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近代建筑饰面的主要类型及特点初探
张学严+郑力鹏
摘要:广州近代建筑遗存众多,类型多样,建筑饰面更是异彩纷呈,构成了广州独具特色的城市历史风貌,近代建筑饰面的研究对于延续广州城市历史景观有着重要意义。在现场调研、测绘图纸和相关文献史料的收集整理基础上,梳理了广州近代建筑饰面的主要类型及其运用情况,从中揭示了广州近代建筑饰面的风格特征、地域特征、时代特征和技术特征,希望对当今的各类建筑饰面设计有所启示,从而更好地延续广州城市历史景观。
关键词:广州;近代建筑;建筑饰面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2-0021-06
收稿日期:2017-03-06
修回日期:2017-03-23
Abstract: Guangzhou has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heritage, which has multiple building facing types. The diverse facing constitutes the unique city historical style of Guangzhou. The study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facing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ontinuation of historical landscape in Guangzhou.By using the methods of spot investigation, mapping drawings and relevant documents collection,we categorized main facing types and applic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research aim to find out some enlightenment for todays facing design, so as to be a better continuation of Guangzhou city historical landscape.
Key words: Guangzhou; Modern architecture; Building facing
广州作为近代大都市的典型代表,近代建筑遗存众多,在秉承岭南传统装饰工艺砖石雕作、木雕、灰塑等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多样的建筑饰面,如清水砖墙饰面、石材饰面、拉毛粉刷饰面、水刷石饰面、水磨石饰面、面砖饰面等,各类饰面异彩纷呈,构成了广州独具特色的城市历史风貌。
1广州近代建筑的典型饰面
通过对广州各类近代建筑的现场调研、查阅部分测绘图纸和相关文献史料[1],从而归纳出广州各类型建筑的饰面有如下六种主要类型:
1.1清水砖墙饰面
清水砖墙指砖外墙砌成后,只需要勾缝即完成工作,不需要进行外墙面装饰,质量高且美观的砌砖本身加上规范整齐的灰缝构成了优美的建筑外观。清水砖墙工艺在中国古已有之,广州传统建筑通常运用“丝缝”“淌白”“糙砌”等工艺砌筑清水青砖墙,砌筑的墙面平整而美观,特别是丝缝做法,广州地区俗称“壁上磨”,墙体砌筑完毕后还须进行水磨青砖,使墙面平滑如镜,多用于门面等部位[2]。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式红砖开始广泛运用于沙面租界建筑和各地西洋式建筑[3],洋务运动之后,机制红砖的生产从无到有,产量不断提高,红砖被用于各类西式建筑,清水红砖墙饰面也成为这类建筑的标志性“外衣”,成为广州近代建筑重要的外墙饰面类型之一。
有别于传统清水青砖墙,近代广州的清水红砖墙主要采用英国式砌法(English bond)和佛兰芒式砌法(Flemish bond)(图1),并在墙腰、窗套、檐口、窗下墙等装饰重点部位做出线脚花饰和拼花图案,再结合不同勾缝的处理营造出更为丰富的装饰效果。典型代表如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學)马丁堂,该建筑采用的中式屋顶和西式墙身的组合方式奠定了岭南大学建筑风格的基调[4](图2);沙面大街2、4、6号原海关馆舍,正立面红砖白缝的清水砖柱与白色饰线搭配,使得体量庞大的建筑看起来轻盈通透,是为典型的安妮女王复兴风格特征(图3)。
