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式新闻:一种社交媒体的新闻样态

曾庆香+高红梅
【摘要】新媒体催生了许多新的新闻样态,如为适应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而诞生的新的新闻样态:串式新闻。串式新闻的成因有两个:一是过程新闻,二是对话新闻。它是一种适合新媒体语境下社交媒体话语表达的碎片性、新闻事件发展的过程性、社交媒体对话的简单高效性等特点的新闻叙事样态。
【关键词】串式新闻;组装;过程新闻;对话新闻;互联网精神
媒介即讯息。新媒体催生了许多新的新闻样态。微博和微信作为一种新的社交媒体,不仅使个人讲述新闻、机构组织发布新闻轻而易举,而且也催生了多种新的新闻样态,如背书式新闻、清单式新闻、图说式新闻、注解式新闻和串式新闻。[1]在这种种的新的新闻样态中,只有串式新闻是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独有的新闻叙事方式。
一、串式新闻的内涵与形式:要素补充与“糖葫芦串”
与传统媒体的新闻和以往的网络新闻相比,由于受到微博的字数影响,在微博发布的新闻非常简短明快。又由于微博的社交属性,微博新闻具有即时反馈等属性,通过反馈,新闻要素或被补充、或被修正。为了使读者清楚整个新闻的来龙去脉,用户便会在转发前一条微博新闻的基础上发布一条新的微博新闻,这样前后两条新闻便以“糖葫芦串”的形式得以呈现。“糖葫芦串”式的微博新闻叙事样态,在内容上,有利于补充或修正新闻的叙事要素,使语义表达连贯,实现过程真实,并最终实现事件的整体真实;在形式上,突出了新闻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以最省力的方式将新闻事件的各个要素串联起来,对于时间跨度长或信息要素难以及时准确挖掘的突发性事件的表达有着天然的优势,克服了人们记忆的局限性。
二、串式新闻的类型:新闻话语组装性的凸显
众所周知,新闻最经典、最常见的叙事结构是倒金字塔。这一倒金字塔结构被荷兰学者梵·迪克(van Dijk)用树形图表示出来:
每一个要素都是新闻叙事结构的一个范畴,新闻叙事的常见范畴有六种:标题、导语、事件、反应/后果、背景、评论。在这六个范畴中,只有标题是必要范畴。其他范畴可根据事件的新闻价值大小以及媒介空间或时间的充足程度而进行删减;也可以根据各个范畴的重要程度进行重新排序。因此,新闻叙事的六个范畴就像积木一样,具有组装性和非连续性。[2]串式新闻的出现便是新闻话语这种组装性和非连续性特征在社交媒体上的充分展现。因此,新闻叙事的每一个范畴都可以成为串式新闻的一个“糖葫芦”,从而形成各种不同内容的“葫芦串”。
微博的串式新闻,第一条新闻通常是事件叙述。其后串联的微博新闻有的是报道事件引发的后果,即“葫芦串”为“事件■后果”。“事件■后果”的串式新闻不仅实现了新闻叙事的完整性,而且让新闻消费省时省力,因为它既满足了互联网语境下人们的快餐式新闻消费习惯,又避免了由于新闻事件时间跨度太长人们遗忘先前发生的事件,同时还方便受众随时消费新闻,而不至于出现像中途消费电视连续剧那样一头雾水。
有的串式新闻是补充各方对事件所做出的反应,尤其是普通受众的反应,即“葫芦串”为“事件■反应”,这种新闻彰显的是对各方话语权的尊重,体现了互联网的平等精神。还有的是交代简单的背景,即“葫芦串”为“事件■背景”,这种新闻有利于丰富新闻事件的价值,突出新闻主旨,甚至帮助实现新闻宏观真实和微观真实的统一。
不过,后续微博更多的是“短、平、快”的评论,即“葫芦串”为“事件■评论”,通过微博叙述者的立场态度,发挥微博新闻的舆论引导功能。在“事件■评论”类的串式新闻中,被串起来的评论有的来自专业媒体,有的来自普通微博用户,自媒体使得普通公众的声音登上了历史的前台,而不再像传统新闻那样,普通公众的声音被忽视,听到的只是精英阶层的声音;也不像网页新闻那样,受众的观点被放置在后台,只有专门点击评论的入口才能找到。
在一个互动的社交语境里,事件会得到各方的关注、补充与更正,于是就出现了“事件■后果/结果■评论”“事件■评论■后果/结果”“事件■反应■评论”等等。与此同时,微博用户的评论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因此,许多媒体用一连串用户的评论来代替自己的声音,这样往往形成一个长长的“葫芦串”,如“事件■评论1■评论2■评论3■…”“事件■评论■背景■评论”。
由于新闻话语本来具有组装性与非连续性的特征,因此,串式新闻怎么串都不会让读者感到生硬。总之,串式新闻是新闻话语的非连续性与组装性、微博碎片化的表达方式,互联网的共享、平等与对话精神的共同结果。
三、串式新闻的成因:过程新闻和对话新闻
串式新闻的成因有两个:一是过程新闻,二是对话新闻。
