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陕西南北民歌之异同
李磊
摘要:陕南、陕北民歌作为陕西民歌不同的地区民间说唱音乐,经过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创作并不断发展下来,源远流长。本文主要从地域文化、创作理念、曲调和唱腔等方面对陕南、陕北民歌进行分析比较,着重选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情歌来举例分析二者在歌曲风格上的异同之处。
关键词:陕南 陕北 民歌 异同
陕西民歌主要指陕西各地的民间说唱音乐,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在各种艺术形式不断相互影响、融合创造、发展、流传下来的。一般可以根据地域及艺术特点将陕西民歌分为陕北民歌、陕南民歌,陕西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秦岭将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北部为陕北高原,中部为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通常人们所熟悉的陕西民歌多为陕北民歌,曲调以高亢热烈而闻名,随着社会文化的日益繁荣,陕南民歌以其温婉悠长的音调不断被更多听众接纳并所喜欢。两种起源于西北土地上类似又有区别的音乐形式一并成为中国民歌中独具一格的流派。受千年历史的“三秦”文化影响,陕南、陕北民歌在体裁和内容上有相似之处,因大多是生活在最低层的劳动人民,创作时由劳动者“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因感而作,由情而发”的性情之作,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由于陕北地区山大沟深、梁峁纵横、土地较为贫瘠,受黄土地文化影响较多其音乐高亢明亮,而陕南则位于陕西省秦岭以南的秦巴山区,是受汉水文化、蜀文化和三国文化的影响其音乐温婉绵长,因此不同地势的风土人情,使得两个地方的民歌在曲调、曲风和民间文化上存有差异,现将两种民歌的异同进行分析比较。
一、陕南、陕北民歌的共同点
(一)风俗文化
陕西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先后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大夏、隋、唐等十余个政权在陕西建都,时间长达1000余年,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省份,长期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陕西民歌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风》、《豳风》,都是陕西境内的民歌,《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共305首,按用途和音乐类型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就是收录的各地方的民间歌谣,这些产生于陕西的古代诗歌占《诗经》全部诗歌的百分之五十左右,比例甚大,直至现代,无论陕南、陕北,都有上千首民歌保留传唱。
(二)创作理念
陕西地区民歌与全国其他地区民歌一样,都是来自于生活在最低层的劳动人民,创作主体大多都是劳动者“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因感而作,由情而发”的性情之作,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几百年来,他们每天除了种地干活,剩下的娱乐活动就是唱一唱祖辈传下来的山歌,困了喊几声,累了叫几声,心里的酸甜苦辣无处诉说,只有用歌声来表达。
