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瓘“草稿体”考辨

    陈建奥

    摘 要:在书法史上一提到卫瓘人们就联想到其“草稿体”。依照传统的观点,现在我们大多理解的“草稿体”则是指纵引形态下的章草;或不确定而释之为行书;或指书信往来时预先书写的一种草稿的意思。我认为,如果想深入地研究一个问题,先要将其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然后再进行一些文献与文献、文献与史实等的对比考证,才可以得出较为可信的结论,不能单就个别文献或者文献与文献对比就轻易得出结论,这种结论往往会存在先入为主思想。拟从“草稿体”考辨入手,探讨“草稿体”的流变现象。

    关键词:卫瓘;草稿体;考析

    一、“草稿体”史实考辨

    我们要搞清楚“草稿体”的所指,就要先从史料中找出其在每一时期做代表的含义,以便于我们来确定西晋时期“草稿”的具体含义。

    稿,在《说文解字》中讲:“秆也。从禾,高声。”秆者,禾茎也。历来大致可分为三种含义:一为《说文》中所讲的禾茎之意;二为书写时所作的草稿;三特指书法中的某种书体。

    第一类见于:

    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闲,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三国志·周瑜传》

    《三国志》中周瑜向孙权陈述曹操必败的原因中提到“马无稿草”,显而易见,此处“稿草”为牲畜所食之稻草。

    第二类见于: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史記·屈原贾生列传》

    上有所问,据经法以心所安而对,不希指苟合。如或不从,不敢强谏争,以是久而安。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章主之过,以奸忠直,人臣大罪也。

    《《汉书·孔光传》

    今立稿草并上,曰:“单于不忘汉恩,追念先祖旧约,欲修和亲,以辅身安国,计议甚高,为单于嘉之。”

    《《后汉书·南匈奴传》

    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

    《《旧唐书·房玄龄传》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所说的“草稿”其解释为创制宪令之本也,之所以应指屈原创制宪令时所做的草本。其下《汉书·孔光传》《后汉书·南匈奴传》《旧唐书·房玄龄传》中的“草稿”都是指书写文件时所作的草稿。

    第三类见于:

    得伯张书,稿势殊工,知识读之,莫不叹息,实亦艺由人立,名自人成。

    《全汉文》载班固《与弟超书》

    伯张:徐干,伯张为其字,东汉扶风平陵人,为班固军司马,善章草。唐·张怀瓘《书断》列徐干章草为能品。此处“稿”指徐干所书章草也,稿势殊工意为徐干所书章草形象有特殊的装饰意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关于“草稿”一词能涉及到书法史内容的只有第三类,也就是在特指章草书体的情况下。

    二、“草稿体”书论考辨

    虫篆既繁,草藳近伪,适之中庸,莫尚于隶。

    成公绥《隶书体》

    伪:诈也。虫篆:犹虫书,秦八体书之一,意指为繁;与之相对意为“简”的草藳:指草书。成公绥《隶书体》其主旨是盛赞隶书,说各种书体中唯有隶书繁简适度,正合中庸。这里草藳,显然是作为一种书体存在的。

    觊子瓘字伯玉,为晋太保。采张芝法,以觊法参之,更为草藳。草藳是相闻书也。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

    相闻书,何也? 据王僧虔《采古来能书人名》云:“钟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狎书,相闻者也。”相闻书即行狎书也。行狎书(狎取草草不恭之义)应用于书写尺牍和日常书信相闻。根据张明先生《“钟胡为法”与章程书考辨》一文中可以知道,钟书三体,只是章程书(八分书)的一种变形,铭石书和行狎书只是在章程书的基础上进行的或繁或简的改变。由此可知行狎书(相闻书)并非我们现在所笼统认为的行书,因此,将“草稿”笼统的认为是行书是不确切的。

    京兆杜畿魏尚书仆射;子恕,东郡太守;孙预,荆州刺史。三世善草藳。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

