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进程中电视新闻创新的理念与形态

钟声+汪奕伶
摘要:电视新闻作为传统媒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媒体融合进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创新。本文以央视《新闻联播》为例,截取2009年至2016年春节(除夕与初一两天)的整期新闻为样本,通过内容分析法对其文本内容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发现其节目视角由领导人向基层民众转变、内容来源多样化、形态丰富化、互动性增强等诸多变化特点,以此反映媒体融合进程中电视新闻在理念与形态上的创新。
关键词:媒体融合 电视新闻 创新 新闻联播
电视新闻作为电视节目中十分重要的栏目,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发展,其内容形态、传播方式、节目理念也在进行着不断的创新。央视《新闻联播》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一档电视新闻节目,在1958年开播时便以“反映当前国家和人民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报道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为定位,其政治任务与自身形象是“以‘喉舌的形象出现在受众面前,忠实传递党的方针政策”,①其发展变化对于我国电视新闻事业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参考意义。笔者选取2009-2016八年间的除夕和大年初一两天的《新闻联播》共十六期节目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文本内容进行编码分类,描述其在一定时间点上的异同,通过量化统计,归纳新闻联播春节报道的整体趋势,并在微观上结合具体单条新闻分析特点,以得出结论。
“消失”的领导人 发展的走基层
表一为2009—2016年《新闻联播》除夕当天报道主体为政府及领导人和基层群众的相关比例(以30分钟计),可以看出报道主体的变化趋势。
我们可以发现,在2009年到2012年除夕当天的报道中,关于政府及领导人的报道占了节目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在2010年2月13日(除夕)的报道中,占据了23分钟左右的新闻时长。而从2013年开始有所衰减,到2015年除夕已经没有了关于政府及领导人的内容,关于普通群众的“走基层”报道的比重则在逐年提高。
从报道主体上来看,在除夕的《新闻联播》中,自2009年到2012年,新闻主体都是领导人(先报道总书记,再报道总理)。通过报道他们的走访、发言,以电视新闻的形式直接传达了党和国家所关注的问题与表达的观点。在2015与2016年中,已经没有了相关的报道,而是增加了“春节说吧”“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你我中国梦,全面建小康”等从百姓视角设置的专题报道。
在2012年,新闻联播进行了一次改版,这在春节期间的报道中表现为:国家领导人主体报道大幅下降,无论是条数、时长都有约20%的减少,正是这样的变化留给了其他报道足够的时长;“走基层”及基层视角的报道比重大幅上升,是对2011年“走转改”活动的热烈响应;相较以往国内正面积极、国外负面消极的报道模式,2012年开始减少甚至舍去国际部分,从而减少了国外负面的报道安排。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这八年间,《新闻联播》春节报道的内容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幅度减少了领导人接见、出访等新闻,大幅度增加了“走基层”等民生新闻。“电视新闻要想取得成功就应该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取受众之所需,丰富节目内容,增加民生新闻、社会新闻等受众所关注的新闻报道。”②媒体融合进程下,可供选择的新闻节目平台与内容海量增加,观众逐渐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选择的一方,这就对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提出了创新的要求。《新闻联播》虽然有着其他新闻节目所不具备的优势,但其仍然需要更多的收视人群以达到传播的目的,在这种需求的促使下,需要创新内容形态,适当迎合观众和人民的需求。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要的存在,是一年中家人欢聚一堂的日子,期间的节目应该考虑到受众的多样化,以温暖、和谐为基调,更多展现与普通民众相关的内容。若继续以领导人作为主体内容放在春节期间报道,则很难吸引年轻观众的注意力,失去应有的传播效果。因此,可以说《新闻联播》在春节期间内容形态编排的变化与创新,是符合媒体融合的大时代背景的。
叙事理念的创新 可视性的增强
如果说《新闻联播》在2012年的春节报道发生巨大变化的是内容形态和视角,将目光更多地聚焦到普通人身上,那么在2013年、2014年完成的就是叙事理念的变化,开始尝试用讲故事的方式去展示普通人的生活。
