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的艺术特点与演奏
姚婷
摘要:70年代由黎英海根据古曲改编而来的现代钢琴曲《夕阳箫鼓》,利用西方乐器与东方古典艺术相结合,创造出的独特民族韵味深受广大音乐人喜爱,是中国经典钢琴作品之一。充分理解与演绎具有中国民族韵味的钢琴作品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扬与民族精神的升华,本文以该曲作为研究对象,从创作背景,演奏以及艺术特点方面浅谈了这首名扬中外的中国钢琴曲。
关键词:钢琴 改编曲 黎英海
一、《夕阳箫鼓》创作背景
《夕阳箫鼓》由黎英海先生改编琵琶文曲《夕阳箫歌》,此外还有《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等不同版本流传于世。说到“浔阳江”与“琵琶”,不禁让人联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所描绘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种忧伤彷徨的意境。事实上,《夕阳箫鼓》的意境与《琵琶行》大相庭径,史上更多人认为《夕阳箫鼓》展示的内容与音乐意境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更为相似。在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上,柳尧章和郑觐文将其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便以元曲《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题名为《春江花月夜》,此外还有管弦乐、交响音画、木管五重奏、吉他独奏等形式多样的演奏形式,无一例外的都表现出了极具东方的诗情画意,描绘出了人间的良辰美景。
然而,在众多的改编曲中,由黎英海先生所编写的钢琴独奏《夕阳箫鼓》却是影响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黎英海先生说过,要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音乐,要有民族性,民族的感觉和民族的审美习惯,更要有民族精神。并且他一直在做研究民族音乐,创作有民族风格的和声等方面的大胆探索,著有《汉族调式及其和声》、《民族五声性调式概述》等书,还谱写了《千里草远把身翻》《在英雄墓旁》等两百多首歌曲,改编的歌曲也非常多。而《夕阳箫鼓》的改编则成功体现出中西方结合之美,用西方的乐器之王钢琴,表现出了东方绵延的文化之美,巧用装饰音,琶音等演奏技巧巧妙的模仿出了琵琶独具特色的推拉吟揉之音,向我们展示了暮色中浔阳江头之景。
《夕阳箫鼓》经历过两次编写,最早编写于1972年,并收录到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钢琴五首》中。到1975年,黎英海先生又对它进行了大的改编,减少了对琵琶演奏手法的过多模仿,使得整首曲子更具有钢琴的特点,更有益于表现音乐。这个更加成熟的《夕阳箫鼓》广受中国钢琴家们和众听众的喜爱,成为学习钢琴之人必弹的经典曲目。
二、《夕阳箫鼓》改编曲的演奏
在保持原曲的意境上,利用钢琴宽广的音域,《夕阳箫鼓》被分为十个片段,分别是引子,主题,七个变奏和尾声。与西方传统音乐饱满的和声,紧密交织的旋律发展不同,这首曲子的魅力在于,它的主题音调始终贯穿全曲,将各段紧密连接,疏中有密,并且运用钢琴多声化特点,利用七个变奏层层推进,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意境娓娓道来,让人畅游其中,回味无穷。
引子由疏到密的弱奏缓缓拉开序幕,营造出一种由远及近的视听效果,让自由的散拍节奏也副有一定紧张度。接下来反波音,琶音,以及华彩部分将主题渐渐推入,仿佛江面上浪花翻涌。因此,该引子又被称为“江楼钟鼓”。开头以左右手相互交叉弹奏的形式模仿远处江畔钟楼上的鼓声,给听众一种置身在前行的渔船之上,耳畔是水浪翻涌的声音与逐渐清晰的鼓声,眼前是暮色中秀丽的美景的立体感受。