    至于卫、杜之笔,流传多矣,纵任轻巧,流转风媚。

    李嗣真《书后品》

    杜预字符凯,京兆杜陵人。度即六氏祖;祖畿,魏仆射;父恕,幽州刺史,并善行草。预博学,官至镇南将军、当阳侯。父祖三世善草书,时人以卫瓘方之,称杜预三世焉。

    张怀瓘《书断》

    杜预者,其六世祖为杜度,东汉末年人,其人善章草,崔瑗、崔寔父子学之,张怀瓘《书断》中评其章草为神品,杜预为章草能品。

    《采古》中说杜预祖孙三代善草稿,《书断》中说杜预三世善草书,张怀瓘自己的观点则是“藳亦草也”,所以《书断》中所说三世善草书应和《采古》中是一个意思。迄今我们所能见到的杜预作品也只有其章草,另一方面杜度为其六世祖,善章草,那么杜预必定受其家学书法传承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张怀瓘《书断》中所说其所善的草书和传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中所说其所善的草稿为章草书是有一定可能性的。另外,李嗣真《书后品》和张怀瓘《书断》中都把杜预和卫瓘放到了一起,“时人以卫瓘方之”方:比较的意思。意思是当时的人们拿杜预书法和卫瓘书法相论。再者杜预生卒年为公元222—285年,卫瓘的生卒年为公元220—291年,二人属于同一时期,“时人以卫瓘方之”若不是书体相同终不会有可比性,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卫瓘的“草稿体”为章草也是有一定可能性的。

    三、“草稿体”考析

    通过对文献的识读,就会凸显出一个疑问,如果我们把“草稿体”认为是章草的话,那么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中像杜度、崔瑗、张芝等章草名流为何没有“草稿体”之说,而是自卫瓘开始,其后杜预、王导、王献之等则突出强调其善草稿呢?我们先把其文献内容罗列出来以便于更好地说明问题。

    京兆杜度为魏齐相,始有草名。

    安平崔瑗,后汉济北相,亦善草书。平苻坚,得摹崔瑗书,王子敬云:“极似张伯英”。瑗子寔,官至尚书,亦能草书。

    弘农张芝,高尚不仕,善草书,精劲绝伦。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每书,云:“匆匆不暇草书”,人谓为“草圣”。芝弟昶,汉黄门侍郎,亦能草,今世云芝草者,多是昶作也。

    敦煌索靖字幼安,张芝姊之孙,晋征南司马,亦善草书。陈国何元公亦善草书。

    吴人皇象能草,世称“沉着痛快”。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

    以上诸子皆以章草见能,卫瓘及其后善草稿的书家有:

    觊子瓘字伯玉,为晋太保。采张芝法,以覬法参之,更为草藳。草藳是相闻书也。

    京兆杜畿魏尚书仆射;子恕,东郡太守;孙预,荆州刺史。三世善草藳。

    晋丞相王导,善藳、行。

    王献之,晋中书令,善隶、藳,骨势不及其父,而媚趣过之。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

    对比二者,显然“草”与“草稿”非同一种书体,另外王愔《古今文字志目中》中“稿书”和“草书”一样也是并列于古书36种之中的。所以《采古》中所说“草”则是指章草,而“草稿”既然非章草那为何种书体呢?我们不妨用书家作品来说明一下问题。

    首先卫瓘传世作品有其《顿首州民帖》,章草书,但其并未局限书写章草而是每字收笔之处不作雁尾挑出,是向下牵引,以便于下一字体的书写,看起来像是打破了章草的结字法则,这也正说明了其章草法则不如索靖的原因。

    现存杜预作品有其《十一月帖》章草书,如卫瓘一样,已有向下牵引之势。

    而其后的王导、王羲之、王献之等晋代叔家,草书向下牵引之势加强,已经有今草的样貌,但是字里行间仍可以看出章草笔意。而王献之则不同,连带更甚,已绝章草样貌。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从卫瓘、杜预时的章草稍加向下牵引之势,到王导时向下牵引之势加强,再到王献之已绝章草样貌。这仿佛就是一个从章草向今草发展的一个过程。另外杜预生卒年为公元222—285年,卫瓘的生卒年为公元220—291年,王导生于公元276年,王献之生于公元344年,这期间时间跨度很大,出现这么一个书体的演变过程也不是没有可能。当然这也是当时区别于章草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或者说这种向下牵引形态下的章草正是“草稿体”。

    当然,也有可能这些作品所表现的只是其作者的一种书体或者是某一时期的产物,这也无可厚非。在此仅作为笔者抱着求知态度的一种猜测,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张天弓.张天弓先唐书学考辨文集[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9.

    [3]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

    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