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新闻反转的传播机制分析
陆伟晶
摘要:本文以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视角,以2016年反转新闻的典型——“罗尔事件”为例,剖析这起网络事件中互动仪式链的生成、变异、断裂及修复。以“情感能量”为关键词,分析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中的互动仪式链生成更大情感能量的原因,最终得出社交媒体时代,“情感”在社会互动中扮演重要角色,需要在社会问题的分析中加以重视的结论。
关键词:互动仪式链 新闻反转 情感能量
人类是最具情感的动物。“人类的认知、行为以及社会组织的任何一个方面几乎都受到情感驱动。”①情感在人类事件中拥有如此重要的位置,但在关于社会问题的分析时却常常被忽略。在网络还不发达的时代,这种低估和忽视所造成的影响还不是很明显。但在社交媒体飞速发展的当下,我们发现运用传统的视角对于诸多舆论现象无法给予充分合理的解释,尤其体现在反转新闻中,公众的情绪在短时间内达到顶峰,形成瞬间的裂变,继而又迅速回落,达到另一个极端,对新闻形成反噬,整个舆论过程反转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令人惊愕。2016年影响力最大的反转新闻无疑是岁末的“罗尔事件”。短短几天内,罗尔从一个“卖文救女”、坚忍温情的父亲形象跌落至表里不一、骗捐诈捐的小人,小铜人公司的承诺“转发一次,捐赠一元”也被斥为“带血的营销”。网络上对此讨论很多,但大多集中在如何完善互联网慈善和个人求助等具体问题上,鲜有对事件的整体性反思。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舆论是如何反转的?其中的传播机制是怎样的?
“互动仪式链”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在2004年出版的《互动仪式链》一书中正式提出,在情感社会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模型以“情感能量”为核心,详细阐述了仪式的组成要素及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仪式发生的过程及其产生的结果。从2016年11月25日,罗尔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布《罗一笑,你给我站住》,接受网友打赏,到其朋友刘侠风加入,提出“罗尔卖文,公司捐款”,再到11月30日打赏冲破200万;随即爆出罗一笑的医药费80%都可报销,舆论反转;再到12月24日,罗一笑去世,事情暂告一段落。整个过程持续一个月,舆论反转集中在11月30日到12月4日。这个过程可以分成互动仪式链的生成、变异、断裂和修复四个环节。
共同关注和共享情感
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更多的是虚拟在场,尤其在半封闭式的微信朋友圈这种主要依靠熟人社交建立的共同空间,个体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这样的集聚效应下,一条情感指向非常明确的新闻是非常容易快速传播的。《罗一笑,你给我站住》这篇文章开始只是在深圳传播得较为广泛,但经过小铜人公司的微信公众号“p2p观察”的营销操作之后,文章呈现裂变式扩散,从11月29日晚开始,刷爆朋友圈,成为热门话题。文字悲情而不失温暖,绝望中包含希望。“白血病”“5岁女孩儿”“巨额医药费”这些关键词刺激着公众的敏感神经,同时唤起了他们之前的情感体验。在公众记忆中,因无力承担医药费而延误治疗时机或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案例太多了。令人嗟叹之余,也令人反思,怎么建立高效透明的捐助机制,避免悲剧的重演?如今这样的机会就摆在眼前,无疑极大地激发了公众的同情心,无论是打赏、捐款还是转发,都是情理之中的。
