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上的中国文化名镇名村

    李友唐

    从2003年至今,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出251个历史上全国文化名镇名村,其中名镇143个、名村108个。

    第一批2003年10月8日公布,共10个镇、1 2个村。

    第二批2005年9月16日公布,共34个镇、24个村。

    第三批2007年6月9日公布,共41个镇、36个村。

    第四批2008年1 2月23日公布,共58个镇、36个村。

    北京有3个村、1个镇被选为历史上全国文化名村镇。

    1、门头沟区爨(音川)底下村。爨底下村,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斋堂镇西北部的深山峡谷京西古道中,距京城90公里,距门头沟区大峪65公里,村域面积5 33平方公里。全村现居43户。

    这个村庄是明初自山西移民实行军屯建成的村落,已有400多年历史。村子初建时名叫“爨里安口”,至今村口石崖上还刻有一个很大的“爨”字。村中有保存完好的656间76套明清时代四合院民居。

    村庄端庄典雅,石雕、木雕、砖雕精美细腻,街道用青石、紫石、灰石铺地,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1995年开始开发旅游,吸引了无数游客前來村中休闲度假。村里人心灵手巧,女人们平日里剪窗花、捺鞋垫、绣枕花;男人则是写对子,编背篓,编挎筐,做炕席和压恰铬的床子等等。一段时间,人们嫌爨底下这三个字难写,于是将“爨”字简化,写成了“川底下”。这确实是一个有古老文化意蕴的农村。

    2、门头沟区灵水村。灵水村是北京西南部门头沟区斋堂镇辖村,位于镇域西北部,京西古驿道上。灵水村是一座千年古村。最兴旺时期是明清两代,当时村民3Q0多户,人丁2000多人。

    村里古建筑除6套民居宅院为明代建筑外,剩下的以清代民居为主。古时候,灵水村有72眼水井,井井有水,水源充沛,得名“灵水村”。自明清以来,村中出过22个举人。村中还有举人宅院,在宅院房梁上可以看见有四百年历史的雕花。“举人宅院”典雅精致,建筑为砖瓦结构,青砖灰瓦、错落有致、布局合理、装饰华美,门楼、影壁、石阶一应俱全。清道光年间,还出过两名进士和10余名国子监的监生。人称“京西举入村”。

    3、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坐落京西门头沟区龙泉镇三家店永定河古渡口西岸,面积3,5平方公里,东距市中心26公里,东南距门头沟区中心大峪4公里。有农户363户,农民790人。该村以琉璃闻名,被称为“中国琉璃之乡”。

    琉璃渠村形成于元代之前,其出产的高品质页岩石料可加工烧制成釉色艳丽、绚丽斑阑的琉璃制品。该村建于公元1264年,是经历辽、金、元、明、清五朝的千年古村,是皇家建筑材料琉璃的重要生产地,明清时期被称做“琉璃厂”。琉璃渠村出产的琉璃制品历来为明、清皇宫的专用制品,解放后,这个村的琉璃制品还曾被用于建筑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历史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北京西站。目前村里有三家琉璃瓦厂仍在经营琉璃事业。

    4、密云县古北口镇。古北口镇位于密云县东北部,距密云县城55公里。全镇总面积84.71平方公里,人口1.1万。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刘彻在这里建立“奚城”。自南北朝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始修筑长城,居庸关至山海关长城从此经过。1403年明朝大修长城,戚继光在古北口地区修建长城。

    古北口明长城是进入北京东北部的第一道军事防线。有敌楼烽火台172座,烟墩14座,建立了16个关口,3个水关长城,6个关城,以及三个瓮城。古北口的关城,跨于两山之上,有“地扼襟喉趋朔漠,天留锁钥枕雄关”之称。

    古北口镇,有70多座庙宇及其他文物古迹,也留下了众多文人的足迹。宋欧阳修曾登上峰顶,留下“古关衰柳聚寒鸦,驻马城头日欲斜;犹去西楼二千里,行人到此莫思家”的诗句。仅清朝乾隆皇帝就为古北口作诗歌53首。

    清代热河避暑山庄修建后,古北口成为京师通往避暑山庄的唯一通道。仅河西村就有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苗族和裕固族7个民族。这里至今仍有明清时期的老铺面房,有石桥、三眼井和御封井等。潮河水域贯穿古北口镇与汤河水域合流并入密云水库。

相关文章!
  • 基于企业文化的国企思想政治工

    陈广梅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81-02摘 要 新形势下,党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

  • 一次为中国革命延续火种的伟大

    朱强今年11月12日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在孙中山先生早期的革命生涯中,有一段流亡海外的经历,这段经历见证了

  • 周强:在县域治理中发挥好司法

    大数据时代,司法案件运行情况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法院将海量案件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从刑事案件判断治安状况,从民商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