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撼动西方媒体的顽固偏见

刘建明
【摘要】西方记者在十九大报告中发现诸多亮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全面推进,“蓝天保卫战”“生态革命”和“战胜贫困”取得显著成效,中国的和平发展获得巨大成功。中国的强大与崛起,终于撼动西方媒体长期散布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污秽论”等一系列成见,使其报道视角发生了转变。事实战胜偏见。如滴水穿石,事实永远是驱动媒体立场变化的砥力。
【关键词】十九大;西方媒体;媒体偏见;报道视角转换
西方媒体曾长期抹黑中国,先后抛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污染论”“中国污秽论”,妖化中国不遗余力。十九大报告刚公之于世,西方舆论界一改过去的刻板思维,赞颂、深省、展望和反思交织在一起,对崛起的中国幡然醒悟。正像德国《明镜》周刊所说,西方终于醒来了,媒体也在调整心态、转换视角,以往“自私、自大、自满的不是中国,而是西方国家”[1]。具有磅礴“内生力”的中国,撼动西方媒体的顽固偏见,源自其初心纯正、行稳致远的自强不息和世界胸怀。
一、“中国威胁论”的自我扫荡
习近平的庄严报告一扫西方许多媒体以往的关键词,把一个强大、充满善意和心怀世界的中国推向世界,让西方民众最感深刻的新闻不再是喋喋不休的“中国威胁”,而是对中国复兴、崛起和影响力的深刻描述。美国《大西洋》月刊强调,未来几十年中国将借各种项目打造遍布亚洲乃至全球的基础设施网,给世界带来和平与繁荣,因为“中国集中精力搞贸易,就会很少去打仗,不仅不会同自己的贸易伙伴打,而且同全世界也不会打”,中国将以特有的方式帮助全世界的落后国家。[2]正如香港《南华早报》指出的,中国不会寻求牺牲别国利益为自身谋利,也永远不会称霸,其军队是为了防御目的,没有哪个国家会受到威胁。
“中国威胁论”——19世纪“黄祸论”的当代版,是由美国学者理查德·伯恩斯坦和罗斯·芒罗在1997年炮制的。他们在《即将到来的美中战争》一书中煽动说:“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世界上力量最强大的美国已经成为全球对手,随着中国力量的增长,这两个国家的利益必然冲突、关系越发紧张,今后会出现更严峻、更危险的时期。”[3]随后,西方主流媒体纷纷抛出所谓的中国“文明威胁”“制度威胁”“经济威胁”“秩序威胁”“生态威胁”“粮食威胁”和“军事威胁”等各种论调。
接踵而出、喧嚣不绝的这类报道,有不同的手法和格调。以BBC为代表的媒体更多的是对世界力量平衡的逻辑进行理论判断,以CNN为主轴的媒体则惯以扭曲事实进行煽情叙事,而《纽约时报》《华盛顿自由灯塔报》则带头大肆渲染中国意识形态的咄咄逼人,导致西方人士对中国发展带来的不平衡产生“恐惧”。多年来,中国努力践行“平等协商”“合作共赢”的经贸和外交关系,西方媒体“中国威胁论”的调门逐渐减弱,以至美国两大权威组织——美国科学家联合会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公开推出报告,指责五角大樓夸大中国威胁,诱导媒体制造世界紧张局势。英国《金融时报》曾发表专栏作家摩根·威策尔的评论,指责宣扬“中国有霸权野心,美国必须使用经济对抗和战争威胁”的蛊惑,是十足的“阴险恐吓”“胡说八道”和“匪夷所思”。[4]
十九大一闭幕,西方主流媒体纷纷发表“无须恐惧中国”的言论,对习近平铿锵有力的论断与承诺给予肯定。2017年11月2日,德国《每日镜报》发表汉学家欧利·多林(.Ole·D■ring.)的评论《新的世界秩序:为什么我们不用害怕中国》,告诫说:“西方国家可以和这个超级大国一起塑造世界,我们必须首先理解中国。作为崛起中的东方世俗力量,中国始终致力于经济增长,中国青年正在成为忠诚克己的现代化建设者,中国创造了梦想和成功的经验,我们应当接受这个世界力量。”“我们给中国的好处会得到回报,事实证明,中国不只拿走我们的东西,也给我们应得到的东西,同中国交往可以大大受益。这些原则和美德渗透在两种传统制度中,我们几乎没有惧怕中国的理由,也鲜有理由看着中国崛起而无奈地摇头叹息。”[5]11月11日,德国《明镜》周刊进一步指出,中国是现有国际秩序的受益者,并没有“推倒重来”的必要和意愿。“与大航海时代的天主教西班牙、苏联和美国不同,中国并不在意其他国家有不同的信仰、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不干涉他国内政”,没有充当世界警察的意图。中国从不对世界和地区热点问题横加干涉,而是和各方保持沟通。中国对世界施加影响,不靠干涉、不靠价值观,靠的是自身的体量和实力。[6]
