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出版国际化路径演变及反思

    刘德顺

    

    谈起国际出版,很多人会把它等同于版权输出和版权引进。随着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图书版权作为一种可以展开贸易合作的商品销售量也变得日渐增多起来。现在的世界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世界,图书版权的引进为国人更多地了解世界不同地方的文化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而版权输出同样也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渠道。

    但是,如果仅仅从版权的商品属性来看这样一种活动,忽略版权的文化属性,则必然是短视的。即使从商业贸易的角度来看,也是不可持续的。国际社会上“文化例外论”“文化帝国主义”等概念的提出,同样也是不同文化群体对这一议题进行反思的结果。

    而作为一家成立时间仅仅有30年左右的专业学术出版机构(如果从出版数量和社会影响力的攀升来看,也仅仅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作为直属于国家政府“思想库、智囊团”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出版机构,如何面向国际社会开展学术出版活动,必然成为这十几年来反复实践与不断探索的重要议题。因此,本文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自身的国际出版行为变化入手,试图梳理出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起步

    1.从版权输出到合作出版——从被动走向主动

    出版社传统的国际合作模式分为版权引进和输出两种。1998年以前,我们主要以版权引进为主。1998年以来,根据出版社“国际合作出版战略规划”要求,我们力图创造更适合在国际出版舞台上更快发展的新型模式——联合出版。原因在于,那个时候的版权输出,有时候需要中方出版机构与外方出版机构一块商讨选题,外方提出一些议题,中方从自身已有的出版资源中找稿件,有时候稿件是现成的,有时候只是一篇论文,有时候只是有合适的作者。中方出版机构如果想完成版权的输出,需要为此付出几乎和中文出版物同样的努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什么不能和外方出版机构提出共同出版的设想呢?并且,这种选题有时候同样适合做一种中文出版物。

    换句话说,这是我们那个时候不同于其他出版机构的一种状态,我们在试图走出被动的状态,积极和外方出版机构合作,来推进版权输出的事情。当然,这其中必然与我们直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即我们和学者拥有者天然的亲密关系。

    2.学习国际学术出版规范——跨越门槛

    1998年,谢寿光社长开始主持出版社的整体业务,当时第一个发展起来的品牌项目就是“皮书系列”。2005年,我们首先将“皮书系列”的国际化发展纳入战略规划中,并与荷兰博睿出版社正式签订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年度报告系列”英文版的合作出版协议,产生重要的国际影响,为我院皮书品牌走向国际开了先河。当年共出版经济、社会、法治、环境和教育5种,但只涉及英文语种。合作期间,我们发现对国际通行的学术著作出版规范,了解得并不够,因此,出版社一方面开始派人员到国外出版社学习;另一方面,出版社也在思考如何在自身的出版物中确立统一的学术著作出版规范。2013年,国内五家专业学术出版机构联合国内数十家出版机构一起倡导学术著作出版规范,谢寿光社长作为出版社代表宣读了倡议书,出版社也参与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国家标准制定工作。

    出版社在这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修订自己的出版规范,培养编辑人员的学术出版规范意识,同时编制《作者手册》,面向作者推行学术出版规范。到现在,出版社的很多学术原创作品都有英文书名、摘要和目录,为下一步的国际化打下很好的基础。

    3.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呈现多语种学术成果

    在出版社的发展史上,有一个通过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引发国际出版的典型案例。2005年,由中日韩三国学者共同编写的《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一书,用中日韩三种语言在三国同步出版,引起三国和世界舆论的广泛关注。此后,由出版社与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一起,与日韩双方每年轮流选定三国的不同城市开展夏令营活动,以《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一书为教材,开展共同历史教育,一直持续到今天。

    二、发展

    从起步阶段(1998~2005年)开始,出版社在这几年里做了很多新的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总体来看,版权贸易的总量不是很大,在国际出版界的影响力也极为有限。2006年以来,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指导和支持下,出版社以与荷兰博睿出版社的合作为契机,不断开拓国际合作范围,国际合作出版初显成效。

    1.出版规模逐年扩大

    2011年,出版社成立国际出版分社,标志出版社全面向国际学术出版机构转型,彰显了出版社的国际出版步伐已走在国内众多学术出版机构的前列。但作为分社,可想而知,它立刻变成一个独立核算的机构。在这样一个时间段内,出版社的国际出版数量和语种逐年增加。以2010~2011年为例,合作出版外文版图书近百种,涉及英、俄、韩、日、德等多语种。

    2.国际合作出版网络初步形成

    经过多年的努力,出版社与荷兰博睿出版社、美国约翰·威利出版公司、圣智学习出版公司、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英国泰勒弗朗西斯集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出版社、日本侨报社等多家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建立了学术出版的合作机制,从合作伙伴分布看,欧美国家占86%、日本韩国新加坡占10%、俄罗斯芬兰等占4%。这些网络的构建为合作出版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加强合作出版成果的推广宣传

    为扩大合作出版成果的学术影响,实现价值最大化,出版社与荷兰博睿出版社、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出版社、俄罗斯圣彼得堡财经大学等机构共同打造学术交流推广平台,通过国际性书展、学术研讨会等方式,直接实现中国学术成果与国外学术界及媒体的对接,学术成果价值得到最大的彰显。

