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通俗的笔法来表述

    王利敏+董郑芳

    《一次读懂社会工作》很好地描绘了一幅社会工作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图景。一方面严格遵循编辑策划要求,为大、中学生以及所有人文科学爱好者编写出一本既通俗易懂又充满趣味的社会工作入门读物;另一方面竭尽所能,将专业知识的系统归纳与深入浅出的实例佐证结合起来,对“社会工作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弥补了社会工作专业性科普读物的缺失。

    2014年4月,《一次读懂社会工作》的出版发行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普及传统的延续,也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一个全新的、通俗化的阐释范例。

    定位:趣味性普及读物

    《一次读懂社会工作》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的“社会工作私享吧”丛书的第一本。“社会工作私享吧”丛书秉承“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系列丛书的编撰宗旨,以普及社会工作知识为最大目标。

    1999年,影响了中国三代人的《十万个为什么》在一个月内销售了98万套,而当时的图书市场上却没有一套成规模、成系统的有关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基础读物。这个问题引起了人文社会科学界多名学者的思考,也引起了北京大学出版社综合室主任杨书澜的思考:“难道当代中国不需要国民人文素质的提高、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吗?”于是,编撰一套人文社会科学普及读物的想法萌生了,并得到了葛剑雄、梁小民、周宪、贺卫方、何怀宏等一批中青年学者的大力支持,他们勇挑重担,积极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总数为14本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系列丛书终于面世,几乎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成为广受大众欢迎的人文社会科学普及读物。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工作事业获得了很快的发展。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职志,其扶弱济贫的功能必定使得它要成为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场域。但是,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极低,多数人根本没有听说过“社会工作”这个词,甚至对其还存有很多误解。因此,编撰一套面向社会大众的社会工作普及读物,就成为当务之急。而要为这样一套普及读物的编撰提供一个“参照物”,“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系列丛书便是首选目标,于是就有了“社会工作私享吧”丛书的选题策划。

    秉承“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系列丛书的编撰宗旨,“社会工作私享吧”丛书设定了自己的宗旨:“感性阅读社会工作,让专业融入日常生活。”并将丛书的目标细化为以下三项:一是在阅读中,主动了解、认识社会工作;二是在享受中,理解、浸润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三是在思考中,体验社会工作式的生活感观。据此,丛书策划编辑提出了具体的编撰要求:语言通俗的专业性介绍;趣味盎然的理论普及;个人特色鲜明,雅俗共赏;给你不一样的学术呈现。有了实际操作的指针,下一步就要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了。

    操作:作者选择与结构设计

    作为“社会工作私享吧”丛书的第一本,为《一次读懂社会工作》找到一位合适的作者便成为首要问题。根据丛书的市场定位和编撰要求,我们将首本图书作者的目标范围集中在社会工作学术界和实务界已有一定知名度,且发表过通俗类文章并获得业内人士认可的那些人身上。经过反复筛选、讨论,并与业内专家进行多次沟通以后,我们终于敲定了作者人选。然后,在与目标作者谈妥写作意图及写作进程后,《一次读懂社会工作》的策划就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

    根据丛书策划编辑与作者达成的共识,《一次读懂社会工作》最终要体现出三个特色,分别是:第一,全书的结构设计要合理,既要覆盖社会工作学科的各个领域,又要不同于教科书式的面面俱到。按照这样的思路,全书总共分成三部分,分别是“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是怎样开展工作的”“社会工作伦理规范”。在这三个部分之下,作者设计了21个专题,全面介绍了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社会工作者身份的界定及其社会作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以及社会工作的伦理规范等内容,可谓洋洋洒洒,涵盖了社会工作的方方面面。这样的结构设计有总论有分说,比较符合通俗读物的写作方法,也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认知过程。