伴随着引子尾音的渐慢与渐弱,主题旋律在“月上东山”中完整的呈现了出来,悠扬的旋律伴随着适当的行板节奏,给人豁达大气的感受。在该段中出现的主题旋律在后面各段中都有反复出现,由于速度,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以及织体形式上的变化,使得听众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也使各段落贯穿联系了起来。
后面的段落“风曲水回”,右手由单音变为八度以及和弦音,左手则是高低起伏的三十二分音符。由于主旋律的升高四度以及织体形式的丰富,使得主题旋律再次被强调,音乐内容逐渐生动丰富了起来,仿佛就像江面上跃起无数鱼儿,让画面热闹了起来。
接下来的“花影层叠”,此段描绘的是“春江花月夜”中的花景,该段音乐表情与速度由“稍活跃”到“自由处理”以及后面的“更快些”,“保持、绵远”,丰富的速度变化是该段的难点。开头为右手由慢到快的颤音,模仿民族乐器中笛类的声音,清脆的笛声从夜下绽放的花丛中传来,使得曲子更添意境。左手运用由高至低的琶音以及回环式流动的音型,模仿出了民乐中古筝的演奏感,增强了旋律的流动性。进入自由处理的散板后,结构被拉宽,变得悠扬平缓起来。随后速度加快,以主题调再次呈现作为段落结尾,体现了“起,平,落”的音乐表现手法,使得音乐形象层次清晰,层层相印,无不描绘着风吹花摇,湖中影动的静谧美景。
“水深云际”位于全区的中心位置,随着慢板的步伐缓缓到来,左手在低音区以纯五度的音程跟随着右手旋律缓慢、平稳的演奏着,衬出旋律的深沉醇厚。接着双手齐奏同一旋律,营造出一种空灵飘逸的意境,尤其是后面右手在高音部分倚音的演奏,配合延音踏板更是有一种云雾缭绕,飘渺无垠之感,在情绪上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渔歌唱晚”特点就是节奏上的对比,右手前面带有附点的节奏与后面紧接的流动琶音形成了对比。左手三连音与三十二分音符的结合更像是模仿船夫有力的摇橹时,船桨划过水面的声音,自然之景与人融为一体,呈现出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精髓。
“回澜拍岸”右手用和弦奏出由慢到快的旋律,并且配有重音符号,意在模仿琵琶中扫弦的演奏方式,左手则用四五八度构成的和弦来表现“琵琶和弦”。因此在演奏时,必须将右手的每小节第一拍做重音弹奏处理,才能表现出琵琶扫弦的顿挫有力,从而体现出渔船破水,掀起波澜拍岸的动态景象。
接下来的“桡鸣远籁”,慢起渐快的节奏,左手波音开始右手颤音接后的演奏方式好似模仿波光粼粼的水面。接着,由同一个音反向八度加五度构成的六连音开始,右手先左手后交替,由弱到强,由快到慢,将本段推向高潮,营造出众船划破水面,齐齐前进的热闹场面。
第八段,欸乃归舟,该段由慢到快,从中板急板到宽广的中板,音乐情绪从急切的盼归到爽朗愉悦的丰收喜庆。作者将同一旋律在三个由低到高的八度内展开,伴随着越来越快的速度以及旋律的推高,给听众描绘出渔船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江面上行驶着的音乐情景,与上段的“桡鸣远籁”交相呼应。随着旋律线的拉宽,进入宽广的中板,左手八度奏出骨架主题音调,右手则用四音变位和弦和五音和弦的分解上行,模仿古筝的演奏,极富气势,展示了人们为了生存挑战自然的恢弘场面。
最后尾声段落,将主题旋律展现在了左手低音部分,右手用空五度和弦的分解上行,体现出一种“水天一色”的意境,同时结尾中主题旋律的再现也体现着一种首尾相合的传统思想,全曲在模仿钟声的两个空五和弦的反向进行中结束,既在远处楼中的钟声开始,也收于这回荡在天地间的钟声中。归舟远去矣,海上明月升,江面又恢复如初的静谧,世间犹如一幅美好的泼墨山水画。
三、艺术特点
在上面浅谈夕阳箫鼓的演奏中不难看出,它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每一段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小标题,非常具有文学性特征。这些标题无疑使得乐曲内容更加形象,有助于激发听众的联想从而获得欣赏的乐趣。黎英海在原作的七段扩展成了十一段,更加细致的描绘出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并采用西方乐器之王钢琴来演绎,其独特的音响与广阔的音域便可将整个民乐团揽括其中,带给人们听觉上的盛宴。