十九大召开的前一天,美国《大西洋月刊》在题为《中国正在悄然改变世界》的评论中曾指出,“一带一路”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重大对外政策倡议。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家之间贸易活动的增多将有助于降低国家间发生冲突的概率。中国正在通过自己的方式帮助维护世界和平。如果“一带一路”倡议取得成功,高速公路将更加顺畅,物流运行也会更加快速,与世界市场隔绝的国家将进行更多的贸易,这会大大减少洲际战争的可能。[7]
十九大终于唤醒西方媒体:中国崛起不是对世界的威胁,而是一种指引、象征或激励,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保障,充其量是对西方的积极挑战。英国广播公司(BBC)在报道中指出,与20世纪50年代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给西方带来的冲击相比,中国在太空、网络、经济等方面的全面崛起使西方面临比当年的“卫星时刻”更大的挑战。不能把这种挑战扭曲为“威胁”,错误的报道最终会被事实矫正,回到客观世界真实的轨道。
2017年11月13日,美国《时代》周刊海外版,以中英文“China〓won”(“中国赢了”)为封面,在题为《中国经济如何赢得未来》的文章中,阐述了美国政治学者伊恩·布雷默(Ian〓Bremmer)的见解,指出,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领域最具实力的国家,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甚至比二战后主导国际秩序的美国更加完备,更可持续,昔日繁荣的美国如今经济疲软、枪击不断,欧洲深陷难民和恐袭的泥潭,在这个支离破碎的世界,除了中国,没有哪个政府有足够的国际影响力能制定管理全球体系的政治和经济规则。[8]就是说,中国不仅不是各国的威胁,而是保护和推动世界有序发展的唯一力量。
为迎接十九大的召开,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省《卫报》曾于2017年10月13日发表署名利·高(Leigh Gao)的题为《对中国的担心毫无根据》的文章强调,近年来,中国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世界各国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良多。西方大国担心不断强大的中国会对世界安全与西方文化造成威胁,但是,这种态度毫无根据,或者只是基于西方思维方式的猜测。到今天,中国不仅没有威胁,而且是许多国家的帮手和发展动力。[9]在国际纠纷中,我国一贯主张通过对话与谈判解决利益冲突,从不采取强硬与恫吓手段,这种平等待人的正义立场消除了西方的敌意或误解,“中国威胁论”正被西方媒体的醒悟扫荡一空。
二、“中国崩溃论”的历史挽歌
西方媒体对“中国威胁论”的喧嚣,比“中国崩溃论”有更长的历史,但远不如后者的调门那样信心十足。1991年苏东剧变,刺激了西方媒体的神经,随即出现了“中国崩溃”的得意想象,认为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被西方资本主义征服,很快将走向终结”。直至十九大前夕,“中国崩溃论”的哀歌还在西方少数媒体上回荡,但十九大报告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一个更加强大、繁荣和辉煌的中国,西方媒体对中国的颂歌终于淹没、销蚀了“中国崩溃”的挽歌。
2001年7月,美籍华裔律师章家敦(Gordon〓G.Chang)出版了《中国即将崩溃》一书,提出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的坏账“已经高到不能维持的地步”,中国对外贸易将出现逆差,“与其说21世纪是中国世纪,还不如说中国正在崩溃”。章家敦的荒唐结论很长时间没有引起西方媒体和专业人士的理睬,12月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学教授托马斯·拉斯基(Thomas G.Rawski)在美国《中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中国GDP统计发生了什么?》一文,认为美国战略家严重夸大了中国经济的统计数字,其目的是要证明“中国威胁”,实际上中国经济的增长率没有“中国威胁论”者想象的那么高。[10]拉斯基的观点立即在西方引起亢奋,“中国崩溃论”的鼓噪开始在媒体上蔓延,美国国会还就此举行过一次专门听证会。
