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辽市农机化发展现状及发展规划
马秀辉
一、 双辽市农机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农机化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5万kW,拖拉机保有量22 100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8500台(50马力以上),配套农具44 300台(件),水稻联合收割机187台,水稻插秧机548台,玉米收获机563台,其中自走式玉米收获机81台,玉米免耕播种机340台。2013年农机化生产作业指标完成情况:机播种220万亩,机插秧13万亩,春季机械深松整地40万亩,玉米保护性耕作50万亩。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机大户60个。全市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68%左右。
2.存在问题
一是玉米机械收获发展慢,水平低。2012年,全市玉米机械收获面积为85万亩,只占全市玉米面积的30%左右,与上年同期相比虽然有较大发展,但还没有实现大的突破,严重制约了全市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推广。
二是水稻机插秧发展滞后。水田耕整地、水稻机械收获等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已经全部实现机械化,只有水田机插秧发展缓慢。2013年全市水田机插秧面积达到了13万亩,占水田总面积的40%左右。近几年,虽然对插秧机的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不断加大,但是由于受水稻育苗质量及农机补贴额度等因素的影响,水稻机插秧的发展还存在瓶颈。
三是大型先进农业机械保有量少,发展迟缓。制约大型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一家一户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经营模式,造成了大农机与小地块的突出矛盾。同时,当前农村土地流转难、大型机械价格高效益低等问题也给大型农业机械的发展带来了困难,严重影响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发展。
二、双辽市需要着力推广的农机化技术及其发展规划
1.加大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我市粮食综合增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双辽市地处吉林省西部,属典型的科尔沁沙带,全市286万亩耕地中沙岗地占52%,达到近150万亩。风沙干旱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
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是生态环保。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有全部秸秆覆盖、留茬等未耕整地块,实现了机器一次进地完成侧深施肥、清理种床秸秆、种床整型、播种开沟、覆土、镇压等作业。耕地的蓄水保墒、抗旱能力增强,土壤耕层含水率提高5%以上;有机质含量每年增加0.01~0.06个百分点;作物秸秆全部还田相当于每亩施农家肥6 t左右;防止风蚀、防止沙化;大幅减少机车进地,降低空气污染;秸秆不用焚烧,避免了环境污染。二是节本增效。节约成本:每公顷省种16 kg以上;免耕播种可以代替坐水种,节水50 t以上;提高化肥利用率10%,秸秆还田三年后,每年相当于每公顷施30 kg氮、20 kg磷、100 kg钾,每年可少施化肥15%以上;节省工时、减少机械进地次数,降低油耗及机械磨损。每公顷平均降低综合生产成本3000元左右;增加效益:平均增产幅度在10%~15%,每公顷增产粮食1000 kg左右,农民增收2000元以上。综上所述,实施保护性耕作在正常年景下每公顷每年节本增效累计可达5000元以上。保护性耕作技术确实是一项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
通过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双辽出现了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步伐的三种典型模式。一是“上打租”租赁经营。吉林省博来德工贸集团有限公司在双山镇幸福村以每公顷8000元(上打租)的价格租赁了200 hm2耕地,全部实施免耕播种,6台免耕播种机仅用了一周时间就播种完了200 hm2玉米;二是提供代耕服务。卧虎镇协力村学文、大鹏两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共有48台免耕播种机,以每公顷400元的价格为本村及周边村镇4000 hm2耕地实施免耕播种代耕服务;三是秋后“以粮代租”承包经营。茂林镇盛立国农机专业合作社以秋收后每公顷给农民6750 kg玉米的标准承包了300 hm2耕地,实施免耕播种。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虽然推广时间不长,但是发展迅速,经历了“攻坚克难的示范起步阶段、积极探索的奠定基础阶段、渐入佳境的蓬勃发展阶段”等三个阶段的艰难发展历程,由免费作业“没人理”到有偿服务“排长队”,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认可。从2010年全市仅有8台免耕播种机、玉米保护性耕作面积仅7500亩,发展到目前的免耕播种机达到340台,玉米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了50万亩,全市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实现了重大突破。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简化了作业环节,使种地变得更省时、更省工、更省力、更简单,从而使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实施更具可操作性,发展前景广阔。到2015年全市计划推广玉米免耕播种机总量达到750台,玉米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10万亩,占全市玉米面积的50%。为提高双辽市的粮食综合增产能力,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加大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及机具的推广力度,提高水稻生产科技含量,实现水稻增产、农民增收
我市依托市农机推广站铁洛惠民、新立冠军两个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人员、技术、机具等优势,开展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示范工作。示范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对于在全市水田区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起到了积极的引领示范带头作用,对提高我市水稻生产科技含量,增加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市有水稻插秧机548台,2013年水稻机插秧面积13万亩,约占水田面积的40%左右。到2015年全市计划推广水稻插秧机总量达到1000台,水稻机插秧要达到水稻总面积的90%以上,全面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3.加大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及机具的推广力度,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玉米生产的全程机械化。
