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事角度和文本特色看文学向电影的转变

    张永利+李新亮

    《达·芬奇密码》改编自丹·布朗的同名悬疑推理小说,该小说一经出版即占据各大畅销书榜首,被译为40多种语言全球发行,内容囊括悬疑、侦探、阴谋、背叛等多种风格特色,而由其改编而成的电影在充分尊重原著故事的基础上加以演绎,广为卖座流传。

    《达·芬奇密码》由文学到电影的成功转型与读者的拥护、有力的宣传以及演员的精湛演技密切相关,而最重要的,需须归因于其相互关联又错综复杂的密码带动着故事情节的高潮不断,充分体现出其独特的叙事角度和文本特色。

    一、《达·芬奇密码》独具特色的叙事角度解析

    (一)叙事角度理论基础

    广义上讲,叙事角度又称为叙事聚焦,是叙事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因同一件事由不同角度可达到不同的效果,故叙事角度对文学及电影而言至关重要。通常,叙事角度包括全知角度、内角度和外角度三种不同形态类型以及叙事层次,叙事结构、叙事话语、叙事单元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全知角度和内角度二者各具特色,而且优缺点互补——全知角度即叙述者比故事中所有人知道的均要多,通过第三人称进行叙述,多用于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故事题材中,具有朴素明晰的优越性以及真实性差、结构呆板的缺陷;内角度即叙述者与叙述人物知道的同样多,借助人物的视听和感受传达信息,较全知角度而言更具有可信性和亲切性,但不适合用于事件复杂的重大题材创作。[1]与前两种叙事角度相比,外角度的突出特点为极富戏剧性,神秘、耐人寻味之余又留下空白,调动读者和观众的想象力。

    (二)《达·芬奇密码》叙事角度解析

    1.就整体而言,《达·芬奇密码》采用的叙事角度为全知角度,叙述者洞悉一切、掌握全局,用以展示矛盾复杂的线索和故事情节。与此同时,在探索故事人物内心世界和表现外在现实世界矛盾时,丹·布朗又采取了内角度,使得故事整体更加亲切可信。作者充分利用此两种叙事角度的优缺点,相互结合使用,取精华去糟粕,取得很好的应用效果。

    2.从叙事层次上讲,电影《达·芬奇密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故事叙述者站在全局角度对于故事的叙述,一是叙述者所叙述的主人公想要表达出的重大秘密,后者包含在前者之中,是对前一个层次的深入划分解析。

    3.从叙事结构上讲,电影采用因果式结构,以时间顺序为主线展开,结构清晰,阐释出故事基本发展动态。同时穿插进行着三种不同的故事线索:一是西拉不断寻找玫瑰线,一是苏菲和兰登教授边破解密码边寻找杀死索尼耶赫的凶手,一是警察对嫌疑犯展开的追捕。其情节环环相扣,通过巧置悬念的叙述技巧为直线的故事增加跌宕起伏之感,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在进行结构塑造时,采取闪回式方法,将各个线索完美结合在一起。

    4.叙事话语:不论原著小说,还是改编而成的电影,我们可以发现《达·芬奇密码》的语言较为凝练紧凑,如影片初始苏菲为使教授相信自己向他问了一系列有关谋杀事件发生之时的问题,二人问答均十分简洁,苏非问“今天?”,答“对”,问“几点?”,答“三点”,干净利落,无一点拖泥带水痕迹,极大增强了故事的悬疑效果和感染力,引人深思。不得不提的是,故事中含有圣杯、五芒星以及斐波那契额数列等符号语言,它们作为怪异密码贯穿始终,将同时展开的线索结合的天衣无缝。

    5.叙事单元:通过对于《达·芬奇密码》原著的阅读以及对其改编电影的观看,笔者认为该影片包括准备单元、纠纷单元、转移单元、对抗单元、归来单元、接收单元六大单元模块[2],其中,从馆长被杀后留下的悬疑密码为起始,到兰登背上莫须有的杀人罪名逃亡为止作为准备单元,引发出后面一系列悬念;随后苏菲请求兰登教授帮助自己破解密码,解开祖父死亡真相,警察展开缉捕属于纠纷单元;苏菲和兰登找到钥匙,取出藏码筒,在银行行长的帮助下逃离以及行长露出自己真面目试图抢走密码筒,兰登和苏菲成功脱险分别属于转移单元和对抗单元;遇到另一个帮助对象——兰登老友替林,乘坐其私人飞机后免于追捕,却意外遭遇其仆人背叛,法希意识到受人利用追捕错了嫌疑对象并发现替林的真实身份作为归来单元;最后部分,兰登毁掉密码筒,警察及时赶到,纸条已被提前取出,解开秘密真相——秘密其实就是苏菲本身,她是耶稣的最后一代后人属于接收单元。六个单元依次展开,展示出丰富的叙事情节。

    二、《达·芬奇密码》中的后现代性文本特色

    众所周知,后现代主义文学以现代主义文学为基础进行延续和衍生,是不具有中心的多元化文学文化,虽然其流派众多,百花齐放,但是具有反传统、反深度、推崇零度写作等共同特征[3],因此,后现代主义作家持有怀疑特性,创作时时常运用符号,并赋予符号以深刻内涵。

