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吉祥,世人所愿
魏小羊
自西传入的佛具如意
“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是自印度传入的佛具之一,至于具体年代已不可考据,唯古书中有零星记载,可知其大概年代。《晋书·王敦传》记载孙权曾得如意柄一事,日:“每酒后,辄味魏武帝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无独有偶,唐人段成式也在《酉阳杂俎》中收录了一段关于如意的故事:“梵僧不空,得总持门,能役百神,玄宗敬之。……又与罗公远同在便殿,罗时反手搔背,不空日:‘借尊师如意。殿上花石莹滑,遂激率至其前,罗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日:‘三郎勿起,此影耳。因举手示罗如意。”从这两段记载中我们得知,如意在晋唐时已传入华夏。
据说如意柄端作“心”形,用竹、骨、铜、玉制作,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唐代王昌龄在诗作《题净眼师房》就记录了这种盛况,曰:“玉如意,金澡瓶,朱唇皓齿能诵经。”
“如意”,又称“握君”、“执友”或“谈柄”,多呈s形,类似于北斗七星的形状。
据故宫博物院资料,如意的起源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搔背工具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最初的原型只是汉族民间一种挠痒痒用的器物,《音义指归》云:“‘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刻作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故曰‘如意。”汉代时出现了以骨、兽角、玉、石、竹、珊瑚及金属材料制成的如意,长约一尺许,柄端多为手指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称如意,俗叫“不求人”或“老头乐”。
我国古代有“搔杖”,又有记事于上的“笏”,如意得兼二者之长,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后形态发生分化,一支保留实用功能,在民间流传;另一支强调吉祥含义,向纯粹陈设珍玩演化。
如意有多种品类,均极为精美。有珐琅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沉香如意、玉如意等。玉如意始于魏晋,它的出现将玉的坚润不渝美德与如意的吉祥寓意结合,成就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吉祥文化器物。此时的玉如意作为帝王及达官贵人手持把玩之物,除用其瘙痒外,还用其决策军政大事等。譬如南朝名将韦睿在钟离之役中手执“如意”指挥千军万马,一日数合取得大胜。魏晋时如意的形制以柄首呈屈曲手掌式为主流,被人赋予了“回头即如意”的吉祥寓意,还有“君子比德于玉”之美誉,颇受文人雅士喜爱,常随身佩戴,留有“腕动苕花玉,衫随如意风”的诗句。
每当清雅休闲之时,文人雅士吟诗咏赋,总免不了用其和着“如意舞”打节拍用。传说东吴太子孙和曾在月下作如意舞,不慎打伤宠妃邓夫人脸颊,后虽治好,但脸上仍留下瘢痕,引诱后宫女子争相效仿,遂成点靥之风。
艺术藏品
匠心独制
唐代是如意发展史册上辉煌灿烂的一页,如意真正成为一种艺术品就是自唐代始。唐代的如意造型丰富多彩,不止有手形如意,还演变成卷云形、灵芝形、心字形及团花形等多种如意造型,且开始用金玉珠宝制作,除了显得更为华贵,也增添了几分仙气与祥和的神韵,赢得了贵族和士大夫的青睐。
唐代的如意形制柄身扁平,顶端弯折处演变为颈部,柄首为三瓣卷云式造型。
唐代如意形制开始由实用器物向玩赏器物过渡,前期实用之具的如意形制在永泰公主墓壁画、房陵公主墓壁画的侍女图中有见,为一手爪形实用器物,侍女们时常随身捧握在手。
而晚唐时期的法门寺寺塔地宫如意已不是单纯的实用器物。史料记载,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地宫出土了大批珍贵的唐代文物,其中一件鎏金银如意,钣金成形,顶端作云头状,正面鎏金,中间一佛,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坐佛两侧各有一供奉童子,面佛半跪于莲台之上。柄扁长,中空,下端较上端宽厚,如意长510毫米、云头宽161毫米、柄宽23-27毫米、厚2.5-7.5毫米,重762.5克。这件如意的形制兼取古代爪杖的曲颈和近世如意的云头,是古时如意由实用器物向玩赏器物过渡的中间类型。
