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精准扶贫 促进老区发展加快建设“绿谷红城、幸福旺苍”
近年来,四川省旺苍县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举措,按照“产业发展全域推进、基础设施全域覆盖、社会治理全域跟进”的总体思路,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创新推行“455”扶贫模式,强力推进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7218元、同比增长12%,贫困人口减少到4.33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2.51%。
一、突出四个优先,全面夯实扶贫基础
(一)突出规划优先纳入。坚持将扶贫开发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将其作为制定全县“十三五”发展规划、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以及县委全委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县委工作要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县97个贫困村、5.1万贫困人口的脱贫计划逐一分解到每个年度,确保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小康。
(二)突出项目优先倾斜。运用“534”综合治贫经验,整合扶贫、交通、水利、农业、林业、国土、以工代赈等各类涉农项目,集中打捆、整体投放,优先用于扶贫开发。近年来,仅万山乡综合治贫就累计整合各类项目资金达7400万元,普济镇洪江、三溪村综合治贫累计整合项目资金达6200万元。
(三)突出产业优先布局。围绕全县产业发展总体布局,结合贫困区域地理环境、区位优势特点,在北部山区重点规划发展核桃、魔芋、中药材等产业,在南部山区重点规划发展茶叶、畜牧等产业,鼓励发展新型农民专合组织和家庭农场,推进产业规模化、专业化、企业化发展,努力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增强扶贫后劲。
(四)突出人力优先保障。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由县扶贫移民局为主体、相关部门为辅助、乡镇扶贫专干为骨干的1000余人的扶贫队伍和技术力量,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创新五项机制,不断提升扶贫实效
(一)落实精准识贫机制。按照精准识别的工作流程和要求,通过农户申请、“站位倒排”群众评议、村组把关、乡镇核实等程序,扎实开展贫困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做到 “户建卡、村造册、乡立簿、县归档”,并对全县贫困对象实行动态管理,2014年全县共精准识别出贫困村97个、贫困人口5.1万。比如,柳溪乡蟠龙村创新“一增两评一选两公示”机制,精准评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其中,“一增”即增加初评贫困人口比例,按增加30%的比例由县测算到村贫困人口134人增加到179人并分解到各社公推;“两评”即初推贫困人口通过分社初评和全村通评两次评审;“一选”即由村社干部、群众代表、党员、初推出贫困人口组成的评选团、列席团和监督团,采取会议差额选举的方式确定正式贫困人口;“两公示”即村上对初选名单第一次公示后,报乡政府审核确认后再进行第二次公示,得到了老百姓认可。
(二)健全项目实施机制。坚持“村民自治、一事一议”、“民办公助、先建后补”方式,创新精准扶持机制,针对不同的扶贫对象,量身定制“长短结合”的产业组合增收项目。在高阳镇双午村等4个贫困村探索贫困户“入股分红”方式,与专合组织或种养大户签订产业项目协议,将到户项目补助资金和自筹资金(含申请扶贫小额贴息贷款)集中统一用于发展产业,贫困户不仅可通过就地务工获得报酬,还能获得利润分红。对因年老体弱或重大疾病、重度伤残、智力障碍而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探索将其到户项目补助资金和申请扶贫小额贴息贷款通过入股保底分红等特殊扶持政策,确保项目补助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并将其纳入农村低保、新农合等社会保障范围;对与子女分户的年老体弱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教育引导其子女帮助产业发展,帮助实现如期脱贫。
(三)强化社会帮扶机制。积极争取九三学社中央、省气象局、攀钢集团和社会各界力量联系帮扶旺苍,协调配合25个市级部门、统筹安排131个县级机关单位和35个乡镇,对全县352个村分别组建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建立了6000余名干部帮扶1.7万户贫困户的结对帮扶台账,做到了“每村每户一个脱贫规划,每户一张帮扶明白卡、一张干群连心卡、一本扶贫手册”,在全县形成了“大帮扶、大扶贫”工作格局。2014年,各级帮扶单位直接投入帮扶资金1600余万元、协调项目资金2500余万元,争取“母亲邮包”、金秋助学等社会帮扶资金600余万元,有力促进了贫困村、贫困户的长效增收致富。
(四)建立评估考核机制。狠抓扶贫开发战略压力的层层传导,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坚持分类考核和突出重点原则,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制定了乡镇、县级部门农村扶贫开发考核实施细则和干部驻村帮扶工作考核细则,通过过程控制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真正把扶贫开发工作的实绩考准考实,年终对精准扶贫的过程、进展和效果进行“一对一”实地评估,对考核排名前30%的评为先进,对排名靠后10%的逗硬追责,并与单位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扶贫工作管理和项目资金投入挂钩,确保扶贫开发工作成效。
