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对台文化传播策略浅析

钱志军+施会毅
摘要:本文结合业务实践,分析新媒体语境下,对台传播应立足中华文化,以互动交流的传播方式,追求汉语言的优美与规范,树立品牌形象,提升传播效应。培育两岸共同的价值观念,增进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关键词:共同价值观 新媒体语境 文化 语言品牌 传播
共同价值观念是协调一个组织、一个团体成员互相信任、彼此团结的思想基础。共同价值观念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对台传播的对象是台湾地区生活的2300万民众,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大陆民众有很大差异。进入新媒体时代,在对台湾广播实践中,媒体应以宏观的视角,结合新媒体传播方式特点,培育共同价值观念,使两岸民众由心理上的相互理解、相互交融最终达至选择与行动上的一致。
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特征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众传媒功能的角色转变,以移动网络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人类信息的传播方式,也对人们的语言和行为方式造成极大的冲击。笔者认为,新媒体语境有着以下三个鲜明的特征:
一是话语主体公众化。在人们熟知的传统传播过程中,信息传播以大众传媒为起点,以受众为终點,整个传播过程呈现出明显的单向、线性特征。以社交平台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出现,几乎在一夜之间改变了这种传统的话语格局,公众在这种变化过程中获得了充足的话语权,他们可以通过微信、微博、脸书、推特等各种载体传播自己的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而这些内容又会通过“群体极化”效应形成更为强大的舆论力量。
二是话语体系全球化。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卫星,让人与人、人与世界的联系空前紧密,人们感知事物的信息面、知识面和思维面被大大拓宽,并在全球化的意义背景下认知和改造世界。人们通过各种新型媒体终端互通有无,并自觉不自觉地成为这个巨大网络的一部分,时空差距和文化鸿沟在这一刻被迅速消弭,人们前所未有地直接面对来自外部世界的一切。
三是话语形态多元化。新媒体融合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双重特征,具有互动性强,接受度高、扩散性好的显著特点,而“多元、开放、共享”的互联网精神也在其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地域、种族、语言不再是聚合人群的决定性因素,远在万里之外,操着不同语言拥有不同肤色的人们完全有可能为了某个共同的诉求而以“群”的形式集结,并由此碰撞出许多新的思想火花。
新媒体语境下的对台文化传播策略
坚持“内容为王”,以中华文化为脉络进行文化传播。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传播过程中的最重要因素都是信息本身,“内容为王”在新媒体时代的对台文化传播中仍然是一条必须坚持的原则。中华文化承载了五千年的文明今天依然生机勃勃,它是对台文化传播的不竭源泉。无论从根源还是内容和表现形态上看,台湾主流文化都是中华文化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华文化为精神纽带增进两岸关系和两岸同胞情感的精神纽带,增加中华文化的传播内容、丰富中华文化的传播形式,积极发掘中华文化的积极因素并赋予时代色彩,无疑有益于两岸民众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在重大报道选题中,注重综合运用广播、网络、新媒体等多种手段充分体现以中华文化观念、中华文明记忆来沟通两岸民众文化情感的思路。例如:2007-2008年的《风从客家来》、2009年的《大运河千里行》、2010年推出的《东西南北风——中华文化之旅》、2014年推出的《台湾文化人在大陆》等,都是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直接有力的文化传播,在传播中贯穿中华文化精神,点滴渗透、潜移默化。
坚持从心沟通,采取互动式交流为主的传播方式。两岸间曾经历长期的隔绝,形成思想观念的鸿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特殊历史遭遇所造成的台湾民众的“悲情意识”和“台湾意识”都使得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有一种若即若离的疏离感。同时,在台湾听众对“贴近性”“可听性”“服务性”提出更高要求的现实传播环境下,对台湾传播在传播者的定位上要更多地采用生动可感的形象、亲切和善的态度与台湾听众进行“一对一”的良性沟通,达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传播目的。对台广播发展历程中,虽然传播内容与风貌几经变更,但互动与交流的传播魅力一直未减: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空中之友》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的《空中立交桥》,对台广播节目的主持人都是以个人身份出现,以朋友式的人际交流方式淡化宣传味,突出亲情、乡情、同胞情和爱国情,取得了良好效果。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我们与台湾受众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更多的方式与可能,涌现了许多传播形式鲜活、内容充实、对象感强的优秀对台文化传播节目。海峡之声广播电台为沟通两岸民众心灵而倾力打造的《夜航船》节目,主持人除了在广播中直接和台湾听众进行以心换心的真挚交流,还充分利用网站、个人主页、手机即时通讯工具等保持交流的热度和频度,将对台文化传播的切入点渗透进台湾民众的心灵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更为丰富的互动式交流的传播手段值得探索和期待,而在这个过程中,从心沟通的交流感是节目形式内容创新中非常核心的元素。
坚持广播特色,追求汉语的优美与规范。语言是广播的灵魂,在新媒体语境下,广播媒体要做好对台文化传播自然不能抛弃自己的特色和“特长”。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也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其中闽南话完整地保留了古汉音,古色古香;客家话蕴含多种谚语,生动活泼;而汉语普通话集中了历史上众多地域方言的优点,汲取了各地方言精华,音系简明,语法简约,语词准确。对台广播有责任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展现汉语的魅力,弘扬传统语言的优良传统,在以专业技艺的精湛和作品魅力的塑造感染、感动台湾听受众的同时,也会提升他们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从而增进对于民族统一的认识和共鸣。近年来,海峡之声广播电台除了在广播节目中注重语言的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时代性和分寸感之外,还特别利用通过新媒体平台举办经典文化诵读、新春诗会等活动,不断将中华文化瑰宝进行“有声传播”,受到了台湾岛内外一大批文化爱好者的欢迎。
坚持各展所长,发挥主持人个性魅力。中华文化是两岸民众共同的宝贵财富,而承担这种文化担当也是每一个对台传播人的社会责任。除了在节目中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受众,对台传播人还可以在传统文化人格修养理念与新媒体传播需要的结合方面有所作为:汲取传统文化积极因素,推出符合自身特点的自媒体,借助愈加强大的传播辐射力,对社会的舆论风潮、台湾受众的思想观念产生有力、深刻、持久的影响。近年来,海峡之声广播电台也在这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除了本台的“两微一端”平台外,不少编辑、主持人都开设了个性化的公众号,例如“八闽微游学”注重讲述闽台两地的文化渊源,让人在故事中了解两岸的前世今生,而“Jstorm声画”则巧妙地将摄影与文艺作品欣赏结合在一起,将大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主持人的文化感悟融入其间,让人读来饶有兴致。而这些自媒体的活跃,也带动了整个电台的受众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坚持打造品牌,提升传播效应。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对台广播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广播经验,播出过很多精彩的广播节目,如《光明之路》《青年之友》《空中立交桥》《中国军队》等;涌现了很多业务精英,如两岸对峙时期被台湾官兵誉为“梦中情人”的陈菲菲,上世纪90年代代表中国主持人节目发展里程碑的《空中立交桥》主持人群体等。今天我们在打造富于时代特色的广播节目、开创对台传播新里程的时候,也应有意识地以名牌节目和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人的示范作用和引领效应带动品牌建设和品牌树立,这是对台文化传播中自身的宝贵“软实力”。近年来,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按照当代媒体传播的“二八定律”即集中主要力量投入到重点栏目的打造,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深度包装、全域推广等方式,打造出《666新闻特快》《海峡广角镜》等一批在两岸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精品栏目。在未来的对台文化传播中,着力打造属于自己的“金字招牌”,仍然是我们不断追求的重要目标。
(作者单位:海峡之声广播电台)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