玉米机械化收获,一直以来是我市实现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一个瓶颈,玉米生产的其他主要环节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唯有玉米收获环节的机械化推广工作举步维艰。几年来,为了实现玉米收获机械化作业的突破,市农机局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大力推广玉米机械收获技术。在农机补贴方面给予更大政策资金倾斜,为农民购买玉米收获机给予扶持;同时,加大力度为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的推广提供技术服务,使玉米机械化收获突破了瓶颈,实现了发展。2011年全市拥有玉米收获机563台,其中自走式玉米收获机81台,玉米机收面积55万亩,占全市玉米播种面积的25%。 到2015年我市玉米收获机推广总量要达到1000台,其中大型自走式玉米收获机要达到300台,背负式玉米收获机达到700台,玉米机械收获面积达到110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的50%,全面实现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的重大突破。
4.加大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几年来,双辽市农机局以发展农机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积极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目前,我市有农机作业合作社及农机大户60个,其中作业面积达到500 hm2以上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有10个。我市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还比较薄弱,必须加大力度,在农机补贴上给予政策倾斜,在农机化项目实施上给予资金倾斜,全力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健康发展。到2015年,作业面积达到500 hm2及500 hm2以上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要发展到100个,作业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占耕地面积的35%左右。通过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加快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步伐。
通过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到2015年我市的农机化综合水平要达到80%以上;水稻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玉米生产除机械收获环节要达到50%以外,其他主要作业环节要全部达到机械化;同时,要建立起功能齐全、机制完善、管理到位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延伸农机服务链条,为农林牧副渔、工商运输等行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服务,为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保障。
一、 双辽市农机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农机化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5万kW,拖拉机保有量22 100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8500台(50马力以上),配套农具44 300台(件),水稻联合收割机187台,水稻插秧机548台,玉米收获机563台,其中自走式玉米收获机81台,玉米免耕播种机340台。2013年农机化生产作业指标完成情况:机播种220万亩,机插秧13万亩,春季机械深松整地40万亩,玉米保护性耕作50万亩。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机大户60个。全市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68%左右。
2.存在问题
一是玉米机械收获发展慢,水平低。2012年,全市玉米机械收获面积为85万亩,只占全市玉米面积的30%左右,与上年同期相比虽然有较大发展,但还没有实现大的突破,严重制约了全市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推广。
二是水稻机插秧发展滞后。水田耕整地、水稻机械收获等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已经全部实现机械化,只有水田机插秧发展缓慢。2013年全市水田机插秧面积达到了13万亩,占水田总面积的40%左右。近几年,虽然对插秧机的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不断加大,但是由于受水稻育苗质量及农机补贴额度等因素的影响,水稻机插秧的发展还存在瓶颈。
三是大型先进农业机械保有量少,发展迟缓。制约大型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一家一户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经营模式,造成了大农机与小地块的突出矛盾。同时,当前农村土地流转难、大型机械价格高效益低等问题也给大型农业机械的发展带来了困难,严重影响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发展。
二、双辽市需要着力推广的农机化技术及其发展规划
1.加大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我市粮食综合增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双辽市地处吉林省西部,属典型的科尔沁沙带,全市286万亩耕地中沙岗地占52%,达到近150万亩。风沙干旱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
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是生态环保。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有全部秸秆覆盖、留茬等未耕整地块,实现了机器一次进地完成侧深施肥、清理种床秸秆、种床整型、播种开沟、覆土、镇压等作业。耕地的蓄水保墒、抗旱能力增强,土壤耕层含水率提高5%以上;有机质含量每年增加0.01~0.06个百分点;作物秸秆全部还田相当于每亩施农家肥6 t左右;防止风蚀、防止沙化;大幅减少机车进地,降低空气污染;秸秆不用焚烧,避免了环境污染。二是节本增效。节约成本:每公顷省种16 kg以上;免耕播种可以代替坐水种,节水50 t以上;提高化肥利用率10%,秸秆还田三年后,每年相当于每公顷施30 kg氮、20 kg磷、100 kg钾,每年可少施化肥15%以上;节省工时、减少机械进地次数,降低油耗及机械磨损。每公顷平均降低综合生产成本3000元左右;增加效益:平均增产幅度在10%~15%,每公顷增产粮食1000 kg左右,农民增收2000元以上。综上所述,实施保护性耕作在正常年景下每公顷每年节本增效累计可达5000元以上。保护性耕作技术确实是一项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
