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打造“国际陆港” 精心构建内陆地区开放开发新标杆
苏红义 李钊 孙佳
模块一:西安国际港务区基本情况
西安国际港务区是2008年西安市人民政府设立的以现代物流、商贸等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开发区。位于西安市东北部的灞渭三角洲,泾河、渭河、浐河、灞河四水聚港,与世界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渭河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毗邻而居,核心区距西安市新行政中心5公里。
园区区位良好、交通便利,与京昆高速、连霍高速、陕沪高速、包茂高速等“米”字型全国高速公路网紧密相连、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28公里、临潼机场(军用机场)就位于园区规划控制区内。园区建设区西沿灞河、北至铁路北环线、东至西韩公路、南接北三环,规划建设区面积44.6平方公里,规划控制区面积120平方公里。
模块二:西安国际港务区成立六年来成就
近年,西安国际港务区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稳增长的一系列政策要求,紧紧抓住国家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的不利经济形势,仔细研判、积极运筹、综合施策,发挥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敢闯善干精神,园区经济总体呈现出“逆势上扬,稳中向好,加速赶超”的上扬局面,各项指标的增长率位列各开发区前茅,各项工作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西安国际港务区是一个以现代商贸物流为主要产业支撑的创新型综合开发区,规划定位以打造中国最大的国际型陆港和黄河中上游地区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建设一座现代服务业新城。启动建设六年多来,西安逐步完成了从内陆城市到“港口城市”的蜕变,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注入巨大活力。如今,西安国际港务区用一个功能强大的国际内陆港回馈了党和组织的重托;用一座崛起的东部新城回馈了两区合作的宏伟蓝图;用一个充满幸福的未来回报当地老百姓、回馈国际港务区人。谈到弹指一挥的六年建设历程,情不自禁的西安国际港务区人在精神振奋情的同时总会有由然而生的自豪和欣慰。
绘制了一张宏伟蓝图。启动建设六年来,从13次规划修编到扩区规划的制定,从12个国际招标到中国内陆港模式的确立,从“港—区—城”发展路径到“三六九”发展战略,从黄河中上游最大的现代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到现代服务业新城,从中国最大国际内陆港到国际陆地中转枢纽港,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规划无不体现着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的理念,2014年夜以继日召开的第六次党工委会,更坚定了港务人的信心,使未来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六年来绘制的这张宏伟蓝图,奠定了国际港务区科学发展的基础,使内陆开放型经济先导区的可持续发展和一张蓝图绘到底有了科学的保障。
建成了一座国际内陆港。随着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西安综合保税区的建设运营,一座国际内陆港口岸功能平台耀然而生,伴随着与沿海、沿边各类口岸的深度合作,内陆企业梦寐以求的“港口后移、就地办单、海铁联运、无缝对接”的梦想变成现实。尤其是西安综合保税区(一期)正式通过国家十部委组织验收和封关运行及“长安号”货运班列的开行,不仅为西部内陆地区提供一条面向中亚、欧洲等地的物流大通道,为陕西西安打造经济带上最大的国际陆地中转枢纽港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建设丝绸之路新起点提供了支撑。西安国际港务区已经成为陕西和西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成为辐射整个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国际贸易集疏运中心,成为内陆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吸引国际国内产业向西部转移的重要枢纽,也成为陕西西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名片。
引进了一批含金量高的项目。近年来,港务区紧紧围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和西安综合保税区招商,特别是西安综合保税区与陕西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公司签约共建的“陕西文化产业保税园区”项目,是西北地区首个文化产业保税园区,填补了西北地区在国际文化贸易方面的空白;2013年西洽会期间,引进21个产业项目,总投资约280.08亿元人民币。塔塔特钢、日通国际、德国巴斯夫、延长石油等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园区;并引进了美国瑞可维胶原蛋白项目、河渎纺织项目、世界名品园项目“意大利城”项目、西安国际包装产业基地等项目。