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平遥民歌

刘雱敏
摘要:山西自古以来就被称做是民歌的海洋,而在山西平遥这一地方,其民歌状况却鲜有记载。本文通过对平遥民歌的田野调查,意在进一步详实平遥民歌的音乐特点和生存现状。
关键词:平遥民歌 革命歌曲 唱词特点 音乐风格
民歌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民生活的真实记录和写照。山西历来都被誉为“民歌的海洋”。其歌曲曲调优美、歌词生动、感情浓烈,具有无垠的时空感和极强的穿透力,易于传唱。山西民歌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品种繁多、形式多样。人们耳熟能详的《想亲亲》等左权民歌和《走西口》等河曲民歌就是其典型代表。
平遥位于山西省中南部,是山西省晋中市下属的一个县。每每谈及平遥民歌,大家可能最为熟知的就数《夸土产》了。除此之外那就是在文水、介休等晋中一带都流行的一些民歌,比如说有《交城山》(也叫《苦伶仃》),《闹元宵》、《打秋千》等等,但产生于平遥本土、体现平遥本土特点的民歌貌似不多。在浩如烟海的山西民歌这一大背景下,“平遥的民歌现状又是如何呢”,带着这一疑问,笔者对平遥民歌进行了实地调查。
民歌的保存与发展说到底是与地理条件,交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所以在那些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的地方,民歌保存的可能性更大。通过走访调查、多方探索,笔者了解到如今在平遥偏远的彭坡头村有一位能歌唱民歌的老人。
采访时间:2013年10月6日中午2:00
采访地点: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东泉镇彭坡头村
采访对象:刘续安老人(男,83岁)
采访事项:《打侯北》、《刘胡兰》、《下柳林》、《协议室》、《旧社会》
被采访的刘续安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健朗、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在采访过程中,老人但凭着较好的记忆力一连演唱了五首民歌。本文主要从题材种类、歌词特点和音乐风格等方面来认识和介绍这些民歌。
一、题材特点
老人所演唱的这几首歌曲:《打侯北》、《刘胡兰》、《下柳林》、《协议室》、《旧社会》,题材都是反映人民革命斗争的歌曲。
之所以在彭坡头这地方流传着这样一些歌曲其实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东泉镇彭坡头村,位于平遥县城东南方50华里宝塔山下的半山丘陵区,由于彭坡头村地势特高、地处断层带、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所以在抗日期间被选为平遥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所在地,在抗日、解放战争时期为宣传抗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起到了先锋带头作用。由于这一历史的特殊性,当时就在这一地区涌现出了一大批反映人民群众对抗侵略者、同仇敌忾、英勇奋战的歌曲。
相比而言,其中《刘胡兰》、《下柳林》的故事人们更熟知一些。《刘胡兰》主要描述了家住山西文水县的刘胡兰不畏牺牲、英勇抗日的故事。《下柳林》是一首很有名的山西民歌,它是根据1944年前后发生在柳林的一段真实的凄凉爱情故事编写而成。而《旧社会》描写了人们挨饿受冻,饱受旧制度折磨的痛苦生活。据老人介绍,《打侯北》、《协议室》主要描述的是平遥当地的革命故事。
《打侯北》歌颂了我军英勇敌忾,将攻占候北村的日本鬼子彻底消灭的故事。《协议室》是以著名艺人裴广礼①利用盲艺人的特殊身份为八路军送情报结果被勾子军抓住的真实故事为题材,揭露了阎军罪恶、颂扬了解放军功绩的叙事歌曲。
二、唱词特点
唱词是民歌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传递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出了地域的某种文化心理和文化存在, 是重要的一项研究内容。方言对民歌艺术风格的影响很大。这是因为民歌歌词的韵律节奏、曲调的旋律走向、旋律的节拍节奏与方言的声韵调和句逗等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平遥革命民歌中的唱词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言土语词