现在所流行的陕北民歌,大部分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既有反映社会变革的内容,也有反映陕北人民对封建统洽阶级的压迫、剥削的反抗,特别是革命历史民歌,如著名的陕北民歌《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杆红旗空中飘》、陕南民歌《妇女翻身得解放》、《请来红军尝新谷》等。但是,这类作品只占少数,更多数的歌曲反映的是日常生活中平淡的人或事。比如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和他们对悲惨命运不满和反抗的,如石匠们用歌声来修饰那单调的石锤声,农民们用歌声驱逐寂寞和忧愁,赶牲灵的人将那悠扬的歌声洒满崎岖的羊肠小道等;还有的是反映青年男女之间爱情和婚姻的,如谈情说爱、迎亲,大姑娘盼出嫁,小媳妇想娘家,用多愁善感的歌声来倾吐心中的喜悦与哀怨;反映社会劳动与生活方面的,如货郎用歌声来叫卖,农民用歌声来祈雨;节假日丰收日用歌声来娱乐庆祝的,还有记叙重大历史事件,歌唱人物或故事新闻的等等,可以说事无巨细、不论丑奇,均以歌传之。
(三)曲风
民歌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创作而成,陕南、陕北民歌按体裁类型划分主要包括号子、山歌和小调。
号子类,号子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所创作演唱、并直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民歌。在陕西地区民歌中号子也占据很大的比例,陕西劳动号子常见的有三种,一是船工号子:在陕北、关中及陕南秦巴山间的汉江上较为常见,为河面横向往返摆渡时所运用,音调粗犷有力,近似呼号。二是打夯号子:是群众修堤坝筑路等土建工程打夯时所唱的劳动号子,陕南较为常见,词格以七言四句居多,内容是历史古今,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曲调风格不尽相同,但都节拍规整,节奏鲜明。演唱形式均为一领众合式。如《五黄六月下大雪》、《再打两三墩》等。三是锣鼓草:陕南汉中山区流行的一种民俗文化形式,山区人民在田间薅草时,为加快进度,一至三人在人群后,边敲锣鼓,边唱督工歌,随机编随情唱,尤其多在进度慢或做活质量差者身后边敲边唱,以激励干活加快进度,提高质量。该形式使生产场面热闹活跃,消除了劳做的疲乏、劳累、寂寞之感。
山歌类,陕北黄土高原和陕南秦巴山区都流传着众多的山歌。陕北的典型代表——信天游,是陕北地域覆盖面最大的一种山歌,大多是即兴填词,以歌唱恋情、生活凄苦、离情别绪的为多,曲调高亢奔放又不乏深沉质朴,有种空间的苍凉感。陕南山歌通常则是集体劳动时互相对歌 如“打对台”,多用哼腔演唱,但却嘹亮清脆,委婉秀丽,穿透力很强。
小调类,陕南陕北小调大体类似,都有以陈述性的分节歌为主的一般小调,反映真实而具体的生活,曲调优美婉转,感情深沉真挚,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村歌曲特点,小调一般指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歌词比较固定,用平腔演唱以叙事为主,一般都有场景,有人物,有故事情节,还有细节描写。如:陕北民歌《害娃娃》、《探瑜姐》、《送情郎》、《四保揽工》等都是篇幅较长的叙事体民间小调。另外还有陕南的丝弦小调,曲调凄婉华丽、悠缓细致;社火小调,喜庆、欢快,风俗小调诙谐幽默等。
二、陕南、陕北民歌的不同
(一)地域文化对民歌特点的影响
陕北地区山大沟深、梁峁纵横,为众人所周知的就是“黄色的土地”。在这片土地生活的人们,唯有扯开喉咙高声放歌,才能充分表达陕北人民强悍、昂扬、磅礴的气魄与精神。陕北人民受了黄土文化和内蒙游牧文化的影响,造就了陕北人民的自由豪放、勤劳能吃苦的个性。拥有这种精神与性格的陕北人,创作出来的陕北民歌也就显得旋律高亢而粗犷,情感豪放而热烈,结构自由而流畅等风格特征。陕北民歌用它那淳朴明快的音乐、原始野性的唱腔与近似疯狂的语言,勾勒出陕北人民一代又一代的乡情、恋情和风情,充分表达了陕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陕北民歌主要形式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
陕南位于陕西省秦岭以南的秦巴山区,从地势上为两山夹一川的山地结构,地域上大致包括汉中、安康和商洛三市,陕南北靠秦岭、南倚巴山,人民憨厚、勤劳朴实,陕南民歌受汉水文化、蜀文化和三国文化的影响,陕南民歌也因此而显得旋律优美动听,情感表现细腻柔和、结构舒展流畅等特点,给人以一种山野之风、山青水秀的感觉。陕南民歌以汉中民歌和安康民歌为代表,其中有紫阳民歌(安康)与镇巴民歌(汉中)已经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曲风比较
