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诗词大会》火爆看电视节目的创新与发展
敖荣华+易彬丽
摘要: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在今年春节期间收视大热,说明真正优秀的节目从来都不会缺乏观众。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新的元素,是电视节目创新发展的方向,只有创作出富有地域特色、接地气的优秀电视节目,才能赢得市场和群众。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 传统文化 节目创新
今年春节期间,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在央视春节各个档期中掀起一个收视狂潮,让广大观众用一种中国人的方式度过了一个中国的传统佳节。《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正是节目创新与广大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渴望相互作用的结果。节目的成功,对我们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如何做好电视节目的创新与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当下,各档人气选秀类节目充斥荧屏,但细加盘点,都是海外引进模式的电视节目。像《奔跑吧兄弟》和《中国好声音》,主打萌娃星爸的《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还有连续几年推出成为社交热议话题的《我是歌手》《中国达人秀》等。这些观众耳熟能详的节目大都是从欧美、韩日等国找到“母本”,鲜有本土原创节目,也缺少体现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质的节目资源。电视栏目形态日益同质化、原创节目比例较小、新形态电视栏目的匮乏和创新能力的不足等问题,影响制约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健康发展。
在如今选秀类电视节目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从传统文化中“另辟”出一条本土原创的“蹊径”,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于媒体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现在大部分选秀节目几乎都是年轻的嘉宾,三十岁以上都算是高龄嘉宾,大部分的选手都在二十岁上下,年轻选手成为绝对主流。令人惊奇的是,《中国诗词大会》在观众参与与互动方面,可以说创造了奇迹。这档节目中的百人团嘉宾,从八、九的小孩到年近七十的老人,横跨七个年龄段,展现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参与。从嘉宾参与这个角度,就能看出这档节目具有非常强的包容性,也能看出其观众层次的广泛性。
央视通过调整创新思路,深挖传统文化资源,创新合作模式,联手网络播出平台共同打造了经典文化娱乐类电视栏目《中国诗词大会》,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将传统文化内涵与当前电视文化发展进行了完美融合。《中国诗词大会》通过竞技的节目形式激活了文化基因,极大地提高了节目的可看性与话题性。观众感受文化与智慧交锋、体验竞技樂趣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对诗词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从《中国诗词大会》的艺术表达效果来看,中国近年来投拍的大型社会文化类电视栏目,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在中国主流文化导向的引导下达到了文化表达、传承的自觉性,同时蕴含在电视栏目中的进步性和想象力也进一步促进了文化创新。
不仅央视,省级台也有较为成功的例子。江西广播电视台2016年录制并播出的赛事电视栏目《创客英雄会》,也给电视真人秀节目带来一股清流。活动共收到了全国6000多个APP项目,全国各路高手齐聚全国青年创业基地,全面展现自我,点燃创业梦想。节目以成熟企业家的视角,为新一代的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支持,从精神到物质到宣传,让优秀的创业者和创业项目在数字传媒时代得到最大程度的曝光。《创客英雄会》不仅从节目形态上牢牢抓住了创业真人秀的内核,充当了互联网新秀创业的孵化器,而且在节目立意上将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互联网+”精神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有机结合在一起,力求为年轻人创业树立新的精神标杆。
《中国诗词大会》《创客英雄会》等节目的成功,给了人们另一个重要的启示:真正的优质电视节目,不仅仅是只能从国外和境外的模板中获得,同样也可以在本民族的优质文化资源中获得。作为大众文化重要形态、文化传播重要媒介的电视节目,满足观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体现了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业界内外已有共识,光靠买版权引进、简单的“拿来主义”肯定远远不够。中国的电视节目如何实现“海外引进——本土化改造 ——自主创新——海外输出的转型升级之路,是业界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影响力的现实路径。
《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电视节目,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从形式到内容完全“中国造”。这些节目的“叫好又叫座”,正说明广大电视观众并没有抛弃电视,只是厌倦了我们一成不变的节目表达方式和不思进取的节目创新意识。广大电视工作者只要深植于群众的土壤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不断深入发掘、提炼、升华并创新表达优秀传统文化,在原创的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创作出富有地域特色、接地气的优秀电视节目,必然会赢得市场和观众。
