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需要模式与方法的创新
2017年11月3日至5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新闻学组主办、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的第十届(2017)中国新闻学年会在重庆成功举办,来自全国百余所高校新闻与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200余人与会,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为主线,围绕“使命与担当:保卫、创新、发展中国新闻学”的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讨,共谋我国新闻学学科发展与创新,共商中国特色新闻学学科建设之路。年会的四个研讨议题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参与研讨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需要模式与方法的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学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郑保卫指出,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形成的社会主义新闻学,西方新闻学是以自由主义理论为基础形成的资产阶级新闻学,中国新闻学同西方新闻学有一定的聯系,但却存在本质区别。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基本内涵是强调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同时强调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媒业与新闻学的发展,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罗以澄教授在谈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科建设时指出,必须处理好中国特色与国际对话的关系。中国特色新闻学科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的,对人类新闻活动、规律、生态、发展以及新闻人才的培养等问题作出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前瞻性的中国解读、中国见解和中国方案。这一点在新闻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传承好,并且能够做到敢为人先,积极打造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新方法。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吴廷俊教授提出,要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闻学,必须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理解与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全世界发展共产主义新闻事业的法宝,毛泽东新闻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国际共产主义新闻事业的贡献,这两者是夯实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思想的基础。同时,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新闻思想,对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也有极大的意义。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丁柏铨教授对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理论新闻学是中国当代新闻学的一个分支,要构建的中国当代新闻学的理论成分中,既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新闻的思想点),又要有西方和中国的新闻学者和业界人士的理论贡献。其中,党性原则,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等理论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的特殊层面。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齐爱军教授指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学要有贡献于世界新闻学的理论自信。要达到这一点,必须重新梳理核心观点、核心概念,建立起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体系。以往的研究是线性、单向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那么,以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为基本支点,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建构的路径与模式,则是未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重点。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模式创新
丁柏铨教授用六个字总结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观点,即老师在教学中要做到“讲对、讲顺、讲透”。“讲对”就是要坚持党性原则,强调在当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指导意义;“讲顺”就是老师讲课要做到通顺、令人信服,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如“新闻自由”,应该历史地辩证地去讲解;“讲透”就是要做到讲解透彻,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有底气,要通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来纠正一些学生对党的宣传等问题的错误看法。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蒋晓丽教授在丁柏铨教授的观点上又补充了一点“讲实”。她提到了四川大学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上的实践探索——“重走范长江之路”这一活动。活动以“新闻扶贫”的形式带领学生到贫困地区进行采访,让学生可以体会到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不畏艰辛、勇于实践、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蒋教授认为,当下的新闻教育要让学生“走出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更好地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强月新教授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做了发言。他认为,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容而言,有三个问题要处理好,分别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新闻理论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已有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其最新成果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该包括国情教育和实践教育内容;就形式而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至少要有三种形式,即课堂讲述、实践体验和案例教学。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肖燕雄教授分享了湖南师范大学开设马列新闻学课程的经验。他说,“真做、真信、真学、真用”是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最光荣的地方。他认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教育,首先,授课老师要深度阅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著作,包括对最新成果的研读;其次,要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和我国国情的现实结合起来去理解;再次,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投入到实践中去,用案列教学的方法,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方法运用到新闻实践中。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蔡斐副教授用“一个灵魂、二任院长、三个重点、四个对接”总结了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取得的成果。他谈道,学院在20多年的发展中,一直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学院组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团队,开设了经典新闻传播论著导论、新闻阅评等相应课程,汇编了习近平新闻舆论讲话、近10年中国社会思潮反思等读本,实行开放式教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取得持续成效。下一步,学院将以对接时代、对接业界、对接科研、对接学生为目标,继续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朱清河教授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展开论述,他认为当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应解决好“为什么中国化”“谁来中国化”“以什么方式中国化”“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四大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上,应通过马克思主义认识马克思主义,以一种理论加实践的方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自由。