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材改革,路在何方?
路银芝
材料1
教材更新为何迟迟跟不上教学的要求?一方面,有些教师习惯使用老教材;另一方面,一些教师为了评职称,编写教材时不顾质量,从而降低了教材质量。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教材内容必须三年更新一次,一些比较新的科目,一年就要更新一次。但是有时,新版的教材已经出版了,可有些学校依然从出版社购买旧版教材。此外,所有出版社都可以出版大学教材,老师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教材,这就造成了个别老师为了评职称,和一些一心牟利的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一些跟不上时代要求的低质量教材。
材料2
中小学的教材数字化近几年真是发展突出。2008年,上海市教委就在三所中小学试点使用电子书包;2010年,“探索使用电子书包,推动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外学习和研究”被明确写进《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年在部分区开始推广试验,采用部分纸质、部分电子课本的模式;2013年争取使电子书包通过各项标准审核,并通过政府提供电子书包整体方案。不仅是上海,2009年,广东省出版集团数字出版有限公司、北京人教希望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广州金蟾软件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携手进军电子书包市场,采用“教育内容+移动终端+服务平台”的模式构建电子书包。相比这些大动作,高校教材的数字化显得没有那么热闹。
材料3
高校教材是知识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智力拓展和素质内化的主要工具,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教材选用上应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并遵循一定原则进行选用,把选用高质量的教材提高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来认识,使优质教材走进课堂。地方高校在教材建设上,更多的是选用高质量且适合学生使用特点的好教材。
高校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材的内容、形式等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来看,由于缺乏义务教育那样强大的财政支持和统一的行政隶属,高校教材的改革进程还比较缓慢和分散,高校教材对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现代化的人才战略下,高校教材出版社应加强高校教材出版工作的深入研究,为高校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论基础。高校教材管理部门应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以科学的态度,配合教师对各种教材进行对比论证,择优选用高校教材。
高校教材出版的局限性
高校教材出版是一个系统性、完整性过程。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教材的出版建设存在一些局限。义务教育更多的是教会学生认识东西的表象,而高等教育则是要教会学生弄清楚事物的本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高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让学生利用学习的内容去为社会做贡献。但是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与当前的时代要求有些不同,在现代教育过程中,这种问题的出现除了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有关,还与教材的内容、形式等紧密联系。当前高校教材对学生的启发性不够,忽略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些都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影响。
1. 教材不具有启发性
我国目前的高校教材,理工科教材大多是各种公式、定义、定理等,文科教材则是各种理论的阐述,使得教材成为一本理论史。各种经典内容固然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延伸,加强对各种定理、经典理论的应用。传统的教材编写方式是将各种知识和理论进行简单堆叠,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导致教材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也不能将新知识应用在教材中,使得学生的思维无法受到启发。
2. 教材编写忽略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目前很多高校的教材设置板块及内容都局限在原理、概念、理论等方面,对于各种新技术和新理论的实践内容介绍不够,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分析其原因,最重要的是教材更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对应用能力的培养比较少,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我国高校出版的教材,更多的是适合应试教育背景,相较而言,职业教育的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场所,在现代化的人才战略观念下,这种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只会对学生带来更多负面影响。
3. 教材形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中,各种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应用,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很多人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但是网络教学资源缺乏系统性和延续性,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开发的技术也不够成熟,往往只是将教材内容照搬屏幕,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多媒体教学。教材作为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基础,其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开发也具有重要影响,从而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加强高校教材出版迫在眉睫
高校是为社会不断输送人才的重要阵地。在教师传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材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教材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条件和工具,也是教学理念和思想的一种直观体现。为了提高高校教材的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知识功底扎实的人才,应该对高校教材的内容、形式进行改革,从而促进高校教材出版工作的深入发展。
1. 加强对高校教材的启发性建设,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高校教材的启发性是教材出版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只有加深对教材中各种基础知识的应用,注重应用技能内容在教材中的比例,才能逐渐增强教材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随着近年来高校规模的扩大,高校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发生变化,传统教育方式和理念也随之革新,在此基础上,高校的教材建设也应积极进行改革。
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必须要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教材正好扮演着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引导和开发的功能。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要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控制,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将一些新的知识加入教材中,对老旧的教材内容进行替换,给学生更多积极的引导和启发。如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些实际案例不断丰富理论知识,让学生感觉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是学习理论,也是学习实践,从而能够进行积极的思考。美国《食品化学》这本教材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引导性阐述,学生可以根据这些阐述内容进行思考。这本教材在内容讲述之后还提出问题,对学生思维的拓展进行启发。再如一些电工类教材,除了对电工类的基础知识进行介绍,还介绍一些与电力相关的知识,如国家的电力状况、电力开发过剩带来的污染,以及能源问题、安全用电问题等,这些内容的拓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拓展知识面。
2. 加强高校教材的立体化开发
在现代多媒体技术中,网络技术已成为现代出版技术的主要内容,教材出版也出现多种形式。最直观的变化就是教材类型的变化。传统教材是一本书,但是现代化的多媒体教材可以是光盘、软件、网址等,可以将更多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教材数字化是未来教材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立体化教材是未来教材建设的主角。
在以往的教材建设中,我国的教材体系更多的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强调教材的核心内容是各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结构,强调学科领域之间的界限。这种教材尽管能满足系统化知识教学的需要,但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立体化教材体系的建立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原因在于,立体化教材体系的建构,综合考虑了内容的多学科、教学对象的多层次、表现形式的多媒体、解决问题的多角度等不同层面的要求,为课程改革中的基础教育提供了一体化的解决方案。立体化教材体系的建立和最终完善为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但是立体化开发过程中也要根据学科特色和学生特色来对教材进行适度开发,保证教材适应不同层次的使用者。
3. 不断丰富教材资源
教材资源指的是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各种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的综合,不仅包括传统的纸质教材,还包括其他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是经过教学检验的内容。如设计类的教材可以多一些激发学生灵感的图片,这些图片可以设计成图库,与教材一并发行。这样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从而找到创作灵感。再如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也是一种教材资源。2012年,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的兴起,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2013年2月,新加坡国立大学与美国公司Coursera合作,加入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的三大课程全部针对高等教育,并且像真正的大学一样,有一套自己的学习和管理系统。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成功实现了一种高端的知识交换,它适用于专家培训、各学科间的交流学习,以及特别教育的学习模式。针对我国高等教育较为封闭的教学模式和学籍管理模式,未来逐步引入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教学模式,这对于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现状的,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逐步实行大学教育的普及,都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教材是高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依据。当前的高校教材出版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教材的启发性不够、教材不能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等,这些都会导致学生综合能力水平受阻。因此,加强高校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启发性研究,促进高校教材的数字化建设,是高校教材改革的唯一出路。
(本文系2014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通识教育下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