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奥武甫》中女巫形象的双重解读

    龚航

    《贝奥武甫》是中世纪欧洲第一部史诗,被公认为是英国文学的开山巨著。史诗主要讲述英雄贝奥武甫独自消灭怪物格伦代尔和火龙的英勇事迹,歌颂了古日耳曼民族的传统价值观。2007年,曾执导过《阿甘正传》的著名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将其搬上银幕。而在改编过程中,导演对部分情节进行补充与剪辑,对主要人物进行改写,最终在保持原著故事框架的基础上使其呈现出全新面貌,蕴含着对人性的拷问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影片中,由安吉丽娜·朱莉扮演的女巫让人眼前一亮,她不再是面目可憎、声音沙哑的黑袍妖妇,而是一位魅力四射、充满诱惑的女性。本文运用生态女性主义和基督教女性主义来分析这一形象,揭示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

    一、 神秘的自然之母

    1974年,法国女性学者弗朗索瓦兹·德奥波妮在著作中首次提出“生态女性主义”,这标志着生态女性主义的诞生。它将女性运动与环境运动结合起来,把争取男女平等和保护自然联系起来,目的是建立和谐平等的男女关系与自然关系。卡洛琳·麦茜特在《自然之死》一书中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女性的生育过程和自然的循环周期相似,女性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又与自然扮演的角色类似。她进而指出:“自然,尤其是地球,等同于养育众生的母亲,一位仁慈善良的女性,在一个预制的、稳定有序的宇宙中提供人类所需的一切。”[1]影片中的女巫是神秘自然的象征,这主要是从她的居住环境、扮演角色以及与男性英雄的关系上体现出来。

    首先,影片中的女巫远离人群,和儿子格伦代尔生活在原始丛林的山洞中。影片借助一个长镜头实现从鹿厅向山洞的场景转换,画面先是富丽堂皇的宫殿,人类庆祝抢到的财富。而后一只老鼠从屋里蹿出,它将消息告诉同伴。接着一只凶猛的老鹰用利爪抓起老鼠,迅速飞过宫殿与房屋,掠过重重山峦,穿过阵阵丛林,最终停在黑黢黢的山洞前。山洞入口看似狭窄,可里面却异常宽广,形状与女性的子宫类似。电影反映的是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社会情况,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惧怕自然,群居在一起,将未开发的土地视为黑暗的荒野。影片中人类的房屋只零零散散地分布在山谷里,女巫则生活在远离人群的丛林山洞,隐匿在水里,只把柔软的金色触角露出来。众周所知,海洋是孕育万物的温床,而水则是海洋最重要组成部分。女巫生活在丛林山洞的水里,与自然融为一体。

    其次,女巫不再是冷冰冰的丑陋妖妇,而是一位温柔且严厉的母亲,她与格伦代尔生活在一起。格伦代尔的英文书写是“Grendel”,这是一个复合词,“这两个词是‘gren和‘del——其词形接近现代英语的‘green和‘dale二字,粘合后的复合词的意思就是‘绿色溪谷”。[2]由此可见,格伦代尔的名字暗指自然的河水,而他的母亲应是自然之母。女巫对儿子温柔呵护,但不溺爱。当难以忍受人类噪音的格伦代尔血洗鹿厅后,女巫斥责他,告诫他不应招惹人类。当格伦代尔战败失去胳膊后,她则用触角温柔地抚摸已经蜷缩成婴儿的儿子,送他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而后,她去鹿厅为子报仇,将数十人杀死并倒挂房梁。她时而温柔慈爱,时而凶狠残忍,这也与自然类似。自然养育人类,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资源,让人类得以生存繁衍。但她也会使地动山摇,火山迸发,让人类陷入灾难的深渊。

    最后,女巫与男性英雄的结合折射出对人与自然的畸形关系。影片中的女巫神秘优雅,充满魅力,是自然至美的体现。当时的人们虽然惧怕自然,但是欲望逐渐膨胀,试图通过武力征服自然,贝奥武甫和赫罗斯加正是其中的代表,但是他们无一不臣服在女巫脚下。女巫具有强大的魔力,可以瞬间隐身,纤纤细指可将铁剑化为水。所向披靡的贝奥武甫在她面前无能为力,甚至动弹不得。女巫知晓贝奥武甫的来意,她要求贝奥武甫给她一个孩子,而他则可以得到财富和权力。野心膨胀的贝奥武甫最终折服,迷醉在她温柔的臂弯中。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自然的孩子,人类应当尊重自然,并与之和谐共处。但是人类的欲望却永远不能满足,他们打着征服自然的口号,野蛮地开发自然。影片中女巫与贝奥武甫的结合是对人类征服自然的戏仿,看似人占有自然,实则是人与自然的乱伦媾和。这一行为满足人类的欲望,但也产生丑陋的怪物,这实则是人类野心的产物。“怪物是人类获得权力的不光彩证明,也是自然对人类欲望的惩罚。”[3]杀人如麻的格伦代尔多次洗劫鹿厅,使其变成一座坟墓。而火龙则向宫殿喷出火焰,使其化成一片火海。他们都是女巫和英雄结合的孩子,是人征服自然的畸形产物。同时,与女巫结合后,二人都失去生殖能力。这其实是对他们的另一种惩罚。在崇尚生殖的年代,他们承受更多的心理折磨。最后,他们都与怪物孩子共归于尽,与曾经的野心一同逝去。这种巧妙的剧情设置引人深思,让观众思考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是野蛮征服,还是和谐相处。