    第二,全书内容要紧紧抓住通俗易懂这一点,使读者在第一次阅读后就能够形成对社会工作的清晰认识。本着这个要求,我们将第二部分“社会工作者是怎样开展工作的”列为全书的“重头戏”,通过实务案例的形式来揭示社会工作的实务过程。为此,作者精心挑选了社会工作的13个实务领域,运用案例简介的形式加以描述,即使是根本不熟悉社会工作专业的读者也能够很快领悟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及其社会价值。以往也有社会工作普及读物采用过案例分析的形式,但是,都因使用了很专业的术语,使得普及价值被打了折扣。而《一次读懂社会工作》选用的实务案例通俗易懂,而且每个案例的篇幅都不长,很适于读者阅读。

    第三,全书内容要紧贴社会生活实践,以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新闻事件作为展开叙述的“引子”。除去精彩的案例,《一次读懂社会工作》对社会工作基本知识的介绍也是非常通俗的,所举实例也与人们的共同关注点尽可能相契合。如在第一个专题《什么是社会工作者》中,作者不是简单地直接给出定义,而是从对比雷锋和奥巴马的人生经历入手,告诉读者社会工作者不是“拿工资”的雷锋;同样,奥巴马也不是社会工作者,只是具有社会工作的从业经历罢了。这样的写法,不仅清晰明白地交代了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更使得全书的可读性大为提高,还能够引导读者学会用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可谓用心良苦。

    根据图书上市后的反映来看,《一次读懂社会工作》做到了通俗性、系统性、简明性和学术性的统一。所谓通俗性,是指语言深入浅出,举例典型,贴近生活;所谓系统性,是指有完整的学科体系;所谓简明性,是指用20万字以内的篇幅来概述社会工作这个学科;所谓学术性,是指反映出了作者的学术观点。因而我们觉得,这本书的策划是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沟通:对细节进行修正和完善

    以前也有出版社出过几本社会工作普及读物,但都显得内容单调、笔调枯涩,非专业人士很难提起阅读的兴趣。那些读物的定位,多是着眼于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专业工作者,难以迎合社会公众的阅读口味。基于这种状况,编辑与作者进行了多次沟通,仔细推敲每一个专题的内容设置以及标题,既要保证内容质量上乘,又要做到标题醒目,能勾起人们的阅读欲望。

    在内容上,《一次读懂社会工作》有其他类似读物没有的东西,这就是第20个专题《社会工作者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和第21个专题《社会工作者不是“万能”的》。前者告知大家,社会工作者也是普通劳动者,也必须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后者则是社会工作者之社会作用的检讨,目的在于摒除对社会工作“万能”的认识误区。从全书内容安排和行文风格来看,《一次读懂社会工作》的确是值得一读的好书,不管你是不是以社会工作为职业。

    在标题设计方面,《一次读懂社会工作》并非完全走畅销书的路线,但是,在照顾专业元素的基础上加进了独有的风格。例如,第18个专题《社会工作服务有没有先后顺序》,提示读者注意社会工作服务的一个最大特点,即社会工作服务不是均匀分配给弱势人群的,而是从最弱者开始的,以使有限的社会福利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再如,第19个专题《社会工作者有没有自己的职业伦理》,则提示读者注意社会工作者也是普通劳动者当中的一员,他们也有自己的职业利益与职业诉求,同时更有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

    最后,还要找到为这本书写序的人。既然该书定位于普及型的通俗读物,那么,其序言也应该是文风活泼、语言清新的,以与全书的内容相匹配。图书策划编辑与图书作者经过努力,争取到正担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王思斌教授同意。“社会工作并非庙堂中高雅之曲,难于唱和;也非街头巷尾流俗之物,每个人都可以信手拿来。社会工作在理念上是高尚的,在服务行动上是融于民众之中的。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伴随在我们的生活左右。这就是社会工作特点之所在,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王思斌教授在序言中如是写道,这也被看作是对《一次读懂社会工作》的点评。

    总而言之,《一次读懂社会工作》很好地描绘了一幅社会工作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图景。一方面严格遵循编辑策划要求,为大、中学生以及所有人文科学爱好者编写出一本既通俗易懂又充满趣味的社会工作入门读物;另一方面竭尽所能,将专业知识的系统归纳与深入浅出的实例佐证结合起来,对“社会工作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弥补了社会工作专业性科普读物的缺失。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