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特米尔湖》看英国风景画的浪漫与激情
张帅
摘 要: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后期英国风景画坛人才辈出,其中透纳等一批画家尝试着在风景画中提炼出形式感,抒发强烈的个人情感,使英国风景画摆脱了欧洲其他国家绘画的影响,发展迅速,独领风骚。
关键词:英国风景画;透纳;浪漫;情调
《巴特米尔湖——坎伯兰郡的科马克山溪一景》(图1)是英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约瑟夫·玛罗德·威廉·透纳创作的油画作品。这一作品构思来自1797年的湖区之行,透纳先把对风景的直接体验用铅笔和水彩记录在速写本上,于1798年予以加工提炼完成,描绘的是巴特米尔湖经历暴风雨后的场景。
在创作这幅作品时,透纳受到了人生第二次打击,与他同居多年并生育了两个孩子的年轻寡妇萨拉·丹倍尔,由于厌烦了只有艺术而没有爱情的透纳,向法院起诉他。所以在这幅画中,即使是彩虹也没有鲜亮的颜色,而仅是灰暗的阴影。这是他当时压抑苦闷心情的写照,也是他在风景画中体现抒情性的初期探索。
1 表现形式
18世纪以前的西方风景画,大多致力于对自然面貌的客观呈现,技法服务于形象的真实塑造,但透纳在风景画中提炼出形式感,并用以抒发个人的情感。从形式上看,这幅作品忠于对“光”与“色”的感受和表现。透纳利用光与色的交织和线条节奏结合,将厚涂肌理和运笔速度配合,所有的形体都融化在光色一体的变幻之中,仿佛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乐章。稀松粗犷的笔法模糊了天地水间的界限,画面中央劈开的一道强光烘托出了动荡不安的效果。横贯画面的彩虹似乎也暗含着宗教性的某种崇高的启示,瞬间与永恒在此刻微妙且充满张力地统一了起来。在动摇了传统风景画本质上的纪实功能的同时,炫目的光感和动感的笔触更让观众感到一种触目惊心的激动。
2 思想内容
从思想内容上看,这幅作品有一种浓郁的浪漫抒情格调,不同于他偶像洛兰那种田园牧歌式的宁静,也不像康斯太博尔那般忠于自然,而是将历史感怀和现实思绪引入风景画之中,使风景画如同历史画那样彰显出前所未有的悲剧性的壮美和崇高,暗含了一种充满哲理性的沉思。“虽然他表现的是一个自然事件,一个历史事件,但他的兴趣所在是表达他对自然界中那种动人心魄力量的崇拜。”他没有如实地描绘真实的情景,但是却遵循着人们视觉感受的真实;并非以叙事情节,而是以一种动态的表现方式展现风景内在的活力与能量,用光与色的交织营造一种氛围来传达作者的心绪,源于自然又不完全忠于自然,醉心于诗意的表达,而抛弃了冷静客观的描绘。
3 时代背景
透纳这幅作品中浪漫格调除了是对洛兰式的风景画的模仿外,更重要的是受到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这是源于当时盛行的审美概念——“崇高”。1674年希腊批评家朗吉努斯的作品《论崇高》(公元1或3世纪)被翻译出来,于是“崇高”开始进入英国人的文化对话中。在朗吉努斯看来,崇高是一种修辞,一种与逻辑相对的风格。它用憾人的语言和有节奏的词语,让大众感到震惊或激动。朗吉努斯认为:“真正的崇高不在文辞的华美、雕琢和虚假的情感,而在思想情感的高超、强烈和庄严,它能提高我们的灵魂,产生一种激昂慷慨的喜悦,使我们充满快乐和自豪。”透纳创作了大批像《巴特米尔湖——坎伯兰郡的科马克山溪一景》一样,表现人在大火、洪水和暴风雨的肆虐中,惊愕、彷徨、束手无策的恐怖画面,突显出在自然界的永恒壮丽面前人类的脆弱以及生命的短暂,充满了宿命与悲剧的情调。
4 結语
曾经绘画只有通过对具体情节、人物的塑造才能表现深刻的内涵和真挚的情感,但在透纳等一批画家的探索性尝试中,仅仅是普通的纯自然风光的描绘也足以诠释伟大和崇高。这不仅在当时西方普遍性的浪漫抒情格调中加入了浓厚英国文化的独特气质和品格,也再一次提升了纯自然风景画在绘画中的地位。原本英国绘画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是丝毫不起眼的,但18世纪以来风景画却发展迅速,独领风骚。这离不开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新兴科学技术以及先进思想的广泛传播,更离不开透纳等一批艺术家在艺术创新上孜孜以求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建群.英国美术史话[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 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第2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