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书籍设计理念的嬗变与创新

书籍是人类表达思想、交流情感、承载文化、传播知识的重要媒介。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书籍的形态也在不断发生嬗变、演化。
为了更好地保护图书,方便读者取用、阅读,需要对图书进行装帧设计。其实,中国古代并没有“装帧”一词。20世纪30年代,丰子恺将“装帧”概念引入中国。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受到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出版体制的制约,书籍装帧主要是指图书的封面设计。虽然有极少数人也关注图书的开本、字体、版式、工艺等,但是大多数设计师对图书设计的认知存在偏差和误解。因此,图书出版行业中书籍装帧观念一直比较滞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书籍设计艺术的发展。1949年初,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邱陵教授提出了书籍设计艺术的概念,但是响应者寥寥。直到近十年来,书籍的整体性设计理念才逐渐深入人心。
吕敬人先生所写的这本《书艺问道》(2017年8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在装帧和书籍设计的异同上给予了我们很多的思考。他认为书籍设计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对图书进行的装饰、装潢,还包括外在造型、材料构建、工艺技巧、实用功能、意境构筑等诸多方面,是从材料学、传播学、编辑学、设计学、美学等多学科、多视角对一本书籍进行创造性、整体性的设计。换言之,装帧重在开本、纸张、装订的选择,以及字体、封面与版式的设计,而书籍的设计理念思路更为开阔,它包括书籍的视觉協调、文质统一、技艺共生、意境之美、互动交流等。
分而述之,视觉协调即一本图书的文字、图像、色彩、版式、材料等视觉构成元素的协调统一,使之符合美的规律与形式法则。文质统一,强调形式和内容的双向渗透、共融统一,这凸显了书籍作为艺术本体的生命力和价值。孔子在《论语》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的这一观点提倡文质并重、文质统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技艺共生,指的是书籍设计应同时注重技术性与艺术性。技术是特定物质媒介的客观化、物态化,艺术是精神构建和审美反映。设计师应该将审美意象物态化,将书籍的审美功能与使用功能完美结合,将技术美学与艺术标准统一起来。意境之美,指的是书籍应该具有意韵美。书籍虽然可读、可观,但也应具有强烈的情感感染力和想象空间。而且,吕敬人先生强调,书籍的设计应该视为一种立体的思维模式,可以注入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就是说,书籍的形态设计,需要在视觉上形成与读者参与阅读和欣赏的互动,让读者在书籍的设计中形成良好的整体感受。这也是作者为什么重视书籍互动性和交流性的原因。整体论视域下的书籍设计中,读者不再是被动的受众,书籍不再是单向的传递。在知识与读者之间,书籍成为一种互动媒介,是一种可交流的装置。现代书籍设计的互动性是多方面的,有书籍的图文互动、文质互动,还有作者、读者、设计师三者之间的互动。互动交流,让读者成为书籍设计的二度创作者,增加了读者的编撰参与体验,也强化了图书的亲切感、归属感和人性化。正如《考工记》中所写的那样:“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书籍设计师只有将“天时地利,才美工巧”四者结合,才能设计出质量上乘的图书。
在该书的整体论述中,作者不仅启发读者在装帧、书籍设计等概念上的与时俱进和转换思考,同时也详细阐述了完成一本书籍设计的整个过程。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八个步骤,包括主调设立、信息分解、符号捕捉、形态定位、语言表达、物化呈现、阅读检验、书籍美学等。我们从中不难发现它是一个艺术创意到技术呈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书籍文稿到成书出版的过程,更是书籍从平面化到立体化的系统过程。
不仅如此,该书自身的设计也完美诠释了作者的设计主张。该书网格统一、色彩统一、装饰统一,整体设计与其内容水乳交融、相得益彰。阅读这本书,读者能感觉到一种和谐完整的规范、秩序,其审美情绪亦被极大调动起来。
概言之,该书所提出的书籍整体设计理念,从以前的单一造物行为转变成创造多维之美的整体设计,读者的阅读体验也从“共感”转到“阅感”。因此,该书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等特点,是编辑出版领域的必读图书。同时,整体性视域下的书籍设计理念也给设计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改变设计思路,提升综合素养,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的艺术质量。
(王军平/汉口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