2002年伊始,美国《新闻周刊》《商业周刊》和《时代》周刊,英国的《金融时报》《经济学家》《每日电讯报》和《卫报》等报刊陆续抛出“中国经济的增长是虚假的”“中国经济即将崩溃”“中国将出现大规模的政治和经济危机”的报道,警告投资者“不要轻易把亿万美元扔进中国这个无底洞”。直到2010年,“中国经济站在悬崖上”“中国房地产泡沫比迪拜糟糕1000倍,甚至更严重”“超过8%的经济增长是中国伪造的”等谎言,在媒体上仍然层出不穷。
更可笑的是,反华急先锋章家敦于2011年末预言:“我敢打赌,中国共产党将在2012年、而不是2011年垮台。”2015年5月25日和2016年末,他又在美国媒体上先后刊文称,“中国经济最多撑一年”“中国经济在2016年崩溃”,口气十分肯定。[11]与章家敦相呼应的美国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David〓Shambaugh)也于2015年3月7日在《华尔街日报》发表长文鼓吹,“共产党在中国的统治已进入尾声,它结束的路径可能非常不稳定和不安”。“我们不能预测它会在什么时候崩溃,但很难不得出结论说,我们正在目睹它的最后阶段。”[12]
当中国学者和沈大伟讨论他这篇文章的观点时,沈大伟郑重地说:“那篇文章标题(《中国即将崩溃》)是个问题。标题不是我取的,而是《华尔街日报》编辑取的,他们需要博取读者的眼球,为报社赚取更多利润。当我在文章发表前日的晚上知道这个标题后,我让他们改标题,他们回复我:‘对不起,大伟(David),已经去印刷了,来不及了。事实上,我整篇文章的逻辑不是在讨论‘中国崩溃,而是在讨论我关注的中国共产党的收缩(atrophy)问题。我必须要澄清,我不认为中国会崩溃,我也不希望中国崩溃,我不要中国崩溃,我喜欢稳定,也喜欢中国改革,包括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13]
十九大召开后,西方记者在习近平的报告中发现诸多亮点,“中国崩溃论”迅即被抛到九霄云外。2017年10月23日,《欧洲时报》在《中国经济发展新模式成型》的社论中称,通过这几年的探索,中国经济基本实现了稳中有进,所谓的“中国经济崩溃”并未到来。十九大开幕当天,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路透社、法新社、英国《金融時报》、法国《世界报》等众多西方主流媒体纷纷聚焦十九大报告内容,称中国进入“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但始终不忘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有大国担当,这让世界对中国更加认可。”德国《世界报》网站发表文章称,中国经济繁荣,人民收入提高,人民对执政党的满意度高。英国《卫报》10月19日以两个整版,报道十九大报告并配发评论说,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和中国未来前景的乐观判断,展示中国在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自信,中国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政治更加稳定。
美国《保守主义》杂志2017年11月30日在题为《崛起中的中国发出历史性权力转移的信号》一文中写道:在过去数年间,中国已成为世界头号出口国、贸易国和制造业大国。201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根据购买力计算,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过去几年,中国已在量子通信、绿色科技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建造了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和全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14]法国《世界报》于10月15日用6个中文大字——《中国,强国崛起》作为头版头条的标题,称赞中国在经济转型、管控社会治安等方面成绩卓著。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社会空前和谐,让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极为羡慕。
十九大后,那些狂热兜售“中国崩溃论”的西方政界人士和媒体,面对蒸蒸日上、人心所向的中国,已经沮丧得哑口无言,明显出现精神崩溃的征兆。美国《华盛顿邮报》于2017年10月24日发表Eric〓X. Li的《西方媒体一错到底,中国将继续崛起》的评论,批评英国《经济学家》等媒体一直认为中国“危机四伏、动荡衰退、顶层失控”的误判,完全是自我想象。该文认为,从中国的巨大成功来看,它已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引擎,中国已站在一个新起点,终点是国家的全面复兴。Eric〓X. Li最后说:“我敢打赌,习近平的确会‘改变中国,改变世界。”[15]对“中国崩溃论”的这一有力回击,颇有针锋相对、理直气壮的底气,“中国崩溃论”者只能呆若木鸡、无言以对。