分秒传播的数字新媒体,无处不在的公民记者,让新闻的报道与事件的发展和认知的过程同步进行,于是,事件的报道便以追寻真相的动态过程而不是掌握情况的已然结果来进行建构与呈现。因此,新闻不再以事件全貌而以事件过程的形式出现,如2017年2月13日发生的“台湾游览车侧翻”事故中,@人民日报的微博报道如下:(1)于22时43分发布微博,“台湾一游览车翻落,已致14人无生命迹象”,简要报道新闻事件发生的地点、人物;(2)23时1分发布微博,“死亡人数上升至17人,暂未发现大陆游客”,补充车辆归属、修正死亡人数等信息;(3)23时11分发布微博,“事故已致27死,暂未发现大陆乘客”,更新遇难者人数、事故原因、救援现状;(4)23时26分发布微博,“台湾发生游览车翻车事故已致28人死亡16人受伤”,补充背景。在整个报道中,新闻便是一个对事件的5W要素不断发现、甄别、确认、更正的过程,苏·罗宾孙(Sue Robinson)把这种叙事形式与生产状态的新闻称为过程新闻。[3]过程新闻这种刻不容缓的报道节奏不容许记者等到获得事件(尤其是重大的突发事件)的全部5W信息才進行报道,更不可能让记者等待相关方面的回应或查询相关背景资料。因此,只能采取碎片化的报道方式,即一个要素一个要素地进行报道。
与此同时,微博具有字数限制和转发功能,即一方面使微博新闻在报道所获取的新信息难有容量再陈述事件原来的发生发展状况,另一方面为了说清楚事件,微博新闻可采取先转发原来的新闻(因为转发文字不在140字的范围),再对事件的后续进行报道,于是两条微博新闻便串联起来,报道了同一个事件。如上述“台湾游览车侧翻”事故,在@人民日报的四条微博新闻中,中间两条微博都是在转发第一条微博的基础上进行报道,完成对新闻事件要素的补充和细节的更正。因此,串式新闻是过程新闻适应微博的媒介属性和传播特点所造就,它使微博在报道新闻时既能够追求时效性,又能够实现对事件真实性的完善与修正。
不过,更多的串式新闻是由于受众与传者之间的直接对话而形成的。在“人人为记者”的自媒体语境里,公民个人、组织机构随时随地发布自己经历或见闻的事件,不再借助新闻记者与新闻媒体这一中介进行转述,兼具新闻事件当事人或旁观者与报道者等多重身份,从而使得公民新闻和公务新闻俯拾皆是。
另外,Web2.0时代的新媒体更多地建立在社交技术之上。这种建立在以光速传递信息的互联网之上的社交媒体,使得传者与受者只要互相@一下,瞬间越过芸芸众生,穿过万水千山,轻而易举地进行对话,如同面对面的交流。基于此,美国学者罗伯特·斯考伯(Robert Scoble)和谢尔·以色列(Shel Israel)宣称,人类已经从“广播时代(Broadcast Era)”进入到“交流时代(Conversational Era)”[4]。于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新闻诞生。[5]
对话新闻形成串式新闻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第一条微博新闻发布出来之后,受众或相关部门针对事件提出问题或质疑,微博发布者或其他受众给予回答与解释;一种是新闻媒体把受众对第一条微博新闻的评论当作“Verbal Reactions”和对事件的反应或评论来进行报道,即补充新闻常规程式中的一些要素,如央视新闻的微博“网友说:好暖”,便是报道受众评论。
此外,在串式新闻中,受众与传者之间的直接对话在一定程度上使新闻价值更深一层。在社交媒体碎片化的信息海洋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多如牛毛,但引起网民关注的信息却寥寥无几,于是串式微博中对话这一形式便成为挖掘新闻、深化新闻价值的方式。一方面,串式新闻中的对话能够增加新闻事件的热度、扩大传播效力;另一方面,串式新闻中的对话形式能够弥补公民个人或组织机构可能因未接受过专业的新闻写作训练,在发布新闻事件时未能全面、系统地进行叙述的不足,不仅能够即时补充、更正、拓展新聞事件及相关信息,而且能够针对受众的对话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回应,进一步挖掘事件的新闻价值。因此,串式新闻既是受众与传者之间直接对话的结果,又是新闻价值在新媒体语境中实现的最佳途径。
总之,串式新闻是一种适合新媒体语境下社交媒体话语表达的碎片性、新闻事件发展的过程性、社交媒体对话的简单高效性等特点的新闻叙事样态。
四、串式新闻与连续剧新闻和蜂巢式新闻的比较
与串式新闻非常类似的是连续剧新闻和蜂巢式新闻。但事实上,它们是三种不同的新闻叙事样态。
连续剧新闻是指把一个新闻事件按一定叙事技巧分割为2集或2集以上,连续编排、日播一集的电视新闻。连续剧新闻像戏剧、电影、小说等一样充满冲突与悬念。不过,连续剧新闻的冲突不是虚构的,它只是把本来客观存在的事件中各方的利益与意见的对立或矛盾揭示出来,因此,连续剧新闻的冲突是可以进行真假验证的。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受众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在连续剧新闻中,通常会根据事件本身的发展变化在每一集的结尾设置悬念,即通常采用疑问句式接连发问,埋下伏笔,提示下集内容,以激起观众对下一集内容的期待与兴趣。[6]
