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电影《花木兰》中的中国传统符号

    梁爽+张茜

    【摘 要】动画电影《花木兰》从中国历史故事中汲取素材,在保留传统思想和传统意象的基础上,进行了时代的创新与发展。本文从符号学视角,以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为切入点,分析动画电影《花木兰》中的传统符号以及符号背后的忠孝、民众英雄、女性主义等蕴含的独特意义。

    【关键词】花木兰;传统符号;直接意指;含蓄意指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118-01

    传统符号是代表传统文化“形”和“意”的结合,它是民族文化观念的物化形式和传播载体,具有特定的内涵和约定俗成的信息传播功能。历经时空演变的视觉信息群,具有丰富的视觉造型与深刻的内在含义,是中国视觉文化特征的生命之根,也必将影响现代动画设计的发展。

    一、中国传统符号在《花木兰》中的直接意指

    苏联文艺理论家赫拉普钦科认为:“文化符号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的审美涵义的符号或符号体系。”[1]而在一个电影文本中,符号又通过记录人物、场景、运动、语言、音乐等来展现故事的过程。影片将中国文化的意境通过极富中国神韵的传统符号再现出来。按文化符号的社会功能,可以分为实用符号和非实用符号两大类。实用符号有:大量由祥云构成的亭子、高贵大气的中国皇宫、传递信息的烽火台等;非实用符号有:错落有致的群峰、整齐的稻田、疏密有致的竹林等。按照运动形态,把文化符号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类。影片中静态符号有龙形香盏、八卦乾坤的图案、象征阴阳两极的项链等;动态符号有与唐三彩马俑极其相似的骏马、为婚典而悬挂的灯笼等。

    符号具有三层结构:物质层、形式层、内容层。对于内容层,即符号的功能意义随着符号所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花木兰》虽然引用了中国传统故事画面以及人物造型,但是其中的语言动作以及说话的语气眼神,都带有明显的西方色彩,所以即使同一动作在不同背景下意义也会发生变化。

    二、中国传统符号在《花木兰》中的含蓄意指

    (一)忠孝。影片中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忠孝思想。影片开头为木兰安排相亲,体现了中国传统婚嫁思想,木兰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是孝道的体现;木兰对父母的“孝”是故事得以流传的核心价值。父亲接到圣旨,准备为国效命。木兰孝顺父母、热爱国家,选择了替父从军。战场上木兰奋勇杀敌,皇城救驾后不求高官厚禄,只愿回去与家人团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忠孝两全。

    “木兰替父从军”文化背景是在主张忠孝礼义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但是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是难以理解的。所以迪士尼的《花木兰》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忠孝”为核心的社会伦理规范要求个人要对家族长辈尽孝、为国家尽忠的基础上,又加入了父女之情,这也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主要动力。这样的处理方法与《木兰辞》中强调单方面付出的忠、孝更容易让不了解儒家伦理道德的现代观众所接受,也更一步加深了西方观众对剧情的理解。

    (二)民众英雄。从《木兰辞》到后来迪士尼的《花木兰》《花木兰Ⅱ》,最博人眼球的是木兰身上表现出的儿女对父母的传统孝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木兰男扮女装毅然替父从军的无畏胆量,征战沙场“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载誉归来后淡泊名利的豁达,无不体现出她过人的气魄,似英雄一般无惧生死,心系家国天下,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这虽然与传统重男轻女的成见不同,但却体现出时代价值观与传统思想的交融与共存,反而使木兰更为后人所钦佩,成为名符其实的民众英雄。

    (三)女性主义。影片的成功有一部分原因是它在以中国的传统故事为题材外,加入了许多被世界不同观念的观众所接受的普世价值,把《花木兰》讲成一个年轻女性展现自我价值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情节有着跨越国别、超越民族不朽魅力,因此,女性主义的展现,既肯定《木兰辞》的基本价值,又增添了崭新的文化因素,是整部电影的闪光点。

    《花木兰》中,木兰在战后恢复了女儿身,说明她并未否认自身女性的价值或蔑视女性的性别,是她对男女平等观念的呼告。动画电影塑造了一个万众瞩目的巾帼英雄,传达出了男女平等的观念,突出了木兰作为一名女性,其强烈的个人意识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无限渴望。

    三、结论

    从符号学视角解读《花木兰》中所运用的中国传统符号,我们发现:将这些特有的中国传统符号与动画形象的传播相结合,可以使中国符号与品牌形成更大的符号系统,从而产生更大的效果;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当中国的传统文化被我们自身忽略的时候,国外正在大肆挖掘中国文化,把中国符号运用到影片创作中,这些影片在中国市场又深得消费者的青睐,这些文化现象都值得我们反思。

    参考文献:

    [1][法]罗兰·巴特.符号学美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张晓倩.花木兰形象内涵的女性主义解读[J].电影文学,2010.

    [3]秦志希,翟晶.从迪斯尼《花木兰》看全球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J].当代传播,2002.

    [4]王宇.动画电影《花木兰》的视听语言结构[J].电影文学,2010.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