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采茶戏演员到文化官员

    王沥沥

    【摘 要】在赣南音乐界,张宇俊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他曾经是赣南采茶戏的著名演员,拥有金子般的嗓音和韵味醇厚的唱腔,以一部《怎么谈不拢》蜚声全国。告别舞台之后,他成为一名文化官员,为赣南的文化事业,特别是赣南采茶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关键词】张宇俊;赣南采茶戏;赣南音乐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035-02

    因父亲早年在赣州即与张宇俊交往甚厚的缘故,笔者很小便与他有过接触,一直亲切地称他“张大爷”。在童年的记忆里,张大爷人很和气,脸上总是带着笑容,父母一直都非常尊重他,视其为良师益友,逢年过节总是要邀请他来家里吃饭或者去他家拜访,不过那时候我对于张宇俊的艺术成就并不十分了解。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从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毕业,来到广州星海音乐学院教习中国传统音乐,便萌生了想为他写作一本个人回忆录的想法,因为他是目前健在的赣南采茶戏艺术家里资历最老的一位了,他见证了赣南采茶戏近代最为辉煌的岁月,也为赣南采茶戏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舞台上的金嗓子

    张宇俊1945年出生于江西广昌赤水镇一个没落的富商家庭,他银铃般的歌喉自小就很出名,中学的音乐老师看中他的音乐才华,建议他去广昌县采茶剧团工作,出于对音乐的爱好以及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的考虑,他接受了老师的建议,从此走上了采茶戏表演之路,那一年张宇俊还不到15岁。

    1960年,剧团选送张宇俊去位于区首府赣州市的赣南文艺学校青年演员进修班学习,一进校,他金子般的嗓音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赣南采茶戏著名的旦角表演艺术家赵茵①曾回忆说:“张宇俊在文艺学校学习的时候很有名气,因为他嗓子特别好。当时上面有领导来赣州视察工作或者访问,赣南采茶剧团和文艺学校的演员和学生总是被叫去负责接待,张宇俊经常在里面唱歌,他完全就是一个女娃子的声音,如果你不见人,光听声音,一定会误以为是个妹崽子②在唱,唱得特别甜美、特好!我总是会忍不住停下来听。”③由于嗓子条件好,学校安排张宇俊随赣南采茶戏老艺人谢德胜学习唱腔。谢德胜是1949年建国以后第一批进入城市的赣南采茶戏艺人,他以嗓音高亢、音域宽广、唱腔华丽而著称,在艺校教书的时候已经是64岁高龄了,依然是风采不减当年。

    二、一部《怎么谈不拢》,享誉全国

    《怎么谈不拢》是赣南采茶戏首部被搬上电影荧幕并产生巨大反响的作品,剧中的男主角“新有”的扮演者正是张宇俊。

    在这部戏中,张宇俊成功塑造了一位劳动积极、一心为集体的进步农村青年形象,他的表演细腻准确,唱腔优美高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赣南采茶戏的艺术魅力。这出戏在1964年12月被搬上舞台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主流新闻媒体在当时都做了大量的报道和评论,高度赞扬了江西小戏的浓郁生活气息、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积极的戏剧主题意义,同时也吸引了上海和北京的许多专业剧团前来学戏,上海唱片社还为《怎么谈不拢》灌录了一张黑胶唱片,一时间,《怎么谈不拢》成为了当时许多人皆知的著名采茶戏作品,而他也凭借这一部作品达到了艺术的辉煌时期。

    三、赣南艺术界著名的“张科”

    1972年,张宇俊调离了赣南采茶剧团,进入赣州地区文化局工作,八十年代初,文化局设立艺术科,他便一直在艺术科搞管理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年。

    在这二十年中,张宇俊做到了从一个采茶戏演员到文化官员的完美蜕变。由于有过长期的剧团工作经历,他具备更为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很好地与剧团进行沟通和指导,体察基层的难处,制定出合理的文化政策并进行良好、有效的实施。张宇俊在文化局的二十年工作生涯,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张科”,他为赣南音乐所做的实事至今被大家称道。

    上世纪70年代末到八十年代,赣南的演出市场非常繁荣,剧团每年的演出多达三百余场,同时还要常常参加各类调演和汇演,张宇俊也将他的工作重点放在抓作品、挖掘和培养人才上。他经常下到剧团看排练,看演出,并帮剧团解决实际困难。有一次,他下到于都县采茶剧团,发现练功场条件很艰苦,连钢琴都没有,练声受到影响。于是积极与省文化厅领导沟通,最终为剧团购置了一架钢琴,解决了剧团的声乐训练问题。为了保证剧团业务水平以及促进作品创作,张宇俊还以文化局艺术科的名义,组织专家每年对专业剧团进行基本功训练考核以及召开剧本调验会,这一方面督促了演职人员的专业训练,另一方面也保证了戏剧作品层出不穷。