通过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双辽出现了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步伐的三种典型模式。一是“上打租”租赁经营。吉林省博来德工贸集团有限公司在双山镇幸福村以每公顷8000元(上打租)的价格租赁了200 hm2耕地,全部实施免耕播种,6台免耕播种机仅用了一周时间就播种完了200 hm2玉米;二是提供代耕服务。卧虎镇协力村学文、大鹏两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共有48台免耕播种机,以每公顷400元的价格为本村及周边村镇4000 hm2耕地实施免耕播种代耕服务;三是秋后“以粮代租”承包经营。茂林镇盛立国农机专业合作社以秋收后每公顷给农民6750 kg玉米的标准承包了300 hm2耕地,实施免耕播种。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虽然推广时间不长,但是发展迅速,经历了“攻坚克难的示范起步阶段、积极探索的奠定基础阶段、渐入佳境的蓬勃发展阶段”等三个阶段的艰难发展历程,由免费作业“没人理”到有偿服务“排长队”,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认可。从2010年全市仅有8台免耕播种机、玉米保护性耕作面积仅7500亩,发展到目前的免耕播种机达到340台,玉米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了50万亩,全市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实现了重大突破。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简化了作业环节,使种地变得更省时、更省工、更省力、更简单,从而使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实施更具可操作性,发展前景广阔。到2015年全市计划推广玉米免耕播种机总量达到750台,玉米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10万亩,占全市玉米面积的50%。为提高双辽市的粮食综合增产能力,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加大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及机具的推广力度,提高水稻生产科技含量,实现水稻增产、农民增收
我市依托市农机推广站铁洛惠民、新立冠军两个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人员、技术、机具等优势,开展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示范工作。示范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对于在全市水田区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起到了积极的引领示范带头作用,对提高我市水稻生产科技含量,增加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市有水稻插秧机548台,2013年水稻机插秧面积13万亩,约占水田面积的40%左右。到2015年全市计划推广水稻插秧机总量达到1000台,水稻机插秧要达到水稻总面积的90%以上,全面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3.加大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及机具的推广力度,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玉米生产的全程机械化。
玉米机械化收获,一直以来是我市实现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一个瓶颈,玉米生产的其他主要环节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唯有玉米收获环节的机械化推广工作举步维艰。几年来,为了实现玉米收获机械化作业的突破,市农机局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大力推广玉米机械收获技术。在农机补贴方面给予更大政策资金倾斜,为农民购买玉米收获机给予扶持;同时,加大力度为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的推广提供技术服务,使玉米机械化收获突破了瓶颈,实现了发展。2011年全市拥有玉米收获机563台,其中自走式玉米收获机81台,玉米机收面积55万亩,占全市玉米播种面积的25%。 到2015年我市玉米收获机推广总量要达到1000台,其中大型自走式玉米收获机要达到300台,背负式玉米收获机达到700台,玉米机械收获面积达到110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的50%,全面实现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的重大突破。
4.加大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几年来,双辽市农机局以发展农机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积极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目前,我市有农机作业合作社及农机大户60个,其中作业面积达到500 hm2以上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有10个。我市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还比较薄弱,必须加大力度,在农机补贴上给予政策倾斜,在农机化项目实施上给予资金倾斜,全力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健康发展。到2015年,作业面积达到500 hm2及500 hm2以上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要发展到100个,作业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占耕地面积的35%左右。通过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加快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步伐。
通过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到2015年我市的农机化综合水平要达到80%以上;水稻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玉米生产除机械收获环节要达到50%以外,其他主要作业环节要全部达到机械化;同时,要建立起功能齐全、机制完善、管理到位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延伸农机服务链条,为农林牧副渔、工商运输等行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服务,为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