当这些行为在社交媒体中扩散时,爱心、同情等善良的情绪不断弥漫,且不断强化。个体间彼此观察、彼此效仿,是直接转发新闻还是在开头加上一段煽情的按语,是仅仅转发还是另外再进行打赏,是略尽绵薄之力还是慷慨解囊,群体讨论的热情进一步迸发,热烈的氛围感染着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每个人都更积极地表达自我、更积极地回应他人,在获得他人更迅速、更频繁的回应之后,个人表达的热情进一步升华。如果置若罔闻或者提出质疑为什么罗尔没有公布病情诊断书、医药单和报销单,会被当做群体中的异见,遭到驱逐。随着话题的不断发酵,越来越多的个体加入其中,在“沉默的螺旋”机制下形成共同情境。支持罗尔的声音越来越高,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弱,达到了集体兴奋。公众的情感诉求得到极大满足,个体情感能量、道德感和群体归属感大大增强。
互动仪式链的生成和变异
个体将获得的情感能量和成员身份符号进行再投资,和其他成员继续寻找共同的分享点,进行下一次互动仪式。如起初可能只是随手转发,现在进行二次转发,并且配上温馨的话语或者自发地给小铜人打广告:转发一次,捐款一元。同时,对公众号进行打赏,进一步表示对当事人的支持。如此循环,“情感互动在持续不断的人际互动和群体互动中得到增强”,②个体则在时空中以持续不断的姿态瞬间流动,交换情感能量。但这条互动仪式链并没有平稳地发展下去,而是迅速地变异。11月30日零点一过,大批打赏一拥而上冲进罗尔的微信公众号,冲破微信设置的赞赏上限,两小时超过200万元。微信发现异常后紧急采取冻结措施。加上先前“P2P观察”公众号收到的打赏,善款累积达262万元,这远远超出了罗尔本人的预期,也出乎公众的预料。
巨额捐款产生的强大舆论影响力使得质疑的声音变得响亮,舆论在此出现了反转。11月30日上午,深圳一名醫生的聊天截图开始流传,显示罗尔一家在医院花费每日不足5000元。深圳市儿童医院进一步晒出费用清单,截止到11月29日,罗一笑三次住院总费用合计204244元,自付费用占比17.72%。而早前发文称孩子在病房每天少则一万,多则三万有余的费用,大半费用少儿医保报销不了的陈述被网友一一贴出,指责罗尔隐瞒事实,诱导大家同情打赏。接着,“罗尔有三套房和一家公司”的消息被爆出,舆论哗然。而罗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与在公号文章里相矛盾的表述,更是引起了诸多猜测和不满。
由此,互动仪式链出现了断裂,原先公众积累的积极的情感能量也消失殆尽。原先是高度的热情、自豪感、道德感、自信心,现在弥漫着消沉、对社会的不信任和对人性的怀疑。对罗尔的指责、谩骂充斥于网络,群情激昂,还有纯粹的人身攻击,如因为罗一笑是罗尔与第二任妻子的孩子,就抨击他的妻子是“小三上位”,甚至得出“难怪女儿会得白血病”这种伤害性言辞。除了对罗尔的攻击,还有对“无脑网友”的嘲讽以及对人性伪善的怀疑。
社会自净:互动仪式链的修复
在网友怒斥的同时,真相也在一点点呈现。对于公司,罗尔解释是帮朋友代持,出了身份证,没有出钱,没有收钱,没有参与经营。对于三套房,他解释为“一套自住,一套留给和前妻所生的儿子,一套留给现任妻子”。随后在深圳市民政局的介入下,罗尔将两个公号所获赏金262万多元原路径退还给网友。12月24日,罗一笑病情恶化离世,也给这段争論暂时画上了句号。
尽管是一种消极的方式,但是互动仪式链在此得到了修复。公众重新拾得了情感能量,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的热情得到激发,并随着时间的流逝,为下一次的互动仪式储蓄着能量。
“罗尔事件”中的“情感能量”
“情感能量”是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仪式的本质驱动力和最终结果。需要注意的是,其并非指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高兴或悲伤等具体情感,而是指“长期的、稳定的社会情感,是一种参与社会互动与获得成员身份的渴求,具有特殊的社会取向”。③
个体在仪式互动之初投入的情感是短暂的。互动仪式作为情感的变压器,可以将短期情感转换为长期的情感能量。在“罗尔事件”中,公众起初仅是处于好奇和同情,顺手转发。随着参与人群规模的不断扩大,话题不断发酵,这种初级的情感演化为高级的情感能量。但是在舆论反转后,情感能量的破坏性也是很大的。之所以产生如此强大的“情感能量”,与网络媒体的两个特性密切相关:一是“虚拟在场”;二是情感分层的弱化。