三、“中国污秽论”的悄然消解
早在2004年,国务院新闻办对《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联社、CNN等美国主流媒体关于中国报道的统计显示,负面新闻占50%,中性的占25%,略有积极意义的新闻占25%。自中国开放以来,美国主流媒体就以人权卫士和人类神父的眼光审视中国,做出的基本是负面评价。在它们眼里,中国民不聊生、政局动荡、不可救药,“中国污秽论”频频出现在媒体上。
同期,英国媒体也对我国极力抹黑:整个中国贫困肮脏,丑陋不堪,一片混乱。《泰晤士报》多集中器官交易、离婚卖淫、厕所恶臭、买卖人口、超级女声、聚众闹事和环境污染等,专挑愚昧混乱、不堪入目的现象报道,有的则编造新闻、虚张声势。提到中国经济,也总是搜寻《中国龙非常饥饿,继续对能源和原材料贪得无厌》《中国的持续增长正在危害人类》《地狱中的苦难矿工》《每个中国人每天生活费低于1.25美元》此类材料,肆意制造耸人听闻、诋毁中国的言论。
西方媒体刻意渲染中国环境和金融市场恶化,凸显岌岌可危的经济困境,多用幸灾乐祸的描写。《纽约时报》写道:“在中国,地下的煤炭正毫无节制地燃烧,无穷无尽的二氧化碳排入空中,不断给世界温室加温。”美联社就此评论说,中国治理环境将催生通货膨胀,因为这要抬高生产成本,不治理污染将危及人类健康,已经走投无路。德国《法兰克福汇报》驻京记者笔下的北京是:“太阳看上去隐约像一个乳白色的大球,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味道。行人走不了几步,就会喉头疼痛,感到疲惫无力。”2014年英国BBC推出纪录片《中国是如何愚弄世界的》,通过剖析武汉市的“经济奇迹”,竭力夸大中国在投资、信贷方面的经济隐患。[16]这类新闻与评论在西方媒体上转来转去,夸大中国在转型期出现的问题,给西方公众造成种种误解。正如2014年2月出版的美国《福布斯》杂志驳斥BBC那部纪录片时说,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发展吹毛求疵、横生枝节,唯恐天下不乱,却对中国的积极因素视而不见。
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积累了各种矛盾,民众分享改革成果不足和环境污染,是中国政府着手要解决的紧迫任务。尤其是“环境污染严重、环境风险高、生态损失大”这个阶段性问题[17],成为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2012年4月中国发布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年开始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硬措施应对硬挑战,以果断措施推行“厕所革命”,在五年中取得显著成效。同时职工收入和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显著增加,民众的获得感明显提高,社会空前稳定。到2017年2月英美媒体对中国的褒贬指数均为正数,远远超过对英美的褒贬指数(均为负数)。①2017年4月4日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公布的最新调查显示,有44%的美国人对中国抱有好感,对中国抱有好感的年轻人有51%。[18]
十九大后,英国《卫报》称,习近平花了大量时间调研环境治理,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高科技绿色产业列入国家战略任务。习近平承诺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不仅要有优美的生态环境,还要积极回应民声,政府尽到一切责任。美国彭博社甚至细数了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环境”及相关词语多达89次,显示出中国将经济发展重心从重工业向低污染行业转移的决心。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报》刊文说,经济结构调整使中国更加注重质量型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迈入绿色与低碳经济。路透社详细报道了报告围绕“打赢蓝天保卫战”“建设美丽中国”、中国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以人为本”的举措和决心。比利时法语区《自由报》发表署名文章,赞扬中国为维护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付出的努力,为保护全球大气环境作出的庄严承诺。