1.2石材饰面
广东的石矿资源较为丰富,远古时代便已开采。在广州传统建筑中,石材主要用于基础、台基、柱梁、门窗套等,通过石面本身的纹理图案和精美的雕饰表达装饰效果。
近代以来,石材也被应用于广州各类西式建筑中,除了整石砌筑的石构建筑如石室圣心大教堂等,石材也被用于半地下室外墙、基座层外墙以及各类西式建筑元素如柱式、山花、额枋等处。对于此类的石材饰面,严格来说也属于“清水”饰面形式的一种,即通过石材本身的表面纹理、砌筑方式和石作线脚来表达装饰效果。典型代表如粤海关旧址基座层粗斫的蘑菇状花岗岩饰面(图4)。而石材作为贴面材料应用于广州近代建筑的实例也有不少,如原市立中山图书馆大厅的大理石墙裙和铺地,中山纪念堂的大理石铺地,辽宁青石墙裙,等。
1.3水刷石饰面
水刷石在广州地区又被称为“水洗石米”“洗石子”“上海批荡”,是以水泥砂浆为胶凝材料,以小粒径的天然石粒石渣为骨料,混合制成水泥石渣混合浆涂抹于建筑表层半凝固后,用毛刷蘸水刷洗并以水喷淋使石渣半露后硬结形成的饰面层。水刷石因经济实用、耐久耐候及其天然美观的装饰效果在20世纪初传入广州之后就得到迅速推广,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成为清水砖墙饰面之外最为常见的饰面类型之一。
作为一种仿石饰面,通过不同粒径、色泽、质感的石粒石渣以及色料的选择,再结合分格缝的处理,水刷石可以模仿天然石材的装饰效果。同时,水刷石具备很强的可塑性,不仅可以替代石材装饰整个立面,还可以作出复杂的线脚、花饰来表达各类西式建筑元素。
基督教东山堂采用白色水洗石米外墙,通过分格缝模仿石砌立面,远远观之似与石材无二(图5);龙津西路83号原昌兴大押为骑楼建筑,正立面的仿爱奥尼式柱头、巴洛克浮雕都体现了水刷石的可塑性(图6)。
1.4水磨石饰面
水磨石同水刷石一样也属于仿石粉刷,在广州地区又被称为“水磨石米”“磨石子”“意大利批荡”,是在水泥浆内加入石粒和颜料,制成水泥石粒浆进行罩面粉刷,然后再进行水磨磨光,制成可见石粒的平整饰面[5]。根据骨料、颜料的不同可以制作出色彩、图案丰富的水磨石。
水磨石强度高、耐磨耐水的特性在潮湿多雨的广州地区既不容易褪色也不容易脏污,非常适合作室内墙裙饰面、地面铺装以及室外图案装饰。所以广州近代建筑虽然没有把水磨石作为主要的外墙饰面材料,但常用于檐下彩绘装饰、柱身饰面、地面铺装、楼梯饰面、室内墙裙饰面,应用也十分广泛,典型代表有中山纪念堂,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的理学院生物地质地理教室(现华南农业大学5号楼)(图7)、文学院楼(现华南理工大学5号楼)等。
1.5拉毛粉刷饰面
拉毛粉刷是在水泥砂浆或水泥混合砂浆抹灰中层上,抹上水泥混合砂浆、纸筋石灰或水泥石灰浆等,并利用拉毛工具将砂浆拉起波纹和斑点的毛头,做成装饰面层。作为西方传统的外墙抹灰工艺,拉毛粉刷随着西方建筑体系的引入而应用在广州的近代建筑中,常见于沙面洋行建筑、骑楼商业建筑、近现代住宅等。
岭南建筑师黄玉瑜设计的自宅,外墙采用乳黄色水泥花饰拉毛粉刷,花朵形的拉毛图案形成了丰富的装饰效果,与底层的火焰形券一道构成了西班牙风格的建筑特征(图8);光孝堂采用红砖砌筑,外墙全为黄沙水泥拉毛粉刷饰面,与中式坡屋顶组合,融西方建筑艺术与岭南特色于一体;同光孝堂一样采用红砖砌筑和黄沙水泥拉毛粉刷外墙饰面的龙骧大街8、10、12、14号民居,其方正的体块和立面几何形的装饰线条则体现了早期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
1.6面砖饰面
面砖材料也是近代以来出现的饰面新材料,广州近代建筑饰面常用的饰面砖主要有泰山砖、彩釉陶砖、陶瓷锦砖(马赛克)、琉璃砖等,另外广州近代建筑常用花阶砖和水泥花砖作为地面铺装材料,风靡一时。相较于民国中后期上海蓬勃发展的建材业,除了生产花阶砖和水泥花砖,近代广州专门生产外墙饰面砖的厂家较少,几乎全部依靠进口或购自国内上海等地的现代陶瓷制品厂家,如中山纪念堂外墙的黄色泰山毛面砖即来自上海泰山砖瓦公司。
其他面砖饰面,如彩釉陶砖和陶瓷锦砖因其色彩绚丽、防水耐候,多见于广州近代“中国固有式”建筑的檐下、天花和墙身重点部位装饰,以展示各类中式装饰图案。岭南建筑师杨锡宗设计的仲元图书馆、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教学楼、宿舍楼等建筑的檐下彩画和墙身饰面采用的彩釉陶砖绚丽多彩,至今仍熠熠生辉[6]。
