岭南地区独特的山水风貌与地域文化的缩影,凝聚着中国山水文化、园林文化与文人文化传统的精髓,应该成为岭南地区、中国乃至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重要的保护对象。
相关文章!
  • 浅谈财政体制改革对农业与农村

    朱钇澜【摘 ? 要】 财政体制改革对于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近几年来,党中央以及财务部

  • 低盐胁迫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

    孙梦蕾姜志强蒋洁兰王莉苹摘 要:为探讨低盐胁迫下肝脏在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机体免疫中的作用,在肝脏酶活性、组织结构和基

  •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

    陆艳凤++孙国波++张响英++章敬旗++张海波摘要: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展在教学模式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