    张宇俊凭借着敏锐的艺术直觉和专业积累,在发掘培养人才上做出了巨大贡献。著名二胡演奏家王亮生、著名戏剧导演和采茶戏演员张曼君、著名采茶戏旦角表演艺术家黄玉英和龙红、著名采茶戏丑行表演艺术家杨明瑞都是经由张宇俊这位伯乐提点发掘的。在这些艺术家的成长经历中,张宇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张宇俊,他们或许难以达到今天的艺术高度。比如有着“江西第一把二胡”美誉的演奏家王亮生,最早在兴国县文工团拉琴,张宇俊在受剧团邀请去看刚刚排练出来的新戏《一箭仇》的演出中,被二胡优美的声音和良好的技术所吸引,艺术直感告诉他,这必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器乐演奏人才,于是散戏后,他特意打听了演奏者的名字,记在了心里。时隔不久,便启用王亮生参加全省青年演员汇演,在借调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因为王亮生是剧团的主胡,当时剧团在外地演出,不希望他离团参加比赛,张宇俊连续几个电话打给团领导,强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最后才使王亮生顺利参加汇演,最终捧得省级表演奖。1982年,王亮生又被派往参加全国民族器乐独奏观摩演出,获得文化部颁发的表演奖。省级汇演获奖之后,张宇俊便积极策划将王亮生调入赣南歌舞剧团,希望将他培养成专门的二胡独奏演员,在文化局的工作讨论会上,他直接点名,提出调动议案,并很快完成了调动工作。

    在文化局工作的二十年里,张宇俊所取得的工作成就是令人瞩目的,他抓出了《茶童戏主》、《试妻》、《山歌情》等几部重要的戏剧力作,为赣南采茶戏赢得了全国性的影响,其中《山歌情》更是赣南采茶戏第一部获得中宣部授予的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主演龙红摘得了第1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文华表演奖,剧本获得1993年的曹禺剧作奖,此剧也将赣南的戏剧、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创作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晚来耕种桑榆田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表达了人生暮年的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生命态度。如今,张宇俊已经退休,作为一位多年活跃于赣南艺术界的知名人物,他退而不休,继续耕种着自己的桑榆田,为赣南音乐的建设发挥余热。

    他尤其是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对于赣南采茶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理论研究中。2007—2009年,他被聘为赣南文艺学校的采茶戏唱腔课老师,教授年轻学生传统曲牌唱腔,与此同时还传授了20余首传统曲牌给在校的近十名声乐教师,并录制了82首传统曲牌唱腔的音乐资料。2010年7月,他受邀进入赣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其间,他一方面积极完成传承人的材料和相关证件的编印上报工作,另一方面参与了几部赣南采茶戏音乐书籍的出版准备工作,协助完成出版了讲述赣南采茶戏老艺人徐荣秀艺术人生的专著《母亲的戏剧人生》(2011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赣南采茶戏音乐》(王爱生主编,2013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发行),同时也完成了个人理论专著《奇葩隽永》,此书系统介绍了赣南采茶戏传统曲牌以及唱腔艺术特征,并已于2013年4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正式发行。为配合《奇葩隽永》,张宇俊又从书中挑选了40首传统曲牌进行乐队录音,2013年正式出版了这张音乐光碟,老人家虽已年近七旬,依旧宝刀不老,音色清亮醇厚,韵味十足,为赣南采茶戏音乐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资料。2012年,为弘扬传统音乐,赣南采茶歌舞剧团与赣州市重点中学赣州三中联合创办了赣南采茶戏传习所,挂牌仪式当天,张宇俊亲临现场助兴表演,向学生们讲授了赣南采茶戏的传统曲牌音乐,并现场教唱了一曲《斑鸠调》。传习所每周一下午用两节课的时间教孩子们唱赣南采茶戏曲牌,张宇俊不顾年事已高,亲自教孩子们演唱,给年轻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当回忆叙述即将结束的时候,我问张宇俊接下来想做什么?他说他最想做的还是为赣南采茶戏培养一些新人,并对采茶戏音乐做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年轻人的培养是保证剧种发展的重要一环,张宇俊说,只要是年轻演员真心想学,他都愿意义务地、毫无保留地教授。

    回顾张宇俊的艺术生涯,无论是作为一名采茶戏演员还是作为一名文化官员,他都以谦虚严谨的态度、认真细致的精神、平实乐观的处世理念实践着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天生的一副好嗓子铸就了他在舞台上的骄人成就,不断进取的学习态度更是使他在舞台生涯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转变为文化官员之后,他脚踏实地为赣南音乐做实事、做好事,凭借深厚的专业积累、敏锐的艺术直觉、平易近人的性格、干练的工作作风,在赣南艺术界树立了很高的威望,将赣南音乐文化事业带入了一个黄金时代,至今仍被赣南艺术界的许多人称为是“最称职的艺术科科长”。张宇俊用他丰富的人生阅历讲述了一段属于赣南音乐的辉煌记忆,他和他从事的音乐事业都必将成为赣南近代音乐发展史,特别是赣南采茶戏发展史中不可磨灭的一段印记!

    注释:

    ①赵茵(1944-),江西赣州人,赣南采茶戏旦角表演艺术家,对于赣南采茶戏旦角表演艺术有诸多创新。1979年在《茶童戏主》中成功塑造了“店嫂”这一人物形象,深受观众喜爱。1994年入赣南文艺学校执教。现为赣南采茶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省级传承人。

    ②赣州话,女孩的意思。

    ③这段话是赵茵在2014年7月22日接受笔者采访时所回忆的。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