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猴年看“猴戏”
杨珝
【摘 要】本文从万氏《大闹天宫》着手,从动画电影中分析动画中的孙悟空形象,延伸到戏曲中的孙悟空形象,其中包括戏曲脸谱、角色特点、形象分析及其演变过程。
【关键词】猴戏;大闹天宫;孙悟空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017-02
“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一双怪眼似明星,两耳过肩查又硬。挺挺身才变化多,声音响亮如钟磬。尖嘴咨牙弼马温,心高要做齐天圣。”这便是文章的主人公——孙悟空。
齐天大圣——孙悟空,出自小说《西游记》中,作为中国著名古典神话角色之一,其艺术形象几乎已深刻在每一位中国人的脑海中,而因这部小说被译为各种语言流行于世界。《西游记》是由明人吴承恩根据前人一千多年所积累的素材创作的,深刻地描绘了社会现实,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也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之作。孙悟空作为《西游记》中最主要的人物之一,代表着古代中国人的善良、正义和不阿,是学者们一直以来的研究对象之一。
关于孙悟空更是有多种不同的形象,而现今我们要从万氏的《大闹天宫》中去探索孙悟空。
在上海市万航渡路618号,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美术电影制片基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57年4月正式建厂,在这里诞生了无数优秀的国产动画片。
《大闹天宫》是1961年至1964年制作的一部彩色动画长片,1960年初,《大闹天宫》开始绘制,这部由万籁鸣、唐澄导演集结了当时的顶尖团队打造的动画片,上集在问世后好评如潮,并先后在国内外获得奖项,更是影响了几代人。在这部影片中,丰富的人物形象、迥异的性格特征,场景设计精美,受到了大众的好评。尤其是孙悟空这一经典形象,一经问世,就深入人心。在人物造型、动作设计、音乐与对白以及意境营造等方面成功借鉴了戏曲程式表演和虚实相生的特征,将电影与戏曲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完美结合在一起,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动画电影借鉴戏曲元素的可行之路。
作为大闹天宫的首席动画设计,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前厂长,严定宪老先生在谈到孙悟空的形象创作时说道,在创作过程中,受到了京剧的“点拨”,吸收学习京剧中塑造的孙悟空的形象,给动画片的设计动作做参考,再发挥一定的想象。否则单纯想象创作出来的猴子,形象一定是干巴巴不饱满的。在最初,张光宇先生设计了几个孙悟空的造型,有些设计中添加许多的野鸡毛、也有竹子编的盔甲,比较复杂。由于动画掌握要简练明确、形象鲜明、动作设计起来方便。故导演万籁鸣觉得不太满意,因为其装饰性太强,不太适合用动画来表现,经过反复的修改后,才有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这个穿着鹅黄色上衣,腰束豹皮短裙,下穿大红裤子,足下蹬一双黑靴,手持红黄色金箍棒的齐天大圣。
在影片的表现中,运用动画的东西和戏曲舞台表演上的东西,二者结合起来,而这一点对于塑造孙悟空的形象也是很重要的。在动画表现中,猴子戏与舞台上的表现不同,请了南猴王郑法祥作为顾问后,动画中的孙悟空加入了耸肩、端手、抓痒等动作,更加生动。在影片的情节上,不是一味复制原著,也要靠动画人员去发挥想象,例如四大天王斗孙悟空这场戏,要让孙悟空设法破掉四件法宝。“风调雨顺”,即宝剑、琵琶、伞、蛇,于是就有了孙悟空拔汗毛变出的无数盾牌迎战飞来宝剑;众猴子们被琵琶声音震的东倒西歪,以增加故事的情节性和人物形象的生动性,这样就与舞台脱开了,是动画,不单单只是戏曲舞台上猴戏的固定程式了。《大闹天宫》这部作品拥有着杰出的美术设计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深的影响着我国的动画行业。
一、孙悟空形象的演变
既然谈到动画中孙悟空的形象也是受戏曲中的造型影响,那就不得不提起戏曲中的孙悟空形象,而说起孙悟空形象,则需简要论述其形象的演变过程。
最早的猴行者,南宋时期《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出现的“白衣秀才猴行者”应是吴承恩创造孙悟空的雏型。这位猴行者不仅是“妖”、“精”,而且是一位学问渊博、文质彬彬的秀才,诚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这个号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的白衣秀才的“神”与“形”,名与实常发生矛盾,但是《诗话》中的猴行者已经初步具备了吴承恩《西游记》的雏型。胡适先生却认为孙悟空的原形是印度神猴哈奴曼。季羡林先生在《印度文学在中国》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两文中亦对胡适先生的看法表示赞同。
除上述的“印度传入说”之外,普遍认为是本土化的孙悟空,到了金元时期,出了有话本《西游记平话》、金院本《唐三藏》、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杨景贤《西游记》杂剧等,都为之后吴承恩《西游记》的创作与成书奠定了一定的素材基础。