此外,京东集团西安华讯得贸易公司在园区注册并筹备运营,投资67亿元人民币的金港汽车项目签署协议;东盟国民国际产业园、台湾MIT科学园、日本产业园、世界名品园、上海网讯新材料、优传进口酒展示交易中心、山林国际等项目签约落户西安综合保税区,为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深圳华南城、新加坡迅通集团、中国移动、新疆广汇、海尔集团、中国外运等一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有产业带动作用的企业已经陆续开工建设,部分项目已投入运营。这不仅迅速确立了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的产业聚集优势,而且为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争取了一批国家级的牌子。园区始终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国家的宏观战略,先后被列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中省市及管委会的共同努力,港务区争取了六块国家级牌子:国家发改委批准我区为全国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批复我区总体规划,园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海关总署等四部委批准成立了西安保税物流中心,国务院正式批准建设西安综合保税区;科技部授予国家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基地;国家工商总局批准设立国家级广告产业园;西安公路港被国家交通运输部纳入“十二五”全国公路货运枢纽建设规划;陕西物联网应用产业园成为国家工信部和省工信委的部省共建园区,奠定了西安国际港务区政策高地的优势。并先后获得“中国物流示范基地”、“中国十佳物流园区”、“陕西经济最具影响力区域”,国际陆港发展模式被列入中国物流学会全国优秀案例,园区美誉度、影响力不断攀升。
创建了一种极富生命力的陆港文化。根基是“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敢闯善干”的“务实文化”;核心是打破常规、敢于先行先试的“创新文化”;特色是“逢进必考、裸退裸进、德才兼备、能上能下、末位淘汰、不拘一格”的“竞争文化”;胸怀是“西部雄心、全球视野”的“创业文化”;风骨是“为今人奋斗、为来者前驱”的“奉献文化”;精髓是言传身教、上下一心、同甘共苦、荣辱与共的“亲情文化”。这些凝结在一起,形成了国际港务区人引以为荣的“国际港精神”,锻造了一支善打硬仗的国际港铁军,这无不凝聚着每一位建设者的心血。
西安国际港务区自成立以来,从一个地方创意题材,上升为国家区域经济战略的重要内容;从一个偏僻的无名小镇,成为各方竞相合作的投资热土;从创业初期的质疑与观望,到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同和赞誉……这些转变源于港务区人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源于港务区人只争朝夕的创业干劲,源于港务区人众志成城的满腔热忱,更源于港务区人对黄土文明拥抱海洋文明的真诚梦想,薪火相传的是国际港务区人建设国际内陆港的信念坚守和不懈追求。
记者从西安国际港务区党工委宣传办主任、中国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李钊那里了解到:建设之初的困难是无法想象的,但受命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以来,西安市副市长、国际港务区党工委书记韩松和管委会主任强晓安拼命工作的硬朗作风已经转化为一种工作常态,因为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使命光荣与责任重大!但面对高效的建成了中国最大的国际内陆港,西安市政府副市长、西安国际港务区党工委书记韩松却坦然表示:“国家指明了方向,省市做出了部署,定下了目标,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建设者只是按照要求坚定不移的具体扎实的开展工作。我们只是一个执行团队,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时任西安国际港务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强晓安也如是说:“我们国际港人是为港而生的,我们更有幸今生成为为港而奋斗的创业者。”这何尝不是国际港务区建设者无怨无悔的生动写照和虚怀若谷的豪迈情怀。
模块三:西安国际港务区2014年工作任务
2014年西安国际港务区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全会精神,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带来的良好历史机遇和“建立西安国际港务区全省共建共享”的有利契机,全力加快西安国际中转枢纽港建设,努力建设西安开放型经济先导区,坚持“运营与建设并重”,以“国际陆港大运营,项目建设大推进,产城融合大发展,开放型经济大跨越”为主线,夯实“六大百亿产业组团”,巩固园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力加快西安国际中转枢纽港建设,努力实现园区的加速赶超和跨越式发展,着力打造西安开放型经济先导区,为“三个陕西”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4年园区确定的工作目标是:确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0.41亿元,力争完成140亿元,同比增长53%;确保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亿元,力争3亿元,同比增长30%;管委会实现实际融资20亿元,同比增长30%;陆港集团实现融资17亿元,同比增长25%;实际引进内资4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实际利用外资4200万美元,同比增长21%;完成批回建设用地1500亩,现土地出让金收入182248亿元;完成征迁面积10879亩,同比增长29.2%,启动6个村的城改工作,完成拆除其中4个整村;确保西安综合保税区全年实现进出口额55000万美元,同比增长22%,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实现吞吐量11万标箱,同比增长23%;完成年度市级重点建设项目22个,实现投资72亿元,同比增长25%。