意大利国家广播电台新闻网站RaiNews、《共和国报》、安莎社、《晚邮报》等多家意大利主流媒体,均在报道中指出,中国在“消除贫困”和“经济建设”课题上的斐然成就令意媒赞叹。截至2016年底,在短短4年时间内,就有5564万中国人摆脱贫困,这一数字等同于一个欧洲大国的人口总数,而在未来3年,还将有4335万人脱贫。RaiNews新闻网的报道还强调,十八大以来的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人民币升至80万亿元,人民生活有了极大改善。
BBC在报道中表示,十九大后,中国共产党很可能将促进社会公平置于比发展经济更重要的地位,因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新的表述看,政府将让更多中国人以更公平的方式从国家的发展中受益。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和让贫困人口与贫困地区同全國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十九大后中国政府的主要工作目标。[19]如今,西方主流媒体抹黑中国的报道已经很少见到,西方记者已经或正在转换报道中国的视角,消除对中国的许多偏见。
四、西方媒体报道中国的视角为什么会转换
西方主流媒体对十九大的正面解读,引起西方右派政治家的不悦。美国右派媒体布赖特巴特新闻网(Breitbart〓News)前执行主席、前总统高级顾问史蒂夫·班农(Steve〓Bannon)在日本所做的一次关于十九大的演讲中,对美国媒体正面报道十九大提出批评。据《华盛顿时报》2017年11月26日披露,班农认为,美国媒体应该向美国民众解读习近平讲话的重点,但不幸的是,《纽约时报》、CNN、《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等大牌媒体,甚至欧洲的《金融时报》和《经济学家》等仅对这个讲话进行程序性的报道,没有跟进解读,揭示其要害。班农指出,那个讲话“它是在告诉全世界,中国要做的,就是如何成为主宰全球霸权的大国”[20]。显然,班农对西方主流媒体报道中国视角的转换,不仅毫无所知、懵里懵懂,而且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指责媒体迷失了方向。
中国永远不称霸,对外不搞扩张,但要誓死捍卫自己领土主权的完整。班农对十九大报告的歪读不只是曲解,也是恶意挑唆。西方媒体对班农的演讲尚无较多的回应,除2017年12月5日英国《经济学家》有篇“即使中国不寻求征服外国土地,许多人害怕它试图征服外国思想”的报道外[21],本文作者再没有看到其他负面意见。本文的结论是,十九大使西方许多媒体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这仅仅是开始,因为仍有些媒体固执地对中国道路和发展成果持有否定立场。这并不奇怪,因为中国越繁荣富强,越会引起“西方中心论”者的不快。中国想赢得世界所有媒体的称赞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但事实最终会战胜偏见,错误的报道视角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媒体观念演进的这个规律是无人能够阻挡的。媒体报道的视角无疑来自媒体立场,而铁的事实又是媒体立场变化的砥力,不能不驱动其报道视角迟早发生转换。班农极度缺乏这一新闻知识,所以才发出疑问,并对自己的“发现”踌躇满志。我们并不要求西方媒体完全正面报道中国,只是希望他们实事求是、全面地报道中国,为世界的和平发展提供有益的信息交流。
注 释:
①中共十八大后,西方媒体上关于中国的正面报道逐年增多,到2016年有关中国的坏消息远远低于对英美的报道。2017年2月17日谷歌工程師丹尼尔·李哥特文(DanielLightwing格隆)曾对英美媒体上正负新闻出现的频次做过统计:英国媒体对英国报道的褒贬指数为-0.365,对美国的褒贬指数为-0.127,对法国的褒贬指数为-1.089,对德国的褒贬指数为-0.327,而对中国报道的褒贬指数则为1.335。美国媒体对美国报道的褒贬指数为-0.876,对英国的褒贬指数为-0.581,对法国的褒贬指数为-0.484,对德国的褒贬指数为-0.647,对中国报道的褒贬指数则为0.307。英美媒体上对中国的正面报道均超过负面报道,媒体褒贬指数都为正数。见Daniel Lightwing:《外国媒体真的特别黑中国吗?》blog.sina.com.cn/u/1826478183.