连续剧新闻与串式新闻的相同之处在于:对同一事件的报道至少有两次。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在报道之时,前者的事件早已结束,新闻是对事件的追述,讲述的顺序不必遵循事件本身或人们认知的顺序,存在着倒叙、预叙和插叙,从时态来说,是一种现在完成式或过去式;而后者的事件则正在进行,新闻是对事件的直播,讲述的顺序与事件发展的顺序与人们的认知顺序相同,只能是顺叙,不可能存在倒叙、预叙和插叙,从时态来说,是一种现在进行式。
蜂巢式新闻是指报道者众多、信息黑洞众多和碎片化新闻众多的事件报道样态。在新媒体语境中,事件,尤其是重大的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瞬间产生众多的信息黑洞,如MH370事件中,航班号、乘客人数及姓名、乘务人员人数与姓名、失联的具体时间、失联的原因、失联的位置、飞机的航线等,需要人们去挖掘、填补。这种众多的信息黑洞类似蜂巢上众多空洞洞的蜂巢孔。众多不确定的信息促发众多的专业记者和在场公民尽情搜罗、挖掘,这类似于蜜蜂采蜜的状况:当出现繁花一片,方圆很多里的蜜蜂都会飞来采集花蜜。[7]
因此,蜂巢式新闻与串式新闻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是对事件的碎片化直播,报道的顺序与事件本身的顺序相同或者与人们的认知顺序相同,是现在进行时态。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在事件上,蜂巢式新闻一定是对重大复杂或真相扑朔迷离的事件的报道;而串式新闻则既可以是对复杂事件的报道,也可以是对简单事件的报道。第二,在形式上,蜂巢式新闻是以时间节点形成层级,不过它的层级结构并不是新闻生产者主动为之,而是后期编辑编排的结果,它的层级没有限制;而串式新闻则是以转发形成层级,而且是新闻生产者主动建构的,它的层级因字数的限制而受限。第三,蜂巢式新闻的形式可出现在多种介质的媒体之上,如报纸、网页、电视等,而串式新闻则只出现在微博、微信这种社交媒体上。
五、结语:串式新闻的开放、平等、协作、快速、分享的互联网精神
建立在社交媒体上的串式新闻典型地体现了互联网精神:开放、平等、协作、快速、分享。串式新闻建立在转发的基础之上,这就是分享;之所以串联,就是为了实时、迅速地传播;很多的串式新闻都是组织机构的微博与公民个人微博的串联,专业媒体的微博报道与业余公民记者的新闻发布的串联,官员微博或精英微博与草根微博的串联,这无疑展现了开放、平等与协作。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研究”(项目号:14BXW004)的前期成果]
参考文献:
[1]曾庆香,陆佳怡,吴晓虹.两极与互补: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样态与图景[J].新闻记者,2008(8).
[2]曾庆香.新闻叙事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48-62.
[3]Robinson,Sue.“Journalism as Process”:The Organizational Implications of Participatory Online News.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2011,13(3):137-210.
[4]Shel Israel.Twitterville.New York:Penguin Group,2009,P8.
[5]曾庆香,陆佳怡,吴晓虹.两极与互补: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样态与图景[J].新闻记者,2008(8).
[6]常江,许诺.新闻连续剧:叙事策略与传播样态探析[J].国际新闻界,2013(5).
[7]曾庆香.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模式[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11).
(曾庆香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红梅为中国传媒大学舆论学专业硕士生)
编校:张红玲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