为实现上述目标,港务区重点抓好十方面的工作。
把握主题抓机遇。以积极推动省市以我区为基础,申报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安)自由贸易园区。力争将“西安港”纳入国际港口航运体系,在国家交通运输部正式取得国家港口代码。促进我区与空港“货运专运线” 的规划建设,推动空港陆港的联动发展。利用好西安综合保税区和“陕西省物联网应用产业园”的功能平台,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并取得国家级牌子。构建开放格局,努力打造“两园两城四中心”。“两园”即:“中国—中亚经济合作园”和“世界名品园”;“两城”即:意大利城和法国城;“四中心”即: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交易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内陆港港航服务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农产品分拨交易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办好“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商品博览会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商品采购节”。做好“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的持续稳定运营保障工作。努力实现“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上半年每月两班,下半年每月三班,力争开通西安至莫斯科的五定班列,推动生产要素向西安乃至西部的流动和聚集。积极谋划建设“信息(网上)丝绸之路”有关工作。
强化功能抓运营。着力巩固西安国际港务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确保已运营项目的正常运转,积极推进西安华南城五金机电市场、西北现代医药物流中心、陕西新民生现代化医药物流基地、西安粮食应急物流基地、中西部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中国移动西北大区物流中心、河渎纺织、德国巴斯夫、海润生物科技、亿铂客等10个重点项目在2014年实现运营。
突出重点抓建设。着力抓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全年完成“2345”建设工程:即“2网”建设(灞桥雨水出水口管网、热力天然气自来水等配套管网);“3桥”建设(杏园立交、国际港务区立交、港务西路跨绕城高速立交桥);“4线”迁改(启动聂北I线、聂北II线、渭北I线330KV高压线迁改,实施香至线110KV高压线迁改),以及“5路”(秦汉大道、港务西路、港务南路、迎宾大道拓宽、草南二路)的建设工作。着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增强项目带动和支撑作用。重点抓好西安华南城二期、广汇汽车、新加坡迅通二期、海尔项目、西铁职院、意大利城等16个项目的续建;确保陆港国际学校、陆港国际医院项目、陕西文化综合保税区、上海网讯新材料产业园、山林进口粮油仓储加工等10个项目开工。着力抓好西安综合保税区建设,努力发挥西安综合保税区共建共享共用机制,策划包装西安综合保税区内三大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六大功能中心,积极实施“3510”工程,即:成功申报陕西省进口肉类指定口岸、陕西省文化产业基地、西安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等3块牌子;建成5条园区道路;启动A3至A8六个仓库,西安河渎纺织生产厂房等10个项目的建设,大力推进德国巴斯夫建材、领先冷链物流等5个入区项目的建设。建立西安综合保税区与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空港以及与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在信息化以及通关服务方面的联动机制。
立足产业抓招商。依托内陆港平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产出能力强、产业带动快的亮点项目,逐步引入国内外知名现代物流企业、金融中介、体育休闲等生产生活配套项目。着力引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西安国际陆港电商产业园、西安综合保税区的招商引资力度。确保实际引进内40亿元人民币,实际利用外4200万美元。
突破发展抓园办。加强高陵产业园、陕西(国家)广告产业园、公路港、陕西物联网应用产业园的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充实园办建设骨干力量,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不断增强园办自我发展能力。高陵产业园要全面拉开基础设施及项目建设,完成鹿苑大道南延伸段、地电项目、渭河堤顶路项目的征地工作并启动建设。广告产业园年内要引进20家广告文化企业,确保“意大利城”项目封顶。公路港办要确保大件公司、新杰公司、香港汇景等项目落地开工。陕西物联网应用产业园要站在新的高度,全面审视发展思路,整合各方力量,为物联网技术应用搭建平台,着力抓好网上丝绸之路项目,为促进园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做出贡献。
