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结构浅析与审美体验

汤伟
摘要:《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肖邦创作的第一首叙事曲,也是他器乐作品中第一首采用叙事曲体裁创作的音乐作品。通过对这首带有作曲家强烈情感的作品的欣赏,从音乐的技术语言与作品的审美内涵方面进行简要分析,进而达到更好的诠释与把握音乐作品的整体风貌。
关键词:创作背景 音乐分析 审美内涵
一、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创作背景
叙事曲(ballade),最初发源于中世纪的定形诗,是一种叙事性歌曲、民间传统歌曲或模仿民间传统形式特意模仿的歌曲。由于叙事歌比较长,音乐处理需要更加多样化的主题与织体,叙事与对白相互交替,音乐形象生动、鲜明,具有戏剧性,从而以多方面启发作曲家。肖邦正是受到了叙事歌和音乐作品的影响,首创了钢琴叙事曲这一新的体裁,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浪漫抒情性格的器乐曲。肖邦的叙事曲源于文学上的叙事诗和声乐作品的叙事曲,把其内容和波兰民族音调相结合,广泛采用具有即兴性和变奏手法的民间音乐,创造性的发展了叙事曲体裁,提高了叙事曲的表现力,使之具有叙事性和交响性的音乐特征,并赋予了它更加广泛和全新的含义,使叙事曲具有雄伟辽阔的内容。
在这部《g小调第一叙事曲》可以看出,作品的体裁与文学作品中的叙事诗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部作品不仅受到诗人密茨凯维支叙事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影响,诗中讲述了波兰人民英勇反抗条顿十字大军,还受到祖国华沙起义惨烈失败的震撼。一部表现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具有强烈的震撼的悲剧性和叙事性的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讲述的是发生在十四世纪,立陶宛人民反抗日耳曼武士团的斗争的故事。幼年的立陶宛人倭尔特被俘,在日耳曼武士团的抚养下逐渐长大,而另一位被俘的民间歌手哈尔班,不断的用爱国主义思想和感人诗句打动倭尔特。倭尔特受到了哈尔班的潜移默化的感化,立志为民族效劳,为祖国献身,预谋复仇计划。期间,倭尔特娶了立陶宛大公的女儿阿尔多娜。为了自己的祖国和复仇,他告别了妻子,假冒已被杀死的骑士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名字,再次回到日耳曼武士团,在一次重要战役中取得了胜利,并同时赢得了武士团的信任,成为了骑士团的首领。妻子阿尔多娜则以修女的身份秘密潜入首领所在地的一个尖塔中,等待丈夫完成复仇的使命。在同立陶宛军队的战斗中,倭尔特处心积虑,拖延不战,有意耽误军机,使得武士团失去了有利的作战机会,民穷财尽,溃不成军。事情终于败露,倭尔特被骑士团秘密法庭判处死刑,在临刑前壮烈地服毒自杀,绝望的妻子也随之殉情而死。
当波兰起义的消息传到肖邦的耳朵中,他悲痛万分,借古喻今,创作了这首《g小调第一叙事曲》,通过对英雄的歌颂,对祖国的眷恋,号召波兰人民为民族的独立而奋斗。
二、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宏观结构及音乐审美内涵分析
(一)作品的宏观布局
肖邦创作于1831—1835年间《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音乐史上第一首叙事曲体裁的器乐作品。他在创作这首叙事曲时,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新的体裁、新的创作任务。因此肖邦,把奏鸣原则、变奏原则和回旋原则按照新的要求结合起来,把传统的奏鸣曲式结构进行了适应音乐戏剧性内容的调整。也正由这一新的革新,才会把《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结构称为较自由的奏鸣曲式。
(二)作品的审美内涵分析
引子(谱例1)起铺垫、称景的作用,是全曲展现给听众的第一印象。
谱例1:引子