(一)调式及唱腔比较
从曲式结构上讲,陕北民歌中商调式和徵调式运用较多,音程跨度较大,旋律起伏明显,旋律进行多以sol-do-re-sol 为骨架,构成特有的四五度进行。在演唱风格上,多以高腔带假声演唱,给人听觉上粗犷豪放而苍凉并有一种鲜明的空间感,扣人心弦。陕北民歌中以最具特色和最富盛名的“信天游”(又叫“顺天游”、“爬山调”)为主,信天游的曲调基本上是单乐段,但其调式色彩与节奏变化却十分多样,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情调和意境。大致可分为两种基本形态,一种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旋律起伏大,高亢奔放,用高音腔演唱;一种则节奏规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细致柔和,多用平腔演唱。
陕南民歌除了五声调式外,还有一种商调式转徵调式的民族调性体裁,这是陕南民歌中的一大特色,另外,级进的旋律连续发展,渐层上行或下移的手法将旋律修饰得细腻,丰富而华丽,曲风柔婉而妩媚。除此之外在演唱技法上还多用上下滑音及小颤音相结合,给歌曲增添了几分抒咏情绪,陕南民歌在演唱中少用假声,多用高腔和平腔演唱,给人听觉上委婉而细腻,有一股清新的山野之风的感觉。
日本友人饭岛江曾对两地民歌做出这样的评价:“陕北民歌是男人,陕南民歌是女人……”陕西省延安市群众艺术馆的研究院王克文先生也认为:陕北民歌像山,激越豪迈,陕南民歌像水,灵动婉约。刚与柔、外放和内敛,就是陕北民歌和陕南民歌在曲调唱腔风格上给人的不同印象,各自特点可见一斑。
(二)情歌比较
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感情,自然在劳动之余少不了对倾诉对象或爱人的思念,人们通过自己的歌声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是缓解劳动疲惫、生活枯燥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爱情和幸福生活的一种向往,所以情歌最能反映出陕西民歌的特征。
在爱情民歌中,陕北、陕南民歌对爱情的表达风格有所不同,陕北的情歌是直接、热烈、奔放的,大多采用直呼式。比如陕北民歌《拉手手亲口口》:“你要拉我的手/我要亲你的口/拉手手/亲口口/咱们二人疙痨痨里走……”“要拉手”,“要亲口”,把对爱人的爱表达的赤裸裸、坦荡荡。在陕北小调《十二月望郎》中,“五月里望郎五端阳/糯米粽子包砂糖/咬一口甜在口哥呀/不如你那唾沫香……十月里望郎下大雪/红绸被儿暖不热/摸一把冷的很/哥呀/你今在那达歇……”对情人的爱通过“你的唾沫香”“红绸被儿冷”等字眼来抒发对情郎的思念,歌词具有浓烈炽热的色彩。
陕南情歌含蓄、婉转、大多采用隐喻式。如《太阳大了一把火》:“太阳大了一把火/奴家晒得焉妥妥/我把草帽给你戴/愣叫太阳来晒我……”歌里描绘了一副郎情妾意的互动画面,为你“戴草帽”、 “太阳来晒我”这里太阳衬托了爱的热度,给人一种温馨而浪漫的感觉。如《桂花树上缠根藤》里唱到“桂花树上缠根藤/我跟贤妹门对门/早晨看见她洗脸/夜晚看见她洗脚”。将藤缠藤比喻为爱情的缠绵和两情相悦,通过生活化的词语描述,表达出了对爱情的一种满足。
四、结语
陕南、陕北民歌随同属陕西民歌种类,但各有特色,陕北民歌众人皆知,特色鲜明,而随着人们对原生态歌曲、非物质文化的关注和推崇,陕南民歌也逐渐获得人们的认识和青睐。总之,陕北、陕南民歌都是陕西地区文化的活化石,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各自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的表现和缩影。
参考文献:
[1]张智斌.陕北民歌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张军.陕南民歌生态文化特征与创新发展研究[M].西安:陕西省民族音乐征集编辑办公室,2013.
[3]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田洪涛.陕南陕北民歌的比较与研究[M].西安:东风文艺出版社,2008.
[5]万志民.陕南民歌[M].西安:陕西群众出版社,1981.
[6]刘彩云.黄土地之魂——阐释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09).