为了使钢琴能更加完美的演绎出绵延千年的中国古韵,整首作品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在创作过程中,采用“承递”的方法,即前小节的尾音与下一小节的首音采用同样的音相连,如同链子一环扣一环,也被称为“连环扣”、“鱼咬尾”,使得音与音之间联系加强,如同波浪般相互推动着向前进,十分具有流动感。同时,整首曲子以“月上东升”中出现的旋律为主题动机,即乐曲的乐思,并且在后面各个变奏部分中都以不同织体形态衍生开来,这种手法被称作“合尾”,首尾相合,这恰恰可以体现中国人追求完满的思维习惯。
该曲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对于中国传统乐器音色的模仿。由中国古曲改编而来的钢琴曲需要传承古韵,就决定了它不能局限于传统西方演奏技巧,要创新出具有中国民族独特风韵的演奏技巧,这对于塑造出具有中国风格具有重大意义。
丰富的演奏法,不同的触键方法以及踏板的运用能营造出不同的听觉感受,在夕阳箫鼓中,对琵琶音色的模仿极为生动,利用了大量的四五度三音列模仿出琵琶扫弦的弹奏技巧,以及一些颤音也同样有着琵琶滚奏的意境。同时,曲中大量出现的五声快速经过句和琶音音阶,强烈的流动感带着古筝华丽的刮奏感,顿时让人有着“高山流水”的意境美。
四、结语
钢琴作为一种广为被大众接纳与认知,甚至在我国已经普及教学的乐器,它的音乐更易被大众欣赏以及理解。将中国古曲改编成钢琴曲,在新的层面上有利于中国古典音乐的传承,也是中西音乐文化相互之间借鉴与融和的产物,在钢琴中体现着中国古典音乐气息与中华民族神韵,使得中国古乐与世界音乐文化接轨,向世人传递着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人合一”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同时在钢琴曲中融入各色中国民族乐器的奏法,民族色彩鲜明的和声,散发着浓郁的中华民族风格,开辟了中国古乐改编曲的新天地。
摘要:70年代由黎英海根据古曲改编而来的现代钢琴曲《夕阳箫鼓》,利用西方乐器与东方古典艺术相结合,创造出的独特民族韵味深受广大音乐人喜爱,是中国经典钢琴作品之一。充分理解与演绎具有中国民族韵味的钢琴作品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扬与民族精神的升华,本文以该曲作为研究对象,从创作背景,演奏以及艺术特点方面浅谈了这首名扬中外的中国钢琴曲。
关键词:钢琴 改编曲 黎英海
一、《夕阳箫鼓》创作背景
《夕阳箫鼓》由黎英海先生改编琵琶文曲《夕阳箫歌》,此外还有《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等不同版本流传于世。说到“浔阳江”与“琵琶”,不禁让人联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所描绘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种忧伤彷徨的意境。事实上,《夕阳箫鼓》的意境与《琵琶行》大相庭径,史上更多人认为《夕阳箫鼓》展示的内容与音乐意境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更为相似。在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上,柳尧章和郑觐文将其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便以元曲《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题名为《春江花月夜》,此外还有管弦乐、交响音画、木管五重奏、吉他独奏等形式多样的演奏形式,无一例外的都表现出了极具东方的诗情画意,描绘出了人间的良辰美景。