(五)创新金融服务机制。积极探索金融扶贫新模式,2006年率先在全国实施了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项目,该项目被财政部评为“最佳执行项目”,中部10省及“亚非拉”18国扶贫官员到旺苍参观考察,其运作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原主任范小建的充分肯定,目前已累计发放借款突破亿元大关,有效破解了贫困农户发展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促进了增收致富。按照“支部+互助社+专业合作社”模式,自2009年开始先后在龙凤乡锦旗村等7个村启动实施了金融创新试点,累计放款79批398.84万元,培养了100多名创业致富能人,实现了金融机构与贫困农户双赢。大力推广扶贫小额保险,参保人数从2011年的1.47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15.9万人,扶贫小额保险“旺苍模式”被美国哈佛大学列为“解决贫困地区低收入人群保险保障”的成功典型案例,《人民日报》、《四川日报》等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深度报道。积极探索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县政府不仅在财政切块专项扶贫资金中,落实财政扶贫贴息500万元,而且在农村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银行设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专户,落实1000万元资金用于风险补偿,有效缓解了贫困户贷款难、利率高、风险大等现实问题。
三、狠抓五大工程,切实加速扶贫步伐
(一)狠抓基础设施全域覆盖。坚持“扩大成果、完善设施、提升能力、统筹城乡”的总体思路,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基础条件大幅改观。2014年,全县建成324公里乡村公路,村级道路通畅行政村达到256个、通达率达70%;新建和整治渠系120.7公里,新建蓄水池581口、新增有效灌面9500亩,治理水土流失14.7平方公里,解决2.28万农村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建成高标准农田2万亩,完成土地综合整治1.13万亩,新建沼气池1370口;完成11个贫困村的农网改造工程,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二)狠抓特色产业全域推进。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发展工业、农业、旅游产业,切实解决产业发展增收难问题,不断增强扶贫开发的“造血”功能。坚持把工业作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速带动整体脱贫的主攻方向,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近2万多人,1000多贫困农民通过务工脱离贫困;大力发展茶叶、核桃、畜牧、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2014年全县实现茶叶产值7.6亿元、核桃产值4.8亿元、杜仲产值1.5亿元、畜牧产业产值11.8亿元;坚持把乡村旅游作为扶贫开发工作新的增长点,实施农旅结合,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三)狠抓生态环境全域改善。围绕建设“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目标,着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避灾搬迁、生态环境保护利用等工作,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着力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2014年,全县高规格打造了2个市级新村建设示范片、30个幸福美丽新村、18个新村聚居点和1个低碳新农村综合体,尚武镇被评为全省“环境优美示范乡镇”,正源、国华等4个乡镇被命名为省级生态乡镇,高阳镇虎垭村、木门镇柳树村等8个村被评为全省“美丽乡村”,鼓城乡建成全市首座自燃式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森林覆盖率达到56.3%,城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四)狠抓能力素质全域跟进。树立“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的工作理念,坚持把提升农民整体素质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突破口,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劳务技能培训,为贫困群众搞好农业生产、发展致富产业、提升基本技能、尽快摆脱贫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2014年,全县完成农业从业人员各类培训16万人次、“品牌培训”374人,农村劳动力就业率达到85%,输出转移农村劳动力15.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1.63亿元。万山乡檬溪村一社贫困农户陈贤贵通过参加魔芋种植技术培训,种植了5亩魔芋,年收入达2万多元。
(五)狠抓公共服务全域保障。统筹推进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对贫困家庭高中学生实施国家助学金和免除部分学杂费,对中职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并对1-2年级学生全部实施国家助学金;先后建成352个村卫生室(站),新农合参合率达99.25%;全面启动实施“宽带乡村”惠民工程,建成乡镇文化站35个、村文化室352个、农家书屋280个,“健康生活,高效工作”成为干部群众新时尚;率先在普济镇洪江村探索农村廉租房建设试点,农村低保和农村“五保”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作者简介]
曾楚,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委办。
■责任编辑:上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