传统的互动仪式强调“身体在场”,但置于当下的语境,“身体在场”更准确的表述应为“虚拟在场”。先进的技术降低了集体准入门槛和互动成本,有利于社会氛围和集体符号的形成。互动仪式链的核心环节是共同关注和共享情感。仪式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够促进共同焦点的形成并最终形成群体团结、个人情感能量以及群体道德标准等结果。而无论是产生关注、投入情感还是引发集体欢腾,技术在每个环节都提供了便利,加速了互动仪式的过程,扩大了互动的规模。
在传统媒体中,情感传播具有自上而下的等级传播特征,情感流动往往呈现出等级流动的特点,即拥有社会地位或权力的人更热情地投入仪式中,更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体验着更强的仪式成员身份的效果,从而拥有更高的情感能量。久而久之,越是靠近关注焦点的个体获得的情感能量越高,越是接近边缘的个体获得的情感能量越低,甚至有被排斥出群体的危险,由此形成了社会分层,产生了社会冲突。但是在社交媒体中的互动仪式中,这种分层模式的作用力大大弱化了。由于社会身份的相对缺失,地位和权力的影响力相对减弱,加上网络的赋权机制,网络空间中的情感传播使人们更容易获得更高的情感能量,从而提升自己的积极情感。
结语
围绕“罗尔事件”的争论暂告一段落,但是带给我们的思考并没有停止。在这场“中国公益新的标志性事件”中,④个体的初级情感如何在民意的裹挟下变得持续稳定,并在舆论反转时体现出惊人的爆发力,“情感能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正如乔纳森·特纳所言,“情感在所有层面上,从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到构成现代社会的大规模的组织系统,都是推动社会现实的关键力量。”⑤网络媒体的自身特性也加大了这种情感能量。同时,在互动仪式链的生成、变异、断裂及修复的过程中,社会的自净能力也不能为我们所忽略。
注释:①乔纳森H·特纳著,孙俊才等译:《人类情感——社会学的理论》,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版,第7页。
②蒋晓丽,何 飞:《互动仪式理论视域下网络话题事件的情感传播研究》,《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③兰德尔·柯林斯著,林聚任等译:《互动仪式链》,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版,第102页。
④邓 飞:《复盘“罗尔事件”》,《南方周末》,2016-12-8。
⑤乔纳森·特纳,简·斯戴兹,孙俊才等译:《情感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
摘要:本文以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视角,以2016年反转新闻的典型——“罗尔事件”为例,剖析这起网络事件中互动仪式链的生成、变异、断裂及修复。以“情感能量”为关键词,分析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中的互动仪式链生成更大情感能量的原因,最终得出社交媒体时代,“情感”在社会互动中扮演重要角色,需要在社会问题的分析中加以重视的结论。
关键词:互动仪式链 新闻反转 情感能量
人类是最具情感的动物。“人类的认知、行为以及社会组织的任何一个方面几乎都受到情感驱动。”①情感在人类事件中拥有如此重要的位置,但在关于社会问题的分析时却常常被忽略。在网络还不发达的时代,这种低估和忽视所造成的影响还不是很明显。但在社交媒体飞速发展的当下,我们发现运用传统的视角对于诸多舆论现象无法给予充分合理的解释,尤其体现在反转新闻中,公众的情绪在短时间内达到顶峰,形成瞬间的裂变,继而又迅速回落,达到另一个极端,对新闻形成反噬,整个舆论过程反转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令人惊愕。2016年影响力最大的反转新闻无疑是岁末的“罗尔事件”。短短几天内,罗尔从一个“卖文救女”、坚忍温情的父亲形象跌落至表里不一、骗捐诈捐的小人,小铜人公司的承诺“转发一次,捐赠一元”也被斥为“带血的营销”。网络上对此讨论很多,但大多集中在如何完善互联网慈善和个人求助等具体问题上,鲜有对事件的整体性反思。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舆论是如何反转的?其中的传播机制是怎样的?
