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伦理道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探析

    [提 要]网络的发展,为人们获得信息和相互交流带来了便利,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监管机制的不健全,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的现象逐渐显现。这些失范现象并不是虚拟的,而是根植于现实的土壤中,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文章从分析网络伦理道德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根源谈起,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途径,希望能为网络伦理道德的构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途径探析

    [作者简介]代红伟(1989—),男,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 330034)

    网络伦理道德是指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应该遵守的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它实质上是社会伦理道德的延伸。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方便了人们交流和获取信息,另一方面由于其自由性和虚拟性也引发了诸多的道德失范行为。

    一、网络伦理道德存在的问题解读

    (一)个人主义盛行,绝对自由主义泛滥

    网络环境下,由于人的虚拟化以及监管的不健全,造成了一些不自律的人在缺少他律环境下肆意妄为。主要表现为个人主义、绝对自由主义膨胀。网络个人主义的特征是:怀疑道德的作用,将自己视为网络伦理道德行为的唯一判断者,忽视社会传统规范和礼仪甚至法律。绝对自由主义者在网络上宣称要“绝对自由”与“彻底民主”,不要法制和道德,这种理念是和自由的实质是相违背的。

    (二)传统规范弱化,新的规范亟待整合

    网络伦理道德与传统伦理道德不是相对的,它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与发展。在网络世界中,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严峻挑战,首先表现在道德规范的主体在虚拟世界中表现不完整。传统的年龄、性别、相貌等个人属性在虚拟世界中模糊化,取而代之的是虚拟的文字或数字符号,这使得长期处在此环境下的道德主体产生主体责任感和社会感淡漠,给网络欺骗和网络犯罪留下空间。其次,道德规范力量出现分化甚至消亡。现实社会中,人们的交往通过面对面进行,道德规范可以通过社会舆论压力和道德自律起作用。而在虚拟社会里,人们之间互不熟识,这就为缺少自律者提供了一个逃脱舆论压力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舆论施压的对象不明确,使得道德和舆论抨击难以进行,从而使社会舆论作用下降。网络世界的发展对新的伦理道德规范提出了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我国网络监管部门实施“净网”行动,打击散布不良信息行为,但就总体来说,网络监管还存在着机制不健全,网络规范措施不到位等问题。

    (三)网络行为失范,不道德现象日益蔓延

    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道德失范行为正蚕食着传统的道德领域。网络上不道德行为主要表现在:散布谣言,传播虚假信息;发送垃圾邮件,扰乱网络秩序;发布反动言论,扰乱社会安定;制造木马程序,窃取私人信息。网络上道德行为失范现象的蔓延使得部分网民社会性人格发生嬗变,社会主体责任感弱化,不但给他人的网络生活带来了不便,也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二、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网络结构的缺陷

    网络社会虽然是现实社会的延续,但又与现实社会不尽相同。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社会交往、行为活动会受到周围各种环境的限制和约束,相对容易规范。而在网络社会里,由于网络的虚拟化特点,人们以字符为媒介进行交往,难以做到直观可见,行为相对来说很难控制。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减少,在个人缺少自律的情况下,很容易做出许多现实社会中不敢做的事情,表现出与现实社会道德伦理规范不相符的情况。有人认为,网络上的言论和行为是他人看不到、追踪不了的,因此也不用承担责任的。

    (二)个人修养的不足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络社会中的道德伦理失范行为实际上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格修养的不足在网络社会中的表现。对于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分析,视角也应触及到网络空间存在和运行的背景,多角度探讨网络伦理道德问题产生的根源。尽管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有着许多相异之处,但网络社会并不是与现实社会相对立的,它是从现实社会分化出来的,是现实中的人通过互联网创造的崭新的交流空间。因此,现实生活中个人的修养水平,都会在网络社会有所体现。并且由于网络空间“虚拟化”的特点,使得道德修养不足者在网上心存侥幸之心,觉得即使违反道德也不会有所惩罚。

    (三)利益的驱动

    经济时代,人的任何行为都有其深刻经济根源,网络社会中出现道德伦理失范现象也和经济息息相关。正是由于不正当的经济利益诱惑,才驱使着人们铤而走险,忽视道德力量的约束和法律、法规的约束,在网络社会中无所顾忌、肆意妄为。制造病毒木马盗取别人密码、发布垃圾信息、强制下载、雇佣水军炒作等,都是因为高额的经济回报,使得这些人甘冒风险,参与网络不道德行为非法获利。

    (四)网络法规建设不健全

    目前我国网络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还需要进一步建设完善。虽然目前我国已出台一些有关网络管理的政策和法规,例如,为了防治和监管计算机病毒,2000年3月颁布《计算机病毒防治监管办法》;同年9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为了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2000年10月颁布并实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为了规范公民的网上行为,2004年6月颁布实施《互联网站禁止传播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但是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网络犯罪的多样性增多,现有的法律法规已经不能完全应对这种变化。

    三、网络伦理道德构建的途径探析

    (一)加大网络监管力度

    网络监管的目的在于确保网民在合乎伦理道德规范的要求下,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和服务。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的构建,离不开监控机制的保障。建立和健全网络伦理道德监控机制,加大网络监管力度,是构建网络伦理道德的技术保障。在技术层面上,加大防火墙建设,加强对不良信息的过滤;监管渠道上,加强监管渠道创新,鼓励网民对网络不道德行为进行投诉、举报。

    (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的网络犯罪形式层出不穷,这些高科技网络犯罪大多数是打着法律的“擦边球”,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之下,很难对它们进行有效威慑和处罚。此外,一些出台的法律法规由于疏于执行,或者执行力度不强,致使已出台的政策流于形式。这使得网络犯罪成本过低,不足以产生威慑。因此,进行相应的法律法规的研究、健全法律法规建设势在必行。

    (三)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个人的伦理道德素质也会在网络社会中有所反映。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首先要强化网民“社会性”感知。虽然网民在网络终端是单独的个体,但他在网络上所进行的却是一种社会行为而不是个人行为。因此,强化其“社会性”感知,使其明确网络社会的社会责任,对自己的网上言行负责,能一定程度上遏制网络负面行为的产生。其次,提升网民道德修养和主体自觉性。网络社会的数字化和虚拟性,使网民在网络上的行为很难为人所监控。要使网民在虚拟的情景中自觉遵守网络伦理道德,做到“君子慎其独”,就要强化网民自身的道德修养,使其在自我审视、自我教育中提升人格道德,养成较强的网络主体自觉性,从而达到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戴素芳.网络负面问题及伦理思考[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6).

    [2]焦玉玲.当代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研究[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3]徐文萍,王益泽.网络伦理道德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1).

    [4]袁纲.网络伦理研究现状评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1).

    [5]朱银瑞.网络伦理中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教学与研究,2004,(11).

    [责任编辑:刘忠林]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