在新野出土的大量汉画砖,除了杂技、游戏之外,猴子、狗和人在一起狩猎、嬉戏的精彩画面屡见不鲜。到了南北朝时期,猴戏已在新野盛行。明清时期,新野民间玩猴就已经较为流行。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经历了一个由“猿”到“人”的发展过程。所谓“猿”,是指具有神话色彩和妖性特点的“猿猴”形象。所谓“人”,是指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神话艺术形象[1]。吴承恩在对孙悟空形象的再创作中保留了这变化中的特点。在吴承恩之后,有明代无名氏作《续西游记》;明末董说著有《西游补》,共十六回。孙悟空的这一经典形象是建立在丰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基础之上的。孙悟空形象吸收了众多原型的各种特点,勇敢,正义,足智多谋,善于变化,同时也吸收了原形中凶恶,不服管教,自由随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保护唐三藏取经的故事中得到发展和消解,融入成为一个“孙悟空”。
二、动画中的孙悟空形象
在我国古典京剧脸谱中的孙悟空形象式属于净角中的武花脸:特征为白色的脸,脸颊从眼睛到嘴巴拼成心型,额头与双颊皆绘有纹饰,造型复杂。在动画电影《大闹天宫》中对这种程式化的京剧脸谱进行了借鉴与改造:以白色的脸为基底,脸颊则从眼睛到嘴巴拼成一个红色的心型,有着浅绿色的宽叶眉毛,既简洁流畅又古雅神奇。这一形象的改造既保留了传统戏曲“离形神似”的韵味,又突破了基于民族文化的程式化理解,契合了动画形象简洁飘逸的特点,使孙悟空这一崭新形象具有了当下性,为现代的世界人民所接受与喜爱。
此外,戏曲的服饰设计以及用色原则对中国动画也有着很重要的美学启示。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人物服饰较为繁复,层层叠叠,并不适合动画极简主义之表现的原则,因此,在动画的创作中,这一点需要改造,主要是化繁为简,使服饰表现更为直观简洁。
在孙悟空的动作设计方面,《大闹天宫》在动作设计就很好地注意到了戏曲与动画动作设计的基本规律,既保持了戏曲动作的机巧、灵活的美感,又充分地展示了影视动画的直观性与写实性,糅合了两种艺术形式的优长。例如孙悟空在跑步、跳跃的时候,他的两腿在空中几乎成了一字形,既是戏曲舞蹈动作,又突出了动画动作的极度夸张;另外,在这部影片中兵器、人物在打斗时的弯曲和变形等,在戏曲中都用固定程式表现,而在动画片中,都采用了略带夸张的现实性表现。
三、猴戏之流派
猴戏,即悟空戏、大圣戏(郑派),是属于武戏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猴戏多由武生主演,有时亦有武丑担当。猴戏的久演不衰受到人们亲睐,与其表演中的精妙武打技巧、惊心动魄的动作程式不无关系。在我国的很多剧种中,都有猴戏,如京剧、昆曲、徽剧等一些剧种,而在各剧种中,猴戏的表演风格迥异。猴戏(悟空戏)有多个流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表演特点,在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京派(北派)和海派(南派)。在京派中的名家有,来自「三庆班」的称为「杨猴子」的杨月楼、因演出《安天会》从而受到慈禧太后赏识的著名武生张洪林、张洪林弟子杨小楼,并且其有着「小杨猴子」的美称、之后亦有李万春等人。京派猴戏中,注重似而不似、神形兼备这一境界的把握,李万春更是善于吸收进去,着重刻画猴子的内心特征。
海派猴戏与京派相比而言,有自己的独到的地方,独特之处体现在装扮和动作上,注重武打动作和技巧的表现,甚至有时多追求惊险刺激的效果。在扮相上,头戴“航空帽”一样的带毛头套[2]。脸谱是戏曲化妆的特殊手段,用以表现性格、形象、海派的脸谱与京派不同,是模仿真猴子样貌类似的勾画方法。海派中猴戏的代表人物是郑法祥,他创造了郑派悟空戏,将悟空戏称为大圣戏,并有著名的《水帘洞》、《闹天宫》等剧,在表演中加入许多个人绝技。
(一)猴戏表演的脸谱装扮
猴戏脸谱,是一个较宽泛的形象,在其形象中,用以比较夸张化的手法绘制,又加以人格化,为与真实世界中的猴子形象有所区分。比如在《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脸谱是一种简单的猴子的头部形象。猴子的脸谱样式比较多,勾勒方法也不一样。如杨小楼用“一口钟”、李少春用“倒葫芦”、李万春用“倒栽桃”等。其面部的图案有如一口倒扣着的红色古钟;有在面部形成一对葫芦的;又有的像一颗倒栽的桃子。南派猴戏的脸谱,一般不勾画嘴部,红色也只是到鼻子的下方,将嘴部留出,把嘴巴画的较大,像真猴子一样的形状。
在绍剧中,自从六龄童成功的塑造了“江南美猴王”这一十分经典的形象后,经过许多代绍剧表演艺术家们的长期的艺术实践,而创造了大量精彩的剧目。在绍剧中的猴戏脸谱,多以红、白、黑、金色为主,这是一种在自然肤色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夸张的艺术手法。六龄童所塑造的孙悟空,表演风格比较粗犷豪放,所以表现在其脸谱上为整个面部是桃子型,大色块明显、颜色对比强烈,线条笔触粗犷,脸谱造型很巧妙地融合了孙悟空的猴、神、人的三个特性,勾画出一个独特的孙悟空形象。有猴的特性又融合了人的品性,人与猴浑然一体。猴戏的演绎使得绍剧这一剧种从一个地方剧种发展成为风靡全国、家喻户晓的剧种。
孙悟空的一个眼神、一个投足、一个程式,都是艺术的传承和几代表演艺术家长期演绎改革的结果,给观众呈现一个“美猴王”的孙悟空。美是永恒的,且美又是真实的。孙悟空的美,美在天宫、美在仙境、美在七十二变、美在火眼金睛,美在每一位观众的心里。
参考文献:
[1]张久瑛.试论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和演变[J].人文世界,2009.
[2]夏发.“京”、“海”两派的猴戏[J].戏剧之家,19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