2广州近代建筑饰面的典型特征
2.1装饰艺术的风格特征
从西方建筑体系传入之初的殖民地外廊式风格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广州的近代建筑紧跟西方建筑的潮流,其间各种风格粉墨登场,如古典复兴、浪漫主义(哥特复兴)、折衷主义、中西合璧等等[7]。在这些风格的演变中,建筑饰面作为建筑的“外衣”,也具有了各类建筑的风格特征。
纵观各种风格的建筑,似乎都能见到清水砖墙饰面的影子,然而清水砖很难表达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柱式、山花等部位,最初只能由石材或灰塑等代替,随着水泥的普及以及仿石饰面的引入和发展,古典主义建筑元素得以通过水泥批荡、水刷石、水磨石等新的饰面类型来表达。至于后期的现代主义风格卸下种种装饰时,饰面则成了包裹现代主义“骨架”的“皮囊”,作为装饰建筑的纯粹表皮。
如沙面的蘇联领事馆,清水砖墙饰面配上白色批荡的饰线,构成了英国维多利亚式建筑风格特征;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理学院化学教室(现华南理工大学6号楼,图9),其清水砖墙的西式墙身、水磨石的红柱、彩釉陶砖的彩画和涂饰的雀替,以及中国式的大屋顶构成了此类建筑的直观印象,成为“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的外观特征。
2.2中西合璧的地域特征
西方建筑体系在传入广州之初即存在着文化适应的过程,从最初沙面建筑的西式移植到近代教会建筑的探索实践,再到“中国固有式”形式的提倡与实践,广州近代建筑的饰面成了中西文化表现的载体。同时,广州地区鲜明的传统文化带有强烈的地域特征,转嫁到饰面表现上即是与岭南传统材料、工艺的融合[8]。
如沙面北街73号和沙面大街61号(图10)两处建筑,正立面采用清水青砖与水刷石相组合的饰面形式,将岭南传统的水磨青砖对缝工艺和当时流行的水刷石仿石工艺相结合,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地域特征。而教会建筑和“中国固有式”建筑的探索实践则更进一步,除了典型的大屋顶之外,檐下额枋上的彩画饰面、墙身的琉璃砖和灰塑装饰、清水砖拼花的中式图案等,皆从饰面上表达了在西式建筑体系中融合中式元素的欲望。其中尤以表现彩画的水磨石饰面为代表,超脱其作为西式仿石材料的初衷而用来描绘中式彩画,这一饰面本身即是中西合璧的典型,而水磨石也因其适应广州潮湿多雨的气候而被赋予了鲜明的地域特征。
2.3“表里不一”的时代特征
从最初的清水砖墙饰面、石材饰面到随后出现的各种粉刷饰面、面砖饰面,虽然清水砖墙这种“皮骨一体”的饰面类型一直流行着,但由于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现代结构形式的应用,广州近代建筑饰面走向了内外有别的时代。即使墙内采用的仍是红砖,最外层却可以采取任何类型的饰面。
即使是清水砖墙饰面,当其应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之上时,也呈现了其“表里不一”的特征,如建于1934年的国立中大石牌校区发电厂(现华南理工大学发电所餐厅,图11),为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其钢筋混凝土的骨架外包裹的虽然是清水红砖墙,但是最外层的清水红砖已经成为纯粹的外墙面材,长宽尺寸虽与同期其他建筑用砖一样,而厚度却仅约32 mm。其每块砖之间的竖向通缝也诚实地表达了贴面的做法,而不是如砖墙一般的丁顺砌法。
2.4仿石工艺的技术特征
水刷石和水磨石作为仿石饰面,由于其特殊的工艺带有了典型的技术特征。仿石饰面的诉求来自于石材成本过高,以砖石为主要原料的西方建筑体系传入广州的时候即有仿石饰面的探索和实践。如沙面一街3号建筑,外墙饰面为仿海边水成岩石装饰。同样的手法也可见于广东邮务管理局旧址(图12)。
有趣的是水刷石和水磨石这两种仿石饰面发展到后来都超脱了其仿石的初衷,变成了纯粹的建筑表皮或图案纹样的载体。如通过分格缝模仿石砌的勾缝,水刷石可以更真实地模仿石材砌筑的样式,而到了后期,在大片水刷石饰面上,只有横向上有分格缝或甚至直接取消,相较于建筑风格的表现,其仿石的意义和作用相对减弱。而水磨石在广州近代建筑中的运用最初仅限于地面铺装、楼梯、墙裙等处的饰面,但到了吕彦直、林克明、郑校之、余清江等人设计的“中国固有式”建筑中,水磨石因其适应气候的特性成了檐下彩画的载体,这一转变不只是因为其仿石效果,更多的因素还在于其适应廣州气候、色彩丰富、拼花自由、不易褪色和剥落的优良特性。
