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国内重大财经事件由外媒首发原因及对策分析
刘艺文
摘要:在报道尺度较为宽松的财经新闻领域,国内的不少重大事件却由外媒首发,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国内外媒体的视角差异、定位差异以及“报道尺度”差异等。对于国内媒体在该问题上的改进,本文尝试着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财经 事件 外媒 首发
国内财经领域发生的事件较多,诸如“证监会主席换人”“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债转股”“中国版CDS”“消费税改革”等。这些事件影响很大,在资本市场称得上重磅消息,引发持续关注和讨论。不过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作为国内事件,且是尺度较为宽松的财经事件,其首发媒体竟是以彭博和路透为主的外媒。
在外媒首发之后,国内媒体进行了大量转载。国内媒体在转载时消息源会显示“据外媒报道”“据路透”“据彭博”等。2016年3月10日,路透报道央行允许商业银行债转股,金融界、和讯、搜狐、网易等媒体纷纷转载。2016年10月10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2016年9月22日,凤凰、网易、搜狐、腾讯、第一财经等媒体纷纷转载路透的报道,称中国版CDS已正式获批;9月23日,官方正式发布了相关文件。
外媒首发原因分析
媒首发报道的写法并无独特之处,关键就在于信源的获取以及消息的发布。那么,在该类报道上,为何外媒总能超越国内媒体?或者说为何外媒总能实现独家首发,而国内媒体却只能步人后尘进行转载?本文认为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视角差异。外媒与国内媒体对于中国财经界问题的关注视角存在一定的差异,这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关注主体的不同。外媒独家首发报道,其报道对象的主体均是政府部门,没有一家企业或者其他市场参与者。也就是说,外媒更多的是关注政府部门,以及其出台的一些政策方针,而国内财经媒体则更多的是关注企业。
那么,外媒与国内媒体这种关注主体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首先,外媒在我国国内的采编团队有限,对于国內的财经事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关注重点。而财经的监管部门相对而言较少,且监管部门政策及人事动向又属于重大事件。于是,外媒将政府部门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也就在情理之中。其次,由于公司数量庞大,公司重大独家报道第一需要有庞大的采编团队,第二需要深厚的本土资源,而这正是国内财经媒体的优势所在。最后,国内财经媒体的收入很大一部分源自公司,他们与公司维持着较好的关系,且经常举行一些诸如“优秀上市公司评选”“优秀董秘评选”之类的活动,故对此的关注更多一些。
由于外媒关注的重点在政府,而国内媒体则是关注公司,所以就导致了很多与政府有关的重大独家报道来源于外媒。
定位差异。国内媒体的定位是宣传,其任务更多的是传达与解读政府政策,这就决定了媒体对政府的态度。因此,国内媒体很少主动去挖掘政府的一些动向,而是被动等待政府“喂料”,充当传声筒作用。外媒对于我国政府而言,他们并不存在宣传的义务,可以更加平等的视角来看待我国政府,从而去与政府内部人士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积极获取各种信息。实际上,定位的差异导致了媒体对政府的消息是主动获取还是被动等待。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外媒对政府的独家报道多,国内媒体则报道得少。
“报道尺度”差异。国内媒体有自己的宣传纪律,要从大局出发,注意报道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这种宣传纪律在时政类新闻中表现得较为突出。不过,因为财经新闻报道更多的是专业的事件而很少涉及政治或人的层面,因而敏感性较低。事实上,除了“肖刚辞职”涉及个人外,其余的均为专业性的事件或政策,因此政府部门只对“肖刚辞职”的报道进行了否认(后被证实),其余的都是默认。此外,这些事件在外媒报道之后,国内媒体大范围转载而未被禁止,这也从侧面证实了财经新闻尺度的宽松。
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到,国内对此进行转载的媒体大多是以新浪、凤凰、网易等为主的商业媒体,体制内的主流媒体并不多。那些真正具有采编实力的媒体对此还是持保守态度的。在这种态度下,即便是提前获知了一些政府部门的消息,其是否报道也会基于各方面利弊的权衡。这种顾虑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提前报道是否会给政府工作带来被动;二、消息是否属实,会不会被认定为谣言等。在尺度宽松且竞争全球化的财经新闻领域,这种保守的态度更像是媒体自己设定的心理尺度。可能监管部门划定的红线是20米高,但媒体却给自己设定了一个10米高的看不见的心理防线。而外媒的束缚则较少,一旦获得确切消息就会第一时间发布。
