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蒙克《呐喊》的情感交流

    赖星禧

    摘 要:作为德国表现主义先驱者之一,蒙克不仅是位画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位哲学家,其著作《呐喊》所表现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文章将探索《呐喊》这一著作是如何实现蒙克与观赏者之间的情感交流的。

    关键词:表现主义;呐喊;情感交流

    我们知道,表现主义最初是在绘画艺术流派中崭露头角的,这些表现主义画家们不再满足于印象派画家所追求的对光线和色彩的极致描摹,他们希望能摆脱停留在事物表面的绘画创作,通过一种更具张力的创作手法来表现他们自己的更深层次的心理情感。于是,变形和夸张成了他们的首选,这种抽象冲动的创造消解了传统的绘画形式,使得他们中的那些狂热与绝望情绪得以表现。(表现派)艺术家追求的不是逼真的摹仿而是表现,追求的是表现感情以及表现个人眼睛里的世界形象。如果说印象主义被认为是再现可见的外部世界的主观图像,那么表现主义从本质上来说则是人的内部世界(视觉)的主观表现①。另外,弗内斯谈到表现主义的内部张力,特别是在德国,并非单纯是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的希望和恐怖造成的,这种状态可以回溯到尼采……哭号或呼嚎在表现主义的艺术中如此常见,它并不一定是一种欢悦,而也可能是蒙克在1894年他那著名的版画作品中所展示出来的发自存在恐惧的尖叫②。而作为德国表现主义先驱者蒙克,其著作《呐喊》所表现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

    在论及《呐喊》之前,笔者先把目光转向表现主义艺术运动中的两部极其重要的著作《抽象与移情》和《论艺术的精神》,研究这两部从主体性出发来研究艺术作品的著作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表现主义绘画创作。

    首先是沃林格的《抽象与移情》,沃林格从心理学角度解释真正的艺术在任何时候都满足了一种深层次的心理需要,而不是满足了那种纯碎的模仿本能。也就是说,人们在任何时代都能感受到的对艺术的所有迷狂是因为人们看到了艺术植根于人的心理需要而且满足了人的心理需要③。他还表明艺术表现的本质是出于某种心理的“需要”,这种“需要”是人类在应世观物中面对世界的精神态度的结果。沃林格的观点深深地影响了另外一位抽象艺术家康定斯基,在康的《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他依据心理学中的“声音—图形”的联感理论用音乐来论证绘画的抽象性,他还谈到内在需要的原则是超脱于非本质的、普遍存在的和唯一纯碎的艺术标准和原则④。这里康定斯基特别突出地强调了艺术家最强烈的主观性,并且他认为需要通过色彩和线条去揭露自己内心真实。沃氏和康氏的这两本书对初期表现主义运动进行了深刻的解释,使这一艺术现象有了深刻的美学依据。由此我们可看出,在表现主义运动中,艺术家们致力于表现其强烈情感。康定斯基认为艺术家与观赏者之间的程序为:感情(艺术家的)→感受→藝术作品→感受→感情(观赏者的)。下面,笔者试图借鉴这一程序来探索《呐喊》这一著作是如何实现蒙克与观赏者之间的情感交流的。

    首先谈谈蒙克的感情,蒙克作品中的强烈情感“得益于”他的童年经历,他是在死亡与暴力的双重阴影下度过的童年,幼时的创伤有时会伴随一生,这种创伤即使愈合也是暂时的,它必定会在某种情境中再度涌荡出来,蒙克的焦虑就像幽灵般不断地折磨着他。蒙克从幼时直到成年一直处于一种悲伤压抑的状态中,弗洛伊德认为压抑的直接命运转变为焦虑,他谈到忧虑在儿童心理学中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出生是焦急性情感的起源和原型,但儿童的恐怖与真实的焦虑(即对于真正危险的畏惧)无关,而与成人所患有神经病的焦虑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恐怖,也像神经病的焦虑,都起源于未能发泄的里比多;儿童一旦失去所爱的对象,便利用其他外在对象或情境作为代替⑤。我们知道蒙克的母亲和他最爱的姐姐相继死于结核病,父亲在母亲死后患上了神经病,常常使用暴力,对于危险的反应通常含有两种成分:即恐惧的情绪和防御的动作,受惊的动物既惊且逃,其实,这里有利于生存的成分是“逃避”,而不是“害怕”⑥。正如蒙克自己所言:“我要描写的是那种触动我心灵的眼睛的线条和色彩。我不是画我所见到的东西,而是画我所经历的东西。”若有所虑必有所惧,因而蒙克的作品常常伴随着这样的字眼:压抑、悲伤、恐惧……

    蒙克将自己的恐惧最大化地表现在了他的著作《呐喊》中,一次偶然,又仿佛将他置身于童年的情境。他谈到《呐喊》灵感由来:“我和朋友一起去散步,太阳快要落山时,突然间,天空变得血一样的红,我似乎感受到了一种悲伤忧郁的气息,我止住了脚步,轻轻地倚在栅栏边,极度的疲倦以使我快要窒息了。火焰般的云彩像血,又像一把把利剑笼罩着蓝黑色的挪威海湾和城镇。我的朋友,他继续独自走着,我却呆呆地站在那儿,焦虑地不停地发抖”“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像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生命组画中的这幅《呐喊》”。蒙克试图在那种和谐的昏黄的夕阳下,将自己幻化成框中人,用色彩和线条传达那一声令人战栗的尖叫声,由此表现内心存在的恐惧。

