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农用机械送修率主要因素的分析
马自宝
送修率是农机维修市场状况的重要标志,它指农机维修企业的维修工作量占农机维修总量的比率,对于一台机器或一个生产单位也指一定时期内送修的维修工作量和自修总维修工作量的比率。影响农用机械送修率的因素很多,有技术因素,也有经济因素,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对几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一、农机类型对送修率的影响
1.农机结构的复杂程度。机器的结构越复杂,要求的修理条件越高,自修的难度就加大,机手进行自修的可能性就越小,因而机器的送修率就越高。
2.机器的运输适应性。机器越是易于运输,越会将其运送到条件较好的维修基地修理。
目前, 我国大功率拖拉机多是链轨式的,同时具有结构复杂性和运输性两方面的特点,而随着我国农用拖拉机轮式化,维修性和运输性将有所改善,同时送修率会有相应提高。
二、驾驶员的水平对送修率的影响
驾驶员文化技术素质的高低会影响其自修机器的能力以及是否送修的决策,因此它是影响送修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此,把驾驶员接受文化教育、从事技术工作以及接受专业培训的时间作为反映其化素质的指标,具体算法如下:
驾驶员水平 = 文化程度(年)+驾驶工龄(年)+受过专业培训时间(月)+从事专业修理工龄(年)
作为统计,不考虑驾驶员的智力水平、勤奋程度等。过去普遍认为,驾驶员水平越高,自修能力越强,送修率会越低,但据调查显示并不是这样的。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驾驶员水平越高,越注重机器的使用与保养,机器的小毛病就越少,适于自修的故障就越少,因而相对送修率会有所提高。
2.驾驶员水平越高,其修理质量意识越强,更意识到自修不利于修理质量,所以送修率相对提高。
3.驾驶员水平高低可能与机器年工作量有一定关系。水平高的驾驶员承担的运输或其他任务可能较多,机器较忙,机器修理停歇所损失的价值也较高,因而送修趋势增强。
4.驾驶员水平高低可能与其收入水平有一定关系,收入多的驾驶员,他们的平均工时价值较多,因而他们更愿意将机器送去修理,所以自修趋势减少,送修率会有所增加。
根据这一统计结果可以预料,随着我国初中教育的普及,以及农机培训工作的发展,农机送修率将会逐步提高。调查显示驾驶员水平指标每增加一个单位,送修量将增加9%~12%。这一结果说明人的素质,不仅对国民经济有影响,而且对维修的现代化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农村人均收入对送修率的影响
这里的人均收入是指村所有人口的人均收入,不是单指有机户、驾驶员的人均收入,它反映的是农村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把它作为一个影响送修率的因素是为了便于利用国家统计资料预测送修率的变化。
普遍认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农用机器的送修率应越高,但调查结果显示这种观点不完全正确。把人均收入对送修率的影响进行分析后,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今后农机送修率的增长主要不由农村人均收入的增长所决定,而是与农村经济的总体发展,与工业、农业产品比价的变化密切相关。当然,归根结底还是由我国社会经济总发展水平所决定。
2.农村人均收入较高的地方,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也较完善。有的村有自已的修理组。一些集体经济实力强大的地区,多有专业机耕队。队内多设有修理间,甚至有专业修理工。这样的地方人均收入较高,自修能力也强,所以送修率反而很低。
四、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对送修率的影响
对于送修率而言,确实存在某种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县级工农业发展综合水平有一定关系。在当前条件下,这种相关关系又确实存在着一个转折点。它可能是由于我国现阶段工业人口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农业人口人均收入增长速度造成的。它很可能预示,在我国不发达地区的送修率还存在着随农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下降的可能。我国的县农修厂的主要生产任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是拖拉机或其他农业机械,而是以汽车或其他工程机械维修为主兼搞农机修理,或许是农机维修综合性基地生存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历史过程。
五、其他影响送修率的因素
除上述几个方面影响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因素是应该简要提到的:
1.修理补贴政策。至今为止,只有个别省份或地方对少数机型实行了大修理补贴,对提高送修率起到了局部的但却是明显的作用。
2.机器的承包方式。这里主要是指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的机器,承包给机手使用时对修理费用的承包办法,一般是大包干承包(使用、修理一起承包)时送修率较低,而只承包使用、维护,不承包修理或不承包大修理时送修率较高。
3.乡镇或村对维修服务工作的组织管理。目前,较多的是采用合同包修的方式组织维修服务,这可以大大提高乡镇维修点的送修率。若村或机耕队组织集体性自我维修服务,则可大大减少送修率。