    2009年10月,出版社组织并邀请“皮书系列”的两位主编——蔡昉和汪同三,前往德国法兰克福参加国际书展并在欧洲多个国家的大学及研究机构举行了学术报告会。此次活动是中国著名学者直接面向海外学术界及海外读者介绍中国经济发展与中国学术思想的一次重要活动,不但为“皮书系列”英文版在海外市场做了很好的宣传,而且也为中国学术走向西方世界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

    4.人才队伍的组建

    第一,组建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库及原创作品“走出去”库。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出版社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为依托,逐渐拥有了一支来自国内不同专业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团队,他们高质量的原创作品是出版社实现合作出版的前提保证。

    第二,构建权威译者库。国内学术著作能否得到国外出版社和读者的认可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翻译水平的高低。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出版社一直致力于建立一支稳定的高水准译者团队。同时,出版社还聘请懂中文的相关专业领域外籍专家对外文作品进行审定。译文的体例一律遵循国际通用的“芝加哥标准”,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

    第三,组建有国际视野的编辑团队。出版社严格按照专业编辑责任制分工负责。为了开拓编辑的国际视野,出版社每年定期组织编辑参加国际书展、学术研讨会议以及各类培训,在活动中增强了编辑的国际合作与国际组稿策划的能力,熟悉国外出版流程、学习先进的出版理念及出版经验。例如我社派国际出版人才到荷兰博睿出版社培训三个月;骨干编辑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宣传我社品牌和图书,培养、造就大批有较高专业学术素养和外语功底,具备国际学术视野的学术出版专业人才,并鼓励学术编辑、学术出版人参与学术科研活动。

    三、全面拓展

    2012年,出版社国际出版业务迎来了更大的机遇。出版社遵照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领导“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牢牢掌握国际话语权”的工作指示精神,把国际出版能力建设作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国际化的关键环节,从五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国际出版能力建设。

    1.全面推开与世界著名学术出版机构的合作

    2012年,出版社国际出版项目达60余种,与美国、英国、法国、荷兰、芬兰、俄罗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20余家学术出版机构建立了外文版图书合作关系。其中,14种图书获“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2种图书入选“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和“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2种图书入选 “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18种图书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学术著作翻译资助。

    2013年与博睿、施普林格等国外著名学术出版公司合作出版外文图书66种,其中英文46种、日文10种、俄文8种、韩文2种。18种图书获得原新闻出版总署的“经典中国”项目资助,8种图书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资助,17种图书获得院创新工程中译外项目资助。

    2.参与国际书展,主办国际学术活动,系统推介有关中国的内容特别是有关当代中国研究的内容

    2012年,出版社在伦敦书展“市场焦点”中国主宾国活动期间,成功举办了“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发展”学术研讨活动,受到原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2012年10月,出版社国际分社自主组团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并邀请国内学者参加。通过这一活动,为中外学者搭建了一个国际学术推广的平台,进一步扩大了我国专家学者及学术成果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2013年,出版社独立组团参加了美国亚洲研究学会年会、伦敦书展、法兰克福书展以及俄罗斯书展并举行了新书发布会,组织我院学者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到世界知名高校访问,与国际知名学者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3.参与构建可与世界进行学术规范融通、对接的中华学术规范体系,着力提升本土学术出版物规范标准和水平

    2012年,根据原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我社对原有的《学术出版规范》进行了修订,并于9月份正式发布实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学术著作出版规范(2012)》。新制定的规范是我社自2006年与以博睿为首的国际出版机构合作以来,研究和学习国际出版规范,并参考国际通用的《芝加哥手册》相关规范编写而成。同年12月,出版社作为发起出版单位,面向全国出版单位发出“加强学术出版规范从我做起”倡议书。

    四、反思

    在短短的十几年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国际出版业务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是抓住了自身极为有利的几个条件。

    一是作为直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业学术出版机构,天然具备与国内国际知名学者接触与交流的机会,拥有国际知名学者的中文学术原创作品,本身就已经初步具备了面向海外进行国际出版合作的先决条件。

    二是在与国际知名学者和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之后,能够积极参与他们的国际学术活动,通过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把自身融入国际学术传播的平台上来,为出版社在国际学术界树立出版品牌,并为下一步与国际知名学术出版机构展开合作建立了良好的网络。

    三是积极主动把自身融入国际学术传播的链条中去,而不仅仅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出版图书的机构。这一点极为重要。出版只是形式,借助图书这种形式进行传播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如果想要更好地服务于作者,就要主动或者被动地配合作者开展各种类型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拓展作者的国际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

    四是组建专业的编辑团队。没有专业的编辑团队,作为出版人来说,大家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要从制度层面激励编辑,让他们参与学术活动,尤其是提供参与国际学术活动的机会,则是一家学术出版机构在人才培养上必须付出的成本。

    五是要组建稳健译者团队。这一点相信出版界的同仁都比较清楚,但同样面临的是如何激励的问题。

    六是要积极融入国际学术出版规范。尤其是在中文原创作品上就要下足功夫,为后续进行国际合作出版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