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县农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王俊颖
一、 农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及国家相关法律空白,很多农用机械无牌照、无证件、无档案,我县“黑车”存在情况较严重。
2.有农机事故发生时,农机监理站执法力度不够。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农机监理站执法检查仅限于场院、村路和农田。检查范围仅限于是否超载和有无证件,在无权罚款、扣车的情况下,很多农机驾驶员无视农机证件的重要性。
3.与交通局对比中可以发现,农机监理站网络管理系统还处在单机操作模式,工作人员操作比较复杂,领导监管力度不够,农机驾驶员领取牌照、证件年检过程繁琐。
4.乡镇农机站缺失。我县15个乡镇的农业站与农机站合并后,农机站管理职能逐渐消失,不便于偏远地区的农机管理,导致全县农机服务不到位。
5.农机推广与配套服务脱节。我县农机配套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农民普遍遇到农机使用、维护等方面的障碍。农机维修网点少,维修服务基础设施差,售后服务跟不上。农机厂家只管生产、卖车,更多的是考虑成本,维修服务的事基本不关心,老百姓的车坏了就只好到修理部修,很不方便,一旦农机在农忙时节出现技术问题,若遇到维修困难的情况,就会耽误农时,这样一来,农民利益就很容易受到损害。
6.人才流失严重。由于我县是农机弱县,很多农机专业人才毕业后均选择四平、农安等农机大县,导致我县农机专业人才非常缺失。调查中了解到,农机服务单位仅有两名本科农机专业人员,小部分中专、大专学历,多数工作人员专业与农机不符,这就导致农机管理专业强度不够。我县不仅专业人才缺失,而且还人员老龄化。经调查,农机监管单位一共在编人员50人,45岁以上人员占到了全员的90%。导致农机工作效率较低,吸收新鲜事物能力差,服务不到位等。
7.由于受资金制约,全县农机服务基层单位办公条件差,服务大厅桌椅是十几年前购买的,计算机严重缺失,几人用一台,很多工作流程还用纸质,驾驶员办理相关证件还要自备复印件、照片等。而农机保有量每年以600台速度增加,伴随着业务量大,不安全因素与日俱增,管理面大、死角多,现有办公场所已满足不了所需,不能更好地为农机驾驶员提供服务。
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和技术支持。同省农机领导单位进行沟通,及时汇报我县农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听取上级领导及专业人士的意见,请求有关部门填补相关法律空白。向兄弟单位学习好的管理经验,争取早日实现农机监管法治化,全面开展农机监管服务工作。
2.强化对农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请专业人士对农机工作人员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对其专业知识进行考核,提高其专业素质。扩大管理人员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使队伍年轻化,在工作中调动全员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培养工作者以农为本、全心全意服务农民的理念。
3.加大阳光工程和购机补贴力度,继续加大力度贯彻国家农业方针政策。在阳光工程培训上,着重培训驾驶员安全驾驶及农机维修知识,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遇到简单的机械故障自己及时维修,提高机械的使用率,减少闲置机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可以考虑适当延伸和拓展,增加对农机购置后配套服务的内容,比如农机售后服务的保障,最大限度的保障农民的利益。作为基层服务单位紧紧遵循国家富民扶民政策,要更广泛、更深层的服务农民,更大地调动农民购机积极性,把国家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4.充实乡镇农机服务人员。各乡镇至少有一名专业人员负责农机服务等工作的实施,或者按乡镇区域划分,几个乡镇的农机工作由一人落实,这样可以提高农机管理工作效率,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让每个农机手知法、懂法,依法办事,避免服务不到位现象。
5.合理布局,增设维修服务网点。要把农机维修服务站设到田间地头,做到上门服务,及时服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真正解决农机维修难、维修不及时的问题,每年定期对全县农机进行几次检修,防止出现耽误农时事情的发生。
6.加强农机监管执法力度。建议设立农机安全执法机构,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必要时安排一至两名坐班警察,遇到严重农机交通事故或者纠纷可以及时出警,避免责任推诿和伤亡事件发生。农机监理站执法检查要深入场院、村路和农田,严肃查处农用机械无牌照、无证件、无档案等“黑车”问题,及时补办建档,逐步完成规范化管理。