3小结
观察广州当今的城市建筑风貌,众多的近代建筑常被各种新建建筑所包围,新旧建筑杂处,最明显的差异莫过于建筑饰面。随着各种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现代建筑饰面有了更多的选择,广州近代建筑饰面对于建筑风格、地域、时代和技术特征的表达或许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注:图1根据詹姆斯·W·P·坎贝尔所著一书自绘;图9的测绘图引自赵建华学位论文《原国立中大石牌校区历史建筑保护初探》;图11根据测绘数据自绘;其余照片均为作者自摄。
参考文献:
[1] 陈建华.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M]. 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2] 李敏锋. 明清广府地区砖作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3] 彭长歆. 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4.
[4] 董黎. 岭南近代教会建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 董珂. 上海近代历史建筑饰面的演变及价值解析[D]. 上海:同济大学, 2013.[6] 赵芸菲. 广东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彩画饰面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7] 郑力鹏. 广州沙面建筑风貌及其保护的建议[J]. 华中建筑,2002(5):20-23.[8] 贾超,郑力鹏. 广东工业建筑遗产之岭南特色[J]. 南方建筑,2016(2):6-11.
作者简介:
张学严/1989年生/在读研究生/专业方向为建筑遗产保护
摘要:广州近代建筑遗存众多,类型多样,建筑饰面更是异彩纷呈,构成了广州独具特色的城市历史风貌,近代建筑饰面的研究对于延续广州城市历史景观有着重要意义。在现场调研、测绘图纸和相关文献史料的收集整理基础上,梳理了广州近代建筑饰面的主要类型及其运用情况,从中揭示了广州近代建筑饰面的风格特征、地域特征、时代特征和技术特征,希望对当今的各类建筑饰面设计有所启示,从而更好地延续广州城市历史景观。
关键词:广州;近代建筑;建筑饰面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2-0021-06
收稿日期:2017-03-06
修回日期:2017-03-23
Abstract: Guangzhou has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heritage, which has multiple building facing types. The diverse facing constitutes the unique city historical style of Guangzhou. The study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facing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ontinuation of historical landscape in Guangzhou.By using the methods of spot investigation, mapping drawings and relevant documents collection,we categorized main facing types and applic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research aim to find out some enlightenment for todays facing design, so as to be a better continuation of Guangzhou city historical landscape.