g小调叙事曲从简短的引子进入,以响亮而沉重的音响,朗诵者的音调为特征,仿佛叙述者的自我独白。乐曲开头是广阔而沉重的五个小节的隔八度的相同的上行旋律。第二句则抒情的小幅度下行流动,两个乐句遥相呼应。第三小节下行四度后上行三度的叹息音调是肖邦创作成熟时期常用的核心动机,①旋律以半音级下行,呈现出小调忧郁的色彩,把听众引入到了悲壮的情景中去。引子结束在一个不协和的和弦上,正如尼克斯所说:“这一不协和的降E可以说是整个音诗的基音,它是一种提出疑问的思想,像一种突然的痛苦,射穿了灵魂和身体。”
引子虽然只有7个小节, 却依然将“悲情”基调流淌于主部(谱例2)中去,主部的音素存在于引子中,主部是叹息的音调,也是圆舞曲的变形。叙事型主题是第一主题的鲜明特点,一个余音袅袅的音调,每一个乐节在和声上是从不稳定到稳定,在动力上是从紧到松,在音调上是从高到低,这就使主部的形象有如一声声的叹息②,像是说唱老艺人哈尔班在波动他的四弦琴,缓慢地唱着一个关于回忆,关于遥远过去的悲伤故事。
谱例2:主部主题
从21小节后,主部的结构开始扩充,得到了新的发展动力,力量在积聚,情绪在高涨,但是到了29小节以后,节奏马上缓和下来。至33小节,暂时抑制的叹息变成天真的幻想,用即兴的华彩段(谱例3)表现出来,而幻想的片刻却又是一声长叹。
谱例3:华彩
经过一小段华彩,主部结束在第36小节,主题随后发展出另一音乐形象——连接部。连接部也跟主部一样,开头的结构是周期性的,随后就不稳定起来。肖邦采用了切分的节奏型有变化的极进下行,在这短促的音调中,我们听到了内心的忧虑不安、心焦如焚。连接部前半部分的第四个音符的时值延留一拍半,好似歌唱中将尾音延长,歌者的意犹未尽,但当四小节开始反复时,却用休止符代替第四个音符的时值,同时力度的加强,速度的加快,与之前的音乐形象相比,显得果断而坚决。终于,连接部的后半部分在这里达到了一个小高潮,它的动力发展比主部后半部分动力更大,不停高涨的热情终于达到了呈示部中音区和力度的最高峰,而后逐渐回落,一切基于平静。
谱例4:副部
由于叙事曲的主部和副部有别于传统奏鸣曲式,都是抒情性质的,因此肖邦在展开部中进行变奏的手法采用主题的升华的办法。
展开部的第一个段落是主部的主题升华。展开部的前几个小节很有警觉的沉浸,整个主题在属音的持续低音出现,像定音鼓奏出的不稳定的音老是解决不了,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显得惶恐不安。右手八度旋律,伴随着左手一次次出现的柱式和弦,使人惶恐不安,通过浓密的和声越来越增强音响,最后达到英雄性的第二个段落。(见谱例5)
谱例5:展开部第二个段落
展开部中的第二个段落,虽然主旋音调上保持了一定的原来面目,但却展现了一个另外的性质。在展开部的处理当中,肖邦有别于传统的方式,即以“主题新变体③”的运用来取代传统方式,让主人公倭尔特有了一个全新的面貌:他愤懑,意志坚定,充满了豪情壮志,决心为祖国的生死存亡拼搏自己的一生。
谱例6:展开部
展开部把呈示部中的一些音加以发展,有声有色的描绘出了一幅欢腾的景象。这是一个速度逐渐加快的即兴的段落,旋律线条渐渐消失其中。紧接着是一个诙谐的段落,具有快速圆舞曲的特点。终于力量又再次积蓄,旋律变得丰富多彩,加之和弦的出现,激昂的情绪再次喷发。而后,一股洪流推动着向前,势不可挡。
再现部是本末倒置的,副部在前面,而主部却在后面。副部主题的再次出现,显得更加威风凛凛,似乎蕴藏的一种力量,旋律的层层推进,直到高点才松弛下来,以强烈的对比引出了暗淡的主部主题的再现。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肖邦创造性的取消了再现部中的连接部,使得音乐的发展速度更为激进,发展动力更加紧凑。主部虽然在主调上,但是低音仍旧在不稳定的属持续上,一种阴暗、诡异的气氛一直延续到全曲的高潮。一系列平行六度激昂的、有宣叙调性质的乐句,道出了英雄的豪言与魄力,它虽然短小,却包含了倭尔特的悲愤之情,他不住地呐喊,把音乐径直引领到了气势磅礴,雄壮激昂的尾声中去。
谱例7:尾声
在尾声中,肖邦引入新材料,并运用了扩展的手法,对其进行衍伸。叙事曲的尾声充满了悲剧性冲突的紧张气氛。刚开始如旋风一般袭来,接着是左手尖锐的减七和弦配合着右手的半音阶进行,暗淡的和弦和悲壮的宣叙调一次次的出现,无穷的力量正在慢慢滋长,步步走向高亢的结局,最后14个小节终于以撕心裂肺,痛苦的呼号式的音调,使音乐结束在悲剧的热潮之中。
参考文献:
[1]钱仁康.欧洲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钱仁康.肖邦叙事曲解读[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3][俄]A·索洛普磋夫.肖邦的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
[4]冯智全.肖邦大型作品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5]于润洋.悲情肖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6]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7]杨留兵.伟大的音乐革新者肖邦-谈肖邦对钢琴体裁的突出贡献[J].钢琴艺术,2008,(06).
[8]李德方.析肖邦《第一叙事曲》·p.23[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3,(02).
[9]尹勋峰.解读肖邦的第一叙事曲[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02).
注释:
①钱仁康:《肖邦叙事曲解读》,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第77页。
②钱仁康:《肖邦叙事曲解读》,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第81页。
③于润洋:《悲情肖邦》,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
谱例5:展开部第二个段落
展开部中的第二个段落,虽然主旋音调上保持了一定的原来面目,但却展现了一个另外的性质。在展开部的处理当中,肖邦有别于传统的方式,即以“主题新变体③”的运用来取代传统方式,让主人公倭尔特有了一个全新的面貌:他愤懑,意志坚定,充满了豪情壮志,决心为祖国的生死存亡拼搏自己的一生。
谱例6:展开部
展开部把呈示部中的一些音加以发展,有声有色的描绘出了一幅欢腾的景象。这是一个速度逐渐加快的即兴的段落,旋律线条渐渐消失其中。紧接着是一个诙谐的段落,具有快速圆舞曲的特点。终于力量又再次积蓄,旋律变得丰富多彩,加之和弦的出现,激昂的情绪再次喷发。而后,一股洪流推动着向前,势不可挡。
再现部是本末倒置的,副部在前面,而主部却在后面。副部主题的再次出现,显得更加威风凛凛,似乎蕴藏的一种力量,旋律的层层推进,直到高点才松弛下来,以强烈的对比引出了暗淡的主部主题的再现。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肖邦创造性的取消了再现部中的连接部,使得音乐的发展速度更为激进,发展动力更加紧凑。主部虽然在主调上,但是低音仍旧在不稳定的属持续上,一种阴暗、诡异的气氛一直延续到全曲的高潮。一系列平行六度激昂的、有宣叙调性质的乐句,道出了英雄的豪言与魄力,它虽然短小,却包含了倭尔特的悲愤之情,他不住地呐喊,把音乐径直引领到了气势磅礴,雄壮激昂的尾声中去。
谱例7:尾声
在尾声中,肖邦引入新材料,并运用了扩展的手法,对其进行衍伸。叙事曲的尾声充满了悲剧性冲突的紧张气氛。刚开始如旋风一般袭来,接着是左手尖锐的减七和弦配合着右手的半音阶进行,暗淡的和弦和悲壮的宣叙调一次次的出现,无穷的力量正在慢慢滋长,步步走向高亢的结局,最后14个小节终于以撕心裂肺,痛苦的呼号式的音调,使音乐结束在悲剧的热潮之中。
参考文献:
[1]钱仁康.欧洲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钱仁康.肖邦叙事曲解读[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3][俄]A·索洛普磋夫.肖邦的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
[4]冯智全.肖邦大型作品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5]于润洋.悲情肖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6]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7]杨留兵.伟大的音乐革新者肖邦-谈肖邦对钢琴体裁的突出贡献[J].钢琴艺术,2008,(06).
