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给”字句来源小议
卢崇楠
【摘 要】 现代汉语“给”字句可表达给予义、使役义、处置义和被动义,诸多学者对“给”字句的语法化过程和来源用法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果。文章对此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一些未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现代汉语 “给”字句 评述
一、表给予义的“给”字句
朱德熙提出,“給”字有以下四种句式。为此,许多学者们都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研究,目的在于展现给予义的来源和其中结构的不同。
“给予义”的来源
“给”什么时候成为为给予义动词的,有许多说法。在时间的早晚上,有三个主要说法:太田辰夫为主的清时期说;志村良治、傅惠为主的元时期论;赵世举认为的先秦时代说。在起源上,有三种说法:志村良治表明,给产生于山东方言,是从“馈”言演变的;张惠英发现“给”是从《敦煌变文集》的“乞”演化继承而来;赵世举表明是“给”的本义引申发展出的给予义。
二、使役义和处置义的“给”字句
(一)使役义的“给”字句缘由
“给”动词有使役的语义,例句:给她少几个苹果,这个语义就是从给与这个意义来的,学界现在已经认同这个看法。李炜、江蓝生、周国光各自通过对清代,对给本体、对儿童的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来证明的这一点。
(二)处置义的“给”字句缘由
结合语境,“给”在句子里有处置的语义,例如句子“我给电视机搁门外面了”。就它的由来,许多学者,如佐佐木勋人、王健、李晋霞和石毓智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佐佐木勋对南方的方言进行研究,提出了“给”处置义语法化。王健认为佐佐木勋的研究不准确,他结合对北京话的研究,总结出来源,是使役的“给”和介词“给”。李晋霞研究表明,给的来源与给的用法十分相关。石毓智则认为给的来源与双宾语句的结构研究密切相关。林素娥则结合北京话的研究,综合了“给”的使用方法和语义,对“给”的来源进行说明。
三、表被动义的“给”字句
(一)被动义“给”字句缘由
在语言学界,有许多学者都认可“给”有被动语义,比如说“它给我咬了”。邓思颖不同意这种观点,她认为“给”只是一个有强化作用的标记。
经过总结,主要有四种主要的观点,先对这些观点进行梳理:
1)继承了被动“吃”字句。张惠英、潘允中这样认为。
2)“给”的语义有一个变化(中间经过使役义)的过程。蒋绍愚、徐丹、江蓝生持这一观点。
3)“给”语义直接变化,不需要中间过渡。石毓智、木村英树进行了说明。
4)“给”的语义有一个变化(中间经过处置义)的过程。陈前瑞、李宇明持这一观点。
三、结语
“给”字句属于高频语句,一直都备受关注,学者们从三个平面的角度等许多角度都进行了研究,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不少问题。但给字句在中高级教学中仍有一些未解决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德熙. 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J]. 方言, 1979, (2).
[2] 马庆株. 现代汉语的双宾构造[A].《语言学论丛》第十辑[C].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
[3] 沈家煊.“在”字句和“给”字句[J]. 中国语文, 1999, (2).