Key words: Guangzhou; Modern architecture; Building facing
广州作为近代大都市的典型代表,近代建筑遗存众多,在秉承岭南传统装饰工艺砖石雕作、木雕、灰塑等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多样的建筑饰面,如清水砖墙饰面、石材饰面、拉毛粉刷饰面、水刷石饰面、水磨石饰面、面砖饰面等,各类饰面异彩纷呈,构成了广州独具特色的城市历史风貌。
1广州近代建筑的典型饰面
通过对广州各类近代建筑的现场调研、查阅部分测绘图纸和相关文献史料[1],从而归纳出广州各类型建筑的饰面有如下六种主要类型:
1.1清水砖墙饰面
清水砖墙指砖外墙砌成后,只需要勾缝即完成工作,不需要进行外墙面装饰,质量高且美观的砌砖本身加上规范整齐的灰缝构成了优美的建筑外观。清水砖墙工艺在中国古已有之,广州传统建筑通常运用“丝缝”“淌白”“糙砌”等工艺砌筑清水青砖墙,砌筑的墙面平整而美观,特别是丝缝做法,广州地区俗称“壁上磨”,墙体砌筑完毕后还须进行水磨青砖,使墙面平滑如镜,多用于门面等部位[2]。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式红砖开始广泛运用于沙面租界建筑和各地西洋式建筑[3],洋务运动之后,机制红砖的生产从无到有,产量不断提高,红砖被用于各类西式建筑,清水红砖墙饰面也成为这类建筑的标志性“外衣”,成为广州近代建筑重要的外墙饰面类型之一。
有别于传统清水青砖墙,近代广州的清水红砖墙主要采用英国式砌法(English bond)和佛兰芒式砌法(Flemish bond)(图1),并在墙腰、窗套、檐口、窗下墙等装饰重点部位做出线脚花饰和拼花图案,再结合不同勾缝的处理营造出更为丰富的装饰效果。典型代表如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學)马丁堂,该建筑采用的中式屋顶和西式墙身的组合方式奠定了岭南大学建筑风格的基调[4](图2);沙面大街2、4、6号原海关馆舍,正立面红砖白缝的清水砖柱与白色饰线搭配,使得体量庞大的建筑看起来轻盈通透,是为典型的安妮女王复兴风格特征(图3)。
1.2石材饰面
广东的石矿资源较为丰富,远古时代便已开采。在广州传统建筑中,石材主要用于基础、台基、柱梁、门窗套等,通过石面本身的纹理图案和精美的雕饰表达装饰效果。
近代以来,石材也被应用于广州各类西式建筑中,除了整石砌筑的石构建筑如石室圣心大教堂等,石材也被用于半地下室外墙、基座层外墙以及各类西式建筑元素如柱式、山花、额枋等处。对于此类的石材饰面,严格来说也属于“清水”饰面形式的一种,即通过石材本身的表面纹理、砌筑方式和石作线脚来表达装饰效果。典型代表如粤海关旧址基座层粗斫的蘑菇状花岗岩饰面(图4)。而石材作为贴面材料应用于广州近代建筑的实例也有不少,如原市立中山图书馆大厅的大理石墙裙和铺地,中山纪念堂的大理石铺地,辽宁青石墙裙,等。
1.3水刷石饰面
水刷石在广州地区又被称为“水洗石米”“洗石子”“上海批荡”,是以水泥砂浆为胶凝材料,以小粒径的天然石粒石渣为骨料,混合制成水泥石渣混合浆涂抹于建筑表层半凝固后,用毛刷蘸水刷洗并以水喷淋使石渣半露后硬结形成的饰面层。水刷石因经济实用、耐久耐候及其天然美观的装饰效果在20世纪初传入广州之后就得到迅速推广,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成为清水砖墙饰面之外最为常见的饰面类型之一。
作为一种仿石饰面,通过不同粒径、色泽、质感的石粒石渣以及色料的选择,再结合分格缝的处理,水刷石可以模仿天然石材的装饰效果。同时,水刷石具备很强的可塑性,不仅可以替代石材装饰整个立面,还可以作出复杂的线脚、花饰来表达各类西式建筑元素。
基督教东山堂采用白色水洗石米外墙,通过分格缝模仿石砌立面,远远观之似与石材无二(图5);龙津西路83号原昌兴大押为骑楼建筑,正立面的仿爱奥尼式柱头、巴洛克浮雕都体现了水刷石的可塑性(图6)。
1.4水磨石饰面
水磨石同水刷石一样也属于仿石粉刷,在广州地区又被称为“水磨石米”“磨石子”“意大利批荡”,是在水泥浆内加入石粒和颜料,制成水泥石粒浆进行罩面粉刷,然后再进行水磨磨光,制成可见石粒的平整饰面[5]。根据骨料、颜料的不同可以制作出色彩、图案丰富的水磨石。