拓宽思路抓规划。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和建管水平,打造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样板区,大力推进扩区规划的报批工作。完成国际港务区高陵产业园总体规划、西安国际港务区文体产业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从总体规划、城市设计、建筑风格、城市风貌等方面着手,提高规划标准,提升城市品位,修订出台西安国际港务区规划导则。两项刚性工作需要常抓不懈,一是地下共同沟利用,二是生态水系。
攻坚克难抓土地。破解土地瓶颈制约,全面提升土地利用水平和空间保障能力,确保年内批回建设用地1500亩,实现收益金(含诚意金)18.2亿元。探索征迁和城中村改造工作新模式,完成4000亩征地任务,完成深渡村、西王村、解放村、三合村、杏园村等五个村庄860户拆迁工作,全力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
全盘统筹抓融资。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挖掘资源,做好融资项目的包装。全面提升财政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加强预算执行分析和执行力度。统筹资金管理,加强资金、征地、建设计划的协调和匹配力度。按照多元化融资的思路,全年实现管委会融资20亿元,陆港集团实现融资17亿元。
提升功能抓管理。加强管委会自身建设,提升园区综合服务功能,推进园区管理工作制度化。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规范和理顺陆港集团直属公司管理体系,引导公司节约非经营性开支,独立承担经营责任和风险。强化公司运营能力,着力推进陆港集团各直属公司做实做强,错位发展,确保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4.8亿元,净利润3000万元。加快美丽陆港建设,扎实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将精细化管理、治污减霾和缓堵保畅工作作为城市管理的头号大事,常抓不懈、长期保持。
提振精神抓队伍。进一步完善部门“三定”方案,调整优化部门和岗位设置,加快领军人才、专业人才、关键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继续全面贯彻“八项规定”,严肃政治纪律,加强廉政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办法,抓好对干部职工的人文关怀,支持党工青妇组织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激发干部职工的工作激情,营造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工作氛围,切实提高团队执行力。
模块四:西安“国际陆港”发展模式
西安国际港务区积极探索与创新,形成了对内陆地区可资借鉴的西安国际陆港模式。
核心载体:国际陆港功能平台
西安国际港务区在建设过程中,依托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综合保税区和西安公路港三个支撑项目,形成了在内陆地区具有创新性的国际陆港口岸服务功能平台,成为发挥园区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载体。西安综合保税区将使西北地区拥有与沿海港口相同的国际贸易、周转优势,在通关便利化推进的基础上有效降低内陆地区进出口贸易的费用和时间,从而提高效率。同时也为内陆地区开展口岸作业、保税物流、保税加工、保税仓储、国际贸易、服务外包等外向型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业务提供了条件。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国家大力推广集装箱运输,改造和提高铁路运力的重要举措在西部的布点,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将推动西部货物运输由散货和零担运输向集装箱运输过渡,减少货物运输中的反复装卸周转,降低了企业运输损耗和成本,同时提高效率和减少监管盲区的。针对公路交通拥堵和系统管理及信息共享缺乏,西安公路港项目有效整合区域交通管理、公路货运、物流分拨、信息发布等功能,整合区域物流企业,提升信息化水平,项目得到国家交通运输部的支持和关注,将其列为国家大型公路交通运输枢纽项目。
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综合保税区与西安公路港三者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其功能叠加,成为西安“国际陆港”模式的核心。依托西安“国际陆港”的口岸功能和综合配套服务能力,实现“港口后移、就地办单、海铁联运、无缝对接”的构想,形成综合高效的产业服务功能,提高区域产业配套功能,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搭建企业与国际市场的直接对接通道,营造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从国家大的发展需要来看,作为核心节点,西安国际港务区以“大通关”协定为依托,以铁路集装箱运输为基础,通过与东部上海港、青岛港、天津港、连云港港等主要港口和西部霍尔果斯、阿拉山口等口岸的合作协作,形成连通东西、横贯南北的商贸物流大格局,将有效提升区域整体外向度,成为西部地区参与全球竞争,承接国际先进产业转移的平台,对于提升地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