国内媒体尚待改进
国内的且是尺度空间最为宽松的财经新闻事件,却由外媒掌握首发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国内媒体的短板,因此有必要加以改进。本文认为,改进的方式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积极主动关注政府动向。由于商业利益以及媒体定位的原因,国内财经媒体对于政府的动向缺乏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关注,而这一盲点正好被外媒所充分利用。从掌握新闻主动权的角度,国内媒体有必要补上这一薄弱环节,积极主动去关注政府的动向。
国内媒体有更多的资源和优势去接触政府,去提前获得政府的一些消息,这是外媒所无法比拟的,毕竟这是国内媒体的主场。有一种观点认为,国内媒体获取消息的能力差,其实并非如此。马航事件中国媒体的表现受到质疑,但也只能说明国内媒体在其他国家获取消息的能力有待提升,并不能证明国内媒体在自己国家获取消息的能力差。相反,对于公司层面的报道,国内媒体也出了不少重大的独家首发报道,这说明获取消息的能力还是值得承认的。
因此,国内媒体需要更多发挥主场优势,转变态度,积极主动关注政府动向,获取尽可能多的独家消息,将首发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现有体制内大胆尝试。财经新闻报道是政治敏感性较低、尺度较宽松的一类报道。在外媒报道之后,国内媒体能够大范围转载,且没有被禁止或查删,这已经表明了监管部门的态度。国内主流媒体在这一问题上不必表现得太过于谨慎,谨慎与保守只会是作茧自缚,愈加落后于外媒。在政府的监管红线与媒体的心理防线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空间,媒体所需要做的就是大胆超越自身的心理防线。当获得重大的与政府相关的财经消息时,在监管红线内,国内媒体可以大胆尝试去报道。当前,财经新闻的竞争已经全球化,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我们确实该有所改变。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
摘要:在报道尺度较为宽松的财经新闻领域,国内的不少重大事件却由外媒首发,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国内外媒体的视角差异、定位差异以及“报道尺度”差异等。对于国内媒体在该问题上的改进,本文尝试着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财经 事件 外媒 首发
国内财经领域发生的事件较多,诸如“证监会主席换人”“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债转股”“中国版CDS”“消费税改革”等。这些事件影响很大,在资本市场称得上重磅消息,引发持续关注和讨论。不过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作为国内事件,且是尺度较为宽松的财经事件,其首发媒体竟是以彭博和路透为主的外媒。
在外媒首发之后,国内媒体进行了大量转载。国内媒体在转载时消息源会显示“据外媒报道”“据路透”“据彭博”等。2016年3月10日,路透报道央行允许商业银行债转股,金融界、和讯、搜狐、网易等媒体纷纷转载。2016年10月10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2016年9月22日,凤凰、网易、搜狐、腾讯、第一财经等媒体纷纷转载路透的报道,称中国版CDS已正式获批;9月23日,官方正式发布了相关文件。
外媒首发原因分析
媒首发报道的写法并无独特之处,关键就在于信源的获取以及消息的发布。那么,在该类报道上,为何外媒总能超越国内媒体?或者说为何外媒总能实现独家首发,而国内媒体却只能步人后尘进行转载?本文认为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视角差异。外媒与国内媒体对于中国财经界问题的关注视角存在一定的差异,这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关注主体的不同。外媒独家首发报道,其报道对象的主体均是政府部门,没有一家企业或者其他市场参与者。也就是说,外媒更多的是关注政府部门,以及其出台的一些政策方针,而国内财经媒体则更多的是关注企业。
