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路径探究

    尹凯 张颖

    摘? ?要: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已成为高等教育重点关注的话题。通过从创新能力的特征、高校学院学生创新路径中所受在的阻力及原因、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以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和手段等多方面进行阐述,进一步探究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发展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能力;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5-0068-02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正在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探究“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成为了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1]。习总书记曾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等方面下工夫。”高校对目前的人才培育进行了分析,在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下,我国人才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当前经济所要求达到的水平相比,还存在偏差,许多应届毕业生面临着创新能力低下的问题[2]。然而,大学生作为促进国家发展的储备力量,其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的培育则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现代社会需要创新,需要发展,需要进步,需要的是有创意、有想法、有创新能力的高等人才,而不只只是看大学生的毕业院校及专业。正是如此,大学生必须具备当今经济时代下所要求的核心竞争能力——创新能力。

    一、创新能力的特征

    21世纪,一个国家能否持续稳定发展,不仅是国家间知识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更是创新性人才与科技教育的竞争。创新能力主要方针为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及根本素养的人才,将普通人才培训为具备开创性的高效人才[3]。近些年来,创新性教育备受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作为建立高校素质教育体系平台的关键性环节与基础性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进一步推动社会国家的创新体系的建立[4]。此外,创新教育不单单通过在校思维意识培训来提升学生自身素养,更需要因人而异,有目的、有对策地面对学校各类学生,开展分阶段分条理的思维与能力培训教育。基于传统意义又有所拔高的全新概念,创新能力在新时代也被赋予了三种全新的体征:思维超前、风险回报并重和促进发展。

    (一)思维超前

    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持续的创新。在新时代中,创新领域中的典型性代表更是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和超前的意识。这类人联想丰富,敢做敢想,思维发散,没有被现有的环境或状态或资源所局限。开放性思维、跨界思维、成长性思维、颠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思维推动着他们不断创新,不断在现有或未知的领域内有所新的进展。

    (二)风险回报并重

    创新作为人类为生存寻找出路的一种方式,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创新作为一个新的切入点,具有矛盾的两面性,既要求解放思想,改变方法,又要謹小慎微,解决其发展推动的阻力。互联网背景下的新时代创新作为一种全新定义的创新方式,也必然会承受比传统创新更高的风险,也必然会遭受比传统创新更大的阻力,创新点的出现也必然会听到种种不同的反对声音。创新领域高端人才具备超前思维,通过创新能力,进行“技术创新”或“模式创新”的方式,不断组合出更优化的组合,实现更优化的资源配置,为顾客提供更舒适的体验,为自身发掘更大的利润,进一步提高自身优势,开创所在领域中的“蓝海”。

    (三)促进发展

    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单单熟悉掌握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知识,更是懂得“思维创新”和“模式创新”,善于将三者有机结合,通过三者所产生的新成果为自己提供发展新方向。三者在发展过程中,相辅相成,通过其中两者对另外一样产生促进作用,进一步推动创新能力的发展,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总结提炼相关内容,实现三者共创发展。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创新,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来产生创新点;也有越来越多大学生加入到创新队伍之中,希望通过自己所学所想,创造出自己的“小天地”。但就目前情况来说,大学生创新能力仍不太乐观,部分大学生存在创新实践能力差、创新性思维匮乏、创新重要性认识不足等问题。部分大学生通过手机信息推送或者新闻报纸报道了解到部分片面信息,头脑一热便只身投入到相关创新领域内,希望通过自己片刻的灵感来产生自己的创新点,而自身却缺少相关的知识储备及动手实践能力,真正进入相关领域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又一时难以接受,突破口一时难以寻找,精神脆弱心情急躁,创新的步伐止步于此,难以继续。

    极少数大学生在相关领域内取得不错的成绩,凭借着自己过人的胆识与过硬的知识素养在相关领域内分得一杯羹;更有甚者拔得头筹。但大部分大学生创新路径半路夭折,究其原因分为自身及外部两种因素。部分大学生空有一腔热血,满怀激情与动力,但专业知识素养还有所欠缺,技术优势较低,社会经验更是甚微。外部因素主要是高校对创新教育培养重视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增加其创新能力实践的实施,通过相关培训及措施,把握大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其自身素质。部分媒体对成功创新点过度包装、过度宣传,导致一些大学生过分盲目乐观,缺少十足的心理及条件准备便跃入创新大军。

    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路径

    (一)改变传统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中国的教育模式相对比较传统、比较守旧,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大多数是由老师灌输而来,老师与学生就是“讲课人”与“听课人”的关系,大多数学生一下课就合上书本,习惯了固有的教育模式,缺少批判性思考。这种教育模式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增强,使他们一昧地跟随着老师的步伐,却忘了自己本该有的独一无二的探究知识的路径。因此,应充分利用反转课堂,深化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机会,开阔思路,鼓励学生自主创新,深入挖掘知识的真实含义。

    (二)树立自主学习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及文化修养

    “打铁还靠自身硬”。大学生创新能力差的根源在于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还不够强。目前人才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大,本科学历已经是最低门槛,但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人才却依然十分匮乏。若想更好地提升中国“智造”的水平,应重点培育创新能力,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要提高自身素质及文化修养,展现出自己不同于常人的优势。

    (三)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培养途径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亲身参与企业工作是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捷径。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增加相应的实习单位和实践课程。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实习,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提前掌握专业技能,转变自身思维,通过与企业工作人员的交流对企业经营运作有更深的了解,增加实践经验,增强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

    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和手段

    (一)自主学习,提高对创新理论及行业专业知识的认知

    许多高校固有的传统教育模式将大学生的创新想法扼杀在摇篮里,因此很多学生习惯了接受知识灌输,看到知识点不再思考。然而,这一类人在当今社会的创新浪潮中已然被淘汰。如今社会竞争激烈,社会需要的是一批自身学习能力强,勇于实践创新的人才。因此,当代大学生不应该仅仅靠课堂上的学习,而应该进行自主学习,不过于依附于老师,当然也不脱离老师,而是要进行适度改良,提高对创新理论及行业专业知识的认知。

    (二)勇于实践,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实践活动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社会对普通知识型人才的需求已经饱和,社會需要的是一批有想法、能创新、敢拼搏的新青年。大学生应勇于创新、敢于试错,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新生代人才。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纵观历史发展长河,每一个具有无限生机与活力的国家或民族都具有大量的创新性开拓人才,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前进动力,也始终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5]。“加大创新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强调“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随着互联网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培养更要紧跟社会的脚步。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社会输送一批批高质量、高素质的优质毕业生。

    参考文献:

    [1]? 姚旭.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分析[J].教师,2016,(20):108-109.

    [2]? 刘岩.创新创业大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山西青年,2017,(23).

    [3]? 义旭东,曹沙沙,马婷.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30).

    [4]? 济宁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2015.

    [5]? 蔡颖,赵宁.基于主成分回归方法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意愿分析[J].高教探索,2014,(4):160-165.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