“互动仪式链”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在2004年出版的《互动仪式链》一书中正式提出,在情感社会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模型以“情感能量”为核心,详细阐述了仪式的组成要素及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仪式发生的过程及其产生的结果。从2016年11月25日,罗尔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布《罗一笑,你给我站住》,接受网友打赏,到其朋友刘侠风加入,提出“罗尔卖文,公司捐款”,再到11月30日打赏冲破200万;随即爆出罗一笑的医药费80%都可报销,舆论反转;再到12月24日,罗一笑去世,事情暂告一段落。整个过程持续一个月,舆论反转集中在11月30日到12月4日。这个过程可以分成互动仪式链的生成、变异、断裂和修复四个环节。
共同关注和共享情感
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更多的是虚拟在场,尤其在半封闭式的微信朋友圈这种主要依靠熟人社交建立的共同空间,个体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这样的集聚效应下,一条情感指向非常明确的新闻是非常容易快速传播的。《罗一笑,你给我站住》这篇文章开始只是在深圳传播得较为广泛,但经过小铜人公司的微信公众号“p2p观察”的营销操作之后,文章呈现裂变式扩散,从11月29日晚开始,刷爆朋友圈,成为热门话题。文字悲情而不失温暖,绝望中包含希望。“白血病”“5岁女孩儿”“巨额医药费”这些关键词刺激着公众的敏感神经,同时唤起了他们之前的情感体验。在公众记忆中,因无力承担医药费而延误治疗时机或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案例太多了。令人嗟叹之余,也令人反思,怎么建立高效透明的捐助机制,避免悲剧的重演?如今这样的机会就摆在眼前,无疑极大地激发了公众的同情心,无论是打赏、捐款还是转发,都是情理之中的。
当这些行为在社交媒体中扩散时,爱心、同情等善良的情绪不断弥漫,且不断强化。个体间彼此观察、彼此效仿,是直接转发新闻还是在开头加上一段煽情的按语,是仅仅转发还是另外再进行打赏,是略尽绵薄之力还是慷慨解囊,群体讨论的热情进一步迸发,热烈的氛围感染着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每个人都更积极地表达自我、更积极地回应他人,在获得他人更迅速、更频繁的回应之后,个人表达的热情进一步升华。如果置若罔闻或者提出质疑为什么罗尔没有公布病情诊断书、医药单和报销单,会被当做群体中的异见,遭到驱逐。随着话题的不断发酵,越来越多的个体加入其中,在“沉默的螺旋”机制下形成共同情境。支持罗尔的声音越来越高,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弱,达到了集体兴奋。公众的情感诉求得到极大满足,个体情感能量、道德感和群体归属感大大增强。
互动仪式链的生成和变异
个体将获得的情感能量和成员身份符号进行再投资,和其他成员继续寻找共同的分享点,进行下一次互动仪式。如起初可能只是随手转发,现在进行二次转发,并且配上温馨的话语或者自发地给小铜人打广告:转发一次,捐款一元。同时,对公众号进行打赏,进一步表示对当事人的支持。如此循环,“情感互动在持续不断的人际互动和群体互动中得到增强”,②个体则在时空中以持续不断的姿态瞬间流动,交换情感能量。但这条互动仪式链并没有平稳地发展下去,而是迅速地变异。11月30日零点一过,大批打赏一拥而上冲进罗尔的微信公众号,冲破微信设置的赞赏上限,两小时超过200万元。微信发现异常后紧急采取冻结措施。加上先前“P2P观察”公众号收到的打赏,善款累积达262万元,这远远超出了罗尔本人的预期,也出乎公众的预料。
巨额捐款产生的强大舆论影响力使得质疑的声音变得响亮,舆论在此出现了反转。11月30日上午,深圳一名醫生的聊天截图开始流传,显示罗尔一家在医院花费每日不足5000元。深圳市儿童医院进一步晒出费用清单,截止到11月29日,罗一笑三次住院总费用合计204244元,自付费用占比17.72%。而早前发文称孩子在病房每天少则一万,多则三万有余的费用,大半费用少儿医保报销不了的陈述被网友一一贴出,指责罗尔隐瞒事实,诱导大家同情打赏。接着,“罗尔有三套房和一家公司”的消息被爆出,舆论哗然。而罗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与在公号文章里相矛盾的表述,更是引起了诸多猜测和不满。
