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市驿:成渝古道的第一驿站
王元琼+李泽
白市驿位于重庆九龙坡区西边,中梁山与缙云山脉之间。明清时期曾在此设立驿站,并且商贾往来频繁。几乎每一个现已成年的重庆人在幼时都去过白市驿
生平第一次亲眼看见飞机:几乎每一个重庆人都偏爱白市驿的板鸭,并且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歇后语“白市驿的板鸭——干崩”,而白市驿板鸭出了纷繁复杂的制作工艺,更有一段隐秘传说。
白市驿镇是成渝古道上四大名驿之一(另三大名驿是璧山来凤驿、双凤驿、成都龙泉驿)。在明末清初时,来往于白市驿镇的商贾富豪、走卒马夫络绎不绝,使白市驿有了“白日场”的俗称。白市驿原先由一条三里半的长街组成,分上街、中街、下街和半边街。半边街这个奇特的名字,源于它一半连着街道,另一半则连着长草的丘陵山峦。昔日的马坊、马厩和驿站就坐落在半边街上。
名噪一时的白市驿是成渝古道上的第一个驿站,因此被誉为重庆西大门。100多年前,重庆通往成都的弯曲石板路,贯穿了白市驿的上街、中街、下街。白市驿场镇的商铺、公馆、客栈、药店、油坊、副食日杂店等,均紧紧围绕这三里半街而修建。那时人声鼎沸、马嘶鸡鸣,夜夜不眠的猜拳行为与川剧座唱的茶馆,形成了一文一武的强烈对比。
随着时代变迁,以往的马房、马厩被拆除了,但半边街仍然存留下来,映照着白市驿的古朴与繁华。街上一些老旧的茶肆酒店,已经烟消云散,只有青石古道和斑驳陆离的力夫脚印,诉说着清朝年间小镇上的逸闻趣事。
如今,悠闲地漫步于半边街,许多建在旧市房子里的川剧茶座便跃然眼前,里面传来川剧乐器的小鼓、堂鼓、大锣、小锣的声音。通常的表演是这样的:在房子的正中,坐着川剧座唱的表演老者,身边还坐着一群川剧帮腔的中年男女。在锣鼓曲牌的引导下,老者气定神闲地开始演唱川剧名曲。一阵阵的川剧高腔中,不时地夹杂着夸张的假嗓。一群上了年纪的听者,有的闭目哼唱,有的干脆站起身来,跟着亮开了嗓门。
白市驿的传统川剧,历史悠久。100多年来,来白市驿做生意的商会、行帮、大富、老板为了繁荣流通市场,聚集人气,也为了消除夜晚的寂寞孤独,打发苦熬时光,于是向各行各业集资,邀请重庆、成都著名川剧团,到白市驿的天上宫、文昌宫、禹王庙演出,其中不乏当时川剧界的大师名角。那时演出的川剧大戏,就像现在额电视连续剧,少则十天半月,多则长达一月或数月。目前,天上宫、文昌宫、禹王庙这些白市驿川剧发展的根据地只有一些残留的遗址,但茶馆川剧文化依然是白市驿街上的一道特色风景线。
从古至今,白市驿是“川剧窝子”的名声一直流传着。许多慕名而来的川剧爱好者,到白市驿安营扎寨,购置田土、修建房子。这些人看了川剧大师的表演和演唱还不知足,自己还要学着唱。因此,带动了白市驿的茶馆、酒馆、饭馆,成为川剧座唱者的活动场所,他们哼川剧、议川剧、唱川剧,让川剧座唱的形式,在白市驿生根开花。
凭借成渝古道第一驿站的地理优势,白市驿又盛产白酒,用板鸭下美酒,凡事过往的客商俗汉、达官贵人,都要品尝。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来重庆,身居要职的蒋经国、孔祥熙、陈诚、陈布雷等人,经常光顾白市驿,或饮酒品鸭,或招待宾朋,或携带“白市驿板鸭”的礼品,赠与友人。从此,“白市驿板鸭”名声越传越远,竟然出现了一句歇后语
白市驿板鸭,干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