    二、 诱人的欲望之源

    1895年,伊丽莎白·C·斯坦顿与苏珊·B·安东尼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合著一本《圣经》注释书——《妇女圣经》,这标志着基督教女性主义的诞生。她们批判《圣经》中的男性叙事策略,揭示文本中女性的缺失与受虐,呼吁摒弃父权制。基督教女性主义者们认为女性低于男性的根源之一便是伊甸园的故事,《圣经·创世纪》中上帝按照自己的模样造出亚当,又用亚当的一根肋骨造出夏娃,二人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伊甸园。但是,夏娃受蛇的诱惑,偷吃禁果,而后她又引诱亚当。他们背上原罪的标签,被逐出伊甸园。二人在吃禁果前,没有羞耻心,而吃完禁果以后,眼睛变亮,有了懵懂的性意识,用无花果叶子来遮挡赤裸的身体。由此可知,引诱夏娃违反上帝禁令的是性,它最初变为与男性生殖器官类似的蛇去勾引夏娃,而后,又幻变成外表光滑,教人知晓性知识的禁果。但是,由于《圣经》中充斥着严重的男女二元论思想,夏娃成为替罪羊。奥古斯丁甚至宣称:“没有什么东西比女人的拥抱和接触女人的身体更能降低男人的智力。”[4]自此之后,女人则成为引诱男人的罪魁祸首,是人类堕落的始作俑者,也在影视作品中成为欲望和诱惑的化身。

    影片的女巫生活在水里,曾三次出现在水中或海边。水在西方文化中具有双重含义,它可以净化人心,洗去罪恶,上帝曾放洪水冲洗人间的罪恶;水也是欲望的象征,《圣经》中出现三次水边的婚嫁模式,男子或男子的代表都在水边找到新娘。而艾略特也在《荒原》里用死海来代表当代人泛滥的爱欲。女巫时而出现在洞穴的死水中,时而出现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她柔软的身体与象征欲望的水融为一体。除此之外,她还出现在火中,火是欲望的象征。贝奥武甫死后,她跳到燃烧的船上,在火中吻别贝奥武甫。

    其次,女巫用如蛇形的头发勾引男性。影片中,女巫最先隐藏在水中,只把金色的触角露出来,而后来她从水里现身时,那金色的触角是她垂至脚部的头发。她金色的头发被编成一根细长的辫子,辫子尾部不停的左右摇摆,如蛇的身体一般灵活。而在贝奥武甫的梦中,女巫变成美丽端庄的王后。但不同的是,王后的头发不再是整齐地梳起,而是随风凌乱,发尾弯起如扭动的小蛇一般,象征欲望和引诱。在《圣经》中,蛇引诱夏娃吃下禁果,但是蛇的书写 Haivya与夏娃的英文书写Havva无论从字音上还是字形上都十分相似,这暗示“蛇是夏娃的蛇,夏娃是亚当的蛇”[5],女巫的头发灵活摇动,如引人犯罪的蛇一般勾引男性。

    最后,女巫借助美色、权力与财富引诱男性英雄。怪物格伦代尔是女巫与老国王赫罗斯加的孩子,而当贝奥武甫杀死格伦代尔后,女巫又故技重施,引诱贝奥武甫。在黑暗的洞穴中,她赤身裸体浮出水面,五官精致,全身上下都散发出金色的光芒,高傲地看着贝奥武甫,眼里充满诱惑与挑衅。她的美貌让贝奥武甫不敢直视。《圣经》中出现三次认妻为妹的情节,丈夫担心妻子的美貌为自己带来厄运,都谎称妻子为妹妹。女性主义学者谢丽尔·艾克蒂姆认为这些雷同的情节暗示:“漂亮女人毫无疑问会成为致命祸水,为丈夫带来灾难,因此这些故事表现的是男人对女人容貌的欲望和恐惧。”[6]对贝奥武甫而言,女巫的美貌无疑充满诱惑。同时,女巫又轻声细语地在他耳边许诺假如贝奥武甫给他孩子,他将会获得权力与财富。眼前的一切都让贝奥武甫难以抗拒。美色、权利与财富是每个男人都梦寐以求的东西,贝奥武甫曾说英雄的生活就是上午杀人,下午数金银,晚上和美人睡觉。女巫实则是贝奥武甫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欲望,当人的心里有无法满足的欲望时,他便难以抗拒周围的诱惑。女巫用灵活的触角拿走金龙酒杯,用手融化斩妖除魔的宝剑,使贝奥武甫低下高贵的头颅。最后,贝奥武甫带回格伦代尔的尸体,当上国王,却丢掉了象征勇士精神的金龙酒杯和宝剑。

    结语

    在电影中,导演对史诗进行创造性地改编,在保留史诗故事框架的基础上,对人物形象进行改写,赋予影片新的主题,史诗中的女巫与儿子哥伦德尔、火龙都是恶势力的象征,与人类对立,而影片中的女巫,则是一位美丽动人的女性,她两次与男性英雄结合,生下格伦德尔与火龙。生态女性主义者分析自然与女性的相似之处,并将二者结合起来。女巫是自然的象征,她远离人群,住在原始山林的山洞,隐藏在水中。她是一位慈爱且严厉的母亲,这与自然所扮演的角色类似。同时,女巫还是自然至美的体现,拥有无穷力量。她与男性英雄的结合暗示着人类对自然的掠夺,而火龙与哥伦德尔则是自然对人类野心的惩罚。影片告诫观众尊重自然母亲,与之和谐相处的生态哲理。而从基督教女性主义来看,女巫又是欲望的化身,她多次出现在象征欲望的水与火中,头发弯曲如同蛇一样灵活。她借助美色、权力和财富来软化男性英雄的意志,使他们屈服于她的脚下,女巫实则是人心底欲望的化身。而影片最后贝奥武甫选择勇敢面对,手刃火龙,从黑暗走向光明,最终获得解脱。但导演刻意安排女巫与下一任国王深情对望,这一开放的结尾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也暗示着人与欲望无穷无尽的争斗。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