水磨石强度高、耐磨耐水的特性在潮湿多雨的广州地区既不容易褪色也不容易脏污,非常适合作室内墙裙饰面、地面铺装以及室外图案装饰。所以广州近代建筑虽然没有把水磨石作为主要的外墙饰面材料,但常用于檐下彩绘装饰、柱身饰面、地面铺装、楼梯饰面、室内墙裙饰面,应用也十分广泛,典型代表有中山纪念堂,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的理学院生物地质地理教室(现华南农业大学5号楼)(图7)、文学院楼(现华南理工大学5号楼)等。
1.5拉毛粉刷饰面
拉毛粉刷是在水泥砂浆或水泥混合砂浆抹灰中层上,抹上水泥混合砂浆、纸筋石灰或水泥石灰浆等,并利用拉毛工具将砂浆拉起波纹和斑点的毛头,做成装饰面层。作为西方传统的外墙抹灰工艺,拉毛粉刷随着西方建筑体系的引入而应用在广州的近代建筑中,常见于沙面洋行建筑、骑楼商业建筑、近现代住宅等。
岭南建筑师黄玉瑜设计的自宅,外墙采用乳黄色水泥花饰拉毛粉刷,花朵形的拉毛图案形成了丰富的装饰效果,与底层的火焰形券一道构成了西班牙风格的建筑特征(图8);光孝堂采用红砖砌筑,外墙全为黄沙水泥拉毛粉刷饰面,与中式坡屋顶组合,融西方建筑艺术与岭南特色于一体;同光孝堂一样采用红砖砌筑和黄沙水泥拉毛粉刷外墙饰面的龙骧大街8、10、12、14号民居,其方正的体块和立面几何形的装饰线条则体现了早期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
1.6面砖饰面
面砖材料也是近代以来出现的饰面新材料,广州近代建筑饰面常用的饰面砖主要有泰山砖、彩釉陶砖、陶瓷锦砖(马赛克)、琉璃砖等,另外广州近代建筑常用花阶砖和水泥花砖作为地面铺装材料,风靡一时。相较于民国中后期上海蓬勃发展的建材业,除了生产花阶砖和水泥花砖,近代广州专门生产外墙饰面砖的厂家较少,几乎全部依靠进口或购自国内上海等地的现代陶瓷制品厂家,如中山纪念堂外墙的黄色泰山毛面砖即来自上海泰山砖瓦公司。
其他面砖饰面,如彩釉陶砖和陶瓷锦砖因其色彩绚丽、防水耐候,多见于广州近代“中国固有式”建筑的檐下、天花和墙身重点部位装饰,以展示各类中式装饰图案。岭南建筑师杨锡宗设计的仲元图书馆、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教学楼、宿舍楼等建筑的檐下彩画和墙身饰面采用的彩釉陶砖绚丽多彩,至今仍熠熠生辉[6]。
2广州近代建筑饰面的典型特征
2.1装饰艺术的风格特征
从西方建筑体系传入之初的殖民地外廊式风格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广州的近代建筑紧跟西方建筑的潮流,其间各种风格粉墨登场,如古典复兴、浪漫主义(哥特复兴)、折衷主义、中西合璧等等[7]。在这些风格的演变中,建筑饰面作为建筑的“外衣”,也具有了各类建筑的风格特征。
纵观各种风格的建筑,似乎都能见到清水砖墙饰面的影子,然而清水砖很难表达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柱式、山花等部位,最初只能由石材或灰塑等代替,随着水泥的普及以及仿石饰面的引入和发展,古典主义建筑元素得以通过水泥批荡、水刷石、水磨石等新的饰面类型来表达。至于后期的现代主义风格卸下种种装饰时,饰面则成了包裹现代主义“骨架”的“皮囊”,作为装饰建筑的纯粹表皮。
如沙面的蘇联领事馆,清水砖墙饰面配上白色批荡的饰线,构成了英国维多利亚式建筑风格特征;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理学院化学教室(现华南理工大学6号楼,图9),其清水砖墙的西式墙身、水磨石的红柱、彩釉陶砖的彩画和涂饰的雀替,以及中国式的大屋顶构成了此类建筑的直观印象,成为“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的外观特征。
2.2中西合璧的地域特征
西方建筑体系在传入广州之初即存在着文化适应的过程,从最初沙面建筑的西式移植到近代教会建筑的探索实践,再到“中国固有式”形式的提倡与实践,广州近代建筑的饰面成了中西文化表现的载体。同时,广州地区鲜明的传统文化带有强烈的地域特征,转嫁到饰面表现上即是与岭南传统材料、工艺的融合[8]。
如沙面北街73号和沙面大街61号(图10)两处建筑,正立面采用清水青砖与水刷石相组合的饰面形式,将岭南传统的水磨青砖对缝工艺和当时流行的水刷石仿石工艺相结合,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地域特征。而教会建筑和“中国固有式”建筑的探索实践则更进一步,除了典型的大屋顶之外,檐下额枋上的彩画饰面、墙身的琉璃砖和灰塑装饰、清水砖拼花的中式图案等,皆从饰面上表达了在西式建筑体系中融合中式元素的欲望。其中尤以表现彩画的水磨石饰面为代表,超脱其作为西式仿石材料的初衷而用来描绘中式彩画,这一饰面本身即是中西合璧的典型,而水磨石也因其适应广州潮湿多雨的气候而被赋予了鲜明的地域特征。