[7]王芳.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所见陕南情歌的情感价值倾向[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摘要:陕南、陕北民歌作为陕西民歌不同的地区民间说唱音乐,经过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创作并不断发展下来,源远流长。本文主要从地域文化、创作理念、曲调和唱腔等方面对陕南、陕北民歌进行分析比较,着重选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情歌来举例分析二者在歌曲风格上的异同之处。
关键词:陕南 陕北 民歌 异同
陕西民歌主要指陕西各地的民间说唱音乐,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在各种艺术形式不断相互影响、融合创造、发展、流传下来的。一般可以根据地域及艺术特点将陕西民歌分为陕北民歌、陕南民歌,陕西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秦岭将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北部为陕北高原,中部为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通常人们所熟悉的陕西民歌多为陕北民歌,曲调以高亢热烈而闻名,随着社会文化的日益繁荣,陕南民歌以其温婉悠长的音调不断被更多听众接纳并所喜欢。两种起源于西北土地上类似又有区别的音乐形式一并成为中国民歌中独具一格的流派。受千年历史的“三秦”文化影响,陕南、陕北民歌在体裁和内容上有相似之处,因大多是生活在最低层的劳动人民,创作时由劳动者“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因感而作,由情而发”的性情之作,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由于陕北地区山大沟深、梁峁纵横、土地较为贫瘠,受黄土地文化影响较多其音乐高亢明亮,而陕南则位于陕西省秦岭以南的秦巴山区,是受汉水文化、蜀文化和三国文化的影响其音乐温婉绵长,因此不同地势的风土人情,使得两个地方的民歌在曲调、曲风和民间文化上存有差异,现将两种民歌的异同进行分析比较。
一、陕南、陕北民歌的共同点
(一)风俗文化
陕西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先后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大夏、隋、唐等十余个政权在陕西建都,时间长达1000余年,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省份,长期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陕西民歌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风》、《豳风》,都是陕西境内的民歌,《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共305首,按用途和音乐类型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就是收录的各地方的民间歌谣,这些产生于陕西的古代诗歌占《诗经》全部诗歌的百分之五十左右,比例甚大,直至现代,无论陕南、陕北,都有上千首民歌保留传唱。
(二)创作理念
陕西地区民歌与全国其他地区民歌一样,都是来自于生活在最低层的劳动人民,创作主体大多都是劳动者“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因感而作,由情而发”的性情之作,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几百年来,他们每天除了种地干活,剩下的娱乐活动就是唱一唱祖辈传下来的山歌,困了喊几声,累了叫几声,心里的酸甜苦辣无处诉说,只有用歌声来表达。