参考文献:
[1]Christian Lindner,xing lai!–Aufwachen,Warum China schon jetzt Weltmacht Nr.1ist,Der Spiegel,11.11.2017.
[2]外媒聚焦十九大:中国呈现出持续发展活力[EB/OL].中国新闻网,[2017-10-27].http://www.chinanews.com/gj/2017/10-27/8361948.shtml.
[3]R.Bernstein,R.Munro,(1997)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Vintage,13-14.
[4]Morgen Witzel,A sinister look at China as an economic threat,Financial Times,Desember 10,2006.
[5]OLE DoRING,Neue Weltordnung:Warum wir keine Angst vor China haben müssen,Der Tagesspiegel,02,11.2017.
[6]Christian Lindner,xing lai!–Aufwachen,Warum China schon jetzt Weltmacht Nr.1ist,Der Spiegel,11.11.2017.
[7]China Is Quietly Reshaping the World,The Atlantic,OCT 17,2017.
[8]Ian Bremmer,How Chinas Economy Is Poised to Win the Future,Time,November2,2017.
[9]Leigh Gao,fearse about China baseless,The Guardians,October13,2017.
[10]Thomas G.Rawski,Whats Happening to Chinas GDP Statistics China Economic Review,February2001.
[11]章家敦再预测中国2016年经济崩溃 已连续15年预言[EB/OL].独家网,[2015-12-30].http://www.dooo.cc/2015/12/40233.shtml.
[12]David Shambaugh,The Coming Chinese Crackup,Wall Street Journal,March7,2015.
[13]沈大伟.我不认为中国会崩溃[N].环球时报,2016-03-01.
[14]美媒:崛起中的中国发出历史性权力转移的信号[EB/OL].环球网,[2017-12-02].http://mil.huanqiu.com/observation/2017-12/114175
26.html.
[15]Eric X.Li,Western media is still wrong,China will continue to rise,The Washington Post,October 24,2017.
[16]How China Fooled The Worl With Robert Peston,BBC,first broadcast in February 15,2014.
[17]国新办就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法》实施等问题举行中外媒体见面会实录[N].中国环境报,2016-02-19.
[18]美民调:一年来美国人对中国好感度上升[EB/OL].央视网,[2017-04-06].http://news.cctv.com/2017/04/06/ARTIDC8tSDlzpXZgW1Z
wbFxL170406.shtml.
[19]英媒看十九大.中国将更加积极地在国际舞台发挥作用[EB/OL].中国新闻中心,[2017-10-21].http://www.chiana.com.cn/news/world/2017-10/21/content_41769719.htm.
[20]美国鹰首很着急.整个西方都没看透十九大报告[EB/OL].西陆网,[2017-11-29].http://www.xilu.com/20171129/1000010001017531.html.
[21]What to do about Chinas “sharp power”,Economist/
News,December 5,2017.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