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低首谢宣城
摘 要:清人王士祯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戏访元遗山论诗绝句》),笔者很认同这句话,虽然李白有着放荡不羁的个性,有时亦极其自负,但他在诗歌创作方面却十分推崇魏晋南北朝时的齐梁诗人谢脁。尤其是对谢脁的山水诗歌的赞赏,李白在其文学创作中吸收、借鉴谢脁山水诗歌中的用词、句式,模仿借鉴谢脁对意象的把握,继承其诗风,并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等。这些都体现了李白对谢脁诗歌的接受。下面笔者拟从李白的接受动机、李白的诗歌创作这两个方面来探讨李白对谢脁山水诗歌的接受问题。
关键词:李白;谢脁山水诗;文学接受
1 李白对谢脁诗歌的接受动机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及参考资料,笔者了解到李白对谢脁诗歌的接受动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1 审美动机
李白对谢诗的接受,在很大程度上是李白希望可以从阅读谢诗中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正是由于这样一个动机,李白为了寻求一种精神寄托,把目光转向谢脁山水诗中描写的皖南山水之中,开始了对谢脁山水诗歌的关注。李白与谢脁有相似的人生经历,他们都曾被放逐,远离京城。谢脁在宣城任职时期,不受朝廷的赏识,于是把目光转向了宣城山水,创作了许多山水诗,其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备受李白赏识。李白游至宣城,阅读谢脁的山水诗,李白与其山水意象产生共鸣,李白从其山水诗中获得一种审美愉悦,寻求了一种精神寄托。有诗为证:“我吟谢脁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这体现了李白从谢脁诗中能获得一种审美享受。
1.2 借鉴动机
李白对谢脁诗歌的接受,是希望在临摹前人作品的基础上,借鉴其用词、用句,模仿前人的诗歌创作手法、写作风格等,提高自身的诗歌创作水平。正是由于这样的接受动机,李白作为一个读者,他的着眼点主要在对谢脁山水诗歌的研究、品评上。如“汉水旧如练,霜江夜清澄。”(李白《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脁》)“万里绮霞合,一条江练横”(李白《雨后望月》)中就是通过借鉴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这一名句中的词而来的。借鉴前人以提升自己,是李白对谢诗接受的一个动机。
2 李诗对谢诗的接受
从李白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到李白对谢脁山水诗歌的接受,笔者主要从李白诗歌创作中的用词句式、意象、诗风这3个方面来探讨李白对谢脁山水诗歌的接受问题。
2.1 用词句式上对谢诗的接受
李白的诗歌创作中用词句式很多都是借鉴和模仿谢脁的山水五言诗歌。
第一,用词。在用词上,李白对谢诗的接受体现在“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语出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李白十分推崇和喜爱这样的名句,在其他诗歌创作中也化用谢脁名句中的个别词点缀自己的诗句。如“练”“绮”在李白诗中的运用。“汉水旧如练,霜江夜清澄”(李白《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脁》),“雨后烟景绿,晴天散绮霞”(李白《落日忆山水》),“万里绮霞合,一条江练横”(李白《雨后望月》)。从以上可以看出,李白对谢脁山水诗歌用词上的接受。
第二,句式。李白在对谢脁山水五言诗歌接受的基础上,创作出了一系列怀念谢脁的五言诗歌,如:“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玄晖难再得,洒洒气填膺”(李白《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脁》),“明发新林浦,空吟谢脁诗”(李白《新林浦阻风寄友人》)。这些都是李白怀念谢脁时,接受其山水五言诗歌而作成的诗歌。
2.2 对“小谢”山水诗意象的接受
笔者认为李白对谢脁山水诗的接受不仅仅表现在个别字词、句式上,我们还可以从李白诗歌中的诸多意象上,看到谢脁山水诗歌的影子。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天地日月的壮美意象,这些意象多是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如“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李白诗中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如由“清溪”“明月”“白鹭”“竹色”“白露”等明净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1]此外,还有一些诗歌以地名作为意象。李白创作的诗歌中这3类意象的选取,受到小谢山水诗中诸多意象的影响,而且表达出和谢诗相同的内蕴,下面笔者对此作详细的阐述。
第一,李诗壮美意象对谢诗的接受。谈起壮美的意象,“大江”“大河”这一类壮美意象是李白颇为喜欢的,在李白的很多诗歌中都有对大江江河等意象的描写。这些意象不仅有谢诗的影子,而且意象所承载的情思与谢诗相比也可见一斑。以李白《渡荆门送别》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首诗是李白离开家乡四川,乘船去故国途中所作。诗中“江”这一意象指长江,李白从不同角度描写长江的壮阔。然而面对流经故乡蜀地的滔滔江水,不禁思念起了家乡。这首诗中的“长江”意象与谢脁山水诗《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中“大江”意象一样,通过描写江河的辽阔,由这一意象联想到自身,抒发此刻的思乡或思友之情。由此可见,李白诗中壮美意象对谢诗的接受。
第二,李诗优美意象对谢诗的接受。上文提到李诗中的优美意象有“清溪”“明月”“白鹭”等,笔者拟以“明月”这类优美意象为例,探讨其对谢诗的接受。李白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李白《月下独酌》);“峨眉三月半轮秋,影入平羕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其中“月”这一意象与谢脁山水诗“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蕙气入怀抱,闻君此夜琴。”(《和江中丞闻琴》)中“月”的意象表达情感相同,都借月表达自己对亲人、朋友的一种情思。总之,李白诗意象的运用及承载的情感也体现了他对谢脁山水诗的接受。
第三,李诗地名意象对谢诗的接受。李白诗中以地名为意象的诗句,一般直接化用谢脁山水诗中的意象,直观明了地体现了李白对谢脁山水诗的接受。如“三山怀谢脁,水澹望长安。芜没河阳县,秋江正北看。庐龙霜气冷,鳷鹊月光寒。”(李白《三山望金陵寄殷淑》)中“长安”“河阳”意象直接化用“灞泗望长安,河阳视京县。”(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意象。这体现出李白对谢脁诗的接受。
3 在诗风上对谢诗的接受
鉴赏李白山水诗,其诗风给人壮美的感觉。李白所写皖南山水诗,壮美之色全然消失,反而给人一种沁人心脾的清新明丽感受。李白常云:“我吟谢脁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风雨。”(《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又云:“诗传谢脁清。”(《送储邕之武昌》)从这里可以看出,[2]李白在以一个“清”字表述自己对谢脁诗的吟读感受。从李白吟咏或借用谢脁的诗句中可看出,李白对小谢山水诗清丽诗风的接受。[3]
3.1 直接评判谢脁清丽诗风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4]“清发”即“清新俊发”,是李白对谢脁山水诗清丽诗风的评判。“诺为楚人重,诗传谢脁清。”直接说明李白诗歌创作中传承了谢脁山水诗的清丽诗风。以上诗句无不体现出李白对谢脁山水诗清丽诗风的接受。
3.2 直接引用谢脁清丽诗风
李白诗歌中不乏对谢脁清丽诗风的直接引用。谢脁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这句诗历来都被人们称颂为清丽之句,被李白直接引用“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可见,李白对小谢山水诗风的推崇。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总结出,正是因为李白与谢脁有相似的人生经历,才有了李白对谢脁山水五言诗的接受。李白诗歌不仅继承了传统,诗歌创作在词句表层上借鉴谢脁,而且对谢诗的诗歌意象和诗风进行整体把握,开了唐代诗歌接受之先河。
参考文献:
[1] 傅璇宗.唐代文學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 郁贤皓.李白诗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 周勋初.李白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曹巍(1990—),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