核心竞争力: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
西安国际港务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鲜明的产业体系,西安国际港务区按照“产业链构建,集群化发展”的思路,实施“1234工程”,构建“一核”(生产性服务业)、“二特色”(现代物流、国际商贸)、“三拓展”(保税加工、服务外包、战略新兴产业)、“四聚集”(现代物流产业聚集、国际商贸聚集、现代服务业聚集、战略新兴产业聚集)的产业模式,延伸主导产业链,拓展配套产业链,强化综合解决功能,加强产业集群化水平,提高服务的专业性、多样性和便捷性。
路径选择:“港—区—城”发展路径
“无通不城,无埠不港,港为城用,城以港兴”,城港定律是沿海城市发展规律的总结,而西安国际港务区的设立是内陆地区对城港定律的全新演绎。西安国际港务区的设立起源于铁道部在该处规划建设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市依托这一交通枢纽,将其功能扩大延伸,配套以海关特殊监管区和公路港,并通过与东部沿海的上海港、天津港、连云港港、青岛港等主要港口的合作,整合区位、交通、产业、政策优势,建设中国最大的“国际陆港”,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四流”汇集,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服务功能的完善构建一个创新型的开发区,最终在生产性服务业聚集的同时配套生活服务业,将其打造一座综合性的现代服务业城。“港—区—城”是西安“国际陆港”的创新发展路径,是内陆地区对新形势下扩大内需,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环境,大力对内对外开发开放的探索和实践,对内陆地区开发开放有先行先试的样板作用。
重要支撑:城乡统筹
如何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妥善解决内陆地区农民生活保障,将拆迁农民一次安置到位,避免重复建设,西安国际港务区进行了积极探索。
西安国际港务区规划范围内共有33个行政村,1.3万多户、5.16万多人,村庄占用土地面积约1.24万亩。以“为民、惠民、利民”为理念,在充分考虑被拆迁农民的合法利益的基础上,采取“宅基地换楼房”的模式,制定了《西安国际港务区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实施办法》,对未加盖面积给予补偿,直接让利于民,以重奖的形式鼓励农民不盲目乱搭乱建。这个办法标本兼治,深入人心,在降低整个拆迁成本的同时,有效地解决了乱搭乱建问题,避免了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
同时,西安国际港务区规划建设农民安置新城项目—新筑新城,项目占地6800亩,总投资约132亿元,设计了学校、社区、市场、体育场、医院等完备的功能配套设施。新筑新城项目的建设使得国际港务区在不占用耕地的基础上,既解决了区内拆迁农民的安置问题,又置换出5600亩的建设用地,实现了土地的集约节约使用。同时,通过为每位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提供相应商业铺面、进行技能培训、制定政策鼓励和引导入区企业雇佣失地农民工等四大举措,突破了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制约,从根本上解决了重复拆迁,重复建设,农民就业等问题,既使失地农民安居,又使失地农民乐业。
模块五:西安国际港务区主要做法与经验
规划标准国际化。国际港务区在认真总结吸取其他类似开发区规划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2008年10月,西安国际港务区启动《西安国际港务区总体规划(方案)》《西安国际港务区总体策划》《西安国际港务区发展战略》《西安综合保税区规划设计》《西安公路码头项目策划》、等十二个项目进行了国际招标。新加坡优山美地、英国保柏、美国易道、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院等105家国际国内著名规划研究机构参加了竞标。国际化的设计招标,有助于利用国际最新城市规划理念与设计方法,保证了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和发展的国际化标准。结合国际招标成果,历经13次大的讨论和修改,最终形成了西安国际港务区总体规划。园区规划形成六大功能主轴(绕城高速-三环路、西禹高速、规划机场高速路连接线、秦汉大道、纺渭路及港务西路)、八大功能分区(集装箱作业区、综合保税区、国内贸易区、综合服务区、居住配套区、应急物流园区、产业转移承接区、城乡统筹建设区)的功能结构模式。
地方战略国家化。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建设能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关心和支持,得益于西安国际港务区坚持地方战略国家化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西安国际港务区认真研究国家的战略思路,结合园区实际,及时与国家各部委对接汇报,争取政策资金支持,收到良好效果。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西安国际港务区等重点物流园区项目建设”,“充分发挥西安作为国家级物流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明确了西安国际港务区国家级物流节点的地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提出要“研究设立西安陆港型综合保税区”。中央《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在条件成熟的地方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西安设立保税物流中心的基础上积极申报综合保税区,并获得海关总署的明确支持。积极包装西安公路码头项目,并主动与国家交通运输部汇报争取,将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交通运输规划。