    解析《达·芬奇密码》的文本特色,笔者发现其间蕴含着丰富的后现代文本特色,尽管不能简单地将《达·芬奇密码》定义为后现代小说,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其中有着浓厚的后现代性风格。首先,该小说为保证剧情的完整性,采取后现代作家惯用的蒙太奇手法使用不同的线索同时推进以增加故事的悬疑色彩。更为重要的是,小说中蕴含着丰富的圣杯、女芒星等神圣女性符号,符合后现代主义作家对于符号的应用。接下来笔者以其中所用的符号为例,探索《达·芬奇密码》的后现代性文本特色。

    《达·芬奇密码》初始即展示了神父长袍、三叉戟等图像符号,基于兰登对此类符号的讲解,塑造了对历史符号有着深入研究的教授形象,与影片后面作为解码者和苏菲纳佛一起破译符号埋下伏笔。接下来依次出现了有着维纳斯女神象征的符号五芒星、地板上留下的斐波那契数列数字、画卷“蒙娜丽莎的微笑”、白色鸢尾花坠饰、圣杯等等。每一个符号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它们环环相扣,相互连结。

    符号中的五芒星代表万物女性那一半,是出现的第一个神圣女性符号;看似无意义的数列其实是变位字谜,引导着找到“蒙娜丽莎”;而蒙娜丽莎画卷从左边看比从右边看大,又因左边代表着女性,是出现的第二个女性符号;由此破解得到了达文西名画,即“岩窟中的圣母”这一信息,并因此找到获得藏密筒的钥匙,得到了蕴含着秘密的拱心石藏密筒;最终的符号是圣杯,即一个怀有秘密的女人,是古老的女性象征符号,也是出现的第三个女性象征符号。由此可见,符号中暗含着哲学、数学、宗教等各个领域的知识[4],是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语言,透过史料不仅可以了解历史,也可以活在历史中,创造历史,使观众于紧张的情节之余还可领略深远的西方文化底蕴。

    除此之外,整个文本处理中穿插着些许小的细节处理,比如,苏菲不管自身危险用50欧元买下一个流浪汉的毒品,让他去买吃的充饥,显示出她的善良本性;银行行长送苏菲、教授安全逃亡遇到警察检查车子时,因戴有劳力士表被警察发现疑点,行长巧妙说明那是买的仿品,还讨价还价要卖给警察,以此获得了警察信任;替林义无反顾冲上去救藏密筒却发现其破碎后的痛心疾首、万念俱灰,甚至在被逮捕后还一直念念不忘、大声呼喊等,这些细节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充实,文本更加生动、具体。

    三、《达·芬奇密码》原著小说与电影的比较分析

    (一)小说与电影的异同分析:《达·芬奇密码》由小说改编为电影后即引起广泛关注,对比小说与电影,我们不难发现,电影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改编而成,不同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对于“藏密筒”的设置,在原著中,有两个藏密筒,打开第一个后才可得到第二个较小的藏密筒,而在影片中,仅仅设置了一个藏密筒,这种改变使得清节更加简洁,避免了重复。[5]其次是对于法希身份的设定,在原著小说中,法希是一个警察,冒进浮夸、图大贪功,喜爱沽名钓誉;电影中,虽然他依然是一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警察,但是他同时成为主业会的一名会员,依靠信念行动,尽管做事雷厉风行却未有恶意。第三个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对圣杯秘密的处理,电影最后阶段一波三折,由永远不能获悉秘密到率先已拿出里边的地图又重现希望,再到根据地图上信息指引却发现马里亚石棺的不知所踪,到最终镜头反转留下一个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结尾,以近乎完美的精巧方式,回答也回避了存在了上千年的隐修会的秘密,给人意犹未尽之感,与之相比,原著小说的前后重复显得略有缀余。

    (二)小说与电影的相互作用:小说与电影互有利处,相互促进发展,一方面,小说《达·芬奇密码》为其同名电影的改编提供创作素材,其全球畅销,拥有众多忠实读者粉丝,为改编而成的电影提高了知名度,而且小说中处于不同的时刻、不同故事情节所承担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为电影提供了生动饱满的故事情节。另一方面,改编电影促进了我们对《达·芬奇密码》原著小说中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图像符号的理解和把握,深化了原著小说主题,引发读其同名小说的热潮,反过来进一步扩大了该原著小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了对大家对文学作品的兴致,并能够带动相关文学产业的发展。

    结语

    电影《达·芬奇密码》票房颇高,是成功商业片的典型代表,本文以叙事角度和文本特色为着手点,从叙事层次、叙事结构、叙事话语、叙事单元、图像符号及原著小说与电影的对比分析几方面展开,解析贯穿始终的三种不同叙事线索和多种奇特的神圣女性符号,深入探究《达·芬奇密码》由文学到电影的转变,意识到新颖独特叙事角度以及充满后现代主义色彩的文本特色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文学与电影本息息相关,应互相吸取精华,促进各自的升华和再创造。

    参考文献:

    [1]赵婷婷.美学视域下《达·芬奇密码》的后现代主义解读[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2]胡娇阳.从《达·芬奇密码》看文化符号的叙事功能和线性叙事艺术[D].漳州:漳州师范学院,2011.

    [3]李璐.破解《达·芬奇密码》小说的改编电影成功之谜[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

    [4]褚艳艳.认知符号学视阈下的《达·芬奇密码》释读和多模态话语分析[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2.

    [5]董雅楠.《藏地密码》与《达·芬奇密码》对后现代文学的文化反拨意义[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2.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