2013年2月9日(除夕)的《新闻联播》中以记者连线的形式报道了《山东青岛工地上的年夜饭》和《台北圆山饭店团圆火锅宴》,2013年2月10日(正月初一)《新闻联播》则报道了《节日里我为祖国站岗守岁》。这些报道集中展现了过年之前某一个特定地区或者特定人群的生活状态。而2014年1月30日(除夕)的《新闻联播》出现了“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春运说吧:让思念先回家》和《青海光明行》(看望青海先天性白内障患儿)。2014年1月31日(初一)的《新闻联播》“新春走基层”则包含《咱们村里的新鲜事——老腔艺人的春晚梦》和《零点后的中国人》。从一个普通人的故事讲起,而非展现群像的生活状态,更容易打动观众,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可看性。
除了讲故事,让数字“说话”也是创新所在。从2014年开始,“数说”也成了报道的内容之一。初一的《新闻联播》出现了《数据说春运》,采用第二演播室的形式介绍春运的概况。2015年则出现《“据”说春晚》,采用动画的形式,解说春晚创造的各项收视数据。这些大数据报道将枯燥的数字灵活地展现在了屏幕上,让观众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除此之外,《2015年羊年春晚准备就绪》新闻出现了首次登上春晚舞台的康辉,他以手机自拍形式做了出镜报道,无论是语言、内容还是形式,都十分平易近人,运用新媒体,带领电视机前的观众走进春晚后台和化妆间,领略了自己初登春晚舞台的喜悦之情。
总体来说,《新闻联播》作为新闻类节目,由于栏目定位等客观要求,其风格是比较严肃和庄重的,代表着政府的形象。但是如果只注重保留这种风格,就会使得新闻报道流于模式化。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的电视新闻需要从报道的方式、语言的风格、关注的内容等多方面进行转变与创新,《新闻联播》也不例外。應该说从这几年的变化中,可以看到《新闻联播》报道的方式与内容总体朝向更具可看性、贴近性的方向发展,其根本的理念仍然没有变,而是用这种创新的新闻表达方式更好地传递了党和国家的声音,传播范围更广,传播效果更好。
议程设置与“连接” 互动性的全面提升
以往媒介进行议程设置,受众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只能在媒体赋予显著性的某个议题下进行思考。而当媒体逐渐走向融合的时候,每个人与媒体之间增加了“连接”在一起的渠道与物质基础,受众就不仅仅是接受者这么简单了。人们可以利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影响到提出议题的媒体自身的内容。
《新闻联播》在2013年除夕的报道《新春走基层:过年回家 第一句话会说啥?》就是以群采的形式,通过设置议题,反映了受众的呼声,并以此作为节目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街采的新闻形式在之后的几年继续保留了下来,不仅如此,2015年除夕还推出了《春节说吧》之“让思念先回家”的报道,人们在各地火车站“说吧”电话亭中自述新年祝福,真挚而感人;同年初一的《新闻联播》更是推出《百姓自拍:2015回家过年》,用手机自拍的形式展现一个普通人回家过年的旅途,更加原汁原味地展现了普通人的故事。
2015年的这两条新闻都是以群众对于某一话题的反馈作为最主要内容加以呈现的,不仅体现出《新闻联播》极强的议程设置能力,从街采到“话吧”再到普通人的自拍上电视,也体现出其互动性达到了空前之强。这很好地适应了媒体融合进程中“连接一切”的特点,电视新闻不仅关注民生,甚至允许受众以简单的设备进行内容的创作,并且提供平台给他们播出,这种强互动性会让观众觉得《新闻联播》就在身边,而非遥不可及。
除此之外,互联网作为媒体融合进程中最为重要的新兴元素,也充当着重要的载体和内容提供者。与电视新闻相比,网络新闻不仅内容多种多样,网民还可以在阅览新闻时实时互动,畅所欲言。为了弥补电视新闻实时性与互动性的不足,《新闻联播》也开办了官方微博,建立了官方微信群,受眾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节目,这从传播媒介方面极大增强了节目的灵活性、互动性和亲切感,也是电视新闻创新的一个新形态。
结论
有人说“《新闻联播》是最不像新闻的新闻”,其内容形态与制作理念与一般电视新闻不同,具有自己的政治属性和传播任务,特别是重大节日期间的报道,早已经形成了固化的模式。但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新闻联播》无论是新闻的编排、内容的选择都发生了变革与创新,这更能够让我们以此分析一般电视新闻所进行着的变化。
总体来说,在媒体融合进程中,电视新闻在内容方面会更加贴近受众的需求,根据不同的受众,对新闻报道的主体和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变;重新审视以往的语言风格和呈现方式,以更易于传播的形式对内容进行整合与创新;利用媒介所具有的议程设置能力和新兴的技术手段,为增强电视新闻的互动性打破障碍。
(作者单位:赣州广播电视台)
注释:①程嘉钧:《新闻联播传统节日话语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②王 灿:《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发展趋势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