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郝雨教授谈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本身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需制定一个目标,寻找有效入口进而达到一个落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构成非常丰富,我们可以提炼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某一种针对当下时代思想的核心观,比如在当前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的树立是迫切的,应落实到每一个新闻人身上。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方法及探索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汪振军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应倡导“回到马克思”,通过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经典原著,学会用“客观、全面、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应树立“问题意识、人文情怀、批判精神、现实关怀”的理念,高度重视“案例教学”“文本分析”“调查研究”三种实践方法。只有将理念与实践交叉融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才能给学生带来学以致用的成效。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齐辉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一课程是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交相互动的课程。中国新闻史教学可以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供历史线索和丰富素材。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新闻史课程相互关联,有着天然且密切的联系。两门课程应相辅相成,互补短板。这一点可以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应用。
朱清河教授就延安新闻学研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传播的实践活动与理论探索,是中国新闻传播研究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可贵宝藏。相关研究既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传统,立足于中国文化,同时要注意去革命化和过于革命化的现象。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王智丽博士对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做了实证研究。她认为,在互联网环境下,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知度较高,主流媒体具有较高公信力,仍然是新闻舆论的重要引导者。因此,应当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和傳播纳入政治社会化的框架,并按照意识形态传播和政治社会化的规律,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导航。
重庆文理学院雷璐荣副教授对习近平新闻观的语言表达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用语言力展现新闻思想传播力的问题。她谈道,习近平新闻观具有其独特的表达风格:政治话语与形象修辞的结合、理论术语与民间俗语的结合、历史名言与时尚潮言的结合、事实话语与情感话语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传媒变革时期的独立见解,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新闻观体系,同时他的语言表达融合多种话语类型、语言元素,从侧面印证了媒体主张,成为习近平新闻观的一项内涵补充。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谢建东从内涵、意义、背景三方面,论述了“习式外交”与媒体传播的关系。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就任以来,高度重视媒体舆论的发挥,利用国内外传播平台,更加自信地展现中国形象。其中,突出传播的主动性是未来媒体传播需要加强的方向。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孙菲在发言中论述了自己的思考。一是授课内容要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二是要关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三是要厘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马克思主义、新闻实践、政治体制、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关系,四是可以借助以媒体从业者的视角讲案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者的视角讲方法、以媒体管理者的视角讲政治等方式推动教学活动。
郑保卫教授在高峰对话环节做了评议。他认为,现在是我们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最好的历史时期,因为以往的其他领导没有像习近平总书记这么重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所以在这个历史节点上,一定要好好提高自己,教好这门课,让我们中国的新闻学教学科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贡献一份力量。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张治中副教授、《新闻记者》主编刘鹏分别对小组研讨做了点评。
(作者为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编校:郑艳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学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郑保卫指出,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形成的社会主义新闻学,西方新闻学是以自由主义理论为基础形成的资产阶级新闻学,中国新闻学同西方新闻学有一定的聯系,但却存在本质区别。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基本内涵是强调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同时强调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媒业与新闻学的发展,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罗以澄教授在谈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科建设时指出,必须处理好中国特色与国际对话的关系。中国特色新闻学科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的,对人类新闻活动、规律、生态、发展以及新闻人才的培养等问题作出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前瞻性的中国解读、中国见解和中国方案。这一点在新闻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传承好,并且能够做到敢为人先,积极打造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新方法。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吴廷俊教授提出,要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闻学,必须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理解与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全世界发展共产主义新闻事业的法宝,毛泽东新闻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国际共产主义新闻事业的贡献,这两者是夯实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思想的基础。同时,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新闻思想,对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也有极大的意义。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丁柏铨教授对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理论新闻学是中国当代新闻学的一个分支,要构建的中国当代新闻学的理论成分中,既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新闻的思想点),又要有西方和中国的新闻学者和业界人士的理论贡献。其中,党性原则,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等理论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的特殊层面。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齐爱军教授指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学要有贡献于世界新闻学的理论自信。要达到这一点,必须重新梳理核心观点、核心概念,建立起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体系。以往的研究是线性、单向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那么,以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为基本支点,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建构的路径与模式,则是未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重点。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模式创新