现在所流行的陕北民歌,大部分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既有反映社会变革的内容,也有反映陕北人民对封建统洽阶级的压迫、剥削的反抗,特别是革命历史民歌,如著名的陕北民歌《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杆红旗空中飘》、陕南民歌《妇女翻身得解放》、《请来红军尝新谷》等。但是,这类作品只占少数,更多数的歌曲反映的是日常生活中平淡的人或事。比如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和他们对悲惨命运不满和反抗的,如石匠们用歌声来修饰那单调的石锤声,农民们用歌声驱逐寂寞和忧愁,赶牲灵的人将那悠扬的歌声洒满崎岖的羊肠小道等;还有的是反映青年男女之间爱情和婚姻的,如谈情说爱、迎亲,大姑娘盼出嫁,小媳妇想娘家,用多愁善感的歌声来倾吐心中的喜悦与哀怨;反映社会劳动与生活方面的,如货郎用歌声来叫卖,农民用歌声来祈雨;节假日丰收日用歌声来娱乐庆祝的,还有记叙重大历史事件,歌唱人物或故事新闻的等等,可以说事无巨细、不论丑奇,均以歌传之。
(三)曲风
民歌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创作而成,陕南、陕北民歌按体裁类型划分主要包括号子、山歌和小调。
号子类,号子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所创作演唱、并直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民歌。在陕西地区民歌中号子也占据很大的比例,陕西劳动号子常见的有三种,一是船工号子:在陕北、关中及陕南秦巴山间的汉江上较为常见,为河面横向往返摆渡时所运用,音调粗犷有力,近似呼号。二是打夯号子:是群众修堤坝筑路等土建工程打夯时所唱的劳动号子,陕南较为常见,词格以七言四句居多,内容是历史古今,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曲调风格不尽相同,但都节拍规整,节奏鲜明。演唱形式均为一领众合式。如《五黄六月下大雪》、《再打两三墩》等。三是锣鼓草:陕南汉中山区流行的一种民俗文化形式,山区人民在田间薅草时,为加快进度,一至三人在人群后,边敲锣鼓,边唱督工歌,随机编随情唱,尤其多在进度慢或做活质量差者身后边敲边唱,以激励干活加快进度,提高质量。该形式使生产场面热闹活跃,消除了劳做的疲乏、劳累、寂寞之感。
山歌类,陕北黄土高原和陕南秦巴山区都流传着众多的山歌。陕北的典型代表——信天游,是陕北地域覆盖面最大的一种山歌,大多是即兴填词,以歌唱恋情、生活凄苦、离情别绪的为多,曲调高亢奔放又不乏深沉质朴,有种空间的苍凉感。陕南山歌通常则是集体劳动时互相对歌 如“打对台”,多用哼腔演唱,但却嘹亮清脆,委婉秀丽,穿透力很强。
小调类,陕南陕北小调大体类似,都有以陈述性的分节歌为主的一般小调,反映真实而具体的生活,曲调优美婉转,感情深沉真挚,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村歌曲特点,小调一般指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歌词比较固定,用平腔演唱以叙事为主,一般都有场景,有人物,有故事情节,还有细节描写。如:陕北民歌《害娃娃》、《探瑜姐》、《送情郎》、《四保揽工》等都是篇幅较长的叙事体民间小调。另外还有陕南的丝弦小调,曲调凄婉华丽、悠缓细致;社火小调,喜庆、欢快,风俗小调诙谐幽默等。
二、陕南、陕北民歌的不同
(一)地域文化对民歌特点的影响
陕北地区山大沟深、梁峁纵横,为众人所周知的就是“黄色的土地”。在这片土地生活的人们,唯有扯开喉咙高声放歌,才能充分表达陕北人民强悍、昂扬、磅礴的气魄与精神。陕北人民受了黄土文化和内蒙游牧文化的影响,造就了陕北人民的自由豪放、勤劳能吃苦的个性。拥有这种精神与性格的陕北人,创作出来的陕北民歌也就显得旋律高亢而粗犷,情感豪放而热烈,结构自由而流畅等风格特征。陕北民歌用它那淳朴明快的音乐、原始野性的唱腔与近似疯狂的语言,勾勒出陕北人民一代又一代的乡情、恋情和风情,充分表达了陕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陕北民歌主要形式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
陕南位于陕西省秦岭以南的秦巴山区,从地势上为两山夹一川的山地结构,地域上大致包括汉中、安康和商洛三市,陕南北靠秦岭、南倚巴山,人民憨厚、勤劳朴实,陕南民歌受汉水文化、蜀文化和三国文化的影响,陕南民歌也因此而显得旋律优美动听,情感表现细腻柔和、结构舒展流畅等特点,给人以一种山野之风、山青水秀的感觉。陕南民歌以汉中民歌和安康民歌为代表,其中有紫阳民歌(安康)与镇巴民歌(汉中)已经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曲风比较
(一)调式及唱腔比较
