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与浮华
吴艳东
【摘 要】《道士下山》并不能算是徐浩峰的成熟作品,但是陈凯歌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文风,开创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武侠电影风格。本文从笔者的个人视角对影片的新型叙事元素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与评论,探讨影片所要反映的众多主题。
【关键词】《道士下山》;新型;叙事元素;剧本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116-01
一、本土电影剧本改编的里程碑——《道士下山》
徐浩峰的《道士下山》原著其实是很难改编电影的,因为它严格说来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同时也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世界观。《道士下山》并不能算是徐浩峰的成熟作品,但是书中所描述的许多功夫场面,是很难完整地视觉化的。故事、人物、冲突、视觉概念、世界观等等元素综合起来,《道士下山》并不算是很好的一个电影改编文本。如果一定要动,就得从根本上动。
二、叙事的综合元素的化身——《道士下山》
(一)故事新颖,叙事独特。一个下山看世界的故事,本身没有什么特殊的看点,陈导将独特的视角构成一个新颖的故事。“恶念来自不得志的生活”,则可以处理为何安下在整个故事中至始至终面临的挑战。核心人物、核心冲突已经建置,核心事件相对来说就明朗许多了。
(二)宗教元素的独特视角。何安下本来是一名道士,信奉的是道教,但是他在湖底却看见了佛像,并随后跑进了一家佛教寺庙。正是这个特别的设置,使《道士下山》的宗教元素完美展现。道教讲究的是“形”,是人与这个外在世界的相处形式,因此道教的修炼者往往踏遍天下名山,甚至造炉炼丹,追求长生不死。而佛教讲究的是“心”,是人与自己内心的相处之道,因此佛教的修炼者往往习惯独自打坐冥想,他们信奉轮回,追求的是来世的安宁。
何安下下山伊始,虽然在崔道宁家得到了身安,但心却经历了考验。道宁因欲下山,道融因欲自毁,何安下也在欲的影响下心乱了,所以他开始有了愤怒与仇恨。
何安下杀人后,他的外在世界没有改变,但是他的内心世界却极度失控了。在大师的指点下,他逐渐接受了自己的行为,并在这期间认识了彭七子,由此进入到人生最荒谬的阶段。
何安下一路上遇到了很多善良的人,但每个人都在教会何安下一些道理之后离开了人世。庆幸的是,这些生与死的考验没有让何安下变得嗜恶,反而越来越坚信正义与善良。
(三)叙事元素的完整性。《道士下山》这次在叙事和视效上所呈现的形式创新颇为惊艳,让人眼前一亮。但可能是太出格了,以至于有点魔性。
以叙事带动剧情伊始,《道士下山》借何安下的经历分为三个阶段:在山上、在人世、再上山。
在山上的时候,大家都很单纯的生活着,不用考虑人性险恶,也不用担心生存难题。何安下临走前,师父叮嘱了他一顿话:一扇门的内外,就是两个世界,山下的世界你没见过,记住为师的话:不择手段,非豪杰;不忘初心,真英雄。
何安下在山下的经历,就是一颗初心在人世间所经历的情与欲、善与恶、恩与怨、生与死的过程。
情欲。何安下遇到了崔道宁,无意中知道了男女之事,他觉得新鲜、好奇,并在潜意识中也产生了朦胧的反应,但却克制自己不去想。
善恶。何安下面对善恶选择题,他最终选择了恶,和彭七子两人食物中毒后,面孔和发型极度扭曲,一贯善良的何安下也说出了内心最隐秘最邪恶的想法:想和师娘睡觉,想去偷功德箱里的钱。
恩怨。何安下和彭七子面孔与内心都变异之后,来到一家道观,遇到了周西宇,一番打斗,周西宇解开了两人身上的毒,不料自己却引来杀身之祸,何安下经历人生第三道考验:恩怨。
生死。在这次经历的最后关头查老板放过了彭乾吾,因为周西宇遗愿是“不想让仇恨再继续下去”。可惜护犊心切的彭乾吾自己撞死在查老板手上,临终前还不忘叮嘱儿子拜查老板为师,学习秘笈上的武功,让人心酸。
影片最后,何安下又回到了山上,在浮华世间走了一遭,学会了与这个世界如何相处,最终回归最真实的内心,试着与世间万物和谐共处。
三、《道士下山》对本土电影的新启示
《道士下山》作为一本小说其实是很杂乱的,从杂乱但质感细节丰富的故事中找出那个电影故事,其实在于电影创作者自己想讲什么。陈凯歌试图在《道士下山》里传达一种哲学与世界观,但是这个命题过于宏大,以至于在和商业做结合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偏差。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陈导将这部新型的叙事元素电影《道士下山》完全交托给观众,是否理解,皆在观众本心。
参考文献:
[1]黄会林.百年电影与中国观众[M].当代电影,2006(2).
[2]万山红.电影道士下山的改编研究[J].电影文学,2015(14).
[3]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