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的探讨

摘要: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标准与评价观念,一直在追随着时代的步伐,也推动着民族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创新。笔者结合自己的表演经验,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统审美特征、当代审美特征、审美取向趋势三个方面,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进行探讨,以为声乐艺术的发展创新提供基础性研究。
关键词:民族声乐 艺术审美特征 审美取向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包括戏曲演唱、曲艺说唱、民歌演唱、新歌剧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狭义上,现代人指由传统的民歌演唱和西洋美声唱法融合成的民族唱法。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既体现了国人的欣赏需求,又指导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方向,对其开展深入的研究非常必要。
一、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其演唱风格密不可分,拟从民族唱法的演唱音域、音色、音质三大演唱特点,对其审美特征进行分析。
(一)音域的审美特征
音域是指人声所能发出的最低音到最高音之间的范围,分为男(女)高音,男(女)中音,男(女)低音。传统民族唱法的演唱音域大多数在中低音较多,在高音区的演唱较少,只有少部分的作品结尾有个别高音的演唱,但是音域大都不是很高,所以其演唱音域相对较窄。例如,陕北的信天游,演唱风格是真声演唱,但音域要求不高,且演唱题材选择广泛,演唱风格平民化色彩浓厚,是陕北人民内心的呼喊,所以在陕北信天游的传唱率非常高。
(二)音色的审美特征
声音的频谱结构决定其音色。音色可分为高音、中音、低音、男声和女声。传统地民族唱法中,男声和女声都很明亮地追求音色的亮丽,虽然容易给人用嗓较多且声音过于明亮的感觉。但却因为有较强的区域性特点,且极其注重与当地的民众生活、工作等习惯相结合,更能满足民族的内在审美习惯和原则,故而在特定的情景中有较强的穿透力,表现力极强。例如:我国的山区爱情民歌,草原情歌对唱,都增强了男女双方的参与感,产生共鸣而萌发爱情。最炫民族风、自由自在等歌曲能迅速流行且经久不衰,很大部分就在于凤凰传奇明亮且极具感染力的音色。
(三)音质的审美特征
音质是声音的质地。传统民歌唱法的音质较硬,缺少柔韧度,主要是表达个人的情感意识,具有浓厚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情,作品多为歌颂爱情、欢乐、生活,对音质的要求不高。这些民歌传唱率和普及率非常高,强大的群众基础确立了它在传统民歌唱法的地位。因为歌曲的内在情调比较专一,创作技巧比较单一,所以为了适应大众的审美标准,传统民歌唱法增加了许多民族风格展示,逐步地注重音色和音质的调节,但该特点并未传播出去,所以音质和音色并未有很大的发展,传统民族唱法的审美特征也停留在那个阶段。
二、我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情感美、语言美、润腔美是民族声乐艺术审美活动的三大特征。
(一)以情动人的特征
情感是声乐作品美的精髓所在,它的情是一种词情、曲情、声情相融相合的复杂情感。“词情”,指作词者通过歌词传达感情,歌词包含了创作者对人或事物的态度,简洁凝练富有节奏的歌词最有感染力。“曲情”, 指作曲者通过曲调传达感情,此过程用运用旋律、节奏、节拍、曲势、复调等音乐元素,将内心情感释放出来的过程。“声情”,通过歌手演唱传达感情。歌手感知和把握作品的情感和意境后,再结合嗓音的特征,以自己的独特方式表达出词、曲蕴含的丰富内容。如歌手王菲的声音就是以空灵、干净、透彻的嗓音著称。
(二)以语言感染人的特征
清晰、凝练、准确的歌唱语言是民族声乐最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清晰的歌词和表达更有助于听众理解歌曲。词章、曲调和节奏是民族声乐语言的三大亮点。汉语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有明确分割的音节和繁多的量词、语气词,有占绝对优势的元音,有可以随意延长的所有韵母,又能运用顶针、回环、平仄、声韵等手法将其巧妙组合,故汉字美是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的基础。韵律、语调、音节的变化,都可轻松改变歌词的节奏,越是鲜明整齐的节奏,越容易让人过耳难忘,快速传唱起来。风雅颂、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有曲、调可配乐吟唱,是绝佳的歌词来源。
(三)以“润腔”为美的特征
“润腔”,是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演化成的一种美化唱腔的技法,即以情感为中心,以歌曲主题为依据,运用滑音、波音、叠音、赠音等润色曲调,使词与曲交融一体。丰富的音色和字正腔圆的意境,是 “润腔”所追求的风格美,是声乐艺术感染力得到拓展的关键。“润腔”是否成功,是判断民族声乐艺术是否具有审美价值的关键。“字正、腔圆”要求歌手演唱时,既要发音圆润,又要吐字准确、清晰。“字正”才能“腔圆”,腔不圆就如同寡淡清水,缺乏表现力。如彭丽媛在演唱《白毛女》中的“头、口、仇”等字时,就有意识地在舌尖、嘴唇上加重音,将字唱得结实清晰,感情表达也极到位。她又用语调、语气、语势对字音修饰,强化旋律起伏,生动地展现了“喜儿”的形象。
三、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趋势
(一)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推进,提高了人们的艺术修养及审美能力,单一的民族性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民族声乐的期待,还需要加强其艺术性和科学性。从30年代的 “戏歌综合”到80年代的“民族法”,再到90年代“市场化”,民族声乐一直在摸索中进步。进入新时代,只有将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西方音乐和现代音乐文化进一步结合,才能实现其多元化发展。这就要求在促进“洋为中用”的融合过程中,也要支持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声乐发展。春晚、中国民族声乐敦煌奖、CCTV青歌赛,都在推进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
(二)由高雅向通俗化转变
当代消费化、娱乐化、通俗化倾向的审美文化导致了民族声乐艺术世俗化的审美趋势。传统民族声乐艺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阳春白雪形象,使得它只能为少数社会精英所欣赏,很难走进普罗大众的世界。民族声乐艺术需要阳春白雪,也需要下里巴人,所以民族声乐需要适当融合大众化元素,将时代中的新鲜元素融人到声乐艺术的发展当中,走平民化路线,才能实现国人同乐。为迎合大众趣味,不妨借鉴网络投票、排行榜、商业演出等形式,同时配合媒体宣传,引导民族声乐走向社会大众。
四、结语
步入当代,经过漫长的摸索和实践,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保持原有情感美、语言美、润腔美的美学特征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融合国外优秀唱法和多民族优秀唱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这对于提高国人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对于指导民族声乐事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鹏.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J].大舞台,2013,(02).
[2]任程.我国民族声乐审美特征的研究[J].艺术研究,2014,(01).
[3]牟华.中国民族声乐审美特征与价值探究[J].文学教育(中),2013,(10).
作者简介:
龚亚虹,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声乐的教学与研究。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