送修率是农机维修市场状况的重要标志,它指农机维修企业的维修工作量占农机维修总量的比率,对于一台机器或一个生产单位也指一定时期内送修的维修工作量和自修总维修工作量的比率。影响农用机械送修率的因素很多,有技术因素,也有经济因素,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对几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一、农机类型对送修率的影响
1.农机结构的复杂程度。机器的结构越复杂,要求的修理条件越高,自修的难度就加大,机手进行自修的可能性就越小,因而机器的送修率就越高。
2.机器的运输适应性。机器越是易于运输,越会将其运送到条件较好的维修基地修理。
目前, 我国大功率拖拉机多是链轨式的,同时具有结构复杂性和运输性两方面的特点,而随着我国农用拖拉机轮式化,维修性和运输性将有所改善,同时送修率会有相应提高。
二、驾驶员的水平对送修率的影响
驾驶员文化技术素质的高低会影响其自修机器的能力以及是否送修的决策,因此它是影响送修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此,把驾驶员接受文化教育、从事技术工作以及接受专业培训的时间作为反映其化素质的指标,具体算法如下:
驾驶员水平 = 文化程度(年)+驾驶工龄(年)+受过专业培训时间(月)+从事专业修理工龄(年)
作为统计,不考虑驾驶员的智力水平、勤奋程度等。过去普遍认为,驾驶员水平越高,自修能力越强,送修率会越低,但据调查显示并不是这样的。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驾驶员水平越高,越注重机器的使用与保养,机器的小毛病就越少,适于自修的故障就越少,因而相对送修率会有所提高。
2.驾驶员水平越高,其修理质量意识越强,更意识到自修不利于修理质量,所以送修率相对提高。
3.驾驶员水平高低可能与机器年工作量有一定关系。水平高的驾驶员承担的运输或其他任务可能较多,机器较忙,机器修理停歇所损失的价值也较高,因而送修趋势增强。
4.驾驶员水平高低可能与其收入水平有一定关系,收入多的驾驶员,他们的平均工时价值较多,因而他们更愿意将机器送去修理,所以自修趋势减少,送修率会有所增加。
根据这一统计结果可以预料,随着我国初中教育的普及,以及农机培训工作的发展,农机送修率将会逐步提高。调查显示驾驶员水平指标每增加一个单位,送修量将增加9%~12%。这一结果说明人的素质,不仅对国民经济有影响,而且对维修的现代化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农村人均收入对送修率的影响
这里的人均收入是指村所有人口的人均收入,不是单指有机户、驾驶员的人均收入,它反映的是农村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把它作为一个影响送修率的因素是为了便于利用国家统计资料预测送修率的变化。
普遍认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农用机器的送修率应越高,但调查结果显示这种观点不完全正确。把人均收入对送修率的影响进行分析后,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今后农机送修率的增长主要不由农村人均收入的增长所决定,而是与农村经济的总体发展,与工业、农业产品比价的变化密切相关。当然,归根结底还是由我国社会经济总发展水平所决定。
2.农村人均收入较高的地方,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也较完善。有的村有自已的修理组。一些集体经济实力强大的地区,多有专业机耕队。队内多设有修理间,甚至有专业修理工。这样的地方人均收入较高,自修能力也强,所以送修率反而很低。
四、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对送修率的影响
对于送修率而言,确实存在某种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县级工农业发展综合水平有一定关系。在当前条件下,这种相关关系又确实存在着一个转折点。它可能是由于我国现阶段工业人口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农业人口人均收入增长速度造成的。它很可能预示,在我国不发达地区的送修率还存在着随农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下降的可能。我国的县农修厂的主要生产任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是拖拉机或其他农业机械,而是以汽车或其他工程机械维修为主兼搞农机修理,或许是农机维修综合性基地生存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历史过程。
五、其他影响送修率的因素
除上述几个方面影响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因素是应该简要提到的:
1.修理补贴政策。至今为止,只有个别省份或地方对少数机型实行了大修理补贴,对提高送修率起到了局部的但却是明显的作用。
2.机器的承包方式。这里主要是指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的机器,承包给机手使用时对修理费用的承包办法,一般是大包干承包(使用、修理一起承包)时送修率较低,而只承包使用、维护,不承包修理或不承包大修理时送修率较高。
3.乡镇或村对维修服务工作的组织管理。目前,较多的是采用合同包修的方式组织维修服务,这可以大大提高乡镇维修点的送修率。若村或机耕队组织集体性自我维修服务,则可大大减少送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