然而,在众多的改编曲中,由黎英海先生所编写的钢琴独奏《夕阳箫鼓》却是影响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黎英海先生说过,要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音乐,要有民族性,民族的感觉和民族的审美习惯,更要有民族精神。并且他一直在做研究民族音乐,创作有民族风格的和声等方面的大胆探索,著有《汉族调式及其和声》、《民族五声性调式概述》等书,还谱写了《千里草远把身翻》《在英雄墓旁》等两百多首歌曲,改编的歌曲也非常多。而《夕阳箫鼓》的改编则成功体现出中西方结合之美,用西方的乐器之王钢琴,表现出了东方绵延的文化之美,巧用装饰音,琶音等演奏技巧巧妙的模仿出了琵琶独具特色的推拉吟揉之音,向我们展示了暮色中浔阳江头之景。
《夕阳箫鼓》经历过两次编写,最早编写于1972年,并收录到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钢琴五首》中。到1975年,黎英海先生又对它进行了大的改编,减少了对琵琶演奏手法的过多模仿,使得整首曲子更具有钢琴的特点,更有益于表现音乐。这个更加成熟的《夕阳箫鼓》广受中国钢琴家们和众听众的喜爱,成为学习钢琴之人必弹的经典曲目。
二、《夕阳箫鼓》改编曲的演奏
在保持原曲的意境上,利用钢琴宽广的音域,《夕阳箫鼓》被分为十个片段,分别是引子,主题,七个变奏和尾声。与西方传统音乐饱满的和声,紧密交织的旋律发展不同,这首曲子的魅力在于,它的主题音调始终贯穿全曲,将各段紧密连接,疏中有密,并且运用钢琴多声化特点,利用七个变奏层层推进,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意境娓娓道来,让人畅游其中,回味无穷。
引子由疏到密的弱奏缓缓拉开序幕,营造出一种由远及近的视听效果,让自由的散拍节奏也副有一定紧张度。接下来反波音,琶音,以及华彩部分将主题渐渐推入,仿佛江面上浪花翻涌。因此,该引子又被称为“江楼钟鼓”。开头以左右手相互交叉弹奏的形式模仿远处江畔钟楼上的鼓声,给听众一种置身在前行的渔船之上,耳畔是水浪翻涌的声音与逐渐清晰的鼓声,眼前是暮色中秀丽的美景的立体感受。
伴随着引子尾音的渐慢与渐弱,主题旋律在“月上东山”中完整的呈现了出来,悠扬的旋律伴随着适当的行板节奏,给人豁达大气的感受。在该段中出现的主题旋律在后面各段中都有反复出现,由于速度,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以及织体形式上的变化,使得听众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也使各段落贯穿联系了起来。
后面的段落“风曲水回”,右手由单音变为八度以及和弦音,左手则是高低起伏的三十二分音符。由于主旋律的升高四度以及织体形式的丰富,使得主题旋律再次被强调,音乐内容逐渐生动丰富了起来,仿佛就像江面上跃起无数鱼儿,让画面热闹了起来。
接下来的“花影层叠”,此段描绘的是“春江花月夜”中的花景,该段音乐表情与速度由“稍活跃”到“自由处理”以及后面的“更快些”,“保持、绵远”,丰富的速度变化是该段的难点。开头为右手由慢到快的颤音,模仿民族乐器中笛类的声音,清脆的笛声从夜下绽放的花丛中传来,使得曲子更添意境。左手运用由高至低的琶音以及回环式流动的音型,模仿出了民乐中古筝的演奏感,增强了旋律的流动性。进入自由处理的散板后,结构被拉宽,变得悠扬平缓起来。随后速度加快,以主题调再次呈现作为段落结尾,体现了“起,平,落”的音乐表现手法,使得音乐形象层次清晰,层层相印,无不描绘着风吹花摇,湖中影动的静谧美景。
“水深云际”位于全区的中心位置,随着慢板的步伐缓缓到来,左手在低音区以纯五度的音程跟随着右手旋律缓慢、平稳的演奏着,衬出旋律的深沉醇厚。接着双手齐奏同一旋律,营造出一种空灵飘逸的意境,尤其是后面右手在高音部分倚音的演奏,配合延音踏板更是有一种云雾缭绕,飘渺无垠之感,在情绪上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渔歌唱晚”特点就是节奏上的对比,右手前面带有附点的节奏与后面紧接的流动琶音形成了对比。左手三连音与三十二分音符的结合更像是模仿船夫有力的摇橹时,船桨划过水面的声音,自然之景与人融为一体,呈现出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精髓。