到了宋朝,“如意”工艺越加复杂,时常镶嵌珠宝,长度开始缩短,材料偏向贵重,出现了金质、玉、水晶、珊瑚、玛瑙、沉香木、骨、角、奇竹等制作的“如意”。宋朝的如意头上雕刻的祥瑞图案,大都是借“如意”二字顺意发挥而成,比如有的“如意”头被雕成两个柿子状。“柿”同“事”同音,因而叫作“事事如意”;有的“如意”头上刻上五只蝙蝠围绕一个大寿字飞翔,“蝠”与“福”同音,名为“五福捧寿”。这时的“如意”已变成一种高雅的陈列品。
帝皇之家的至尊之物
如意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吉祥之物,在明清时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宫廷的首要贡品。这个时期,如意的材质极为多样,各色玉石、金、银、铜、铁、犀角、象牙、竹、木、陶瓷等等应有尽有。装饰手法也异彩纷呈,尤其是配以各种所谓“中国结”,如盘长结、铜钱结、蝴蝶结、喜结、寿结等,不仅有和谐的视觉效果,也增添了如意的韵味。如意柄头多雕有龙纹,有的还在玉制的如意上镶嵌碧玺、松石、宝石所雕成的花卉,大多是桃果、灵芝、蝙蝠之类。蝙蝠寓意多福,桃寓长寿,是明清常见的祝颂图案。
明代如意多在皇室重要的礼仪以及仪式上使用。在古代有五行、五方、五色的哲学辨证关系,五行“木”在五方中是“东”方,五色为“青(蓝或绿)”色。青色在春天重大的仪式上或用来祭拜东方神的最佳颜色,是代表一种重要礼仪特定的使用色调,青玉如意也被视为供奉春天东方的吉祥之物,比如著名的青玉螭龙如意就是明代宫廷用于祭祀的重器。
清朝如意因其珍贵的材质和精巧的工艺而成为一种象征吉祥的陈设品。如意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柄端由直状变为小灵芝形、云朵形多种形状,头尾两相呼应,主体呈流线形,柄微曲,造型美观华丽。以灵芝造型为主的如意更被赋予了吉祥驱邪的涵义,成为承载祈福禳安等美好愿望的贵重礼品,常被作为礼品馈赠。自康熙年间始成了帝王之家的至尊之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凡值帝王登基、择后选妃、皇室成员寿诞、年节等重大活动,都少不了如意的身影,以取兆吉祥,故有“椒戚都趨珠宝市,一时如意价连城”的诗句。
自古以来,上有所好,下必从之。皇帝喜爱如意,如此一来,如意便成了王公大臣敬献帝王的贡物,一时身价倍增,拥有者更是以此为殊荣。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一柄康熙玉如意,就是大臣吴敬献给康熙皇帝,后于1860年火烧圆明园时流失。这柄玉如意由一块名贵的白玉雕刻而成,呈多孔真菌状,颜色白中透绿,形如长柄钩,钩头呈灵芝型或云型,柄微曲。手柄顶部铭文刻有“御制”两个大字,下部所刻铭文“敬愿屡丰年,天下成如意。臣吴敬恭进。”
无独有偶,雍正、乾隆两位帝王也都是此间爱好者,因此,当时皇宫中收藏了大量珍贵的玉如意,作为清代宫廷中的吉祥物,这从清代流传下来的画像中可见一斑。《雍正刀常服像》一图中,画中妃子独立牡丹花丛前,手中怀抱一柄灵芝形如意。据说乾隆皇帝在临轩听政、清读诗咏、观赏古玩时,身旁常有手持玉如意的童仆随侍左右。《乾隆皇帝琴韵图》中,晚年乾隆双手抚琴弹奏,一僮仆怀抱檀香木嵌玉如意静立其旁。还存有《咏白玉如意》一诗于世。诗曰:“盈尺和阗玉,良工琢曲琼。惟坚待为错,日白自含英。底藉公孙辩,还嗤惠子鸣。指挥供代语,静默足沈情。”
清宫如意收藏中的一个大类即为工艺独特的木柄三镶玉如意。这种如意的木柄质地分紫檀、花梨、黄杨、黄檀及檀香木等十余种,有的雕刻有吉祥图案,有的镶嵌金银丝花纹,也有素面无纹饰的。如意的首、身、尾分别嵌饰玉雕,这些玉饰往往采用历代古玉,也有一部分由清宫专门雕琢。而其中沿袭了宫廷绝技金银花丝镶嵌的如意则贵为皇家精品中的珍品。
清代如意,一般都是帝王贵胄之物;到了清末民初,如意成为贵重礼品,富贵人家常以此为馈赠嘉礼,祝愿称心如意、如意吉祥,事事如意。现如今,我们也只能在博物馆或收藏家中看到如意,一饱眼福。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指定传承人——程淑美大师领衔制作,中国文物学会监制,采用花丝镶嵌宫廷技法,以纯银鎏金,镶嵌和田美玉、红宝石、蓝宝石、绿宝石、碧玺、珍珠等名贵宝石制成巧夺天工的金玉“五福如意”,向世界展现悠久璀璨的中华文明和传统艺术的神韵与精髓。
世事变迁,现今如意虽已退出人们日常生活,但一柄柄精美的如意都铭刻着曾经的历史痕迹和美好的祈愿,千秋万代流传不息。
愿现世安稳,事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