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中亚硝酸盐的来源、危害及防治
李佳
随着养殖密度的不断提高,超限量的放养和集中投饵产生了大量的残饵和粪便,再加上死亡的动植物尸体,这些有机物沉积于池底中,在低氧环境中腐败发酵,水体中产生大量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尤其是高浓度的亚硝酸盐不仅直接导致鱼类中毒,而且会大大降低养殖鱼虾类的抗病能力,容易遭受各种病原菌类的侵袭,给养殖户带来严重损失,极大限度地制约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下面就其产生的原因及防控办法作一具体阐述,希望能给广大养殖户带来帮助。
1 来源
亚硝酸盐是氮元素在水体循环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之一。正常的水体系统自净平衡状态下,氮循环正常,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不会超标。可现在随着养殖规模的日益扩大,超高的放养密度和集中投喂产生了大量的残饵、粪便和死亡的动植物尸体,这些有机物沉积于池底,在异养菌的作用下腐败发酵,产生大量含氮有害物质,使养殖水体水质迅速恶化,造成严重的自身污染,打破了水体的自净平衡状态,同时大量使用的消毒药物,把有害的和有益的细菌通通杀灭,浮游植物也遭受到殃及或同被扑灭,光合作用再度减弱,产氧与供氧机能更为不足,进而又会造成浮游动物大量死亡分解与氨氮物质的重复积累,势必造成硝化过程受阻,这就是水中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高的主要原因。然而,部分有害致病微生物往往是抗性极强,不易扑灭,反而又容易复发侵袭致病,造成养殖水体环境恶性的循环状态。此外在秋冬季节,池塘水温的突然变化,也会阻碍硝化细菌的作用,使亚硝酸盐的浓度增高。
2 危害
高浓度的亚硝酸盐不仅直接危害养殖动物,同时由于它的长期蓄积中毒作用,导致鱼、虾等抗病力降低,易招致各种病原菌的侵袭,故被视为是鱼、虾的致病根源,使养殖户蒙受了严重损失,极大地限制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2.1 中毒机理
养殖水体中的亚硝酸盐不仅是致癌物质,导致细胞及组织癌变,其含量过高还会致使养殖对象中毒。水体中亚硝酸盐通过生物的呼吸,由鳃丝进入鱼类血液,亚硝酸盐可将鱼红血球中的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使血球不能和氧结合,丧失运输氧气的能力,尽管水体中氧浓度足够高,但高铁血红蛋白不能充分携带氧,使各组织缺氧导致氧输送功能瘫痪,导致养殖对象神经麻痹,甚至窒息死亡。
2.2 中毒表现
当亚硝酸盐浓度没有达到致死浓度,但超过了养殖对象的忍耐程度时,将导致养殖对象的生理功能紊乱,影响其生长或引起其他疾病的发生,使养殖对象摄食量减少,活动力减弱,见人回避,鱼体消瘦,体表无光泽,但这些症状会随着水体转好逐步消失。急性中毒时,肉眼观察似缺氧浮头,即使加大增氧,症状仍不消失,病情会越来越严重,连续几天都不能解除,甚至造成养殖对象大批量死亡。
3 安全浓度
当水中亚硝酸盐浓度积累到0.1 mg/L后,就会对养殖生物产生危害,鱼、虾摄食量降低,鳃组织出现病变,呼吸困难、骚动不安或反应迟钝,亚硝酸盐达到0.5 mg/L时,鱼类代谢器官的功能失常,体力衰退,易患病,暴发疾病而死亡。因此养殖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应控制在0.1 mg/L以下。
4 防治方法
定期加注新水以调节更新水质,要注重机械增氧,使水体上下层面对流,促进有机腐败物质的分解及完全硝化反应,在缺氧应急情况下还可使用增氧剂。
放养密度要合理,不要盲目追求高密度,选择质量好的饲料。
在投喂量大的时期定期补充适量的磷肥(如磷酸二氢钾),使氮、磷形成一定的比例被浮游植物吸收利用,不仅可以增加浮游植物的丰度,还可以减轻氨氮和亚硝酸盐的积累。
定期使用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通过微生物分解亚硝酸盐。
研究表明,氯离子与亚硝酸盐在进入鱼体时存在着竞争,所以当水体亚硝酸盐超标时,可泼洒适量的食盐等氯化物,增加氯离子的浓度,一般情况下,当水体的氯离子浓度是亚硝酸盐浓度的6倍时,即可以抑制亚硝酸盐对养殖生物的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