从曲式结构上讲,陕北民歌中商调式和徵调式运用较多,音程跨度较大,旋律起伏明显,旋律进行多以sol-do-re-sol 为骨架,构成特有的四五度进行。在演唱风格上,多以高腔带假声演唱,给人听觉上粗犷豪放而苍凉并有一种鲜明的空间感,扣人心弦。陕北民歌中以最具特色和最富盛名的“信天游”(又叫“顺天游”、“爬山调”)为主,信天游的曲调基本上是单乐段,但其调式色彩与节奏变化却十分多样,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情调和意境。大致可分为两种基本形态,一种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旋律起伏大,高亢奔放,用高音腔演唱;一种则节奏规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细致柔和,多用平腔演唱。
陕南民歌除了五声调式外,还有一种商调式转徵调式的民族调性体裁,这是陕南民歌中的一大特色,另外,级进的旋律连续发展,渐层上行或下移的手法将旋律修饰得细腻,丰富而华丽,曲风柔婉而妩媚。除此之外在演唱技法上还多用上下滑音及小颤音相结合,给歌曲增添了几分抒咏情绪,陕南民歌在演唱中少用假声,多用高腔和平腔演唱,给人听觉上委婉而细腻,有一股清新的山野之风的感觉。
日本友人饭岛江曾对两地民歌做出这样的评价:“陕北民歌是男人,陕南民歌是女人……”陕西省延安市群众艺术馆的研究院王克文先生也认为:陕北民歌像山,激越豪迈,陕南民歌像水,灵动婉约。刚与柔、外放和内敛,就是陕北民歌和陕南民歌在曲调唱腔风格上给人的不同印象,各自特点可见一斑。
(二)情歌比较
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感情,自然在劳动之余少不了对倾诉对象或爱人的思念,人们通过自己的歌声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是缓解劳动疲惫、生活枯燥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爱情和幸福生活的一种向往,所以情歌最能反映出陕西民歌的特征。
在爱情民歌中,陕北、陕南民歌对爱情的表达风格有所不同,陕北的情歌是直接、热烈、奔放的,大多采用直呼式。比如陕北民歌《拉手手亲口口》:“你要拉我的手/我要亲你的口/拉手手/亲口口/咱们二人疙痨痨里走……”“要拉手”,“要亲口”,把对爱人的爱表达的赤裸裸、坦荡荡。在陕北小调《十二月望郎》中,“五月里望郎五端阳/糯米粽子包砂糖/咬一口甜在口哥呀/不如你那唾沫香……十月里望郎下大雪/红绸被儿暖不热/摸一把冷的很/哥呀/你今在那达歇……”对情人的爱通过“你的唾沫香”“红绸被儿冷”等字眼来抒发对情郎的思念,歌词具有浓烈炽热的色彩。
陕南情歌含蓄、婉转、大多采用隐喻式。如《太阳大了一把火》:“太阳大了一把火/奴家晒得焉妥妥/我把草帽给你戴/愣叫太阳来晒我……”歌里描绘了一副郎情妾意的互动画面,为你“戴草帽”、 “太阳来晒我”这里太阳衬托了爱的热度,给人一种温馨而浪漫的感觉。如《桂花树上缠根藤》里唱到“桂花树上缠根藤/我跟贤妹门对门/早晨看见她洗脸/夜晚看见她洗脚”。将藤缠藤比喻为爱情的缠绵和两情相悦,通过生活化的词语描述,表达出了对爱情的一种满足。
四、结语
陕南、陕北民歌随同属陕西民歌种类,但各有特色,陕北民歌众人皆知,特色鲜明,而随着人们对原生态歌曲、非物质文化的关注和推崇,陕南民歌也逐渐获得人们的认识和青睐。总之,陕北、陕南民歌都是陕西地区文化的活化石,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各自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的表现和缩影。
参考文献:
[1]张智斌.陕北民歌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张军.陕南民歌生态文化特征与创新发展研究[M].西安:陕西省民族音乐征集编辑办公室,2013.
[3]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田洪涛.陕南陕北民歌的比较与研究[M].西安:东风文艺出版社,2008.
[5]万志民.陕南民歌[M].西安:陕西群众出版社,1981.
[6]刘彩云.黄土地之魂——阐释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09).
[7]王芳.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所见陕南情歌的情感价值倾向[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