[8]李德方.析肖邦《第一叙事曲》·p.23[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3,(02).
[9]尹勋峰.解读肖邦的第一叙事曲[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02).
注释:
①钱仁康:《肖邦叙事曲解读》,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第77页。
②钱仁康:《肖邦叙事曲解读》,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第81页。
③于润洋:《悲情肖邦》,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
谱例5:展开部第二个段落
展开部中的第二个段落,虽然主旋音调上保持了一定的原来面目,但却展现了一个另外的性质。在展开部的处理当中,肖邦有别于传统的方式,即以“主题新变体③”的运用来取代传统方式,让主人公倭尔特有了一个全新的面貌:他愤懑,意志坚定,充满了豪情壮志,决心为祖国的生死存亡拼搏自己的一生。
谱例6:展开部
展开部把呈示部中的一些音加以发展,有声有色的描绘出了一幅欢腾的景象。这是一个速度逐渐加快的即兴的段落,旋律线条渐渐消失其中。紧接着是一个诙谐的段落,具有快速圆舞曲的特点。终于力量又再次积蓄,旋律变得丰富多彩,加之和弦的出现,激昂的情绪再次喷发。而后,一股洪流推动着向前,势不可挡。
再现部是本末倒置的,副部在前面,而主部却在后面。副部主题的再次出现,显得更加威风凛凛,似乎蕴藏的一种力量,旋律的层层推进,直到高点才松弛下来,以强烈的对比引出了暗淡的主部主题的再现。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肖邦创造性的取消了再现部中的连接部,使得音乐的发展速度更为激进,发展动力更加紧凑。主部虽然在主调上,但是低音仍旧在不稳定的属持续上,一种阴暗、诡异的气氛一直延续到全曲的高潮。一系列平行六度激昂的、有宣叙调性质的乐句,道出了英雄的豪言与魄力,它虽然短小,却包含了倭尔特的悲愤之情,他不住地呐喊,把音乐径直引领到了气势磅礴,雄壮激昂的尾声中去。
谱例7:尾声
在尾声中,肖邦引入新材料,并运用了扩展的手法,对其进行衍伸。叙事曲的尾声充满了悲剧性冲突的紧张气氛。刚开始如旋风一般袭来,接着是左手尖锐的减七和弦配合着右手的半音阶进行,暗淡的和弦和悲壮的宣叙调一次次的出现,无穷的力量正在慢慢滋长,步步走向高亢的结局,最后14个小节终于以撕心裂肺,痛苦的呼号式的音调,使音乐结束在悲剧的热潮之中。
参考文献:
[1]钱仁康.欧洲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钱仁康.肖邦叙事曲解读[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3][俄]A·索洛普磋夫.肖邦的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
[4]冯智全.肖邦大型作品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5]于润洋.悲情肖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6]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7]杨留兵.伟大的音乐革新者肖邦-谈肖邦对钢琴体裁的突出贡献[J].钢琴艺术,2008,(06).
[8]李德方.析肖邦《第一叙事曲》·p.23[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3,(02).
[9]尹勋峰.解读肖邦的第一叙事曲[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02).
注释:
①钱仁康:《肖邦叙事曲解读》,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第77页。
②钱仁康:《肖邦叙事曲解读》,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第81页。
③于润洋:《悲情肖邦》,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