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平面与立体在素描基础教学中的研究

    丁君君

    摘 要:《采薇图》是宋代历史上闻名的爱国画家李唐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中《采薇图》不仅仅展现出了首阳山上伯夷、叔齐兄弟的忠臣气节,也体现出了画家浓厚的爱国情怀。从《采薇图》这幅著名的山水人物画进行分析,通过结合作者的绘画风格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来展现出李唐在画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怀。

    关键词:《采薇图》;李唐;爱国情怀;忠君爱国

    李唐是宋代的著名画家,与此同时,与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同存于历史的是他的爱国主义情怀。他在北宋为难之际创作了《采薇图》这一历史名作,不仅仅体现了李唐出色独特的艺术成就,更是鼓舞了北宋动乱之际臣民的爱国情怀。历史上有评论说,“《采薇图》意在规劝,表夷、齐不臣于周者,为南渡降臣发也。”由此可见,在《采薇图》这一艺术作品中,体现了画家深刻的爱国情怀以及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一、《采薇图》作品绘画内容及创作背景

    (一)《采薇图》的创作背景介绍

    《采薇图》有着较为复杂的创作背景,公元1127年,北宋为金朝所灭,北宋顷刻之间沦为国破家亡的状态,在这民族存亡的危机时刻,依旧有着众多的爱国志士想挽救自己的国家。而李唐就是其中的代表,他被誉为“南宋四大家”之首,并闻名于他独特的画风和出色的绘画作品。《采薇图》正是李唐的代表作之一,而他创作此画的目的不是别的,正是为了宣扬爱国情怀。面对当时北宋政权动荡,而仍有不少卖国求荣的佞臣在出卖国家的利益。李唐的这幅《采薇图》正是通过歌颂首阳山上伯夷、叔齐的不屈爱国情节,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同时也希望举国人民能够保持对国家的忠贞之志。值得一提的是,北宋灭亡之后,李唐被俘至金都,而他完全可以凭借当时的名望和才能获得爵位和财富,然而他并没有选择入外朝为官,而是在北上押送的途中逃跑了。回望历史,李唐的这种行为无疑是充满着爱国情怀,他不为外力屈服,体现了值得称赞的爱国民族气节。而他的《采薇图》更是体现出了对卖国求荣的北宋臣民的鄙夷和蔑视。所以,《采薇图》这幅巨作不仅仅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而且有着深刻的政治内涵,并且体现出来了画家浓厚的爱国情怀。

    (二)《采薇图》的绘画内容分析

    历史上李唐所作的《采薇图》,如今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原图为绢本制作,全图淡棕色绘画,长约27.5厘米,宽为91厘米,毫无疑问地可称为是历史上的鸿篇巨制。《采薇图》所描绘的是一段历史故事,同时也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告诫后人的作用。详细说明的话,讲述的是西周灭商时,商朝贵族伯夷和叔齐不肯接受西周的俸禄而情愿逃入深山老林中,以野菜和野草为食,最后饿死在了首阳山上。自始至终,伯夷、叔齐二人都没有接受当时作为外朝的西周的俸禄,而是坚守着对自己国家的忠诚,即使国破家亡也依旧不改忠贞气节。《采薇图》所描绘的就是伯夷、叔齐二人在首阳山上的情景,二人神态轻松,对话自然,并没有为清苦的生活所苦恼。由此可见,《采薇图》中所塑造的伯夷、叔齐都是忠贞不改的爱国志士,而画家创作的本意也是为了号召当时的爱国志士不要放弃对国家的希望,也鼓励着更多的人加入到爱国救国的行动当中。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画家能够在当时的情景下坚持创作《采薇图》,足可以体现出画家浓厚的爱国情怀。

    二、《采薇图》中画家爱国情怀的体现

    《采薇图》中,不仅包括人物的描绘,也有对环境中的景物的描绘。在对人物的描绘中,画家重视人物之间的对比,而且人物的神态、举止都通过细致的笔墨加以勾勒;而景物的描绘则以具有象征意义的梧桐松柏为主,通过景物烘托的方式来表现人物。总的来说,《采薇图》通过人物和景物的细致描绘以及对笔墨浓淡的把握,展现出了人物的精神和气节,也流露出来画家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采薇图》中人物对比的含义分析

    《采薇图》可以视为是一幅山水人物画,但绝不是简单的人物画,再画的身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含义和政治内涵。《采薇图》中的两个人物就是伯夷、叔齐,从图中的绘画可以看出,伯夷、叔齐二人都是身着布衣,可见他们潦倒的生活处境。伯夷面色凝重,显现出对故国商朝的担忧;叔齐则表情飞扬,充满着对未来的希望,也对商朝复国的未来有着渴望。虽然二人处境艰难,但风度仍存。在李唐的画笔下,伯夷、叔齐二人均身着白色布衣,代表着人物内心的高尚品格。同时二人不离不弃,体现出兄弟二人情谊深厚,二人眼神对望,似乎与周围的树木融为了一体。

    在画家对人物的描绘中,可以看出人物之间的对比是具有深刻含义的,另外人物与环境之间也有着较为显著的对比。再进一步分析,伯夷、叔齐二人之间的对比主要体现在伯夷端坐时的静感与叔齐向前伸手时的动感之间的对比,以及二人与周围茂密树丛之间的对比。总的来说,人物之间的对比是为了体现出人物的性格,但更为深刻地是展现出伯夷、叔齐二人生活在首阳山上之时的实际情形。而描绘真实情形的目的,则是为了体现出伯夷、叔齐不屑于外朝俸禄,宁愿食深山野菜的精神和气节;从另一方面来讲,也体现出了画家作画的最根本目的,同时也展现出来了画家的爱国情怀。

