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戏曲类非遗的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徐月瑶

    【摘 要】文章梳理了江苏戏曲类非遗发展的现状及其原因,提出了其保护与发展的策略:影像化,即非遗题材纪录片,主流媒体与个人原创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以人为本,非遗传承人和戏曲学校的学生是其发展与传承的灵魂与希望;融入百姓生活,在小剧场或特色餐饮店内定期举办演出。

    【关键词】非遗;戏曲;保护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057-0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广义的世界遗产之一,近十几年来其保护和传承逐渐为大家所关注。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人类非遗,昆曲位列第一。与昆曲同为江苏戏曲的锡剧、南京白局等于2008年加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但其知名度和影响程度都很弱,其症结在于时代的变化。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非常悠久,“百戏之祖”昆曲源自明代中叶;锡剧源自清朝乾隆、嘉庆至道光年间的“东乡调”;南京白局源自元曲曲牌中的“南京调”,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戏曲是人们曾经的生活方式,人们对其有着深度的文化认同感。但信息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产生于“慢文化”时代的戏曲难以适应,处境艰难又尴尬。保护、发展和传承戏曲类非遗,要基于时代语境,找到切实可行的策略。

    一、影像化——最全面的展现手段和最广泛的传播方式

    最初人们靠口传心授和文字记载保护传承非遗;照相术的发明使非遗可以静态图片的方式保存;直到电影诞生、有声电影出现,把非遗的声音动态甚至韵律全方位地记录和保存,其传播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无疑是非遗展现和传播的上乘之策。

    非遗纪录片大致有两类,一类由官方出品,如央视的《大戏黄梅》《昆曲六百年》,天津卫视《拾遗·保护》,无锡电视台《发现》栏目,香港大陆联合摄制的《非遗传人在中国》等。这类纪录片视角宏观,追溯非遗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流派、特点等,有科普性质。另一类由非遗或纪录片爱好者拍摄制作,如《南京白局》、锡剧纪录片《常锡争戏》、《禁演风波》等。这类纪录片视角微观,拍摄对象多为拍摄者家乡剧种,贴近生活,原创色彩浓烈。

    二、以人为本——传承的灵魂

    非遗充满活力的传承发扬,不得不依靠人的力量——非遗传承人和戏曲学校的学生。他们一个是当下非遗传承的主要力量,一个是未来非遗发展的主力军。

    以国家级非遗锡剧为例,目前面临着演出市场萎缩、剧目创作减少、专业人才缺乏、院团设施落后的窘境。对此,2011年8月无锡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振兴锡剧艺术的若干意见》,专门设立市级传承人制度。老一辈锡剧艺术大师和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的艺术家被授予首席锡剧传承人称号;多名获得戏剧梅花奖的艺术家被授予锡剧传承人称号。此外,每年分别给予他们6000元和3000元的津贴。

    戏曲类非遗所面临的困境无非就是:愿意唱的人少了;愿意听的人也少了。有许多上了年纪的人对戏曲抱有很大的热情,但他们终将老去,世界的未来是年轻人的,戏曲和非遗的未来当然也是年轻人的。把握住年轻人,才是戏曲类非遗未来长远发展的策略。学校和培训班的开设,就是从娃娃抓起,培养他们对戏曲的兴趣,让戏曲融入生活,把原本的隔阂与断层打破。这样不仅能使戏曲类非遗得到活态化的传承与发展,而且还能提高孩子们的艺术修养与文化层次。

    三、剧场演出——融入百姓生活

    除了现场演出外,其他的任何形式都会使欣赏者与艺术对象之间生动的“场”的交流减少。本雅明说道:“即使在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经过影像化的非遗可以被看作是艺术复制品,戏曲作为舞台艺术,是在表演者的二度创作中完成的,艺术家每一次在台上的演出都独一无二。与银幕艺术相比,这种特性也正是舞台艺术独有的魅力。要让戏曲类非遗走出当下的困境,让当代的观众感受戏曲的魅力,最佳形式就是观看现场演出。

    戏曲以平和的姿态走近百姓生活,一定受欢迎。南京两家颇具金陵特色的连锁餐饮店(南京大牌档和南京食朝汇)定期邀请南京白局传承人和表演艺术家出席,给在场食客表演南京白局,固定时间为每周两晚。唱段主要为金陵风景、南京小吃、趣味小故事等,贴近生活,经常有外地、国外游客慕名而来。这是一个双赢的发展策略,既使食客感受到南京白局的亲和力和艺术魅力,又以活态方式宣传了南京白局,把知名度打响,把口碑建立起来。

    雅克·巴尔赞说过:“只要人类存在,文明和它的所有产物也会以萌芽方式存在。”非遗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缩影,而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找到戏曲类非遗的保护和发展策略,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与使命。

    参考文献:

    [1]布里恩·汉德森,戴锦华.《搜索者》——一个美国的困境[J].当代电影,1987,(4):67-82.

    [2]新华日报.无锡首创锡剧传承人制度[DB/OL].http://xh.xhby.net/mp2/html/2011-08/11/content_409167.htm.

    [3]本亚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4][美]雅克·巴尔赞.我们应有的文化[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