由此,互动仪式链出现了断裂,原先公众积累的积极的情感能量也消失殆尽。原先是高度的热情、自豪感、道德感、自信心,现在弥漫着消沉、对社会的不信任和对人性的怀疑。对罗尔的指责、谩骂充斥于网络,群情激昂,还有纯粹的人身攻击,如因为罗一笑是罗尔与第二任妻子的孩子,就抨击他的妻子是“小三上位”,甚至得出“难怪女儿会得白血病”这种伤害性言辞。除了对罗尔的攻击,还有对“无脑网友”的嘲讽以及对人性伪善的怀疑。
社会自净:互动仪式链的修复
在网友怒斥的同时,真相也在一点点呈现。对于公司,罗尔解释是帮朋友代持,出了身份证,没有出钱,没有收钱,没有参与经营。对于三套房,他解释为“一套自住,一套留给和前妻所生的儿子,一套留给现任妻子”。随后在深圳市民政局的介入下,罗尔将两个公号所获赏金262万多元原路径退还给网友。12月24日,罗一笑病情恶化离世,也给这段争論暂时画上了句号。
尽管是一种消极的方式,但是互动仪式链在此得到了修复。公众重新拾得了情感能量,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的热情得到激发,并随着时间的流逝,为下一次的互动仪式储蓄着能量。
“罗尔事件”中的“情感能量”
“情感能量”是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仪式的本质驱动力和最终结果。需要注意的是,其并非指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高兴或悲伤等具体情感,而是指“长期的、稳定的社会情感,是一种参与社会互动与获得成员身份的渴求,具有特殊的社会取向”。③
个体在仪式互动之初投入的情感是短暂的。互动仪式作为情感的变压器,可以将短期情感转换为长期的情感能量。在“罗尔事件”中,公众起初仅是处于好奇和同情,顺手转发。随着参与人群规模的不断扩大,话题不断发酵,这种初级的情感演化为高级的情感能量。但是在舆论反转后,情感能量的破坏性也是很大的。之所以产生如此强大的“情感能量”,与网络媒体的两个特性密切相关:一是“虚拟在场”;二是情感分层的弱化。
传统的互动仪式强调“身体在场”,但置于当下的语境,“身体在场”更准确的表述应为“虚拟在场”。先进的技术降低了集体准入门槛和互动成本,有利于社会氛围和集体符号的形成。互动仪式链的核心环节是共同关注和共享情感。仪式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够促进共同焦点的形成并最终形成群体团结、个人情感能量以及群体道德标准等结果。而无论是产生关注、投入情感还是引发集体欢腾,技术在每个环节都提供了便利,加速了互动仪式的过程,扩大了互动的规模。
在传统媒体中,情感传播具有自上而下的等级传播特征,情感流动往往呈现出等级流动的特点,即拥有社会地位或权力的人更热情地投入仪式中,更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体验着更强的仪式成员身份的效果,从而拥有更高的情感能量。久而久之,越是靠近关注焦点的个体获得的情感能量越高,越是接近边缘的个体获得的情感能量越低,甚至有被排斥出群体的危险,由此形成了社会分层,产生了社会冲突。但是在社交媒体中的互动仪式中,这种分层模式的作用力大大弱化了。由于社会身份的相对缺失,地位和权力的影响力相对减弱,加上网络的赋权机制,网络空间中的情感传播使人们更容易获得更高的情感能量,从而提升自己的积极情感。
结语
围绕“罗尔事件”的争论暂告一段落,但是带给我们的思考并没有停止。在这场“中国公益新的标志性事件”中,④个体的初级情感如何在民意的裹挟下变得持续稳定,并在舆论反转时体现出惊人的爆发力,“情感能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正如乔纳森·特纳所言,“情感在所有层面上,从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到构成现代社会的大规模的组织系统,都是推动社会现实的关键力量。”⑤网络媒体的自身特性也加大了这种情感能量。同时,在互动仪式链的生成、变异、断裂及修复的过程中,社会的自净能力也不能为我们所忽略。
注释:①乔纳森H·特纳著,孙俊才等译:《人类情感——社会学的理论》,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版,第7页。
②蒋晓丽,何 飞:《互动仪式理论视域下网络话题事件的情感传播研究》,《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③兰德尔·柯林斯著,林聚任等译:《互动仪式链》,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版,第102页。
④邓 飞:《复盘“罗尔事件”》,《南方周末》,2016-12-8。
⑤乔纳森·特纳,简·斯戴兹,孙俊才等译:《情感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