一、 农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及国家相关法律空白,很多农用机械无牌照、无证件、无档案,我县“黑车”存在情况较严重。
2.有农机事故发生时,农机监理站执法力度不够。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农机监理站执法检查仅限于场院、村路和农田。检查范围仅限于是否超载和有无证件,在无权罚款、扣车的情况下,很多农机驾驶员无视农机证件的重要性。
3.与交通局对比中可以发现,农机监理站网络管理系统还处在单机操作模式,工作人员操作比较复杂,领导监管力度不够,农机驾驶员领取牌照、证件年检过程繁琐。
4.乡镇农机站缺失。我县15个乡镇的农业站与农机站合并后,农机站管理职能逐渐消失,不便于偏远地区的农机管理,导致全县农机服务不到位。
5.农机推广与配套服务脱节。我县农机配套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农民普遍遇到农机使用、维护等方面的障碍。农机维修网点少,维修服务基础设施差,售后服务跟不上。农机厂家只管生产、卖车,更多的是考虑成本,维修服务的事基本不关心,老百姓的车坏了就只好到修理部修,很不方便,一旦农机在农忙时节出现技术问题,若遇到维修困难的情况,就会耽误农时,这样一来,农民利益就很容易受到损害。
6.人才流失严重。由于我县是农机弱县,很多农机专业人才毕业后均选择四平、农安等农机大县,导致我县农机专业人才非常缺失。调查中了解到,农机服务单位仅有两名本科农机专业人员,小部分中专、大专学历,多数工作人员专业与农机不符,这就导致农机管理专业强度不够。我县不仅专业人才缺失,而且还人员老龄化。经调查,农机监管单位一共在编人员50人,45岁以上人员占到了全员的90%。导致农机工作效率较低,吸收新鲜事物能力差,服务不到位等。
7.由于受资金制约,全县农机服务基层单位办公条件差,服务大厅桌椅是十几年前购买的,计算机严重缺失,几人用一台,很多工作流程还用纸质,驾驶员办理相关证件还要自备复印件、照片等。而农机保有量每年以600台速度增加,伴随着业务量大,不安全因素与日俱增,管理面大、死角多,现有办公场所已满足不了所需,不能更好地为农机驾驶员提供服务。
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和技术支持。同省农机领导单位进行沟通,及时汇报我县农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听取上级领导及专业人士的意见,请求有关部门填补相关法律空白。向兄弟单位学习好的管理经验,争取早日实现农机监管法治化,全面开展农机监管服务工作。
2.强化对农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请专业人士对农机工作人员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对其专业知识进行考核,提高其专业素质。扩大管理人员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使队伍年轻化,在工作中调动全员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培养工作者以农为本、全心全意服务农民的理念。
3.加大阳光工程和购机补贴力度,继续加大力度贯彻国家农业方针政策。在阳光工程培训上,着重培训驾驶员安全驾驶及农机维修知识,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遇到简单的机械故障自己及时维修,提高机械的使用率,减少闲置机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可以考虑适当延伸和拓展,增加对农机购置后配套服务的内容,比如农机售后服务的保障,最大限度的保障农民的利益。作为基层服务单位紧紧遵循国家富民扶民政策,要更广泛、更深层的服务农民,更大地调动农民购机积极性,把国家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4.充实乡镇农机服务人员。各乡镇至少有一名专业人员负责农机服务等工作的实施,或者按乡镇区域划分,几个乡镇的农机工作由一人落实,这样可以提高农机管理工作效率,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让每个农机手知法、懂法,依法办事,避免服务不到位现象。
5.合理布局,增设维修服务网点。要把农机维修服务站设到田间地头,做到上门服务,及时服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真正解决农机维修难、维修不及时的问题,每年定期对全县农机进行几次检修,防止出现耽误农时事情的发生。
6.加强农机监管执法力度。建议设立农机安全执法机构,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必要时安排一至两名坐班警察,遇到严重农机交通事故或者纠纷可以及时出警,避免责任推诿和伤亡事件发生。农机监理站执法检查要深入场院、村路和农田,严肃查处农用机械无牌照、无证件、无档案等“黑车”问题,及时补办建档,逐步完成规范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