在这些民歌中有许多独具平遥地方特色的方言土语。例如:“五个饼子外就两盒盒烟,手日里托了一碗肉丝面,怀里揣了盒盒洋缺灯吆儿哼哼嗨,叫你二哥抽纸烟老用”中平遥方言中“洋阙灯”的意思就是指我们生活中用的“火柴”的意思,“老”在这里指的是“在…的时候”,“纸烟”就是“烟”的意思。
(二)讲究韵脚
在歌词的音乐审美上, 韵脚的和谐是汉族民歌最突出的特点。押韵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特点, 同样也是中国民歌的共同特点。民歌往往是用一个地方的地方方言来演唱的, 所以其押韵规律就得遵循这一地方的方言特点。
例如:“吃不上人家小米子就喝不上那水,口里边发酵心里边来火,带上人家脚链链来去抬水吆儿哼哼嗨,把二哥的那腿磨破” (《协议室》)这段歌词乍一看上去是不押韵的,但其实“水”、“火”、“破”在当地方言中读“sui”、“hui”、“pei”,所以这三句歌词押的都是“灰堆辙”。又如《打侯北》里的歌词:“家住平遥的下窑五区的桂山村,日本人就欺负的俺们不能就在家存”句尾的“村”、“存”押的都是“人辰辙”。再如《刘胡兰》里“大风吹起哎漫天的那云,刘胡兰就手提的篮篮去拥军,领导上繁华又织的布嗨呦到处为人民”中“云”、“军”、“民”押的也都是“人辰辙”。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平遥方言中字调的调值是不同于普通话的调值的。因此在演唱的时候别有一番韵味。
(三)音乐风格
平遥民歌具有古朴的韵味和浓烈的乡土气息。其曲式结构多种多样,基本都属于小调,多数是四句式的分节歌,具有明显的起承转合,还有简单的上下句,上下呼应对称,也有三句、五句、七句或者十句的,调式大部分都为徵调式。
比如,《打侯北》和《坐协议室》这两首民歌都为四句式的分节歌,起承转合结构,都是四四拍,也都为徵调式。这几首民歌旋律进行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大六度的跳进的运用,谱例分别如下:
其中有一部分民歌是属于老曲新词。比如老人所唱的《旧社会》就是根据《交城山》曲调填新词创作而成,见下谱:
经多处询问与搜索,目前只找到刘续安这一位能回忆演唱民歌的老人,其他好几位当地热爱歌唱的老人大都因为年事已高难以回忆或无法演唱。虽然平遥民歌不像山西左权民歌、河曲民歌那样自成体系。但其基本都具有晋中一带民歌的典型特点:基本都属于小调,大都是起承转合式的分节歌,通俗易懂,易于传唱。
据刘老人介绍,平遥现存的民歌基本都是关于抗日解放战争的歌曲,这是现存平遥民歌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而且经笔者查询一些资料,利用古曲和传统民歌改编填词是很多革命民歌重要的创作手法之一。绝大部分革命歌曲利用旧曲填新词的方法,或将某些旋律稍加变动,或者只用原曲的一部分,也有的用原调。这样创作的歌曲群众都喜闻乐见, 能及时配合当时斗争形势的需要,易记、易唱、易传。
如今,歌唱这些民歌的人已越来越少,曾经热情高唱的那些人都已渐渐老去。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歌曲似乎已经过时。这些民歌最真实的记录和反映了近代山西历史,是一部形象的人民革命抗战的斗争史。它为人们认识那段历史提供了参照。虽然战争早已不是现代生活之主流,但这些红色革命歌曲集体主义思想能唤起个人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值得后人传唱与学习。
参考文献:
[1]平遥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平遥县志[Z].北京:中华书局,1999.
[2]陈达波,李姝,李虻.田野调查时音乐研究的重要手段[J].音乐探索,2010,(02).
[3]薛良.民族民间音乐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文艺出版公司,1994.
注释:
①裴广礼(1908.11.30-1979.11.12),平遥说书艺人,小名二马子,西戈山人。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