那么,外媒与国内媒体这种关注主体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首先,外媒在我国国内的采编团队有限,对于国內的财经事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关注重点。而财经的监管部门相对而言较少,且监管部门政策及人事动向又属于重大事件。于是,外媒将政府部门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也就在情理之中。其次,由于公司数量庞大,公司重大独家报道第一需要有庞大的采编团队,第二需要深厚的本土资源,而这正是国内财经媒体的优势所在。最后,国内财经媒体的收入很大一部分源自公司,他们与公司维持着较好的关系,且经常举行一些诸如“优秀上市公司评选”“优秀董秘评选”之类的活动,故对此的关注更多一些。
由于外媒关注的重点在政府,而国内媒体则是关注公司,所以就导致了很多与政府有关的重大独家报道来源于外媒。
定位差异。国内媒体的定位是宣传,其任务更多的是传达与解读政府政策,这就决定了媒体对政府的态度。因此,国内媒体很少主动去挖掘政府的一些动向,而是被动等待政府“喂料”,充当传声筒作用。外媒对于我国政府而言,他们并不存在宣传的义务,可以更加平等的视角来看待我国政府,从而去与政府内部人士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积极获取各种信息。实际上,定位的差异导致了媒体对政府的消息是主动获取还是被动等待。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外媒对政府的独家报道多,国内媒体则报道得少。
“报道尺度”差异。国内媒体有自己的宣传纪律,要从大局出发,注意报道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这种宣传纪律在时政类新闻中表现得较为突出。不过,因为财经新闻报道更多的是专业的事件而很少涉及政治或人的层面,因而敏感性较低。事实上,除了“肖刚辞职”涉及个人外,其余的均为专业性的事件或政策,因此政府部门只对“肖刚辞职”的报道进行了否认(后被证实),其余的都是默认。此外,这些事件在外媒报道之后,国内媒体大范围转载而未被禁止,这也从侧面证实了财经新闻尺度的宽松。
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到,国内对此进行转载的媒体大多是以新浪、凤凰、网易等为主的商业媒体,体制内的主流媒体并不多。那些真正具有采编实力的媒体对此还是持保守态度的。在这种态度下,即便是提前获知了一些政府部门的消息,其是否报道也会基于各方面利弊的权衡。这种顾虑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提前报道是否会给政府工作带来被动;二、消息是否属实,会不会被认定为谣言等。在尺度宽松且竞争全球化的财经新闻领域,这种保守的态度更像是媒体自己设定的心理尺度。可能监管部门划定的红线是20米高,但媒体却给自己设定了一个10米高的看不见的心理防线。而外媒的束缚则较少,一旦获得确切消息就会第一时间发布。
国内媒体尚待改进
国内的且是尺度空间最为宽松的财经新闻事件,却由外媒掌握首发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国内媒体的短板,因此有必要加以改进。本文认为,改进的方式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积极主动关注政府动向。由于商业利益以及媒体定位的原因,国内财经媒体对于政府的动向缺乏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关注,而这一盲点正好被外媒所充分利用。从掌握新闻主动权的角度,国内媒体有必要补上这一薄弱环节,积极主动去关注政府的动向。
国内媒体有更多的资源和优势去接触政府,去提前获得政府的一些消息,这是外媒所无法比拟的,毕竟这是国内媒体的主场。有一种观点认为,国内媒体获取消息的能力差,其实并非如此。马航事件中国媒体的表现受到质疑,但也只能说明国内媒体在其他国家获取消息的能力有待提升,并不能证明国内媒体在自己国家获取消息的能力差。相反,对于公司层面的报道,国内媒体也出了不少重大的独家首发报道,这说明获取消息的能力还是值得承认的。
因此,国内媒体需要更多发挥主场优势,转变态度,积极主动关注政府动向,获取尽可能多的独家消息,将首发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现有体制内大胆尝试。财经新闻报道是政治敏感性较低、尺度较宽松的一类报道。在外媒报道之后,国内媒体能够大范围转载,且没有被禁止或查删,这已经表明了监管部门的态度。国内主流媒体在这一问题上不必表现得太过于谨慎,谨慎与保守只会是作茧自缚,愈加落后于外媒。在政府的监管红线与媒体的心理防线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空间,媒体所需要做的就是大胆超越自身的心理防线。当获得重大的与政府相关的财经消息时,在监管红线内,国内媒体可以大胆尝试去报道。当前,财经新闻的竞争已经全球化,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我们确实该有所改变。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