模块六:西安国际港务区的机制体制创新
创新发展思路。明确产业定位,错位发展。西安国际港务区定位在建设一个以现代商贸物流产业为支撑,以生态为依托,聚集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性开发区,服务陕西乃至西北地区产业发展,营造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环境,推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位置。建设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公路码头、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三大支撑平台,打造对内对外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西安国际港务区以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位依托,积极申报海关特殊监管区,并策划了西安公路码头项目,完善园区商贸物流和外向型经济配套环境,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对内对外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加强与东部沿海港口的联系合作,将“港口后移,就地办单、海铁联运、无缝对接”变为现实,为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西安国际港务区已经与上海港、连云港签订正式合作协议,与天津港、青岛港、大连港等港口达成合作的意向,天津港驻西安国际港务区服务中心已经挂牌。
创新土地利用。园区建设过程中,西安国际港务区在集约节约利用方面做了很多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实施“饥饿供地法”。对入区项目参考项目建设情况、投资情况、税收情况分阶段进行供地。合理安排园区功能部局和项目摆布,实现资源共享、借势发展。比如在铁路职业学院新校区旁边布局国际体育运动中心和出版物物流基地,实现运动设施和图书馆的共享,避免同一功能项目在园区内部的重复建设和闲置浪费,在节约土地的同时,提高了使用效率。建设现代物流企业聚集区,推行企业生产经营和办公相对分离的现代企业布局模式,在集中为入区企业办公提供便利,营造现代化的办公环境的同时,又实现生活和服务公共设施的共用,降低了传统企业单独办公时各自配套的重复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引进西安华南城等超大型商贸物流企业,整合提升西安商贸、仓储、物流业态,将二环周边的商贸批发企业吸引到园区来,为西安市置换出城市中心地带优质土地资源,以便发挥更大效益。
创新人才保障。在推进整个园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西安国际港务区始终把培养一支“靠得住、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队伍作为工作的关键。班子成员带头贯彻“三个绝不动摇”,即打破常规、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工作态度绝不动摇;“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敢闯善干”的工作精神绝不动摇;在实践中培养熟悉国际贸易知识的人才,并大力积聚具有国际化视野、有一定外向型经济工作背景的外向型人才,加盟西安国际港务区创业团队。在人才选拔和使用上,坚持“裸退裸进、一专多职”的选人用人机制,层层选拔富有创业激情、实战经验丰富的优秀高层次人才,为西安国际港务区在艰苦环境下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模块七: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
西安“国际陆港”的复制与标杆作用
西安国际陆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理念来源于沿海地区发展的经验,依托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和雄厚的产业基础,通过叠加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公路码头和保税物流中心的功能,借助口岸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将一个一般的内陆港变成既可以低成本发展国内贸易,又可以便利化发展国际贸易的国际陆港,弥补了内陆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地缘缺陷,促进区域外向型经济规模的扩张。西安国际港务区将以“十二五”时期为重点突破阶段,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机遇,积极实现建设向运营的转变,打造成国家级的现代物流业示范园区和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中国西部地区“国际陆港”建设的样本。按照铁道部的集装箱运输发展规划,部分内陆城市完全有条件将西安国际港务区的部分发展经验就地复制,以推动本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营造外向型经济发展条件,参与全球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