2.3“表里不一”的时代特征
从最初的清水砖墙饰面、石材饰面到随后出现的各种粉刷饰面、面砖饰面,虽然清水砖墙这种“皮骨一体”的饰面类型一直流行着,但由于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现代结构形式的应用,广州近代建筑饰面走向了内外有别的时代。即使墙内采用的仍是红砖,最外层却可以采取任何类型的饰面。
即使是清水砖墙饰面,当其应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之上时,也呈现了其“表里不一”的特征,如建于1934年的国立中大石牌校区发电厂(现华南理工大学发电所餐厅,图11),为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其钢筋混凝土的骨架外包裹的虽然是清水红砖墙,但是最外层的清水红砖已经成为纯粹的外墙面材,长宽尺寸虽与同期其他建筑用砖一样,而厚度却仅约32 mm。其每块砖之间的竖向通缝也诚实地表达了贴面的做法,而不是如砖墙一般的丁顺砌法。
2.4仿石工艺的技术特征
水刷石和水磨石作为仿石饰面,由于其特殊的工艺带有了典型的技术特征。仿石饰面的诉求来自于石材成本过高,以砖石为主要原料的西方建筑体系传入广州的时候即有仿石饰面的探索和实践。如沙面一街3号建筑,外墙饰面为仿海边水成岩石装饰。同样的手法也可见于广东邮务管理局旧址(图12)。
有趣的是水刷石和水磨石这两种仿石饰面发展到后来都超脱了其仿石的初衷,变成了纯粹的建筑表皮或图案纹样的载体。如通过分格缝模仿石砌的勾缝,水刷石可以更真实地模仿石材砌筑的样式,而到了后期,在大片水刷石饰面上,只有横向上有分格缝或甚至直接取消,相较于建筑风格的表现,其仿石的意义和作用相对减弱。而水磨石在广州近代建筑中的运用最初仅限于地面铺装、楼梯、墙裙等处的饰面,但到了吕彦直、林克明、郑校之、余清江等人设计的“中国固有式”建筑中,水磨石因其适应气候的特性成了檐下彩画的载体,这一转变不只是因为其仿石效果,更多的因素还在于其适应廣州气候、色彩丰富、拼花自由、不易褪色和剥落的优良特性。
3小结
观察广州当今的城市建筑风貌,众多的近代建筑常被各种新建建筑所包围,新旧建筑杂处,最明显的差异莫过于建筑饰面。随着各种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现代建筑饰面有了更多的选择,广州近代建筑饰面对于建筑风格、地域、时代和技术特征的表达或许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注:图1根据詹姆斯·W·P·坎贝尔所著一书自绘;图9的测绘图引自赵建华学位论文《原国立中大石牌校区历史建筑保护初探》;图11根据测绘数据自绘;其余照片均为作者自摄。
参考文献:
[1] 陈建华.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M]. 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2] 李敏锋. 明清广府地区砖作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3] 彭长歆. 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4.
[4] 董黎. 岭南近代教会建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 董珂. 上海近代历史建筑饰面的演变及价值解析[D]. 上海:同济大学, 2013.[6] 赵芸菲. 广东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彩画饰面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7] 郑力鹏. 广州沙面建筑风貌及其保护的建议[J]. 华中建筑,2002(5):20-23.[8] 贾超,郑力鹏. 广东工业建筑遗产之岭南特色[J]. 南方建筑,2016(2):6-11.
作者简介:
张学严/1989年生/在读研究生/专业方向为建筑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