(作者单位:宜春广播电视台)
摘要: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在今年春节期间收视大热,说明真正优秀的节目从来都不会缺乏观众。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新的元素,是电视节目创新发展的方向,只有创作出富有地域特色、接地气的优秀电视节目,才能赢得市场和群众。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 传统文化 节目创新
今年春节期间,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在央视春节各个档期中掀起一个收视狂潮,让广大观众用一种中国人的方式度过了一个中国的传统佳节。《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正是节目创新与广大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渴望相互作用的结果。节目的成功,对我们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如何做好电视节目的创新与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当下,各档人气选秀类节目充斥荧屏,但细加盘点,都是海外引进模式的电视节目。像《奔跑吧兄弟》和《中国好声音》,主打萌娃星爸的《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还有连续几年推出成为社交热议话题的《我是歌手》《中国达人秀》等。这些观众耳熟能详的节目大都是从欧美、韩日等国找到“母本”,鲜有本土原创节目,也缺少体现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质的节目资源。电视栏目形态日益同质化、原创节目比例较小、新形态电视栏目的匮乏和创新能力的不足等问题,影响制约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健康发展。
在如今选秀类电视节目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从传统文化中“另辟”出一条本土原创的“蹊径”,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于媒体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现在大部分选秀节目几乎都是年轻的嘉宾,三十岁以上都算是高龄嘉宾,大部分的选手都在二十岁上下,年轻选手成为绝对主流。令人惊奇的是,《中国诗词大会》在观众参与与互动方面,可以说创造了奇迹。这档节目中的百人团嘉宾,从八、九的小孩到年近七十的老人,横跨七个年龄段,展现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参与。从嘉宾参与这个角度,就能看出这档节目具有非常强的包容性,也能看出其观众层次的广泛性。
央视通过调整创新思路,深挖传统文化资源,创新合作模式,联手网络播出平台共同打造了经典文化娱乐类电视栏目《中国诗词大会》,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将传统文化内涵与当前电视文化发展进行了完美融合。《中国诗词大会》通过竞技的节目形式激活了文化基因,极大地提高了节目的可看性与话题性。观众感受文化与智慧交锋、体验竞技樂趣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对诗词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从《中国诗词大会》的艺术表达效果来看,中国近年来投拍的大型社会文化类电视栏目,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在中国主流文化导向的引导下达到了文化表达、传承的自觉性,同时蕴含在电视栏目中的进步性和想象力也进一步促进了文化创新。
不仅央视,省级台也有较为成功的例子。江西广播电视台2016年录制并播出的赛事电视栏目《创客英雄会》,也给电视真人秀节目带来一股清流。活动共收到了全国6000多个APP项目,全国各路高手齐聚全国青年创业基地,全面展现自我,点燃创业梦想。节目以成熟企业家的视角,为新一代的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支持,从精神到物质到宣传,让优秀的创业者和创业项目在数字传媒时代得到最大程度的曝光。《创客英雄会》不仅从节目形态上牢牢抓住了创业真人秀的内核,充当了互联网新秀创业的孵化器,而且在节目立意上将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互联网+”精神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有机结合在一起,力求为年轻人创业树立新的精神标杆。
《中国诗词大会》《创客英雄会》等节目的成功,给了人们另一个重要的启示:真正的优质电视节目,不仅仅是只能从国外和境外的模板中获得,同样也可以在本民族的优质文化资源中获得。作为大众文化重要形态、文化传播重要媒介的电视节目,满足观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体现了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业界内外已有共识,光靠买版权引进、简单的“拿来主义”肯定远远不够。中国的电视节目如何实现“海外引进——本土化改造 ——自主创新——海外输出的转型升级之路,是业界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影响力的现实路径。
《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电视节目,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从形式到内容完全“中国造”。这些节目的“叫好又叫座”,正说明广大电视观众并没有抛弃电视,只是厌倦了我们一成不变的节目表达方式和不思进取的节目创新意识。广大电视工作者只要深植于群众的土壤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不断深入发掘、提炼、升华并创新表达优秀传统文化,在原创的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创作出富有地域特色、接地气的优秀电视节目,必然会赢得市场和观众。
(作者单位:宜春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