丁柏铨教授用六个字总结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观点,即老师在教学中要做到“讲对、讲顺、讲透”。“讲对”就是要坚持党性原则,强调在当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指导意义;“讲顺”就是老师讲课要做到通顺、令人信服,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如“新闻自由”,应该历史地辩证地去讲解;“讲透”就是要做到讲解透彻,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有底气,要通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来纠正一些学生对党的宣传等问题的错误看法。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蒋晓丽教授在丁柏铨教授的观点上又补充了一点“讲实”。她提到了四川大学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上的实践探索——“重走范长江之路”这一活动。活动以“新闻扶贫”的形式带领学生到贫困地区进行采访,让学生可以体会到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不畏艰辛、勇于实践、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蒋教授认为,当下的新闻教育要让学生“走出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更好地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强月新教授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做了发言。他认为,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容而言,有三个问题要处理好,分别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新闻理论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已有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其最新成果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该包括国情教育和实践教育内容;就形式而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至少要有三种形式,即课堂讲述、实践体验和案例教学。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肖燕雄教授分享了湖南师范大学开设马列新闻学课程的经验。他说,“真做、真信、真学、真用”是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最光荣的地方。他认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教育,首先,授课老师要深度阅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著作,包括对最新成果的研读;其次,要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和我国国情的现实结合起来去理解;再次,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投入到实践中去,用案列教学的方法,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方法运用到新闻实践中。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蔡斐副教授用“一个灵魂、二任院长、三个重点、四个对接”总结了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取得的成果。他谈道,学院在20多年的发展中,一直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学院组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团队,开设了经典新闻传播论著导论、新闻阅评等相应课程,汇编了习近平新闻舆论讲话、近10年中国社会思潮反思等读本,实行开放式教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取得持续成效。下一步,学院将以对接时代、对接业界、对接科研、对接学生为目标,继续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朱清河教授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展开论述,他认为当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应解决好“为什么中国化”“谁来中国化”“以什么方式中国化”“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四大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上,应通过马克思主义认识马克思主义,以一种理论加实践的方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自由。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郝雨教授谈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本身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需制定一个目标,寻找有效入口进而达到一个落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构成非常丰富,我们可以提炼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某一种针对当下时代思想的核心观,比如在当前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的树立是迫切的,应落实到每一个新闻人身上。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方法及探索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汪振军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应倡导“回到马克思”,通过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经典原著,学会用“客观、全面、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应树立“问题意识、人文情怀、批判精神、现实关怀”的理念,高度重视“案例教学”“文本分析”“调查研究”三种实践方法。只有将理念与实践交叉融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才能给学生带来学以致用的成效。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齐辉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一课程是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交相互动的课程。中国新闻史教学可以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供历史线索和丰富素材。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新闻史课程相互关联,有着天然且密切的联系。两门课程应相辅相成,互补短板。这一点可以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应用。
朱清河教授就延安新闻学研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传播的实践活动与理论探索,是中国新闻传播研究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可贵宝藏。相关研究既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传统,立足于中国文化,同时要注意去革命化和过于革命化的现象。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王智丽博士对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做了实证研究。她认为,在互联网环境下,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知度较高,主流媒体具有较高公信力,仍然是新闻舆论的重要引导者。因此,应当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和傳播纳入政治社会化的框架,并按照意识形态传播和政治社会化的规律,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导航。
重庆文理学院雷璐荣副教授对习近平新闻观的语言表达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用语言力展现新闻思想传播力的问题。她谈道,习近平新闻观具有其独特的表达风格:政治话语与形象修辞的结合、理论术语与民间俗语的结合、历史名言与时尚潮言的结合、事实话语与情感话语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传媒变革时期的独立见解,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新闻观体系,同时他的语言表达融合多种话语类型、语言元素,从侧面印证了媒体主张,成为习近平新闻观的一项内涵补充。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谢建东从内涵、意义、背景三方面,论述了“习式外交”与媒体传播的关系。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就任以来,高度重视媒体舆论的发挥,利用国内外传播平台,更加自信地展现中国形象。其中,突出传播的主动性是未来媒体传播需要加强的方向。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孙菲在发言中论述了自己的思考。一是授课内容要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二是要关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三是要厘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马克思主义、新闻实践、政治体制、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关系,四是可以借助以媒体从业者的视角讲案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者的视角讲方法、以媒体管理者的视角讲政治等方式推动教学活动。
郑保卫教授在高峰对话环节做了评议。他认为,现在是我们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最好的历史时期,因为以往的其他领导没有像习近平总书记这么重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所以在这个历史节点上,一定要好好提高自己,教好这门课,让我们中国的新闻学教学科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贡献一份力量。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张治中副教授、《新闻记者》主编刘鹏分别对小组研讨做了点评。
(作者为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