“回澜拍岸”右手用和弦奏出由慢到快的旋律,并且配有重音符号,意在模仿琵琶中扫弦的演奏方式,左手则用四五八度构成的和弦来表现“琵琶和弦”。因此在演奏时,必须将右手的每小节第一拍做重音弹奏处理,才能表现出琵琶扫弦的顿挫有力,从而体现出渔船破水,掀起波澜拍岸的动态景象。
接下来的“桡鸣远籁”,慢起渐快的节奏,左手波音开始右手颤音接后的演奏方式好似模仿波光粼粼的水面。接着,由同一个音反向八度加五度构成的六连音开始,右手先左手后交替,由弱到强,由快到慢,将本段推向高潮,营造出众船划破水面,齐齐前进的热闹场面。
第八段,欸乃归舟,该段由慢到快,从中板急板到宽广的中板,音乐情绪从急切的盼归到爽朗愉悦的丰收喜庆。作者将同一旋律在三个由低到高的八度内展开,伴随着越来越快的速度以及旋律的推高,给听众描绘出渔船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江面上行驶着的音乐情景,与上段的“桡鸣远籁”交相呼应。随着旋律线的拉宽,进入宽广的中板,左手八度奏出骨架主题音调,右手则用四音变位和弦和五音和弦的分解上行,模仿古筝的演奏,极富气势,展示了人们为了生存挑战自然的恢弘场面。
最后尾声段落,将主题旋律展现在了左手低音部分,右手用空五度和弦的分解上行,体现出一种“水天一色”的意境,同时结尾中主题旋律的再现也体现着一种首尾相合的传统思想,全曲在模仿钟声的两个空五和弦的反向进行中结束,既在远处楼中的钟声开始,也收于这回荡在天地间的钟声中。归舟远去矣,海上明月升,江面又恢复如初的静谧,世间犹如一幅美好的泼墨山水画。
三、艺术特点
在上面浅谈夕阳箫鼓的演奏中不难看出,它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每一段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小标题,非常具有文学性特征。这些标题无疑使得乐曲内容更加形象,有助于激发听众的联想从而获得欣赏的乐趣。黎英海在原作的七段扩展成了十一段,更加细致的描绘出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并采用西方乐器之王钢琴来演绎,其独特的音响与广阔的音域便可将整个民乐团揽括其中,带给人们听觉上的盛宴。
为了使钢琴能更加完美的演绎出绵延千年的中国古韵,整首作品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在创作过程中,采用“承递”的方法,即前小节的尾音与下一小节的首音采用同样的音相连,如同链子一环扣一环,也被称为“连环扣”、“鱼咬尾”,使得音与音之间联系加强,如同波浪般相互推动着向前进,十分具有流动感。同时,整首曲子以“月上东升”中出现的旋律为主题动机,即乐曲的乐思,并且在后面各个变奏部分中都以不同织体形态衍生开来,这种手法被称作“合尾”,首尾相合,这恰恰可以体现中国人追求完满的思维习惯。
该曲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对于中国传统乐器音色的模仿。由中国古曲改编而来的钢琴曲需要传承古韵,就决定了它不能局限于传统西方演奏技巧,要创新出具有中国民族独特风韵的演奏技巧,这对于塑造出具有中国风格具有重大意义。
丰富的演奏法,不同的触键方法以及踏板的运用能营造出不同的听觉感受,在夕阳箫鼓中,对琵琶音色的模仿极为生动,利用了大量的四五度三音列模仿出琵琶扫弦的弹奏技巧,以及一些颤音也同样有着琵琶滚奏的意境。同时,曲中大量出现的五声快速经过句和琶音音阶,强烈的流动感带着古筝华丽的刮奏感,顿时让人有着“高山流水”的意境美。
四、结语
钢琴作为一种广为被大众接纳与认知,甚至在我国已经普及教学的乐器,它的音乐更易被大众欣赏以及理解。将中国古曲改编成钢琴曲,在新的层面上有利于中国古典音乐的传承,也是中西音乐文化相互之间借鉴与融和的产物,在钢琴中体现着中国古典音乐气息与中华民族神韵,使得中国古乐与世界音乐文化接轨,向世人传递着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人合一”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同时在钢琴曲中融入各色中国民族乐器的奏法,民族色彩鲜明的和声,散发着浓郁的中华民族风格,开辟了中国古乐改编曲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