    由于《呐喊》中的色彩、形式、造型已有诸多学者探讨过,不再详细探讨,在本文中主要论述这三者的心理效果。色彩的调子和声音的调子一样,结构非常细密,它们能唤起灵魂里的各种感情,这些感情极为细腻,非散文所能表达出来⑦。也就是说,色彩能引起艺术家和观赏者的某种生理感觉,而这些感觉会对其心灵产生强烈的作用。《呐喊》画面正上方是一片悬浮着的橙红色天空,它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非常强烈,直冲观众,让人联想起熊熊燃烧的火焰,火焰既温暖又危险,可理解为是光彩的威胁。而画面下方是由蓝、黑色构成的“扭曲”的湖泊,棕色大地、绿树,棕色和红色的碰撞能产生强有力的和声,而蓝黑色则给人一种如同死亡的悲伤感,康氏把这种颜色比喻为一架教堂里的风琴,在此画面中让人仿佛沉浸在庄严肃穆的情绪之中。而此画的形式跟色彩的结合如浑然一体,扭曲变形的线条跟色彩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把狂欢与痛苦扭成一团,人物在强烈情绪化的笔触下,已经曲张变形,让色彩成为了传导情感的电流,仿佛画面外的我们也听到了这一声呐喊⑧。画面中的这个面貌如同骷髅的人,他双手捂住耳朵,双眼放大睁着,大口张开,整个人处于不可明言的恐惧之中,他在呼嚎、在呐喊,这种癫狂只有他自己知道,然而他与外界却是隔离的,不远处的陌生人毫无察觉并悠闲地在散步,骷髅人在听到不知哪传来的尖叫声时第一反应便是抱头捂耳,与其说是一种拒绝反应,不如说是一种逃避的动作,是本能的自我保护状态。这和蒙克自身的经历有关,当时的情境和对象竟唤起了蒙克从幼时就有的焦虑,除自我焦虑外,对蒙克来说,“他者”也常常是产生焦虑感的来源,因此他试图与人群保持距离,保持了孤独的状态,而这群体的人也显出孤立冷漠的神情⑨,然而真实的焦虑或恐怖对于我们似乎是一种最自然而最合理的事。

    由此,我们知道了这件艺术品中蒙克所要表达的某种情感,事实上,这种情感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复杂许多,毕竟这是画家用于表现其强烈主观性想法的一种手段,是画家个性化情感的显现方式,观赏者只能通过对画面的理解来揣摩画家内心的某种精神态度,但是,由于每位观赏者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都带有其主观色彩,因而,每个人的审美体验都是不同的。尽管审美体验各不相同,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引起精神上的共鸣。

    我们在一部艺术作品的造型中所玩味的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本身,审美享受就是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享受,一个线条,一个形式的价值,就存在于它对我们来说所含有的生命价值中,这个线条或形式只是由于我们深深专注于其中所获得的生命感而成了美的线条或形式⑩。在《呐喊》这幅画中,观赏者可以比较得到比较直接的视觉感受,从而领悟出画中所要表达的恐惧情绪,他们几乎忽视了画面中的物象细节,而直接投入到情感体验中。观赏者不必再纠结于要找到的物象原型,找出画面中的“那点意思”,因为,当他们接触到蒙克的画时,他们瞬间就已被画中情绪所感染,他们被蒙克画中的色彩、线条的冲击和力量深深震撼了,那一声呐喊唤起那沉睡的灵魂,那种狂热却空洞无力、无法言表的某种普遍情感居然在蒙克的画中被传达到人们眼前。这种情感便是共鸣,但恐惧并不是感染人的唯一情感,属于心理经验水平的任何情感都會发生同样的情况。因此,只要看到某人陷入痛苦,或者听到他的呻吟,他的痛苦就会在我们身上产生共鸣,我们就能够在自己身上感觉到这种痛苦的表现,感觉到皮肤的颤抖或收缩,以及某种内脏感受物,等等?輥?輯?訛。人们震惊能够如此震撼地抽象表达内心真实的作品,为了使自己的热烈情感能够最大化的表现出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加入到表现主义运动当中来。在这场运动中,蒙克无疑表现了他的大师风范,他仿佛有种魔力能让自己的情感依附在色彩和线条之上,让色彩和线条随心所欲的张扬其情绪,他并不注重客观物体的具体细节,而是直面自己内心情感,且通过极致夸张的色彩和线条完美地将自己的直觉和情绪传达给观赏者,从而能让情感在蒙克与观赏者之间畅通无阻地流动传递,他的呐喊使得整个时代“震荡”了一番。

    注释:

    ①雷内特·本森.德国表现主义戏剧——托勒尔与凯泽[J].汪义群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2.

    ②R·S·弗内斯.表现主义[M].艾晓明译.北京:北京昆仑出版社,1989:10.

    ③⑩W·沃林格.抽象与移情[M].王才勇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3,15.

    ④⑦瓦·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查立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42,55.

    ⑤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6:32,316,315.

    ⑧李静.线条与色彩的呐喊——论蒙克的版画艺术语言[J].文学与文化,2011,(01).

    ⑨丁建国.关于生命、爱与死亡的诗从“生命”组画探究蒙克的生命哲学[J].新美术,2013,(03).

    ?輥?輯?訛科林伍德,王至元.艺术原理[M].陈华中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14.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