    (二)《采薇图》中环境烘托的意义分析

    除了对人物的描绘可以体现出画家的爱国情怀外,在《采薇图》的左半幅画中,还有傲立在首阳山上的梧桐和松柏。而梧桐和松柏也是《采薇图》的主要景物描绘部分,《采薇图》中的树木挺拔,其中梧桐户外松柏都象征着爱国志士的忠贞气节和爱国情怀。从图中可以看出,松柏并不是向上直立的,但树木却像是拼命地要向上生长一样。其实是有着深刻的暗含意义,暗示着人如树木一样,即使在遭遇挫折和灾难以后,也要依旧保持挺拔的姿态生存着。这在当时是有着深刻的暗含意义的,也体现出画家对北宋臣民的劝诫,希望人能够像梧桐、松柏一样保持忠贞之心。

    从李唐的画风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采薇图》中树木和景色的描绘是颇具特点的,其中樹木的树干用重墨进行勾勒,而其他处则注重细节的体现,给人一种苍劲浑厚的感觉。在有力的线条勾勒下,展现出来首阳山上苍劲站立着的梧桐、松柏,通过这些环境和景物的烘托,也进一步表达出了伯夷、叔齐如梧桐、松柏一样的志士气节。结合《采薇图》左右两处分别对人物和景物的描绘,就可以清晰地展现出首阳山上伯夷、叔齐二人的生活状态以及反映出人物的精神状态。尤其是通过画家对景物细微的勾勒和描绘,不仅仅描绘出了首阳山的景物特点,也体现出了画家对伯夷、叔齐二人精神的赞赏,从而流露出画家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采薇图》中情感体现的评价与总结

    (一)《采薇图》中爱国情感的分析

    画家的艺术表现方向往往受到画家风格和时代背景的影响,但最为关键的还是画家本身所决定的。除了《采薇图》是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的画作以外,徐悲鸿的《愚公移山》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在创作目的上有着共同之处,都是为了彰显爱国主义情怀以及鼓励更多的爱国志士开展爱国行动。李唐所创作的《采薇图》不仅仅在艺术上颇具特色,而且有着丰富的情感体现和深刻的政治内涵。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处在风雨飘摇之际,许多人都对国家的未来表示担心甚至绝望,因此出现了不少的叛国者和卖国求荣的臣民。而李唐不仅是一位艺术大师,更是有着爱国气节的志士。他创作了《采薇图》这一画作,从政治含义的暗示角度来看,表达了对卖国求荣的臣民的蔑视和嘲讽,也通过与画中伯夷、叔齐高贵的爱国气节进行对比,以表现出叛国者灵魂的卑微。

    另一方面,创作《采薇图》除了是因为外在政治的要求,更是画家内心爱国情怀的驱使。正是由于李唐对自己的国家充满着希望,才会做出与伯夷、叔齐一样的举动,最终选择了南下逃亡而不是侍奉外朝。所以,无论是从画作还是实际行动中,都体现出了李唐的爱国主义情怀,即使是身处北宋末年的时代背景下,李唐作为一位爱国主义情怀依旧能够得到众人的支持和响应。

    (二)对《采薇图》的认可与评价

    《采薇图》之所以闻名至今,并不完全是因为画作本身的艺术价值,而更多地是因为其体现出来画家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时代特点,是历史上杰出的艺术成就。《采薇图》不仅仅成就了李唐,也刻画出了一位爱国艺术家的伟大形象。在民族危亡之际,李唐以民族利益为重,不为强权所屈服,也不为利禄所诱惑。他南下逃亡的行为证实了他对国家的忠贞,此外,李唐能够创作出具有爱国情怀的艺术绘画作品,也因为画家本身有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时至今日,虽然李唐的时代已经远离,但是《采薇图》这一艺术作品仍存于当世。后人对《采薇图》的评价很高,不仅仅是对绘画中伯夷、叔齐精神的称赞,也是对画家李唐爱国情怀的认可。总的来说,《采薇图》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艺术作品将画家李唐的爱国情懷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昭示着李唐具有像伯夷、叔齐一样的忠贞气节。

    四、结语

    在绘画历史中,《采薇图》并不是最优秀的画作,也不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然而由于时代的特殊性以及《采薇图》所体现出来的别样情怀,使得《采薇图》成为了历史上闻名的绘画作品之一。除却绘画本身,《采薇图》闻名的原因更是因为在画中浸透着画家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李唐将自己浓厚的爱国情怀体现在了画作之中,表达了对伯夷、叔齐忠贞正气的仰慕,也体现了画家身上的爱国气节。因此,后期还需要进行更多地研究工作,以进一步探究画家在《采薇图》中的情感体现。

    参考文献:

    [1]刘兰芝.从《采薇图》到《愚公移山》看画家的爱国情怀[J].美术界,2009,(05):65.

    [2]冯鸣阳.《采薇图》的政治意涵探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03):82-90.

    [3]余辉.南宋画院佚史杂考二题[J].美术观察,1996,(09):45-49.

    [4]彭亚.论影响李唐绘画风格的潜在因素——兼与陈传席先生商榷关于李唐研究的几个问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2003,(02):52-57.

    [5]王恪松.山水画风格变异的“南宋四大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2):109-112.

    [6]郑胜利.从李唐看两宋山水画风[J].艺术教育.2008,(05):109.

    [7]郑跃丽.李唐山水画的传与承[J].文艺争鸣.2008,(09):157-158.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